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誤殺2》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誤殺2》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誤殺2》觀后感 篇1
《誤殺2》沒有讓我失望呀!
《誤殺2》好就好在,林日朗被擊斃了!
為什么呢?
因為只有林日朗被擊斃了,才能把這眾生皆苦的世界剝開的更徹底。
創作者,不但要讓腐壞暴露,還要讓世間的無明也暴露。
林日朗的槍是假的,竟然只有一個人看出來了!這就是世人的無明——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知道以后在有限的甚至是設定好的框架內隨波逐流。
林日朗不死,林日朗就不是一個徹底的好人,因為他要接受審判!林日朗死了,他才能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受害者,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偉大父親。
然而,林日朗雖以一己之命撬動了一個黑色鏈條,暴露了一串蛀蟲,但是林日朗死后,他家人的生活會怎樣呢?
林日朗的.死是為了兒子小蟲的活,而小蟲的生存之路是艱難的,身體的艱難,家庭生活的艱難,林日朗的妻子帶著一個病孩子還有巨額的高利貸要還,沒有房子,收入微薄,艱難可想而知,哪一樣都是一座壓人的大山!
所以,有形的腐壞是需要肅清的,但人間里其實還有很多無形的腐壞,就像林日朗他們去申請種種的救助,卻不是不符合條件就是流程冗長。
這清朗有愛的人世間,人們需要做的還多的很!
無論世界如何發展,無論經濟多么富裕,無論國家多么強大,這世間終歸會有需要幫助的人。
我記得有一句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期待那美好的人間!
《誤殺2》觀后感 篇2
電影《誤殺2》醫生達馬對林日朗說出:“我不相信你會殺人”,但沒想到身為人父的林日朗卻說出:“你不知道一個父親,會為自己的孩子都能做出什么……”
這也就影片一開頭,林日朗就持槍控制新唐醫院,給銀幕前的觀眾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也給觀眾設置了一個懸念——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個人選擇去鋌而走險的去劫持醫院呢?
原來影片中男主林日朗(肖央扮演)的兒子小蟲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心臟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液給全身,所以必須要做心臟移植手術。但是心臟移植手術是非常貴的,面對著巨額的醫療費,他想盡一切辦法:騎摩托車載客,申請醫保,拉下臉四處求人借錢,甚至借了高利貸,好不容易把錢籌齊了,偏偏配型好的心臟又被一個有權有勢的人“竊取”了。
不在黑暗中沉默,就要在黑暗中爆發。男主憑借自身職業編劇的優勢,策劃了一起特大綁架案。那就是劫持急救中心的人質,通過媒體揭露黑暗,尋找心臟拯救兒子,盡父親一切力量挽救兒子。
然而以微弱的一己之力去對抗整個龐大的系統,其結果多是失敗。
我想林日朗定然是想到了這些,就像他寫的那句遺言“死亡,也是一種勝利。”一命換一命,是林日朗這個小人物多么無奈又決絕的抉擇。
所以從“持槍”踏入醫院的那一刻,他就沒打算活著出去,因為,只有他死,兒子才能得救。要么心臟拿回來自己也是死,心臟拿不回來兒子可以用自己的心臟。所以才會有一個在綁架之前男主在醫院抽血的鏡頭,一開始我以為男主為了籌錢去賣血,現在才知道他是在和兒子的血型進行配對。
但當他看著本屬于他兒子的.心臟被移植進了市長兒子的身體,他決定劫持市長讓特警將他擊斃,把心臟移植給他兒子。
看到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片名的用意,《誤殺》就是指特警對男主的誤殺,正因為“誤殺”才成全了男主。
為了救兒子,他選擇了徹底的犧牲,讓我們為他偉大的父愛感動的同時,更驚訝于他緊密的邏輯思維。
不過,男主的遭遇雖然把他逼上了絕路,但是卻沒有掩埋他的善良,被綁架人員當中,有一對夫婦,妻子是名孕婦,當時因為受了驚嚇,動了胎氣,如果精神上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對腹中胎兒非常不利,所以男主二話不說,選擇將兩名夫婦無條件釋放。他的善良還體現在對待被俘虜的特警的當場“擊殺”,直到故事臨近結尾我們才知道,為了虛張聲勢,好引起大家的關注,他提前錄好槍聲,買好血包,所謂的“擊殺”只不過是一種障眼法罷了。
“父愛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林日朗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
除此之外,影片還表現出了底層社會人員在現實世界中的無奈,很多決定權不在你手里,即使你的判斷是正確的,也挽回不了什么。
影片中的張警官、記者李安琪、達馬醫生就是這樣。
但電影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上,而是給人以溫暖和向上。就像影片中出現的螢火蟲之光,一只黑夜中弱小的螢火蟲,它不會因為自己的光線微弱而不發光,而是在越黑的地方越明亮。
《誤殺2》觀后感 篇3
看誤殺一的時候,就對整條故事線印象深刻,直到幾年后的今天,我還能想起那天電影的內容。
幾天前,誤殺二又讓我被再次震撼到。最撞我心的是一位父親剖心救子的無畏,是主人公在面對不公現實的善良,是一個滿足觀眾美好期待的“完美結局”。
關于親情
主人公林日朗,沒有誤殺一時的決絕和冷酷。這段故事里的他依舊心思縝密,依舊掌控全局,不變的是他對兒子(女兒)的愛。看到他獨行去醫院,關閉電梯、封住門鎖,開始了他的計劃。看到他拿著院長電話,按開電梯,獨自走向樓上手術室時的困惑。看到他和市長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父親之間的較量。他們之間較量的結果,讓我作為一名子女,看到這樣兩位父親沉甸甸的愛,很感動,很淚目。
關于生命
“有的孩子是普通人,有的孩子不是普通人”這句話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兩位父親和自己的孩子,是高貴權勢和普通市民之間的`抗衡。電影以“綁架”開始,但幾乎所有的“人質”都與“歹徒”同感,毫不猶豫的站在了他這邊。那到底敲醒眾人的鐘聲是什么?我想應是所有平凡人與“高官厚祿”之間的抗爭,是關于世間眾人最基本生命權之間的爭奪。普通人,強權者,生命之間,同等重要。
一些思考
為了調節緊張氣氛,電影之中還有一些“笑點”,讓人在哭笑不得之間自由轉化。整部影片中“記者”的身份出現在大眾眼前。讓這個職業從幕后走向臺前,也更撼動著身為同業之中的我。以后的工作中,我們也當有女主持李安琪一樣尋求事實真像初心和努力。
沒有一位父親,不同林日郎一樣愛子女。
誰又能陪誰一輩子?
愿我們愛里成長,慢慢長大。
《誤殺2》觀后感 篇4
《誤殺2》這部電影,說是講一個人的犯罪過程,還不如說是一個父親的偉大事跡。
昨天我們一家人看了《誤殺2》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位父親的兒子得了心臟病,好不容易湊齊了200萬手術費,最后關頭心臟卻被劫走,父親怒了,開啟了犯罪過程,可誰能知道,他始終沒殺過一個人,最后還是他用自己的心臟救了兒子。
電影里的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就如一個老警察張正義,他始終都相信林日朗(那位父親),在最后關頭,奮力拯救林日朗,可還是晚了一步,而張正義的同徒弟就不乍的了,要面子,做事特急,差一點就壞了大事。而隱藏角色市長雖然很冷血,不顧小蟲(林日朗兒子)的安危,可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兒子,世上有那個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電影劇情轉折套路一個接一個,以為特警死了,沒想到林日朗根本沒想殺人,本以為一槍過后林日朗死了,沒想到金牌擋住了一擊,以為攀差是幕后黑手,沒想到市長秘書才是。
《誤殺2》這部電影,無非是一個父親的愛組成的。
《誤殺2》觀后感 篇5
2月4日晚上,陪家人一起游逛三合湖濕地公園回來,看了一部妹妹和媳婦推薦的《誤殺2》,剛開始以為也就是一般的平常電影,打發打發時間,卻給了我驚喜,可以說,算是我看過的電影中為數不多的帶給我很強震撼的電影,引起了內心的深刻思考、長遠思考。
電影大概講的就是一個父親的兒子生病了,需要換心臟才能存活,按照制定的`公開的社會運行規則,終于等來了匹配的心臟,就在即將準備進入手術室時,卻得知心臟被權勢之人搶走了。于是父愛的偉大和蘊藏的無窮力量便爆發了,父親為了尋求真相,找到幕后使者以及捐出自己的心臟救兒子的故事。
劇中一位父親的無力、悲痛、掙扎、反抗表現得淋漓盡致,觀影結束,心中除了簡單的憤憤不平,更多的是一些思考,有關人性、公平、生命、真相、黑暗……。
妹妹和媳婦都說結局不怎么好,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局已經很好了,超乎想象的好。電影題材來源于生活,但是為了影視效果需求,會有一些包裝。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事情,如果在現實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我能夠想到的答案:很可能受害者從始至終都被蒙在鼓里,永遠不曉得真相;很可能受害者即使曉得了真相也無能為力,不會做出劇中父親的掙扎反抗;很可能才剛剛踏上掙扎反抗之路,馬上就被擊斃滅口了……有很多種可能,但是我想劇中結局的這種可能無疑是眾多可能中很好的一種結局了。
人們往往向往著好的大結局,其實這不是一種好的社會現象,壞的結局才會更多的引起人們心中的思考,帶著疑問去探尋答案,這樣的思考可能會為以后的社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讓我循環走不出思考的死胡同,甚至是顛覆我自己的問題是:如果我是那個衛生局局長,我會選擇拒絕,如果我是那個院長,我會選擇拒絕,但是如果我是那個市長呢?我還會拒絕嗎?當這一切涉及到我內心深處最珍貴最柔弱的東西時,我有這個權力地位讓我自己在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中處于有利地位?我會怎么做呢?這個問題才是我在這部電影中思考最深的。
《誤殺2》觀后感 篇6
今天下午在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誤殺2》。《誤殺2》主要講述了:林日郎與妻子阿玲、兒子小蟲一直過著清貧但幸福的生活,直到兒子小蟲突發意外急需救治,幾經周折,走投無路的林日郎為了救兒子決定放手一搏,并制定了一個驚天計劃。
看了這部電影,我被林日郎的父愛所打動。是的,人生在世,最主要的就是感情,特別是親情。因為親情更加的血濃于水,更加的穩定持久。這部電影慢慢的都是父愛,體現出了父愛的無私,一個父親為了就孩子還真的什么事都做得出來,什么都肯付出。古往今來,父愛如山,父愛的無私更加不必多說,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
不僅僅只有《誤殺2》這部電影有濃濃的父愛,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有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那艱難的動作,父親為了不讓兒子受苦,忍著困難為兒子買來了橘子。那時的父愛,那時的背影,多么讓人感動,猶如這部影片一樣,父愛是多么的珍貴啊!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得心靈得寒冷得冬天也能感到溫暖。也許有人說母愛更加偉大,其實不是,有一種愛,它是無言的,是嚴肅的,是當時可能無法細訴,然而過后則是越體會越有感動,一生一世都難以忘記。記得有一年的.冬天,我從家里溜出去,溜到網吧里上網,我的父親開著他的摩托車到處找我,終于在某一個網吧把我抓了出去,父親舉起他那凍得通紅的手,我閉上了自己的眼睛,等待著一個耳光的來臨,誰知道那一記耳光并沒有打下來父親那凍得通紅得手在半空中顫抖了很久很久。在回家的路上,我被父親的這種行為深深的感動了,以前,我總覺得,父親不喜歡我,老是批評我嫌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現在我明白了,原來批評,也是一種愛。父親的愛,如大海般深而寬廣。父親的教誨,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前方的路。父親的付出,如同一把大傘,為我遮風擋雨。
看完了這部電影以后,我決定以后不再調皮搗蛋,做一個認真學習,認真做事的好孩子,不再不聽話,不再讓父親操心。
《誤殺2》觀后感 篇7
今天看了《誤殺2》,淺聊一下我對它的感受和我對于它所表達故事的理解。作品由主角兒子的心臟移植為基點展開敘述,講述了一位父親是如何遭受命運的不公從而奮起抗爭的故事。
主角林日朗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編劇,他和妻子阿玲得知了兒子需要做心臟移植手術但是手術費不夠,于是兩人開始拼命湊錢。用盡了各種辦法,兩人籌足了錢,卻在兒子馬上就要開始手術的關口上,得知了那顆原本屬于他兒子的心臟被“搶走了”。焦急萬分的阿玲無意中聽到了醫院主任宋民和達馬醫生的對話,知曉了心臟是被某一位大人物給“奪走”。
陷入絕望的林日朗選擇用一個極端的方式來揭露這個黑暗的社會,他劫持了醫院,之后在和警察一次次的'博弈中向大眾展示了事件的真相、背后的器官交易,以及那顆心臟最終的歸屬——市長的兒子。
《誤殺2》觀后感 篇8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向觀眾傳達了兩件事,一是父愛,二是社會的公平。
先談談故事中的兩位父親。第一位,主角林日朗。他為了孩子的手術費到處借錢、打工、借高利貸,甚至給自己和孩子做了心臟配型,已經有了最壞的打算——用自己的命來換回孩子的命;第二位,市長。導演戴墨并沒有用很大的篇幅來描繪他,但影片中幾處細節都體現出了這位父親對兒子的付出。市長在得知兒子需要立即做心臟移植手術,而有一顆合適的心臟就在“眼前”時,他心動了,他“拜托”秘書長薩丁進行非法的器官交易。我們先不談他是否知道薩丁在私下里做了很多次的器官交易。總之他被拉上了這條船,為此他深表慚愧,他為市民開設了孩子的重疾險借款,之后在得知了林日朗在為此事“發聲”時站出來面對,做好了用自己的生命來承擔責任的準備。從一位父親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是偉大的。
回過頭,再來聊聊薩丁,影片中的大boss,真正的“壞人”,他作為市秘書長,借用公職之便,控制手下的.人進行非法的器官交易。這也就引出了本作要表達的另一件事——社會的公平,導演用幾處細節對小人物和大人物進行了區分,首先是在著裝上,薩丁一身筆挺的西裝,配上他發亮的大背頭,全身上下無不彰顯著他“高貴”的身份,相比之下林日朗等一眾小人物都是一番樸素的穿著。
導演用到螢火蟲這個意向來象征小人物,用燈光來象征大人物,劇中小兒子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在燈光下就看不到螢火蟲的光了”,正是在暗示著小人物的吶喊,他們的聲音在真正的大人物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他們的需求也不被重視。但影片的最后,林日朗一家人圍坐在草坪上,周圍無數只螢火蟲的光點亮了他們的笑容,這個場景又讓人感覺甚是溫暖,一群人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在社會真相的揭露上,戴墨導演基本是屬于點到為止:薩丁對衛生部長的威逼,衛生部長對醫院的強硬要求,院長對醫生的警告。劇中都是用一小段劇情直接告訴了我們,在這一維度上沒有做過多的闡釋。
《誤殺2》觀后感 篇9
1、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誤殺2》(以下內容有輕度劇透),說的是一位草根家庭的孩子得了嚴重的心臟病,在排隊等待心臟移植,父親也不惜借高利貸給孩子籌齊手術費用,當終于等到了可移植的心臟時,心臟卻被市長“截胡”,拿去救了市長的兒子了。
草根父親為了這個公平,采取了極端的方式進行抗爭,但是正義遲到了,最終以這位草根父親付出生命的代價、市長下臺作為收場。
電影的故事情節專門設計了各種反轉來吸引觀眾,這個我不多說,觀眾可以去細品,而電影主題則可以濃縮到這句臺詞:“我們可以接受卑微的活著,但是他們不能像蟲子一樣,把我們隨意踩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這就是公平,這部電影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公平,我也開始問自己:公平是什么? 公平怎么來? 公平由誰來維護?
2、把視野放大,世上本沒有公平
電影的視角是草根父親,對于他來說,先來后到的排隊就是公平的,但如果你帶入市長的視角,我有權利和地位,以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換回兒子的生命,這也是應該的!
也就是說:每個人心目中的那個“公平”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正因為此,這世間有太多的公平難題未能解決,例如電車難題,你說犧牲一個孩子救更多孩子是公平的,那么如果被犧牲的那個孩子是你的公平嗎?在戰場上,犧牲少數戰友,其他戰友得以撤離,對犧牲的戰友公平嗎?還有中國的千古難題女友和媽媽掉下水先救誰....
在《誤殺2》中的草根爸爸,以生命作為抗爭的籌碼,但是他死后,高利貸老板的錢無端端血本無歸算不算公平?
所以,公平僅在一個有限的環境和視角中有效,而如果把環境和視角放大,所謂的`公平就矛盾重重,可以說這世上本沒有公平!
3、存在就是合理:公平是演化出來的
我們大都認為,公平依賴于道德和法律,那么道德和法律又是怎么來的呢?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認為[1]:
道德是一種自發形成的現象,人在社會中尋找心心相通的愉悅,自行決定道德準則,接著道德家再觀察、記錄這些約定俗成的慣例,反過來又以從上至下的方式將之教導給人們。
所以,道德只是一個結果,是高尚的行為因符合人性自下而上自發形成的,法律也一樣,是先經過實踐檢驗有效的行為準則,政府才將這些行為準則組織成法律,這是以英美為首的海洋法系的一貫做法,也是最成熟的做法。
一個行為準則,有人維護,也有人不斷在打破,當維護的力量更大,最終就保留下來,成為大家心目中共識的“公平”,當破壞的力量更大,就會被淘汰。所以,公平也是人類長期通過理性算計,經歷各種博弈演化出來的,例如公平交易、排隊先來后到、尊老愛幼等道德準則,還有如借債還錢、殺人償命等法律條款,只要違背了,就應該被譴責和懲罰,這就形成“公平”。本質上,公平是人類群體、個體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
就如生物演化一樣,到底脖子長好還是鼻子長好?跑得快好還是力氣大好?并沒有結論,而唯一的標準答案就是“看情況”,即只有在具體的生態環境中進行博弈并生存下來,才是硬道理,也就是“適者生存”。
4、公平保護的不是弱者而是適者
既然公平是演化的結果,那么公平由誰來維護就不難回答了,一個物種能否生存,不是某只動物抗爭就能做到的,而是由這個物種背后的食物鏈、天敵、氣候、環境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弱者應對不公有三種方式,我們通常看到的,就是弱者總是在抱怨不公,他們總是被動地依賴規則和道德,希望會有人出頭幫他“還一個公平”,《誤殺2》中草根父親曾經期待警官可以幫他找回公平,警官雖然答應了,但是以一個警官之力去得罪一個市長,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我們很少見到這類總在抱怨的人能獲得公平。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弱者會鼓起勇氣與強者爭斗,但終究因為實力不濟,最終被按在地上摩擦,畢竟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
《誤殺2》的草根父親,最終選擇了第三種方式,就是通過自己的行為,主動喚起了更強大的力量----民心,最終他不是一個人在維護這個公平,而是整個民心在維護這個公平,這時這位草根父親已經不是弱者,他成為了“適者”。
我們總以為“公平”是在保護弱者,但從生存演化的視角來看待公平,弱者是不會被選擇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激發出背后這個看不見的生態力量,才能維護公平,因為公平就來自于這個生態力量的維持。一個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地殺死一個人,但是民眾的造反是推翻皇帝統治的力量,沒有任何個體(包括所謂的強者)可以對抗整個生態的力量,畢竟生態中,能存活的不一定是強者,但一定是“適者”,而公平站在“適者”這一邊。
在現實中,為什么“小三”可以干紀委的活? 為什么一個普通車禍、一本日記、一只手表、一個小學家長群的對話能掀翻一個官員?那些腐敗官員怕的不是你一個小小草民,他們怕的還是這背后的強大的“民心”。別再用“不公平”作為你的抱怨借口,也不要幻想有貴人來幫你出頭,如果你想維護公平,做一個適者,用微光去點亮你的環境。
點點微光,在越黑的地方越明亮
回到電影的深刻含義,一只黑夜中弱小的螢火蟲,它不會因為自己的光線卑微而不發光,而是在越黑的地方越明亮,那些點點微光,終將匯聚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誤殺2》觀后感 篇10
《誤殺》系列電影第二部《誤殺2》于12月17日在國內上映。2019年上映的《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憑借著優秀的本土化改編,取得了13.3億元的票房成績,它的成功讓觀眾對這個系列的續作充滿期待。《誤殺2》則改編自美國2002年上映的電影《迫在眉梢》,保留了后者的大體故事框架,而在人物設定、細節等方面進行了本土化的創新。
《誤殺2》基本沿襲前作的創作團隊,仍然由陳思誠監制、肖央主演,導演則從柯汶利變為了戴墨(兩位導演都曾執導過網劇《唐人街探案》。柯汶利負責的是第一個單元,而戴墨則執導了第二個單元《玫瑰的名字》)。影片講述了一個走投無路的父親為了挽救病危的兒子,不得不與某些陰暗勢力對抗,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而影片也再次將焦點放在一些社會話題上,再次彰顯了深沉厚重的父愛,依舊充滿戲劇張力。執導《誤殺2》,對戴墨來說有很大的壓力,這是一次改編,但同時他也為電影注入新的理解,“這是我執導的.第一部長片電影,很榮幸有這么好的劇本,這么好的陣容和幕后團隊,我會怕做不好,但也絕對不會走形。”兩部《誤殺》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但電影的核心都落在一個父親如何“為救子女犯險”,對主創團隊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出發。新京報記者專訪戴墨,請他講述這次改編的幕后。
這次改編比原創難度大
陳思誠將肖央角色設定為編劇
對于拍攝《誤殺2》,導演戴墨有壓力,畢竟《誤殺》票房口碑雙收珠玉在前,它的成功無疑將口碑票房的壓力承繼給了續作,他說在拍攝之初也會擔心“我怕,如果搞不好該怎么辦?”
戴墨坦言,改編這件事說實話比原創還要難:“如果是原創,你可以重新開始,不會有太大的限定,但改編是要根據原作的基礎進行構建,尤其是《迫在眉梢》的故事結構非常完整,人設、情節處理也很成熟。但畢竟它是20年前的電影,我們需要找到全新的東西,做本土化的處理,我們將這個版權拿到以后做改編,深切感受到所做的工作幾乎是重寫劇本。原作的一些設定,如孩子心臟出問題、父母籌錢這些基本劇情元素沒變,但在劇情、角色表現等各個方面的設定都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創作。”
《誤殺2》劇照。林日朗(肖央 飾)忐忑不安回望身后。
確定了故事方向后,戴墨和團隊開始做劇本,前前后后持續了一年,這一年,他與編劇同住,每天封閉做集體創作。除了做本土化等細節的改動,在故事劇情結構上也做了很大改動,故事多了一些關鍵反轉,結局也與原片完全不同,同時也延續了《誤殺》系列電影招牌式的懸疑犯罪色彩。主創們希望能通過這個結局給觀眾帶來思考和一些啟示,無論現實有多沉重、依舊要相信世間的光芒所在。
肖央這次飾演的林日朗是一名編劇,這個設定是監制陳思誠給予的意見,也正是因為這個身份讓故事有了更多看點,他需要通過這個職業幫助他去“犯罪”:“電影中有一場戲中戲,林日朗寫過戲,會用畫面的方式將(在醫院劫持人質的)設想呈現,這些行為會給警察或是圍觀群眾留下這樣的印象:這種人既然能寫出這樣的戲,他到底是不是好人;他有劫持醫院的想法,或許就是壞人;但他又放了兩個人質,又不像壞人;他開槍殺了警察,他十惡不赦……”戴墨說,他認為每一次輿論對于林日朗的判斷都像是一起誤殺:“我很希望大家能通過電影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如今的人很敏感,比如對一件事情很容易下定義、做判斷、貼標簽,其實大家可以平和一點,寬容一點,從多個角度去看待真相,我們大可以將結局做得更黑暗一點,將仇恨、不忿延續到之后的故事,但我們并不想,還是希望電影能給觀眾溫暖,相信這個世界還是有會發光的人。”
《誤殺2》觀后感 篇11
年底這個賀歲檔的好壞,比往年有著加倍重要的意義,市場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爆款。明天開畫的《誤殺2》,能否撐起賀歲檔?不少提前觀影的反饋,讓大家的心里還是樂觀的,它和前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那匹黑馬《誤殺》相比,直抵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撞擊更強烈了。這是一部用愛和勇氣征服觀眾的電影。
《誤殺2》改編自豆瓣評分高達8.4的電影《迫在眉梢》,由萬達從華納兄弟手上取得合法授權,但在改編的過程中,為了和國內觀眾的認知、情感相匹配,增加、調整了很多本土化的細節,使其戲劇沖突感更能讓今天的中國觀眾感同身受。
故事仍然發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林日朗(肖央飾)的兒子小蟲,被診斷為心臟病,只有換心才能活。夫妻倆砸鍋賣鐵籌到了換心的錢,但和兒子適配的那顆心臟,卻被人半途劫走了……林日朗走投無路,只好持槍闖進醫院挾持人質,逼警方找回心臟,換兒子一條生路。
因為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一個虛構的東南亞國家,所以它同時具備某種異域風情和華人風俗文化。肖央所飾演的父親林日朗,很明顯凝聚著我們熟悉的中國式父親的性格——內斂、沉默,不輕易把愛說出口,不給社會添麻煩,將一切日常困難都限制在家庭和由身邊親朋構成的小圈子內去解決。
幾處頗具匠心的處理,比如林日朗和兒子之間的情感互動方式,是踢足球。踢足球在另外一層意義上,是隨時為旁人考慮的集體生活方式,是強調個體需要融入到群體之中。
再比如林日朗也會對兒子說「我愛你」。中國人都明白,當父母和子女說「我愛你」的時候,這是一件生活中不平常的大事,意味著生活即將來到某個關鍵的時刻,某種嚴肅的情感需要表達。
如果說林日朗的隱忍克制讓觀眾深深共情,那他被逼上梁山之后的憤怒和爆發,則讓我們內心如決堤之河。我們印象中的父親,正是如此啊。
這個角色讓肖央來演,是完美匹配的。或者可以反過來說,因為父親這個角色是肖央,編劇會為他量身打造某些性格特質,以凸顯他演技中的.反差性和爆發力。
不能忽視阿玲作為一個中國式母親在這個家庭中的重要意義。她一樣的靜默和堅定,不過在父母兩人的家庭分工中,她承受了更多的瑣碎和對困難的感知,因此在日積月累中,她成了先崩潰的那一個。
而這,最終催動了林日朗的孤注一擲,所以在遭到可用心臟突然被奪走的不公對待后,他才不得不迅速做出抉擇,自行謀劃這場興許能夠扳回一城的行動。
整個過程中,他也充滿著內向性,比如總在觀察與調整,又比如事實原委是一點點吐露出來的。他始終感念的,是這個家庭的完整,以及不得不做的犧牲對妻兒會有怎樣的影響,連后路都有仔細鋪好。
能抓住這些微妙的中國式情感特征,并細膩有加地表現出來,而且還能由此倒推人物的行事邏輯和處事方式,繼而把他們在短時間內牢固立起,《誤殺2》的改編確實動了腦子,也走了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還能看到它在思想性上的一些進擊,而這是包含著現代意義的。《誤殺2》和《誤殺》一樣,在聚焦普通人命運以及表現社會現實的同時,做了非常復雜的更新,它需要更多層面的角色,并由此構建出一個龐大的關系網絡。
負責移植手術的醫生達馬(宋洋飾)知道醫院盈利與窮人救命之間的矛盾,奈何在抗衡中總是處在下風。可即便是在夾縫中身不由己,他也還是盡力為小蟲的生存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這種狀態,恰恰在戲里戲外屢見不鮮。現場的警方也是這樣,最正義的警官張正義(任達華飾)一腔熱血,哪怕屢屢遭到各種勢力方的阻撓,也還是竭力促成這起事件的圓滿解決,尤其是,想要幫助林日朗走出困局。
新聞媒體同樣如此,當紅記者李安琪(陳雨鍶飾)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曝光這起事件的真相,為林日朗以及跟他一樣權益受到侵害的普通人發聲。
可以看到,在符合本土語境的前提下,每個調整過的人物都很豐滿,他們的立場與心性,都對那個牽系著眾多利益、把柄、欺瞞的場域形成左右的力量,不斷推動故事往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而且,即便對《迫在眉梢》了然于胸,觀眾也未必能夠猜對《誤殺2》的故事,會在什么地方落腳。為什么一個故事講兩遍還有興頭,這個「意想不到」就是趣味所在。
還有一個地方我們不能忽略。「誤殺」這個概念,在第一部里是意外的突發事件,是不得不反客為主去布局。但在這一部里,誤殺是掌握之中的結果,是蓄謀已久死而無憾。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在電影里看到自己被「誤殺」的影子,那也許是網絡輿論,又也許是亂貼標簽……這電影的立意,就在持續走高。
在本片中,正因為有足夠駭人的黑暗,電影里「螢火蟲」的寓意,才格外動人。林日朗一家在外露營,小蟲在瓶子里放了幾只螢火蟲,在黑夜里一閃一閃,十分漂亮。但是他一旦放到燈光下,螢火蟲的光就弱到看不見了。林日朗提醒他,這些看起來微弱的光,在黑暗中更明亮,也更重要。
那光,是他們一家人走下去的希望,是父母對孩子的守護,是孩子給父母的快樂。在更大的層面,那又代表著每個個體的堅守,林日朗與阿玲的,達馬的,張正義的,李安琪的。于是,醫院會重新調整政策,警方會站回正義一面,新聞良知也在名利之下復蘇,這些都是微弱但光明的信號。
導演戴墨說過,懸疑色彩、犯罪細節在拍攝時都做了很多調整,而結尾那一幕,就是一處特別重大的改動,讓本片走向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珍貴情緒。
走到現在,毫無疑問,「誤殺」已經算是國內一個不可忽視的IP。
它至少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它用現實主義的視角,切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對社會景象中的各種具體細節體察準確。
二是,它的內核都是基于普通家庭難以招架的變故,社會弱勢人群相互支持,用自身的余熱去幫助他人渡過難關,最終所有這些微熱之火,積聚成不可忽視的能量,最終對事件的解決起到關鍵的作用,從而肯定了每個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意義。
三是,它在現實困境上的主題升華,最終都能落到當下觀眾關切的民生問題與社會議題上,由此引起共情以及反思,又不忘留給觀眾一些酸甜兼具的希冀。
這希冀,在本片中主要是由林日朗對小蟲的父愛所牽動的,因為那實在是太濃烈,太厚重,太感人至深了。小蟲確診后的煎熬歷程,讓我們看到一個父親,可以為孩子走到哪一步,而每一步,又是如何讓他血淋淋地付著代價。
在不斷抗衡冰冷僵硬的外界時,他給兒子寫溫暖柔和的信,當中一句,「我曾經以為,我能夠一輩子陪在你的身邊,但仔細想想,誰又能陪誰一輩子呢?」令人淚崩。
【《誤殺2》觀后感】相關文章:
《誤殺2》的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08-05
電影《誤殺2》觀后感范文(通用12篇)08-05
最新電影《誤殺2》觀后感(通用17篇)09-20
誤殺觀后感(通用16篇)06-29
畫皮2觀后感-觀后感08-10
戰狼2觀后感到08-22
《小孩不笨2》觀后感11-28
《冰河世紀2》觀后感11-08
《侏羅紀世界2》觀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