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精選7篇
《西安事變》在籌拍期間和拍攝過程中,關于要不要拍、怎樣拍,一直眾說紛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安事變》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 1
跨過了一個春節,才把《西安事變》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談不上是鴻篇巨制,但卻真實再現了那段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
我之所以喜歡看,一是因為演員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賞的還是鄭玉演的蔣介石形象,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蔣介石了,很多細節都拿捏到位;二是劇本寫得真實,甚至一些對白都是按照史料來得;三是劇中揭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別是張學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幫頭子杜月笙之間的關系,另外事變之前西安城內各方的間諜活動也有所涉及,事變之前西安城內復雜的政治環境也在劇中充分表現出來。劇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數人并不了解,但卻對事變的成功或失敗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這個過程中一個細節的變化都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事變前一天早上戴笠給蔣介石發的電報,以及錢大均無意中向張學良透露了蔣介石的離陜時間等。
美中不足的是,劇中對張楊兩位將軍在事變之后的情況說得過于簡單,包括張學良跟隨蔣介石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審判的過程,都沒有涉及,楊虎城的獄中生活和被害過程也沒有談到,其實我個人認為這些史料對于充分認識蔣介石的陰險狡詐和器量狹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給這部劇打了五星力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這部電視劇,去了解那段歷史。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 2
寒假里只是偶爾出于好奇點了PPlive上的《西安事變》,我之前并沒有看過胡軍的劇目,并覺得這個人的長相,稍稍有點辱沒了他。然而,那偶爾的一個點擊,卻一發不可收。以至于那時我便想,一定要寫點什么,來紀念這個男人,紀念這樣一種率直的,秀氣的,赤誠的,高傲的光華。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覺得用淳樸率性的'《詩經》來形容同樣的他最為合適。東北人,率性俊朗,渾然天成。卻擁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膚,當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氣,皮膚好得像個瓷娃娃。
電視劇中宋美齡一度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真實度雖不可考,當年宋美齡把少帥介紹進上海上流交際圈,時常相伴卻是不假。
謠傳更有甚者,據說墨索里尼的女兒對其一見鐘情。而趙四風流朱五狂,不過是從側面印證其威儀之表罷了。
甚至到蔣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隱退多年已然高齡的少帥出現于靈堂,在場的新人舊識仍要贊嘆“漢公風度”。
但再勝的外表,也不過是綠葉而已。少帥被嵌入歷史冊頁,主要是兩件事——東北易幟、西安事變。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風流舊史,便如同一個重大日子的好天氣,叫一切鮮明生動起來。但那日子卻無法改變,正如其赤誠率性無法改變一般。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最愛的鏡頭是第6集,宋子文問他,對當年東北易幟可曾后悔。他說怎么可能。當年土肥原轉達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當皇帝。他擁有東北三省的土地,三千萬人民,全國最強的兵工產業,還有自己的邊業銀行,若他當皇帝,就沒有溥儀什么事了。卻讓土肥原帶回去兩句話:“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與裕仁是同庚;二、我張學良,永遠是一個中國人。”一旁的趙四靜默地看著他,眼里卻是說不出的崇敬。那時我突然理解了趙四的心情。
我之前是無法理解趙四的。名門閨秀,花容月貌,卻不惜與父決裂,與少帥私奔,得到的也不過是個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據說還曾有誓言——漢卿不愛聽的她絕對不說,漢卿不喜歡的她絕對不做。之前想不通,當一個女人付出所有的時候,不是已經失卻了自我么?那時卻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懷有同樣的崇高,卻因種種而無法達到那般成就,那么面對如此威儀赤誠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犧牲呢,“你的夢想,正是我的夢想”而已。趙四對他,應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張學良,我以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轉也”的是兩件——國家、兄長。每一件皆可驚天動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張學良偏遇上了兩件,并是互相矛盾的兩件,也難免會成就一段比小說還精彩的篇章。
雖然臺灣和國外也有不少人對西安事變對歷史的作用持否定態度,但不論手段方法,少帥對國家,對抗日之赤誠是毋庸置疑。
據說最初他想當濟世良醫,堅決不愿從軍。張作霖卻給他一把刀說,醫生一次只能救一個,一把刀卻可以殺很多人。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 3
央視八頻道的《西安事變》電視劇看完了。劇中盡量真實地重現了曾經影響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事件,也力圖能更加細膩的刻畫出影響了中國命運的歷史人物民族英雄張學良。
張學良和楊虎城出于愛國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決然發動了對蔣介石進行武力扣押實施兵諫的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幫助下,迫使蔣介石終于停止了內戰,從而拉開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國序幕。
然而張楊兩位將軍的命運去因此事件的發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轉折,張學良事后被蔣介石軟禁達55年之久,而楊虎城則被暗殺。劇情最后是張學良置楊虎城等將領的極力勸阻于不顧,執意親自護送蔣回南京。蔣回府后,私宴張學良,宋氏兄妹作陪,飯中,蔣極為大度的許諾張學良很快就可以回去領兵去收復東北,同時故作輕淡的讓張學良寫份本次事件扣押領袖的請罪書,張學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顧,不假思索,慨然揮筆。待送走張學良后,蔣立即摸起電話,命令軍事審判委員會馬上開庭審判張學良。就此,張學良開始了被軟禁55年的漫長囚徒生活,所有的領兵收復東北的夢想都化為了泡影。
其中劇中饒有興味的是,當對張學良抱有極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質問蔣介石為何不守信諾時,蔣說的話很有意思:我不是沒勸他不要來南京,可他非要來,我有什么辦法?又說:南京政府不是我一個人的政府,連我都因管教不嚴而想引咎辭職,只不過他們不允許而已。言下之意,張學良是活該自投羅網。這幕場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謀的蔣介石的陰險,但更嘲弄性的諷刺了張學良政治上的幼稚和無知。
的確,拋開了正義和自己的實力去妄談忠義,以書生意氣和俠客精神想感動蔣介石,無疑于以肉飼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悲劇,其又怪誰?在劇中,就張學良最終的命運而言,真有虎頭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嘆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來勸說張學良的一句話:政治是無情的。倒是可以警醒人們悲劇之所在。
當然,評論只是對于電視劇中,至于歷史原貌究底如何,張將軍為什么會最后選取那樣的結局,就不得而知了。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 4
中央8套電視劇《西安事變》晚間剛剛播完,給人以震撼,使人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這幾天,中央8套在8—11點白天又在重播,意猶未盡,每一天不睡懶覺了,起來又在看,不覺使人浮想聯翩……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么……
央視電視劇頻道正在播出連續劇《西安事變》。總的來說,該劇依然秉承幾十年來大陸主流觀念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即認為該事件促成了國共合作全國抗日,“豐功偉績,永載史冊。”可是,該劇不像以前的一些有關影視劇那樣把蔣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賣國賊”,也不再把“西安事變”完全歸結為張學良受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感召”,這使它減少了一些與歷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該劇仍然有意無意地隱去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歷史事實,比如共產國際在中共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轉變中的關鍵作用,張學良、楊虎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長期隱藏在其軍隊中的中共黨員和一些被稱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對派”,等等。所以,作為一部“歷史劇”,它帶給觀眾的“歷史認識”仍然不免膚淺和偏頗。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后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陜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后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景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可是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我的“新局面”的沖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于自信了。由此能夠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必須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在劇中,胡軍扮演的張學良英氣、帥氣、剛毅、果斷、霸氣,些許匪氣,豪爽偉岸,盡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想象當年的張學良似乎就應當是這樣。楊虎城老謀深算,沉穩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蔣介石兩面三刀、陰險狡詐。宋子文眼界開闊與大氣沉穩,宋美玲外交風范與個人魅力,趙四小姐純情溫柔與堅貞不渝,陳誠聰明俊拔與唯命是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之后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經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鑒今,從而對此刻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 5
剛看完《西安事變》這部電影,深深地被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愛國精神所折服,他們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許的,一旦兵諫不成功就意味著他們會面臨著人頭落地的危險,但他們為了整個中國,整個民族的存亡,寧可冒著生命的危險而去進行了兵諫,他們的愛國情懷是多么的深,中國哺育了他們兩個,他們誓要保衛自我國家的領土,保護自我的民族,保護自我的國家的尊嚴。這是多么偉大的愛國精神啊,身為和他們相同種族的中國人的你我,難道不就應弘揚愛國精神嗎
他們為了國家的存亡,最終卻落得客死異鄉的收場,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個可惡的中國漢奸——川島芳子,中國可惡的女漢奸,縱觀她的一生,同樣是中國人民,但她卻絲毫不愛國,多次策劃大陰謀,完全不把國家人民的生命當作一會事,多次賣國,真是令人發指。她的.愛國精神去了哪里竟然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國,試問這與楊虎城和張學良根本是天壤之別。身為現代主義的中國人,我們務必向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強烈愛國精神學習,大力宣傳愛國精神,了解中國當年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史實,明白他們的英雄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弘揚愛國精神。
雖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這天,也許不再需要學《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和楊虎城那樣為中國而獻身,可是我們有職責愛國,在“八榮八恥”當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所以弘揚愛國精神是現代社會中不可卻少的,我們雖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務必擁有愛國精神,也有職責去弘揚愛國精神,使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成為屹立在世界強大民族之林吧!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 6
這個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西安事變》。它講述了西安事變這一愛國運動的起因,經過、結果,讓我更加的了解了當時中國的局勢。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來是日本侵略有預謀制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后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蔣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殺掉共產黨。只是出于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電給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只有四個多月,東北一百多平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但是當時中國還有局部的`抗戰力量。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東北淪陷以后,日本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儀,在長春建立起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從此在日寇的鐵蹄下,東北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又出現了西安事變。
日軍占領東北后,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在中華民族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并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陜北的紅軍。
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后,西安局勢極為動蕩。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于紛爭四起,群雄割據局面而內戰一起,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趁,從而利于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不記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釋放蔣介石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向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方向轉變。
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 7
這個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西安事變》。它講述了西安事變這一愛國戶外的起因,經過、結果,讓我更加的了解了當時中國的局勢。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先是日本侵略有預謀制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后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蔣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殺掉共產黨。只是出于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電給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僅有四個多月,東北一百多平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可是當時中國還有局部的抗戰力量。東北人民和未撤
【故事片《西安事變》觀后感】相關文章:
驚天動地故事片的觀后感06-20
西安事變觀后感范文09-12
西安事變的作文(通用15篇)08-06
西安事變英語觀后感(通用11篇)04-18
2024年西安事變觀后感(通用10篇)10-18
《奪冠》觀后感-觀后感07-06
《鷸》觀后感 鷸觀后感02-28
[觀后感]紅高粱觀后感10-03
《后天》觀后感關于后天的觀后感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