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愛從尊重開始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愛從尊重開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影片講的是1949年發生在法國鄉村一所專為"再教育"兒童設置的寄宿學!"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在這里,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用自己的音樂和寬容拯救了幾十名孩子的心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春天,帶來了希望,教師馬修的教育哲學也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由低級到高級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但這所寄宿制學校里的孩子們,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強的滿足。親情的缺失,校長濫用體罰的管教方法,缺乏和孩子們心靈的溝通。馬修老師沒有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但他心里裝著孩子們,發自心底的為他們的成長考慮,所以他的所作所為卻滿足了孩子們的各種基本需要,從而贏得了孩子們的認可。
在第一節課上馬修讀到了孩子們的理想,他覺得他們如同音樂一樣"前方總有希望"。他沒有像另一位老師那樣對這里的孩子形成偏見——"看什么都覺得是壞事!"他永遠正面地積極關注,對孩子暫時表現出來的問題,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正是這樣的睿智和寬容,馬修老師漸漸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首先馬修老師在見識了校長的濫用體罰后,為了盡可能幫學生從校長的淫威下解脫出來,他總是盡量避免把犯錯的學生交到校長手上,還竭力為犯錯的學生尋求庇護,保護他們不受身心傷害。因此,孩子們從他那里首先得到了安全的需要。他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帶孩子們去野外做游戲;給予弱小而無依無靠的貝比諾更多的關愛,到最后幾乎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為了達到糾正孩子們的錯誤行為,他采取了獨特的懲罰方法:在處理樂格克弄傷馬桑大叔的問題上,馬修老師讓樂格克去照顧馬桑大叔,給孩子悔改的機會,讓他自己去悔悟……這些都讓孩子們得到了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如果前面都是在體現馬修老師的偉大人格,那么在滿足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需要方面,馬修老師的超強專業技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試想,如果他沒有能力作出那么優美的曲調,不能寫岀那么契合孩子心靈的詩詞,沒有組織能力來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合唱隊,他就只能做到善良馬桑大叔那樣。在組織合唱時,馬修教師把毫無音樂天賦的兩個孩子任命為"合唱團指揮助理"和"樂譜架",讓每個孩子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并從活動中感受到音樂之美、集體合作之樂。另外,馬修老師通過組成合唱團,慧眼識珠,把那個有著"天使臉孔"的音樂天才莫杭治推薦給了音樂學院,為他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
影片中貫穿始終的是感人的音樂,而音樂象征著愛。羅杰斯說過,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尊重。馬修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他理解和尊重學生,因而得到了學生的尊重和認可。教育的規律是相通的,我們也需要像馬修老師般懂學生、愛學生,才能培養出凝聚力強,班風班貌優秀的班集體。向馬修老師致敬!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愛從尊重開始】相關文章:
愛,從微笑開始_650字01-26
愛從傳遞開始高三作文07-30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28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4篇01-19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0字01-19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方面觀后感01-27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篇06-28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池底的陽光01-19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通用15篇01-31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通用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