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通用11篇)
《三娘教子》改編自明末清初戲曲家小說家李漁的《無聲戲》中的一回,是有名的京劇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三娘教子的觀后感,歡迎參考選擇。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1
《三娘教子》是秦腔大戲《雙官誥》中的一折,盡管本戲現在很少演出,而這一折卻久演不衰。
這真是一折好戲。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素大氣。其明顯的教化作用,也使該戲深入人心。每每演出時,臺上臺下能夠廣泛共鳴,效果極佳。在農村的葬禮中,這也是常演劇目,尤其是那些母親已喪的人,在靈堂前聽著這戲,不由得想起母親的種種艱辛和關愛,不禁悲從中來。不知有多少人,在這出戲唱起時,心里在牽掛著,緬懷著母親。
不過,這個戲,用來教育成人則可,如果用來教育兒童,則有可能事與愿違。《三娘教子》難以作為家教的樣板,卻可以作為家教的一個借鑒,從中可以看出家教的禁忌。
首先,家教應對癥下藥,忌藥不投癥。那天,薛乙哥從學校回來是因為心里有事:“薛乙哥在南學我懶把書念,懷兒內抱圣賢轉回家園。在學校眾同學都揭我短,說我是無親娘難解難參。此一去我回家和娘爭辯,誰的是誰的非細問一番。”而三娘并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什么,只是讓孩子背書,孩子背不過書,母親開始責怪,從而引發更大的沖突。要教育孩子,必須先了解孩子的心理。
其次,家教應循循善誘,忌怒氣沖天。當薛乙哥背書不過,三娘打字方出口,孩子說了,要打打你親生的。這時,三娘控制不住了:“小奴才一言問住我,結舌閉口王春娥。從今不把子來教,春娥免把心來操。若要此事甘休罷,娃娃呀,從今后咱這日子過不成了。講著講著惡氣翻,那有心情教兒男。任兒成龍飛上天,任兒變虎虎歸山。從今后不把奴才管,成龍變虎任兒玩。”在這里,三娘越說越氣,竟然說出這樣的負氣的話來。這樣的教育方法是很危險的。從劇中也可看出,三娘講這些話的結果是,孩子說我也成不了龍上不了天,管它呢,我玩兒去了。怒氣沖天的時候,最好不要教育孩子。
第三,家教要切合實際,忌把孩子與人相比。劇中有這么的唱詞:“誰知你貪玩耍不把功用,有幾輩古人講兒聽。黃香檀枕把親奉,王祥求魚臥寒冰。 商洛兒連把三元中,甘羅十二為宰卿。你奴才將近十歲整,還只顧貪玩不用功。”雖然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象這樣不切實際的相比是不足取的。生活中,常見一些人教訓孩子,喜歡說你看那誰誰誰怎么樣怎么樣,而這樣比的結果往往是引起孩子極大的反感。
第四,教育孩子應就事論事,忌陳芝麻爛棗子說個沒完沒了。比如,我為了你如何如何,為了你如何如何,往往使孩子厭煩。
《三娘教子》這折戲本身也印證了這些。三娘打呢,還沒打,打字剛出口,孩子就蹦了;三娘罵呢,孩子不耐煩了;三娘負氣呢,孩子自顧自的玩耍他的了。戲里教子成功,還在于以情感人。
成功的塑造三娘這一形象的名家不少,且各具風采。王玉琴、張惠俠、郭明霞久負盛名,都有很高的造詣,是演三娘的當之無愧的大家。而蕭若蘭的三娘在唱腔處理上,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確有另一種高明在。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2
這一篇觀后感斷斷續續拖了不少時日了。每次看到這部戲,看到養母帶大養子的艱辛,就會忍不住落淚。心中一時波濤滾滾,卻什么都寫不出來。那日跟媽媽說起,已經去世的姥姥之類的舊時的女人,目不識丁,竟然懂得很多我們這些讀書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從戲中學來的。這戲中的學問,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們已經說到王春娥為什么教養薛科長大成人并進京科舉: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為了自己老來有靠。我們現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狀元之后,張、劉二氏來薛家搗亂,討要錢財。彼時,薛科連聲叫“天啊”,哭著站在一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親生母親做出這種喪盡天良的`事,對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親娘。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親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萬一真的鬧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親生母親的死活?薛科一籌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來,她心疼兒子,做主打賞錢財,送給張、劉二氏回家度日。王春娥為什么要這么做?是為了薛科。王春娥此舉,徹底收復了薛科的心。故事到這里雖然結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與母親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縱。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劇吧。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3
我是在網上突然看到隴西縣秦劇團的戲,由于我們武山和隴西是鄰縣,因此出于好奇便打開看看。沒料這個演員給我一個莫大的驚喜。原以為除了郭明霞,《三娘教子》就絕后了,誰料在民間有著這么多真正的秦腔大家。杜曉琴的三娘不同于郭明霞,但一點不亞于郭明霞。
首先,杜的嗓子十分舒展。她絲毫不用假聲,卻非常舒展流暢,不論高度還是寬度,都恰倒好處。她的嗓子非常有磁性,稍帶沙啞但又特別脆。對比之下,郭明霞的嗓子一定程度借助了美聲唱法。其次,這個演員的做工非常干凈,一個水袖輕輕過去,流露出一種自然流暢的美。她的每個動作都是自然的,絲毫沒有故弄之做作。相對而言,郭明霞的動作不干凈的地方多,有的太過了。
《三娘教子》中的三娘這個角色,按說她不應該只是一個簡單的村婦的形象,至少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妻妾。她的丈夫起碼也是秀才級別的。因此,一舉一動上不能把她和在寒窯里和村婦相處了十八年的王寶氚一樣完全演成一個潑婦式的人物。杜曉琴把王春鵝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刻畫得十分到位。而郭明霞的王春鵝和王寶釧之類的人物沒有什么區別,大概是她就善于演這類人物的緣故。可能我這樣說會被很多戲迷指責,郭明霞的《三娘教子》一直被當作不可超越的經典,她的`弟子也沒有很好的繼承她的藝術精髓,有的是小旦的嗓子,根本就不適合這個角色,有的身段瘦弱沒有舞臺形象而不能成為經典的王春鵝,所以本以為郭明霞之后《三娘教子》就絕后了。誰曾想就在民間,有著這么一位活三娘。杜曉琴只是一個縣劇團的演員,她沒有郭明霞那么好的條件,沒有華麗的舞臺讓她展示,沒有耀眼的燈光,也沒有震撼的伴奏。就在幾把板胡的伴奏下,她把王春鵝演義得令人叫絕。
隨后又看了她的《殺廟》。和別人不同的是她的殺廟是做工戲,兩跳一閃,大段的水袖,沒有十分的功力是不行的。她不會象陜西研究員的演員一樣把水袖增到七尺和九尺長,她玩的是真工夫,不靠包裝。從網上了解到,隴西劇團的戲能夠連年占領天水,寶雞一帶的市場,就是因為有杜曉琴,張衛軍這樣的實力派演員。
看完杜曉琴的戲,我想起了80年代武山縣劇團的王彩霞,那個當地有名的“王大嘴”。那時候我還很小,王彩霞的《竇鵝冤》迷倒了鄰近多少個縣的人。那時候馬友仙來過天水演出,人們不買票去看那些名家的戲,就看王彩霞在土臺子上演竇鵝。原來真正的藝術家永遠無名,他們都在民間默默無聞的唱戲。他們為了生計四處奔波,他們淡薄名利,所以才心中裝的是戲。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職稱評定,不為了評國家級別而斗得你死我活。他們拿著足夠生活的工資卻唱著人們心悅誠服的戲。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4
忘了是幾周前,學校組織我們初三年級去觀看了京劇《三娘教子》,感觸頗深,但卻遲遲沒有發上文章,今天卻突然想起了。開始我是對京劇沒什么興趣的,不過家中姥姥姥爺之類的長輩來了之后我也會跟著看一看,現在大抵也記不清了,只記得我看過《青梅煮酒論英雄》、《穆桂英掛帥》之類的,當時也沒有太大興趣,只是不喜歡也不討厭而已,這次看完,卻讓我喜歡上了京劇。劇中內容大概是:薛廣有三個娘子,分別是劉氏、張氏和王氏(王春娥),一天,薛廣外出販米,卻一走就杳無音信,幾年后,有人來報說薛廣在販米途中,遇到狂風,被吹落河中,命喪黃泉。
劉氏和張氏只顧分家產,連二娘也不顧自己的兒子了,大娘和二娘都改嫁了,但三娘王春娥卻沒有,她苦苦支撐,甚至照顧起了二娘的兒子薛依哥。但薛依哥頑劣不堪,不肯學習,接下來就出現了三娘教子的一幕,真在我們為三娘感到不值時,卻傳來了薛依哥考中狀元的好消息,與此同時,薛廣又“死而復生”,還成為了一名朝廷要員,劉氏張氏聞訊,都跑來“祝賀”,拿走了紅包,而王春娥、薛廣和薛依哥也過上了幸福快樂的好日子。看完之后,我不禁感觸萬千,想想薛依哥,想想自己。薛依哥在父親西去,母親改嫁的艱難時刻卻能寒窗苦讀,考中狀元,而自己呢,有父母的疼愛和關心,成績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想王春娥,她能在沒有義務時主動承擔起他人的`義務,這種人格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質也是我所沒有的,更是我需要學習的。而有的父母為了子女,耗盡了一生的歲月青春,獻出了寶貴的幸福。這也在王春娥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為了我,付出了很多很多,而我卻……
上次的期末考試我沒有發揮好,一下退出了年紀前30,心情很不好,爸爸媽媽見了,關切的問我怎么了,我卻以為他們是在說我沒有考好,就賭氣在自己的房間里一直彈琴,不想出來,晚上終于忍不住了,走出去一看,爸爸媽媽已經睡了,正想到他們不管我了,卻猛然發現客廳的茶幾上有一杯牛奶,摸上去還是熱的,頓時,我的眼睛里澀澀的,說不出來是什么感覺,看看天花板,想想自己,覺得自己真不應該。爸爸媽媽明明沒有說什么,自己卻扭曲了他們的意思,還和他們賭氣。想到這兒,我也不知怎么了,突然有種想哭的感覺。
第二天,我不知怎么了,還是沒有向爸爸媽媽道歉,而他們也只字不提昨天的事,只當做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時我明白:爸爸媽媽的愛就在無形中,雖然沒有王春娥那樣表現的淋漓盡致,但能讓我如沐浴在春風中。《三娘教子》讓我明白了很多,我相信以后我能向薛依哥一樣努力學習,回報父母!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5
10月18日,我在梨園頻道《看大戲》欄目上,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三娘教子》,不知道是不是魏老師最新改編的版本。看的次數少,就簡單說幾句吧。
首先故事情節簡潔明快,四副條陳梅蘭竹菊,表明薛廣乃書香門第,薛郎出來,點明家庭不甚和睦,大夫人、二夫人依次出現,大夫人撒潑刁蠻,二夫人人云亦云。只有三夫人文靜賢淑。為討生計,薛郎遠走東南,兩年后驚天噩耗,樹倒猢猻散。只有三娘、依哥、薛保相依為命。教育依哥,三娘苦口婆心,怎奈依哥冥頑不化,三娘積勞成疾,依哥猛然良心發現,借錢不果,乞討為母籌錢治病。苦盡甘來,父子皆入仕途,一家人功德圓滿,跳梁小丑成為笑柄。沒有拖泥帶水,語焉不詳。沒有旁逸斜出,橫生枝節。一氣呵成,相當成熟、流暢!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6
一本《三娘教子》折子戲,唱出我清淚兩行,記憶一下回到十幾、二十年前。
那時,爸爸非常喜歡我們陜西文化“秦腔”。在我的記憶中只要有可以看戲,聽戲的機會,爸爸很少錯過。家里有了電視機以后,也是特別鐘情戲曲,尤其是秦腔。記事以來,媽媽離開了我和姐姐,遠嫁他鄉。姐姐和我對媽媽心里充滿恨意,每每別人問及媽媽,我總會恨恨的說:死了。這種回答并不是家中長輩所教,而是因對媽媽沒有任何記憶,才如是說。家中長輩雖說不出媽媽的好,但至少希望在我們成人的一天,可以母女相認,多個人疼愛我們,所以,從不讓我和姐姐說出惡傷媽媽的話。因年齡太小,對“母親”一詞的理解并不深,只是覺得她拋棄了我和姐姐就是我們最大的仇人。爸爸一來怕將來造成我們心理不平衡,用仇視的心理面對社會。二來怕造成將來我和姐姐和媽媽不相認,于是常常用秦腔里的《三娘教子》來教育我和姐姐。
每次,聽到這個戲曲,爸爸總是非常認真的把我和姐姐叫在電視機前,認認真真的聽戲,看戲,并把每句話解釋給我們聽,甚至事后再自己唱給我和姐姐聽。雖然,年齡太小聽不懂,但有一件事非常的明白,就是媽媽雖離開我們,但仍有賜我們生命之恩,作為子女不能恨,更不能傷害詆毀。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娘教子》并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直到把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方式變成我心里一段不堪的回憶。
那年,我10歲,姐姐12歲,新媽媽進了家門。爸爸一如既往從不錯過每個秦腔《三娘教子》教育我們的機會,只是思想從感恩媽媽轉變成理解繼母、孝順繼母,得到家和萬事興,相親相愛的效果。小時候,一直以為,當著繼母的面讓我們看《三娘教子》是給繼母看的,并不是我們。后來,繼母的三個兒子都非常的不理解她,常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自己的媽媽吵成一片,甚至出言不遜,作為他們的繼父,并無法明正言順的教育他們,又不能看著繼母常常被兒子氣的尋死覓活。這部《三娘教子》就成了我們五個孩子的教材。
本以為一切事物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可命運偏偏不成人之美。兩年后,爸爸因家務受傷臥床不起,失去了勞動能力。爸爸本就擔憂繼母不能善待我和姐姐,這下他又無能為力,凡事都順著繼母,我和姐姐就深刻的體會了有了繼母也就有了繼父的感覺。因家務事,繼母的刻薄變本加厲讓我和姐姐忍無可忍,時常發生不愉快事件。這時的爸爸,讓我們記住他的教誨的方式不止是打罵,還有他一如既往的秦腔《三娘教子》。這時的《三娘教子》教育課,都是我們跪著,哭著完成的。長大后才明白,這是爸爸最后的歇斯底里的教育方式,他最想教育的不是我和姐姐,而是繼母,可惜她始終沒有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
隨后繼母也因病癱瘓在床。一時間,一個家庭本就沒有達到齊心合力,此時更是各有所想。繼母的兒子為推責任,不認了自己的母親,把所有責任推臥床不起的爸爸,和幼小的我和姐姐。面對如此不堪一擊的家,爸爸的神經世界摧毀了,患了:精神分裂癥。也就是民間說的:精神病。這種病時好時壞,好的時候不影響生活,發作的時候就會出現不認識人或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就這樣,以后對著電視劇挨打,流著淚看《三娘教子》的事件不斷升級,教育內容不斷的增加,被教育的人也不斷的增多我和姐姐,有時也有繼母的三個兒子。這樣的生活方式堅持了幾年,直到他的病情穩定,得到控制。直到讓這部秦腔《三娘教子》成為我們的陰影。
爸爸的良苦用心并不是人人都領悟,直到去年繼母去世時,她的兒子們依然沒有讓她覺得非常溫暖。我和姐姐只是把被迫的那一聲媽媽變成心甘情愿的叫一聲:媽媽。這也許是爸爸《三娘教子》成果,只是想到這些,讓我不由得五味雜陳。
再次回味秦腔《三娘教子》,想起我的親生母親。她在那樣苦難的年代,也經歷了十月懷胎,也為了我的誕生在鬼門關去闖了一回,當初拋棄我的時候,也有過萬般不舍和心如刀割的感覺吧?雖然,至今我們母女依然很遙遠,但我已經逐漸的把恨變成了想念和祝福。如果我的繼母,如同《三娘教子》里的三娘一樣,我想我們都會很幸福,雖然她沒有像三娘一樣,但我現在同樣愛她,思念她。因為,反省過去。我何嘗沒錯?我們要求繼母給予我們親生母親的愛,我們何曾給過她理解或是當做親生母親?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今天已成人母的我,一遍遍回味秦腔《三娘教子》的教育意義,和爸爸的良苦用心。如此的《三娘教子》我們何曾用心體會,感受過……
不知若干年后,女兒是否和我一樣,回憶《三娘教子》,潸然淚下……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7
《三娘教子》是出傳統骨子老戲,又名《雙官誥》。近些年來上演的'《三娘教子》大多是“教子”這一折,很少有人唱全本的《三娘教子》。此次程派演出全本《三娘教子》,遲小秋把程派寓剛于柔、幽咽委婉的特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將優美的程派唱腔展現得淋漓盡致,并將唱腔重新設計,和原來的風格統一貼切。整出戲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深受廣大觀眾好評。
明代,薛家三兄弟長兄去逝,留寡妻張氏,二弟薛奇有妻劉氏生子倚哥,三弟薛衍妻王春娥為人賢惠忠厚,寬于待人。薛奇出外經商,薛衍進京趕考,張劉二氏為圖家財,假說薛衍趕考途中喪命,逼春娥改嫁,此時得知薛奇經商途中船遇風浪不幸身亡,劉氏驚痛命家人薛保運回靈柩安葬。張劉二氏趁機席卷家財變賣房產,劉氏拋棄親子,先后改嫁,王春娥立志守節,撫養孤兒倚哥,一日倚哥在學中被譏為無母之兒,受氣回家,不聽春娥教訓,春娥怒,以刀斷機布以示決絕,薛保從中勸解,倚哥幡然悔悟,自此三娘含辛茹苦與薛保三人相依為命,苦渡一十三載終將倚哥撫養成才,得中狀元。薛衍歷盡艱辛沙場建功,得任兵部侍郎,并與倚哥叔侄相見,榮歸故里,痛斥張劉二氏春娥以德報怨,曉以是非,贈與銀錢,令其安分度日,至此春娥、薛衍、倚哥、薛保一家歡聚。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8
《三娘教子》是一出傳統戲,現在遲小秋老師為此劇增益首尾,又基本保留了傳統戲的精髓,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謝溫老師能給我這么好的開闊眼界的機會,雖然我接觸程派藝術的時間還很短,懂的還非常少,但是已經被程派的藝術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盡自己的'努力跟老師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程派的藝術,還要跟老師學習更多做人的道理。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9
遲小秋演出的《三娘教子》是改編的。這個改編本最先是由天津的李經文演出的,上海的李炳淑也采取了這個本子。只是演出效果平平,沒有什么反響。遲小秋2009年10月3日在長安的演出錄播后,引起巨大反響,后引來網上的一片熱議。如果光演出《教子》一折(現存馬連良、李世濟的錄音),本子沒有改動的需要,但要演出全部的《三娘教子》(又名《雙官誥》),就不得不對其改編。換言之:你要不改有關內容,這戲就不能演。這和演員沒有什么關系。
網友“大小金鳥”說得好:“三娘教子,是流傳了多年的經典藝術作品,是京劇藝術遺產,我們今天繼承下來了,我們還要傳承給后人。既是遺產,就有其歷史的限定性(或曰局限性),它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歷史,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那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人物關系。總之,是我們后人在看那個時代的.一個畫卷。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審美觀,三娘教子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價值觀。但是,如果每個時代都用自己這個時代的審美觀去修改祖上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那千秋萬代以后,這個遺產就面目全非五花八門了。同理,我們用今天的審美觀和法律,去修改紅樓夢,不能有趙姨娘,豈不是讓人貽笑大方,遺產是不能修改的,因為它是歷史,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史上的很多東西,同樣有許多不符合今天的價值觀,孔子,孟子,太多了,我們都用今天的觀點去修改?然后再傳給后人?那中國5000年的歷史就沒了!我們傳給后人的只是今天的歷史了。既是歷史,就要原汁原味,我們接過來時是原汁原味,我們傳下去,也要原汁原味。這當中,我們只有傳承的責任,沒有隨心所欲修改的責任。想改歷史,不僅是蠢,更是自不量力,因為歷史是改不動的!”
今天的《玉堂春》從《起解》演起到《會審》止。遲小秋每次演是帶《監會》和《團圓》的,但葉少蘭只演《會審》不演《監會》和《團圓》,我想這是葉盛蘭陪程硯秋先生唱時也不唱《監會》和《團圓》的緣故吧。葉少蘭、朱強、黃文俊三個人配合默契,劇場不時暴發熱烈的掌聲。崇公道的扮演著梅慶羊的表演可圈可點,是一個不錯的丑角。
遲小秋《會審》的唱是以程先生1946年的錄音為藍本,保留了唱腔的精華,有些地方稍作修飾,給人感覺即不離譜也有新意。
梅蘭芳大劇院不讓照相,但今天有人照相也沒有人干涉,我沒有帶單反相機,只用卡片機照了幾張。希望梅蘭芳大劇院今后別再干涉觀眾照相。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10
京劇《三娘教子》的故事,如同一幅細膩的工筆畫,勾勒出人性的光輝與堅韌,令人感慨萬千。
劇中,三娘王春娥在家庭遭遇重大變故后,獨自承擔起撫養幼子薛倚哥的重任。當倚哥在學堂被同學嘲笑無母,負氣回家與三娘頂嘴時,三娘的委屈與痛心被演員演繹得淋漓盡致。演員們通過精妙的唱腔、生動的念白和細膩的身段動作,將三娘內心的悲苦、失望,卻又因對孩子的期望而強撐著耐心教導的復雜情感,層層遞進地展現出來。
從這出戲里,我深刻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三娘并非倚哥的.親生母親,卻能在艱難處境中不離不棄,為了孩子的未來嘔心瀝血。她的堅持,不僅僅是為了延續薛家的血脈,更是出于內心深處對孩子深沉的愛。這種愛,無關血緣,純粹而熾熱,不被外界的質疑和孩子的誤解所動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這樣的身影,那些不是生母卻勝似生母的長輩,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著孩子,為他們遮風擋雨,這份無私的付出,和三娘的母愛一樣,值得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同時,《三娘教子》也讓我看到了傳統戲曲在塑造人物和傳遞價值觀方面的強大力量。在短短一場戲中,人物形象鮮活立體,三娘的賢良淑德、倚哥的懵懂叛逆都躍然眼前。戲曲通過這樣的故事,向觀眾傳遞著勤奮、堅韌、責任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力量,反思自己的人生。它提醒著我們,面對生活的挫折和他人的誤解,要像三娘一樣,堅守內心的善良與責任,用愛和耐心去化解矛盾,用堅韌的毅力去克服困難。
這出《三娘教子》宛如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將傳統美德與人性光輝深深烙印在觀眾心間,值得反復品味。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 11
再次觀看京劇《三娘教子》,就像與一位久違的老友重逢,每次都能從這個熟悉的故事里挖掘出不一樣的觸動。
舞臺上,演員們的表演堪稱一絕。飾演三娘的演員,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皆滿含深情。她在機房織布時,那穩健的臺步、嫻熟的手勢,配合著如泣如訴的唱腔,將三娘生活的艱辛與內心的堅定展現得入木三分。當倚哥任性之時,她眼中的失望與痛心,讓觀眾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酸澀。而飾演倚哥的小演員,也將孩子的調皮、倔強以及被教導后的愧疚與懂事,詮釋得十分到位,稚嫩的聲音與生動的表演,讓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憐愛。
這出戲里,最打動我的是三娘身上展現出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她所處的環境可謂艱難重重,丈夫遠行未歸,家庭經濟拮據,還面臨著旁人的冷言冷語和孩子的不懂事。但她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始終堅守著對家庭的責任,一心想要將倚哥培養成才。在機房中,她一邊織布,一邊耐心地教導倚哥,用樸實的話語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和做人的道理。這種堅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勞累承受,更是精神上面對各種壓力時的不屈不撓。
聯想到當下的生活,我們也會面臨諸多挑戰,工作的不順、生活的瑣碎、人際關系的復雜,就如同三娘遇到的困境一般。而《三娘教子》給予我們啟示,無論前方道路多么崎嶇,我們都要像三娘一樣,保持堅定的信念,永不放棄對目標的追求。同時,它也提醒著我們重視教育的'意義,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德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塑造。就像三娘對倚哥,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讓他明白勤奮努力、尊重長輩等道理。
《三娘教子》以其經典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不斷地給予觀眾新的思考與感悟,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相關文章:
京劇三娘教子觀后感范文(精選8篇)10-16
李嘉誠教子的故事07-17
熊丸教子的故事12-17
畫荻教子名人故事09-27
教子有方的媽媽作文03-20
京劇的觀后感范文07-05
望娘灘的典故10-18
《娘》觀后感(精選10篇)11-19
京劇說明文03-15
京劇的由來英語作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