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費城故事有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費城故事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費城故事有感1
費城故事是一個關于愛滋病人遭遇歧視的電影,看來讓我感受頗深。
每個人都有在這個世界上公平生存的權利,愛滋病人也應該一樣,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它的可傳染性而受到個方面的歧視,用工歧視,等等一些方面的歧視。
我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加強對愛滋病的宣傳,讓大家都來了解愛滋病,而不是把它當作一個魔鬼來看待,對愛滋病人敬而遠之。只有我們對愛滋病有了了解,才會消除心中的恐懼,才會從心底來真正的接納這些特殊群體。
很高興的是,愛滋病逐漸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在世界上,設置了世界愛滋病日,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了我們逐漸開始關注這些群體,在這方面的財政投入也日益增多,相信不久愛滋病將會被攻破。
也許只有這樣,才會少一些安得魯,愛滋病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心,他們并沒有被社會拋棄和遺忘,這樣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觀費城故事有感2
《費城故事》這電影是一個關于愛滋病人遭遇歧視,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勵志電影,看完后讓我不得不做一個簡單的觀后感呢。
這個世界應該是眾生平等,即使是愛滋病患者也該一樣,但是這個特殊群體缺因該病有可傳染性而遭受用工歧視或生活上有歧視。
個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加強對這個病的宣傳,讓群眾了解愛滋病。當我們對愛滋病有一定的了解后,就會去除心中的恐慌,才能從心底里去接受艾滋病人。
目前該高興的是,艾滋病已經開始被政府部門的重視,出現了世界愛滋病日,在這方面的財政投入也日益增多,逐漸的對艾滋病群體給予了很大的關心與幫助,相信愛滋病在不久以后將會被攻破。
或者只有這樣,向安得魯的人就會少些,愛滋病人才會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懷,知道自己不會被社會舍棄和遺忘,這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觀費城故事有感3
在大二時,第一節英語課,老師叫我們觀看一部電影,說實話,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詫異。但是,對于這位冷都女的招數,我認為同學們基本能夠接受的呢。可是《費城故事》這部電影就未必人人都能接受了。
在我看來,一部在1993年以同性戀、艾滋病為主題的片子,其透露的是十分前衛的氣息,就算是今天也是難以讓人接受的呢!一場關系到整個費城的官司,捅破了費城的一層布,令同性戀、艾滋病這個群體擺上臺面,并承受這整個費城的歧視。同時也把一群生活在底層的人,對待生活用歡笑掩蓋酸楚的狀態呈現在影片中,因此,片子首映就肯定引起振撼。
雖然我最后沒看完,但結局絕不超我預想。這令我想起中國第一位承認自己患艾滋病的女大學生朱力亞,她同樣引起了國人的注意,雖然比不上該片的影響力,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挑戰著當今每位保守者的價值觀。是的,我與里面的大部分人一樣,感到了恐慌。可是有誰能說不恐慌呢?
在未來,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如片里正派人物喬,在經歷一定時間,由抵制再到接,再到幫助。注意,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喬,如同代表這座費城的未來,他有完整的家庭,有孩子。并且,作為黑人,他擁有一份正當且高收入的律師職業,象征費城正一步一步地邁向自由平等。
觀費城故事有感4
看過費城故事這部經典的法律影片,關于美國和我們國家的法律體系內心有很多的感想。
首先是貫穿整個故事的5次庭審現場以及那12位最終決定安迪勝訴的陪審團,讓我對美國的民事訴訟程序有了更深的了解:
(1)民事訴訟程序采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采納,如影片中被告律師陳詞,她所用的一個關鍵字眼就是——FACT,她要給陪審團這樣一個信息,我所說的都是事實,而事實可以作為呈堂證供。這位律師明白,讓陪審團相信她所說的都是事實,從而影響他們的判決,是他們勝訴的關鍵
(2)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由陪審團聽證.美國法律對于陪審團有著嚴格的要求,陪審團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從社會中挑選的,具有法律知識,并且能夠堅持中立客觀的態度的人員組成的,所以陪審團的態度代表了社會的態度,裁決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陪審團的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2個人的想法都不可能是一致的,必然會帶來很多的爭論,所以就需要經過多次庭審、不斷取證,才能作出判決,像影片中案底的案子經歷了5次庭審、以及多位安迪曾經的同事提供證詞,最后判決,安迪勝訴,并且擬定賠償數額,但如果賦予法官個人太大的權利,法官的個人觀點極有可能影響案件的判決。可以說陪審團制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錯判的產生,但這必須建立在完備的陪審團制度上,以及具有良好法律知識及法律意識的公民。如果陪審團在庭審過程中會受到來自各方的不良影響,乃至賄賂之類的不法行為的影響,那么陪審團將不再會具有公信力,也不再有實施的價值。這就是現階段我國的庭審制度中無法實行陪審團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關于美國司法的嚴謹以及我們國家法律體系的不足。
影片中整個庭審過程中無論對方如何扭曲事實,安迪都沒有向我們想象的那樣情緒激動,甚至同意脫掉自己的衣服像法庭展示其病情,或許與職業有些關系,但我覺得還是源于他對法律的信任,他相信法律是用來維護正義的,正如當喬問他為什么做律師時,他的回答“因為我懂法律,我喜歡法律。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促進法律公正的一部分。”但安迪對法律的信任最終還是以美國司法體系的公正嚴謹為前提的,就像影片中電梯門上寫的幾個粉筆字:NOJUSTICE,NO PEACE. 設想一下,假如在我國,像安迪這樣的案例以及影片開始時講述的一位道路施工的工人因在施工過程中摔傷胳膊的'市民要控告政府,以及喬的另一個客戶要控告他的鄰居這樣的案例將會被認為是荒唐的、而且假設我們作為當事人我們也不會去訴訟,從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比較中更多的折射出我們的國家司法體系的不完善以及作為公民的我們自身維權意識的薄弱。
安迪在喬之前找了9位律師,喬也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嫌惡同性戀,對艾滋病充滿恐懼,他強忍內心的翻騰,詢問了一些細節,但他也不想接下這個案子,后來再后來喬在費城圖書館與安迪的談話,了解到“雅萊決議案,最高法院“明確規定了禁止艾滋病歧視,所以才有信心幫安迪贏得這此訴訟,這里不得不提的是美國司法體系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判例法即有各具有約束力的法院判決組成的不成文法,它們也被認為是法的淵源之一,具有同其他法律相當的效力,這很好的解決了大陸法體系中普遍存在的法律建設的時滯性弊端。
再者就是這部影片也是美國法律與道德的矛盾的反映。
關于同性戀:圣經里同性戀被認為是低劣的,但影片中喬通過與自己的妻子談話以及在商店里受到一個同性戀的調戲,他慢慢意識到其實自己早已生活在一個同性戀很普遍的社會。
關于艾滋:“聯邦康復法,1973年,禁止歧視傷殘人士,只要他們能承擔工作,雖然法令沒有提到艾滋病歧視,但隨后的決議規定,艾滋病也是傷殘,不僅因為患者身體上的限制,并且因為受到社會人士的歧視,在社會被視作已死,這種歧視超過了身體的病痛。”但人們仍然對艾滋有著天生的恐懼,影片中喬在和安迪第一次見面之后到醫生那里確認自己沒被感染,以及安迪在圖書館里受到的歧視,這些都是道德與法律的矛盾所在。但我們相信,借助美國這樣完備的法律體系,對于同性戀,艾滋病等這樣歧視和偏見,只要有人敢于站出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都會最終得到支持,并且逐漸被社會所理解所包容。
最后,覺得這部影片也在鼓勵我們的國家逐步完善法律體系、依法治國,用法律捍衛社會公平,鼓勵作為公民的我們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權益,雖然正如影片中展現的那樣特定某時間內道德與法律會出現不符之處,但放眼人類歷史長河,我們會發現,道德和法律總會沿著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方向發展,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發展成果。
觀費城故事有感5
大二的第一節聽力課,老師讓我們去看一部電影,老實說,我的第一感覺是驚訝。不過,對于這位冷美人的出牌,我相信大部分同學還是可以接受得了滴。但是,對于費城故事這部電影呢?我看未必會全部人都能接受得了。
讓我來看,整部片子所透露出來的氣息是相當的前衛,里面的主題——同性戀、艾滋病,即便是放在今時今日,依然讓人覺得很難以去接受。更何況這部影片是在1993年放映。片子是由一場官司貫穿其始終,不過,別忘了它可是叫做費城故事。一場官司就是關系到整個城市。它掀開這個城市的一層布,一個被刻意隱藏了的群體在這場官司中浮出了水面,他們因為性取向的不同,或因為身患世紀絕癥AIDS,所以而要受到這座城市的歧視。并且,影片的一開頭,就用略過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一群生活在底層的人的狀態。不過,他們臉上的歡笑卻掩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辛酸。所以,這部影片公映時必定引起了一系列轟動。
由于,受于時間的限制,我并沒有看完了整部影片,直到離開那時,已經接近尾聲了。結局也應該不會超出預想。而在這個過程里面,我也想起我們中國第一承認患上AIDS的女大學生朱力亞,這件事情,同樣引起了國人的關注,顯然其影響力是不能與這片相比的,其寫實的場景,在法院上的雙方的辯論直挑戰當下的價值觀,挑動著每一位保守者的神經。我承認,我也是像里面的大多數人那樣,感到了恐懼。而誰不能恐懼呢?
而未來,我想大多數人會像里面的正派人物喬那樣,先是經歷一個過程,由抵制再到接,再到幫助。但是,這需要時間。讓我們再來看看喬,或許,他才是代表這座費城的未來,他有完整的家庭,有新生兒。而且,作為黑人的他有一份正當且高收入的律師職業,象征費城正一步一步地邁向自由平等。
觀費城故事有感6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是愛,是一分鐘都不能缺少的感情和安慰。愛和感情像陽光和空氣一樣,讓一個活著的人獲得生命,獲得成長的力量和勇氣……
——題記
前幾天看了一部想看很久的影片《費城故事》,先前就聽說過它是講關于同性戀方面的,但我對于此類類主題并不是大感興趣,而真正地原因是在于其獲得過奧斯卡大獎及其主演是湯姆。漢克斯,恰巧我又是喜歡看電影的人,所以便抽出空來去學校禮堂瞧了一瞧,因為這場電影是為了紀念世界艾滋病日而專門放映的,感興趣的人不是很多,所以空位不少,隨便挑了一張椅子坐下,可這一座,便是90分鐘……
主人公安德魯是費城一位非常杰出的律師,他畢業于名牌大學,思維敏捷,精通法律,原本在事業上一帆風順,可由于他同時是個同性戀,和其他“同志”一樣,不時地出沒于各種專屬于同性戀者的場所,到那里去尋找只屬于自己的快樂。不過非常可惜,他因此患上了艾滋病,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致命的病毒,死亡率很高,而在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因為自身的某種“不良行徑”而患上這種病則還有另一層含義:你將被社會所拋棄。因此當他的上司從他臉上的傷疤知道他患有艾滋病之后,便使用詭計將他開除出了公司,安德魯當晚知道他被開除的真正原因,可以預見其當時的絕望心情,但他并不服輸,隨后在走訪了9家律師事務所都沒能如愿找到幫他打這起非法解雇員工案子的律師之后,他踏進了喬(我們的男二號)的事務所。不過同其他多數人一樣,喬對于艾滋病(尤其是因為“同性戀”引起的)一開始也是十分反感。他看不起同性戀者,認為他們是社會的異類,是不潔身自好的臭蟲,并不肯為其打這場官司。于是安德魯只好絕望的離開,但是當鏡頭長時間地給到其出門后在大街上好似四處尋覓的雙眼時,我開始意識到我錯了,他的眼睛里閃現的并不是絕望,而是“堅韌”,是希望。
影片到此已經是很吊觀眾的胃口了,觀眾急于想知道主人公將怎樣處理這一絕境的,不出意料,安德魯的確是個不肯輕言放棄的人,他只身坐在圖書館中查閱有關保障同性戀權益的法律條文,或許在他心中始終有一個不變的信念:我與其他人一樣,沒有任何的不同。另外,我想影片之所以把背景設置成為費城——《獨立宣言》的簽署之地,應該是有意為之的,而主人公恰是一位律師——美國司法界的一員,更是有想對美國司法界說點什么的意思。
事實上這起案件重點并不是經理對員工的解雇是否非法,而在于他的上司是因為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才將其解雇。真正令我感動的也并不是艾滋病患者的權益最終被保護,而是主人公最后真的可以說一聲“I’mready”。他深知自己也許活不到庭審結束就會死亡,但是他依然不屑的努力,去爭取自己的尊嚴,這種信念與堅持,正式打動我最深的地方。影片并沒有將筆墨過多的放在主人公的個人情感上,也沒有過多的描寫如何去打贏這場官司獲得賠償,相反地,這些情節僅僅是一筆帶過,重點是突出了安德魯之所以能坐下去的原因。
那么安德魯的信念來自何處呢?回答很簡單:愛。并不僅僅來自于他的“伴侶”,更來自于他的家人,他的父母、兄弟姐妹……
沒有他們的支持與鼓勵,安德魯就不會有勇氣走到法庭上,去追求自身的權益。愛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是導演想要將他融會到社會問題中去的原因,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患病后被人拋棄,失去愛的感覺。當世人對你不予理睬,當你失去了工作,當你被人誤解時,來自家庭、愛人的情感將支撐你走向最后。影片結尾的一曲《Philadelphia》以及背景上孩童時期的安德魯玩耍時的情景意境幽遠,寓意深刻……
那么就請相信愛的力量,因為他會帶給你生活的勇氣。
擁有愛,天塹終會變通途;喪失愛,你將寸步難行……
觀費城故事有感7
費城故事由湯姆.漢克斯與丹澤爾.華盛頓共同主演。安德魯和喬是費城的兩名年輕律師,他們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但是,安德魯不敢告訴老板自己是一名同性戀者,并且染上了愛滋病。就在他剛獲提升不久,卻因老板發現了秘密而以他丟失文件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魯找到喬希望他接受這個案子。喬本來拒絕受理,但在妻子露易絲的責罵和安德魯的請求下答應了。安德魯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開庭審理時,眾多集會者聚集在法院門外,要求給同性戀者合法權益,不準歧視艾滋病人。但被告卻堅持不承認是因此原因解雇安德魯的。安德魯衰弱的身體已無法承受劇烈的抗艾滋病藥物的靜脈注射,他預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堅強地挺過了激烈的法庭答辯。 到了審判的日子,陪審團終于宣判原告安德魯受到不公正解雇,被告應負責賠償損失。安德魯終于獲勝了。喬奔赴醫院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安德魯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魯卻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影片中,Andy 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律師,但是由于他因為同 性戀而患有艾滋病后,他的世界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讓人感動的是,他 的家人并沒有嫌棄他,而是包容他,在整個社會都遺棄他的時候,為他撐起了一片 小小的卻溫暖的天空。Miller 本質上是一個善良的律師,雖然一開始他對同性戀的 態度也是不解、嘲笑,想與之保持距離,但是后來他漸漸的接受 Andy,并且成為 Andy,甚至是同性戀者的代言人,他要承擔的并不是來自于官司本身輸贏的壓力, 并且還有社會對于他這種行為的排斥和誤解。但是他卻堅持了
下來,我想這不僅是 因為他本身善良的本性,最重要的是他作為一個法律人的責任感,始終堅持公平正 義。他在實踐“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
作為一個律師,應當為辯護人的合法權益據理力爭,以法律為依據,以公正為 基礎,以維護被害人的利益為根本。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標準去評價當事人、為當 事人辯護。所以雖然 Miller 一開始對同性戀者的態度并不認同,但是后來他心中法 律人的自覺喚醒了他,他放棄自己的喜惡,以一個律師的角度去了解 Andy,體諒同 性戀者,真正的從他們的利益出發,為正義代言。 法律的公正是沒有國界的,在中國,根據《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 四條、第五條的規定,律師應當忠于憲法和法律,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 繩,嚴格依法執業。律師應當忠于職守,堅持原則,維護國家法律與社會正義。律 師應當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盡職盡責地維護委托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律師的職 業操守既要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還要為辯護人作出最大的“維護”。但是現實生 活中,往往不盡如人意。 每個法律人學生時代都對法律有著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社會的殘酷,腐朽的風氣卻使這些公平正義的愿望被逐漸消磨殆盡,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即將走向社會的我們應該怎樣選擇?我并沒有想好,也沒有準備好以一個法律人的身份走向這個 社會,我想,我能做的只有嚴格的要求自己,雖然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但是我能做 到的是匡扶自己心中的正義,不去做違背公平正義的事。 不管怎么說,法律職業的初衷是善的,只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的去克服 惡劣的現實環境,建構一個框架,使其真正能夠實現其最初的價值取向。
這個世界是個大同的世界,要學會包容,要學會理解,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各自有各自的興趣和愛好。同性戀話題是每個人都想避而不談的,好像很是骯臟,難以接受,其實這本就是大千世界里的一個奇跡,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過是有些人比較保守,比較封閉造成的結果,要學會面對它,這其實也是一種愛,一種有別于親情,友情,男女之間的愛情的一種愛,只不過你以前沒有見到過它罷了。有很多朋友問過我這樣的問題:“你能接受同志關系嗎?”也許是因為家庭比較開放,也許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強,我的回答是:“是,我能接受,但我不是。”我就非常不理解有些人看同性戀的眼神,好像他們(她們)是惡魔一樣,是不潔的,好像是上帝犯下的一個錯誤。人們總是戴著偏見的眼鏡去觀察這個世界,和自己一樣的就能接受,不一樣就毀了它。總是希望這個世界都要和自己要求的一樣才行。我只能說太狹隘了,雖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喜歡干什么就干什么,當然也包括自己的言行,沒有觸及法律的紅線,但也跨過了道德的底線,對別人惡語相加是極其不道德的,沒有素質的表現,不要因為性取向而把一個人看低!要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新鮮的事物不一定都是壞的,理解它,接受它,和諧是每個人都想要得到的。
【觀費城故事有感】相關文章:
觀戲劇有感作文04-25
觀雷鋒有感作文07-22
觀《洞穴之光》有感01-25
觀《北京鳥巢》有感01-21
觀《星際穿越》有感01-20
觀《壞爸爸》有感01-20
觀熱血教師有感01-20
觀催眠大師有感01-20
優秀作文:觀雷鋒有感11-04
觀雷鋒有感學生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