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彩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

時間:2022-01-30 18:39:04 觀后感 我要投稿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

  《血戰鋼鋸嶺》故事原型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是一個有著無比堅定信仰的戰士,也因為自己堅定的信仰創造了奇跡。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一:

  電影故事講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參軍并參加戰役的過程。電影之所以有靈魂是因為電影有一條暗線:男主角的心路歷程。他不殺人的信仰從養成,到被誤解,再到被尊敬的過程。我雖然看梅爾吉普森導過的電影很少,但是很喜歡《勇敢的心》。感覺他很擅長塑造特別軸的人,那種無論外界如何阻撓都堅持自己的角色,這是他的電影讓人感動的地方。

  如果你說這部電影是個恐怖片,我覺得不夸張,電影中的恐怖氛圍做的不亞于溫子仁的那種恐怖片。首先鋼鋸嶺的描繪就很嚇人,在士兵們上去之前電影給了一些特寫:在鋼鋸嶺被打敗的士兵們的尸體被卡車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來,還有上一波人對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筆,這場惡戰來的還是猝不及防,我們腦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種戰爭的場面,但都沒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實”是我更想用的詞。

  這部電影的真實歸功于梅爾吉布森和制片人們,他們選擇了質感更優的2D。如果電影是3D的話,電影就趨向于華麗了,但這種嚴肅的歷史題材適合真實感而不是單純的視覺沖擊。雖說電影充滿了爆炸,但和邁克爾貝的爆炸不一樣,前者是傾向于為電影里的劇情和細節服務的,而后者是傾向于給人欣賞的。像《血戰鋼鋸嶺》這樣的電影相對更深入人心。打個通俗的比方:看邁克爾貝的電影就像看德國隊和阿根廷隊踢球,而看梅爾吉普森的電影就像看中國隊和韓國隊的。

  如果這部電影在強調個人英雄主義,那就淺了,相反,這是一部反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首先,電影雖然男主角是軍醫,但是電影講的是一個團隊的力量,整個戰爭所有人一起分擔恐懼和傷痛,才有了最后的勝利。而且電影是以一個“輔助”為主角,而不是拿槍的人們。

  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我和小伙伴們都邊哭邊看完的。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二:

  正值二戰“珍珠港事件”75周年紀念日之際,以太平洋戰場最慘烈戰役為背景的戰爭巨制《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于12月8日震撼公映。

  這部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布森(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執導的北美R級影片,引進國內“刪減不足30秒”,大量貼近戰場原貌的畫面得以保留,戳中無數影迷嗨點。

  作為國內銀幕上少見的限制級電影,影片在公映前主動“分級”,以鮮明的紅色標識提醒觀眾“戰爭幾近真實,12歲以下兒童觀影需要家長陪同”。

  全片最讓人震撼的無疑就是這拍案叫絕的戰爭場面,梅導將戰爭中那種對于死亡的未知恐懼氛圍表現得讓人刻骨銘心,面對排山倒海的槍林彈雨、肢體與血液橫飛的戰壕、失去好基友的撕心裂肺,當神跡誕生的`那一刻,觀眾無不淚流滿面,但沒有信仰的我,寧愿相信那只是信仰所帶來的力量。Andrew Garfield將這個有著陽光笑容和執著信念的孱弱大男孩形象演繹到沖垮了我們的淚腺。

  2016年最精彩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三:

  美國電影《血戰鋼鋸嶺》挾雷霆萬鈞之勢登陸近日中國銀幕,引得群情激昂,一片振奮,據說有望成為今年年底進口片中的一支有力的“強心劑”。

  該片由好萊塢著名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以“二戰”期間發生的真人真事為藍本,真實而震撼地還原了美軍在日本沖繩島戰役中所遭遇的一場最殘酷、慘烈的戰斗,塑造了一個傳奇而另類的戰斗英雄。劇情相當燃血:講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名應征入伍的虔誠的基督徒德斯蒙德·多斯拒絕當手持武器殺人的戰士,而以拯救生命為己任的醫療兵身份從炮火紛飛、尸橫遍野的戰場上單憑一己之力救出75名傷亡士兵的傳奇故事。

  影片中的戰爭場面氣勢恢宏、細節逼真,充斥著具有強烈視覺和心理沖擊力的血腥、暴力鏡頭:除了對于戰場上形態各異的傷亡方式、斷臂殘肢不斷加以纖毫畢露的近距離特寫,成功提高了戰爭片的恐怖等級之外,該片對于戰斗中的火團的威力、破壞力、殺傷力的精心設計與著力表現亦確實賦予了戰爭片新的景觀,產生了視覺效果上新的沖擊力,令觀眾大呼“刺激”“過癮”。因此,本片在北美上映后口碑和票房爆棚,被譽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戰爭片。

  但與此同時,一種將其視為“反戰片”的論調也甚囂塵上。

  “反戰”之說何來呢?恐怕直接來源于觀眾對影片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這一形象及其行為的理解。德斯蒙德在影片中獨特而鮮明的形象標識是“反暴力”,他最重要的原則與信條就是生命高于一切,因此絕不拿起武器殺人。這也是他有別于一般戰爭片英雄主角的地方。他的“反暴力”態度堅決、意志堅定。即便遭遇被集體孤立、被他人誤解、被軍隊審訊、監禁,他的這一原則始終不為松動。

  然而,“反暴力”是否等同于或必然導向“反戰”?影片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提供了并不清晰、一致的回答,這也成為人物行為邏輯的矛盾之處:德斯蒙德一方面表現出堅決的“反暴力”姿態,要作一名不拿武器上戰場的醫療兵;另一方面卻又表現出積極參戰的熱忱——為此,他不顧父親的勸阻,不惜果斷離開心愛的未婚妻,不怕來自軍隊的各種打擊、排擠,甚至軍事審判,堅決踏上并非無可選擇的危險之地,這一切都體現了他參戰的自覺性。而驅使他如此義無反顧地參戰的動機,來源于他對戰爭的認識。影片中,德斯蒙德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每一個美國人都有參戰的責任和義務。“太平洋戰爭”作為一個有力的提示,揭示出德斯蒙德參戰的契機以及他關于戰爭(至少是他所參與的這場戰爭)的信念: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在這場戰爭中,(因日軍偷襲珍珠港而介入“二戰”的)美軍代表著正義之師,每個熱血之士應該為美國而戰、為正義而戰、為榮譽而戰,這也相當于某種程度上承認了這場戰爭的合理性、正當性。正因此,當軍隊因他匪夷所思的參軍意愿無法同軍隊規則相容而對他勸退時,他深以不能上戰場為國效力為恥。可見,把參戰同愛國劃上等號,是德斯蒙德堅信不疑的潛在認知,代表著某種程度上將戰爭合理化的傾向。這種戰爭觀的陳腐、落后、危險,不言自明。歷史證明,它恰恰是煽動戰爭的思想催化劑,也是當權者、政治家常常用來鼓動戰爭的陰謀伎倆;對其危險的惡果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和警惕,否則,難保歷史悲劇不會重新上演。

  就影片中的主人公而論,盡管他堅守了自己不拿武器殺人的信條,但他并沒有、事實上也難以用這樣的方式(僅憑個人的信念的感染力)扭轉或阻止其他人(比如他從戰場上救下來的那些傷兵)的行為選擇以及崇尚暴力的戰爭觀;事實上,恰恰相反,德斯蒙德孤身從火力密集的戰場上奇跡般地救下75名戰友的'英勇事跡和英雄壯舉,在客觀上產生了對美軍將士極大的激勵、鼓舞作用,同時也起到了對戰爭推波助瀾的作用。影片中的表現是,在鋼鋸嶺首攻慘敗之后原本士氣消沉的美軍,在德斯蒙德傳奇事跡的鼓舞之下,迅速重振軍威,組織了二次強攻鋼鋸嶺的戰斗,并在德斯蒙德的戰前祈禱和再度上戰場之后勇往直前的行為的帶動下,贏得了勝利。所以這個形象身上所體現出的力量絕不僅僅是其反對殺戮的自覺的人道主義力量(亦即他“反戰”的依據),也有某種程度上、不容忽視的、潛在的戰爭煽動力量。這恐怕是一味在影片中對主人公作英雄化、神圣化的“加魅”的創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事實上,不僅主人公沒有表現出明確的“反戰”態度,而且從影片一味地頌揚其精神信念、價值立場之崇高的態度可以判斷出,影片創作者對于主人公行為中所潛藏的自相矛盾的兩面性也缺乏足夠的洞見,也就是說,影片(創作者)同樣沒有表現出清晰、深刻的“反戰”立場或自覺、深入的反思戰爭的傾向。

  把《血戰鋼鋸嶺》當作一部反戰片的觀眾,很大程度上應該就是被影片不加節制地對主人公英雄化、神圣化的“障眼法”所遮蔽、迷惑,從而“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地指鹿為馬了吧!

【最精彩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相關文章:

戰爭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通用23篇)09-28

經典感人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精選19篇)07-24

經典感人影片《血戰鋼鋸嶺》觀后感(精選5篇)02-24

血戰鋼鋸嶺的觀后感02-02

血戰鋼鋸嶺觀后感05-23

血戰鋼鋸嶺的觀后感受11-12

《血戰鋼鋸嶺》觀后感02-17

血戰鋼鋸嶺觀后感11-07

血戰鋼鋸嶺觀后感內容11-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首页 | 五月婷婷欧美日韩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 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A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