《中國通史》的觀后感(精選20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通史》的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
我對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只略懂皮一毛一。而這個暑假,我終于有幸能揭開這一層神秘的面紗而一探究竟了。
《中國通史》帶我領略了我國古代人民揮灑汗水,留下智慧結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國原來有如此多的朝代,發展得如此之快,從文明社會逐漸誕生的`先秦,到政局動亂的秦漢;從人才輩出的明清,到國力鼎盛的隋唐五代;從后人傳誦贊揚的魏晉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遼金遠,再到近代。這套書簡單、直白的敘述,能將很復雜的事情三言二語道個明白,有見地,不人云亦云。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語,讀來如飲醇釀。我浸一潤在史料里,看這些幾十萬字的資料,從中獲益。它上訖舊石器時代,下訖清帝退位,探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情況及其變遷。它重在勾畫歷史輪廓及史事變遷的因果,影響。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標準。
《中國通史》猶如一捧清泉,透徹干凈,簡潔明了,滋潤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淺;它又似一葉小舟,輕輕柔柔,帶我在知識的海洋中獵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萬千……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個假期我手不釋卷,如饑似渴,對古代歷史充滿了好奇,飽覽了中國的民俗風情,對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識面。
這是一本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具備的專攻史學家撰寫而成,影響巨大,讓不少文學作家就此得益,是閱讀愛好者的案頭書,大學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2
自從看了《中國通史》這個100集的電視紀錄片后,我對于中國歷史上的一些故事越來越有所了解了。
這個紀錄片從我們中國的古猿人開始講起,講到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覺它里面講的都是正史,沒有一個地方與民間神話扯上關系。
在看到世人都稱贊的孔子那一集時,我才知道,孔子還當過魯國的大夫。
在“六藝”中,孔子非常尊崇“禮”。這禮就是周禮,因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學生子路在戰爭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時,孔子很傷心,為了不讓他一看到肉醬就想起子路,他連忙讓家里人把廚房里剩下的肉醬全部倒掉。
在看到魯國的馬廄起火了那一段時,孔子一聽到這件事,還去問了這火傷到了人沒有。可見,孔子還是一個無比愛民的`一位學者。
在他的弟子們看到了一個苦女子在墳墓旁哭的時候,弟子們問那個可憐的女人為什么悲傷?可憐的女人說她的父親、她的母親、她的丈夫、她的兒子相繼被林間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這位受夠了老虎的苦的女人,為什么不離開那個地方呢?因為那個地方沒有比老虎還兇的卿大夫專權。孔子便對他的弟子說:“你們記住了,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
孔子這句話說得非常對!
看了這集關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讀讀《論語》這一本書了。因為我想多領悟一點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們給后人們的那些人生哲理。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3
上學時總是學歷史,但那時候不能靜下心來理解,遂看不懂其中的含義。不知道精彩在哪,也就死記硬背應付考試了,所以長大后對歷史沒有什么認知。
這人上點歲數很多認知和觀念都會發生變化,興趣愛好也是。內心中慢慢的對中國歷史這塊未知的領域感到挺好奇,可是還是貪玩所以也只是好奇而已。近幾個月,因為在公司旁邊的員工宿舍住,所以每天中午可以在宿舍吃飯,還能在宿舍午休。吃飯期間喜歡看個視頻,于是在嗶哩嗶哩上看中國通史紀錄片。
剛開始覺得太遠的那些歷史先民們肯定愚昧無知,沒啥意思。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這些賊精彩的影視劇,折服于這些充滿智慧、賢明睿智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懷著崇拜的心情從明清開始看。
看到英明的君主亦或開國的英雄時不禁驚呼偉大,看到屈辱到底的宋朝不禁嘆息,看到閉關鎖國剛愎自用的清朝晚期不禁怒罵。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史就是這樣調動著我的情緒,帶給我滿足好奇時的愉悅感,炒雞開心。可是慢慢的.這些近代史還是在我的不舍中給看完了。
看完‘近代史’后中午飯間百無聊賴,于是不情愿的開始看遠一點的歷史。先從有點好奇的戰國七雄開始,倒著看春秋時期、然后商周時期。中間找到了樂趣,又開始補秦漢歷史。
懷著鄙夷的態度看戰國七雄時發現,哇塞,我確實是個傻子!我們的先祖在那么遠古的時期就已經充滿智慧了,根本就不是我認知中的愚昧無知、尚未開化。
春秋戰國時各個諸侯國此消彼長、相互學習,求賢若渴、千金買馬骨,各個厲兵秣馬、改革圖新,異常精彩。有能取得輝煌進步而不驕傲奢淫的諸侯國如秦國,有失去一切跌入低谷但不放棄臥薪嘗膽的諸侯如越王。
春秋初期,當時的中原一霸齊國旺極一時。但別的諸侯國默默用力,專注于自身,剖析自己改革圖新,隨后風水輪流裝,相繼又出現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等各個霸主。這讓想來不夠自信的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東西,讓我覺得不再害怕權威,堅信只要自己不斷改進、堅持不懈,我也能做到自己當前崇拜的那些大神。我也可以把我的博客開發成日PV破千的精良博客,超過我當下崇拜的網站。我也可以經過努力去進入我向往的公司,做專業的程序員。
看過歷史上那么多時期通過改革都能獲得發展,讓我覺得我也應該改革也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多做嘗試。所以生活上我更換發型,選不同的穿衣風格,嘗試不同的生活習慣。看過那么多不畏權貴、無薪嘗膽,突破階級的英雄,我開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做自己崇拜的那些人,所以我開始勤奮學習、嚴格律己。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4
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主體作為前7集的故事,從諸葛亮治蜀到隋煬帝亡國。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為官方記錄,很多時候史實被埋沒,成為事件的羅列,毫無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兩晉南北朝為主體作為前7集的故事,從治蜀到隋煬帝亡國。這段介于漢、唐兩朝“大治”之間的“大亂”,堪稱中國中古史上最豐富也最波折的一段,頭緒多、典故多、傳奇多。看了試播的前7集,完全改變了我內心對于“正史”的偏見,或者說,終于滿足了我內心對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動情;正史,讓我們感悟現實。
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對于大眾來說,其真正價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鋪陳線索。《中國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關系交待得非常清楚,這就為專家訪談、民風采集、史料呈現、3D動畫造景之間的穿越提供了強大的邏輯支撐。
最明顯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進而回溯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轉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秦漢以來的籍田活動等。有了橫縱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穿越”終于不再只是無厘頭惡搞,而成為一種精彩的敘事手法。
邏輯線索的另一個好處,是提供給觀眾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晉風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看完《魏晉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遠和尚的《沙門不敬王者論》。這些史料,除非專業需要,很少有人會主動想起去研讀。
人們過于偏愛野史,熱衷顛覆,所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嵇康的忠貞、僧侶們的執著,便因過于“正經”而顯得“味道”不足。但其實,這才是真正可能抽離出的東西品格正能量。歷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轍,卻能在個人迷茫困惑的時候,告訴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樣的選項可能預期怎樣的結果。
前7集紀錄片中,人物表現最豐滿的當屬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動不動就鬧著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釋了他如何試圖運用佛教去撬動一些觀念,最終實現以儒治國的理念。而對于他晚年佞佛、釀成侯景之亂,也做了個人心理、上的觀照。
《煬帝楊廣》這一集,則將史學魅力施展得最為飽滿。隋煬帝為香艷派野史的最愛,以奢靡、昏庸著稱。片中,來自社科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的各路專家,圍繞東都洛陽、大運河、征西域、討高麗等事件,各自解讀了煬帝的策略、心態,引導觀眾冷靜、客觀地去“理解”一個人,而不僅憑道聽途說去盲目論斷。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當我們太過戲謔地看待歷史,也就喪失了對未來認知的能力。《中國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這是現代中國人運用現代技術結合史料與傳統在表達自己的`歷史――表達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由民族性格生發出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情懷。
很多人難以想象,武俠游戲里的3D技術怎么能那么完美地運用在了紀錄片中,當看到《中國通史》終于用正史“收編”了3D動畫,尤為過癮。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那么現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韻味。
《魏晉佛教》一集的技術運用同樣精湛,在新技術營造的場面中,歷史重新打開了他的面紗沉睡了200年的佛經,停滯了17年的鳩摩羅什,無數為探尋真理踏上不歸路的僧侶。時代的創傷、個體的屈辱,人為了理想究竟會有怎樣的付出?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5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寒假期間,朱老師推薦我們看了一部紀錄片——《中國通史》。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心中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偏見,或者說,終于滿足了我內心對于歷史的需求。它讓我看到了一段生動的歷史,一個生動的中國。
《中國通史》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了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了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每看完一集后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每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都是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的。
在《中國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關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采用專家訪談,民風采集,史料呈現,3D動畫造景等多種手段為我們還原了那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復活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那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在3D技術的應用下,那么立體,那么現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韻味。古人的智慧和創造發明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著影響。地動儀,圓周率引領了科學的發展,都江堰,大運河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可以從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中獲得自己的感悟,然后以史為鑒,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這才是歷史留給后人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6
今天,天氣晴朗、萬里無云、陽光日麗、風和日歷。我和媽媽一起看了《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這個視頻,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公元119年,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我很羨慕張騫挺身而出,拯救大漢。
張騫的精神把我們震撼,是他選擇第一次振興大漢,第一次挺身而出出使西域的棟梁之才!是他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開頭,這就史大漢更加富強的一個好開端。這也是大漢大敗匈奴的號召,讓我們把張騫這個英勇的舉動繼續傳承下去,讓我們為未來做出貢獻吧!
最后,我要學習張騫,他面對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
“咦?”我好像聽見了飄在大漠中的悠悠駱駝鐺聲。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7
有一條路,永遠無法用時間來衡量,因為他太漫長,是穿越了時間的黃沙,陪他度過了千年漫長的歲月。
《中國通史―絲綢之路》,向我們介紹了兩次肩負“遠交近攻”聯合西方大月氏攻擊匈奴使命的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和投筆從戎的班超再次打通絲綢之路的事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本已開辟了絲綢之路,但后來因為漢室內亂的原因,絲綢之路衰敗了,后來班超又再一次打通了絲綢之路。
看完了這一期紀錄片,我覺得張騫有著重要的冒險精神,他穿越了片片沙漠,翻過了座座險山,踏過了條條江河,才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以前沒有汽車,沒有輪船,更別提飛機了。張騫等人只有駱駝和馬匹,可他們卻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創造了歷史上一個偉大奇跡!
再看我們自己,有時候登一登縫山針,還需要爸媽的鼓勵,再說那是為了讓我們強身健體,以后我不能再這樣懶惰了!
張騫不僅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還有永不放棄的精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原本一百多人的龐大隊伍,最后只剩下他和甘父兩個人!公元前138年,張騫再次奔赴西域,這次張騫創造了巨大的成就!他是一個飽經風霜的人,真正做到了“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的.人!
張騫開辟的“絲綢之路”,如今變成了“一帶一路”。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源于他的毅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如今絲綢之路,留下的不止是探索歷史的線索,還是這兩種傳奇的精神!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8
五千年漫悠歷史,一路風雨一路行。在這期間,中國經歷了許多許多。
追溯五千年,炎帝教人們耕種,堯舜“禪讓”,禹建立王朝機構,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夏的農業生產,商的畜牧業,提高了農業生活,春秋的牛耕,鐵農具使人們方便耕作,推動了社會的大變革。
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促進了農業生產。漢朝時擊敗了匈奴,使北部平定,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古代海發明了造紙術,應刷術,火藥,指南針。
不說事了,說物吧。有商朝的甲骨文,青銅器,春秋的牛耕,戰國時期的都江堰和長城。這些都是古代人們的.嘔心瀝血之作。這些都是古代人們的力量結晶。
只是到了近代,中國的封建統治使得中國脫離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國。有那八一事變,鐵路橋被炸?都是中國的奇恥大辱。但是,在1949年,中國又重新站起來了!自生自立,內墻國力!中國以嶄新的姿態重新登上了世界舞臺,比如:中國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神舟八號天宮對接,中國航箭提前下水。
但是,中國也面臨過很多自然災害,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汶川,北川,秦川等地區被地震炸的面目全非,但是中國并未倒下,她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大地,中國人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抵抗這一切的災難。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9
中國的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璀璨的銀河,卻一次次被像秦始皇這樣的暴君所抹殺。中國是一部永遠也說不完也道不盡的寶庫。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么評論。孔子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偉人。他們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們一個用溫文爾雅的情感力量,一個用躬身親為的實干家的力量。改變了中國。所以,我喜歡《論語》,喜歡”仁“因為這個道理,不是辯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中國的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彩虹,任憑風雨的吹打也絕不回頭。中國是一個有這深度思想的國家。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正因為有愛我們的生活才更加美滿。《弟子規》中深度思想怎能不讓我們回味?一系列清朗順口的語句,是我們深深的愛上了這本書。他教會我們做人,教會我們對待知識的`態度。在《弟子規》中我不得不佩服中國,不得不佩服中國文學。中國國學博大精深,以致于我們不能了解它的全部,中國國學四通八達,讓中外友人一起來領悟這做人的真諦。中國國學永遠是一部書寫不完的畫卷!
中國的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絢麗的愿景。飽受尖刀的折磨也不屈服。中國是一個飽受艱難的國家。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0
中國有一段神奇而又令人刮目相看的歷史,當有人問,中國上下五千年發生了些什么呢?那一定有些人是啞口無言了,不著急。讓我來給你介紹這本《中國歷史》給你看看。
你以為《中國歷史》這本書寫的就是一些人物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本書里有很多很多新奇、充滿智慧的故事,還能學到好多好多的知識。這本書還給我另外一種感覺就是,書里有好多好多的詞句,比方說:“唇槍舌戰、曠世奇觀……”,讀了它后,會讓你的作文大有長進。另外,我們常常聽說的諸葛亮、關羽等這些厲害的人物,這本書上也是講的非常詳細,像這樣的.英雄,在《中國歷史》里那是不計其數的。讀了《中國歷史》這本書,你還會看到好多的戰爭故事呢,比如,秦國消滅了楚國、齊國、魏國等七國,一統了中國,讓四分五裂的國家合并為一個國家了。秦國統一了中國后,老實擔心別的國家來打,就修筑了萬里長城來抵御敵人,這就是世界“八大奇跡”的中國萬里長城。秦始皇死了,修筑一個很偉大的地宮,這就是“秦始皇的兵馬俑”哦,神奇吧!讀了這本書,我還知道了春秋五霸呢,那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總之啊,書上是應有盡有。
這本《中國歷史》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也讓我們能更好的了解認識歷史,借古觀今。拿著這本《中國歷史》,我就仿佛回到了古代,變成了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1
自從我看了外國侵略中的歷史時,我感到非常的氣憤,因為外國的侵略和壓迫實在是太殘忍了,那昏庸無能的慈禧太后,只知道退讓,和求和。中國不是有句古話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唐太宗,武則天那時的朝代唐朝都非常的興盛,唯獨到了清朝,出現了民族的敗類,“慈禧太后”那時的皇帝光緒帝支持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意見來變法,可是光緒帝沒有兵權,慈禧太后聞之,簡直反對,這個昏庸無能的亡國之君又把戊戌變法破滅了,這個維持只有108天的變法,這表現了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的`愛國之情。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到了圓明園,進去之后,看見富麗堂皇的寶物,開始實行野蠻的土匪行為,拿不走的就砸,當一車一車的寶物從北京城拉到他們國家的時候,手挽著手,都非常高興。偉大的雨果作家曾經給巴特勒上尉寫了一封信,從這封信看出這位作家是向往和平,自由的人。借此來諷刺來諷刺英法聯軍的土匪行為。我的朋友對我說:這是兩代人歷史的結晶,這顯現了我們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工匠師的鬼斧神工,在剎時間,被英法聯軍破壞掉了,現在我們只能看見幾塊石頭,沒有任何的生息顯現在圓明園的面目上,從此我覺得這個被英法聯軍破壞掉的圓明園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恥辱。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2
中國有許多歷史典故,據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歸趙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鑿壁偷光。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匡衡,他年幼時十分愛學習和讀書。但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那時候的書很貴,有書的人都很珍惜那書,沒有孩子愿意借給匡衡。鄰居家是有錢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給他一根蠟燭。匡衡為了有書看,就去給其他有錢人干農活,不求工錢,只求有書看,于是,每天休息時間,他都會得到一本書。可白天看書的時間太少了,在晚上看書是最佳時機。但又沒有光亮,這使匡衡很苦惱。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見,跟鄰居家隔開的墻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從鄰居家那兒透來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條妙計。他拿出書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個個字體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點的話,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嗎?
于是,他拿出一把錘子,想把窟窿鑿大一點。誰知喧鬧的捶打聲和小石子兒的滾落聲驚動了鄰居。鄰居以為匡衡是來偷東西的。就氣憤地對他和他的父母說:“你們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讓他偷東西!還有,你這孩子真是沒有教養!”但當匡衡對鄰居說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時,鄰居為匡衡勤學好讀的精神所感動,并讓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寬敞的環境下看書,學習。匡衡長大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勤奮使人進取,好學是通往知識的海洋。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3
我喜歡歷史,我熱衷于中國的歷史。研究著中國的未解之謎,我更是走火入魔。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之一。有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我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炎黃的子孫。
學習著中國的歷史,認識著中國古代的`文明。可能,90年代的我們認為中國的歷史時封建的。90年代的我們都向往著外國的文化。對于過洋節,90年代的我們似乎更熱鬧,而對于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卻漸漸淡忘了。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繼承那祖先的傳統,把中國的歷史、文明發揚光大,傳承下去。既要學習西方的,也要保留中國的傳統。
中國的歷史是輝煌的,也是恥辱的。然而今天的中國是強大的,不再是那“東亞病夫”了。
今天的中國用一切來征服了世界!中國的燈火永不滅,中國的人們永興旺。
中國的歷史在這世界上呈出了一幅美麗而大方樸素的畫面。——永垂不朽!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4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中國歷史博物館。
起初我進去一看就迷上了一樓,和家人們非得去負一樓,我心想:負一樓,有什么可看的呢?雖然我不想去,但是我還是去了。
到了負一樓,一看,哇!有船有鎧甲,有槍、有盾牌、等等東西。要是我能成上這,艘船,去航行該多好呀!這些盔甲雖然不多姿多彩,但是他們“古”是多么逼真呀!有些盔甲很美,好像都在挺直腰板,在炫耀自己的美。
有兩艘雄偉的'船,好似在比誰美麗,漂亮,好似有一艘船,對人們說:你們看看我,我有多么美麗!另一艘船說:什么呀,是我漂亮才對!我心里一邊想著,一邊仔細看著他們。
博物館要關門了,我們一家只好戀戀不舍地回賓館了。我很喜歡這次旅行,既讓我長知識了,而且我很開心!
我一定還要再去一次。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5
我們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愛國詩情
我愛祖國古老的歷史文化。祖國的歷史就像璀璨的宇宙一樣,群星燦爛,萬年不息,光照史冊。祖國的唐詩宋詞,各有千秋,體現了中國的歷史是多么宏偉﹑悠久。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鬼李賀 ?;每一位詩人,每一個稱呼都是中國文明的歷史。他們留下了一篇篇充滿愛國激情的詩歌。
你可曾記得屈原憂憤滿腔,投身汨羅江;辛棄疾雄心壯志,發揚豪放之情;無數的詩人毫不保留地獻出自己的智慧、才華,艱辛!
先進發明
你們可見過我國的四大發明。火藥是古代煉丹家發明、創造的,唐朝末年,火藥泛用于軍事方面;指南針,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它促進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還由阿拉伯人傳入了歐洲;這四大發明讓中華文明更進一步,讓中華人民更加方便、 快捷了。這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是祖國的驕傲,是世界的驕傲!
振興祖國
這些一成為過去的往事了,而現在我們要振興祖國。我們要抓緊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培養高尚的情操;學習豐富的知識;創造美好的生活!每一個青少年都要確立一個遠大的理想,為此而去奮斗、努力。建設祖國,讓祖國變成一個文明之國。就讓我們為振興中華做準備吧!
歷史的變遷,清楚的讓我們看見一個沸騰上升的祖國;朝著美好未來前進的祖國。祖國,你永遠在我們心中,讓我們大聲的喊響你,中國,響亮的名字;讓世界震撼的名字 !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6
每個人都有許多喜愛的歷史典故,不過,我最喜愛的莫過于玄武門之變了。
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淵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明很有心計,另辟蹊徑,打算從業績、能力等方面超越李建成,讓父王改立自己為太子。于是,李世民開始刻苦地學習,注意自身修養和談吐舉止,不僅如此,他還廣交朋友,為自己以后爭儲做準備。并且,他兵權在握,而且深得民心,大家都很尊敬他。
太子李建成知道秦王李世明的業績早已遠遠的超過了他,擔心再這樣下去,父王說不定會動心,改立李世明為太子,于是拉攏齊王李元吉一起來排擠李世明,還拉攏朝廷內內外外的官員當著李淵的面說李世明的壞話。李世明雖然長年在外征戰,但對朝廷里的事也不是一無所知,因為他早料到會這樣,已經在李建成的部下中安排了很多臥底,一聽到皇宮傳來的'事,他立馬帶兵準備回去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他帶著他的愛將尉遲恭及一些士兵躲在玄武門后面,然后下假詔書,找李建成和李元吉回宮,他倆在回宮的路上發現門口冷冷清清,這才發現上當了,趕緊逃跑,說時遲,那時快,李世明一個箭步沖出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要害,使他當場斃命,李元吉也沒有幸免于難,被李世明的部下殺死了。
這場政變讓李淵只好立李世明為太子,后來再無奈退位,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
這讓我仿佛親眼目睹了古代官場的黑暗——為了權力,大家拼得你死我活,還不惜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掉,雖然李世明最終成為了一代明君,但是他殺死親兄弟的行為卻遭到了全天下人的斥責。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7
我國古代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產,如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浙江雁蕩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廣西桂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祖國的風光,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為我們留下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觀。
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清明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故宮的一些代表性建筑群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前三者又被稱為“三大殿”而后三者又被稱為“后三宮”。這六個建筑中最值得一談的.當選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而且太和殿也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里收朝賀。這也是太和殿最值得一談的一點。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了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我想當時一定很熱鬧,很好玩。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通過查閱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因此,誰如果要鑒賞,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工匠們一致要求: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所以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注意細節和微小的事物,沒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呈現在人眼前的永遠是完美無瑕。
我國還有更多的好風光,如安徽黃山、九華山、江西廬山、陜西華山、云南石林、山東泰山、河南開封、嵩山少林寺。雖然這些是自然景象,但是不容我們破壞。而是需要我們保護,讓華夏兒女都能看到如此的美景。
所以我們要熱愛祖國也更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允許其他國家侵略我們中國,也不允許中國兒女損壞這些美好的景象。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8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歷史,讓我們在歷史盛衰中吸取教訓,做到知史達變,鑒之往來。我便翻開《中國歷史故事集》,學習那些偉人,在每一篇失敗的故事當中吸取教訓。
《中國歷史故事集》是一套未完成的書籍,里面分: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有一個四字詞的小標題,如:千金一笑、一嗚驚人、寧死不屈……
讓我最難忘的一篇故事就是《“仁義”大旗》這篇故事。這篇故事主要是講秦穆公要做霸主,齊國的國君還由宋襄公來立,楚國和鄭國反對,宋襄公決定先出去征伐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楚國立馬對付宋國。宋襄公一心認為空講“仁義”就可以當霸主,處處讓著楚國,講“仁義”。結果兵力不足,回了睢陽。
我覺得,打仗不是一件好事,能和平共處必然最好。但是,如果當你決定了打仗,就要狠下心來,打個勝仗;如果當你決定了和平共處,就要講“仁義”。照宋襄公的講仁義的打仗,是不可贏的,因為兩者不能共存。文章中有一句話我很贊同:“要打仗必須利用一切的辦法打擊敵人,消滅敵人。如果怕打傷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蒼白的就不抓他,那還不如讓他抓去!”
當今社會竟爭激烈,假如你要面試這份很好的工作,又怕入選了朋友不高興,那還不如不工作。我覺得,只要是自已想要的東西,就要想辦法和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任務!
我們不能學習宋襄公的`觀點,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想方設法地爭取到每一個屬于自己的機會!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19
暑假,我在老師推薦的書中選了一本叫《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眨一看,這本書厚厚的,讓我覺得里面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有許多有趣的歷史人物,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書本。一看目錄我就被驚呆了,里面果然有許多小故事,一小篇一小篇的,記錄著中國從春秋到三國歸晉的無數歷史故事,如有《千金一笑》、《兄弟相殘》的春秋故事;有《魚肚藏劍》、《臥薪嘗膽》的戰國故事;還有西漢、東漢直到三國歸晉的許多故事。看得我眼花繚亂。
在書中,讓我記得最牢的有一個叫《管鮑之交》的故事。主要講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他們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還重,處處替對方著想。在各自侍奉不同的主子時,雖都對主子忠心耿耿,但當鮑叔牙幫逃難的小白做了齊恒公打敗了對方時,不忘救出自己的朋友讓他和自己一起侍奉自己的主子,還不在乎管仲的職位比自己高。這樣的朋友情誼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高尚。在我們現在,朋友之間不也應該這樣嗎?坦誠相待,處處講誠信,這樣無論在這樣的情況下,都能得到朋友的幫助。如果我們學習上,同學之間能互相幫助,有困難共同幫助解決,一定沒有什么能難到我們的。
在書中,我還看到了許多的國王,能重用人才,君臣之間像朋友一樣,這樣他也得到了許多的.人才、朋友、手下。他治理的國家也興旺發達。在《管鮑之交》這個故事中的小白,他也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從一個逃難的人到一方霸主,這著實讓我無比的驚訝,更讓我對他刮目相看。他身上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勤奮和刻苦,更有他的聰明,善用人才。我們學習要努力,也要講究方法,苦讀書不如巧讀書也!
我喜歡這本書,喜歡書中的許多有名人物,喜歡書中的許多有趣故事,同時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真不愧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呢?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 篇20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國通史》的歷史書,它讓我了解了很多歷史故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歷史故事《神農嘗百草》,說的是神農氏為了給百姓治病,親口嘗出了365種草藥,編成了一部有名的醫書《神農百草》,最后他被一種叫斷腸草的植物毒死了。還有《大禹治水》,是說大禹為百姓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晚一分鐘,洪水就會奪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領的位子,他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從書中我知道了一些歷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為了躲避追殺,43歲開始逃亡,62歲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終于成就了一代霸業。還有馬可·波羅,一個外國商人,他讓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來更加密切。
我還了解了一些歷史事件,有“八國聯軍進北京”,還有清朝的'“文字獄”。清代特別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緒,常抓住知識分子文章中的個別字句,發動“文字獄”,嚴厲鎮壓。有一個文人作了一首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首詩被別有用心的人傳到皇上耳里,認為是**朝庭,被判死刑。
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它讓人明智。
【《中國通史》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通史》觀后感2000字09-11
《中國通史》觀后感500字08-28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06-05
《中國通史》觀后感范文(精選20篇)07-25
《中國通史》優秀觀后感(精選11篇)07-17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精選15篇)08-16
七年級《中國通史》觀后感(精選12篇)08-03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通用17篇)07-22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9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