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3篇 一條狗的使命太感人了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3篇 一條狗的使命太感人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3篇 一條狗的使命太感人了1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一條狗的使命》講述了一只名叫貝利的小狗歷經多次重生,輪回三生三世,終于找到當初最愛自己的那個人的故事。本身堪稱汪星人的心靈簡史。
身為獨一無二的汪片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此前曾拍過兩部與狗有關電影《狗臉的歲月》和《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當初那部讓人哭瞎的《忠犬八公的故事》相比,這部汪片其實挺陽光,也有完美的結局!不過,這并不妨礙影片的煽情指數,我左邊的女影評人哭得稀里嘩啦,女影評人左邊的男影評人的太太投入更多,也哭得一塌糊涂。
影片中小狗剛一出場,就用汪星人的語氣拋出了三個哲學命題:“活著有什么意義?我們為什么活著?活著有什么使命嗎?”小狗比利陪伴第一任主人伊桑直到生命盡頭,轉世后的它保留了上一世的記憶。于是,它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還有什么未完成的使命,就這么邊想邊成長,歷經三生三世,始以找到答案。
影片中,汪星人比利用了整整五十年時間,歷經三次生命輪回,遇到不同的主人,盡管它的外貌一直在變,但它對第一任主人伊桑那份赤誠之心始終未變。也正源于這份執著,比利才得以和當初最愛的那個人重逢。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汪星人不在此列。歷經三世輪回的比利一直思考生命的意義所在,并教會了人類如何去笑,去感受和理解愛。究其原因,比利在第一任主人伊桑身上見證了太多生離死別。當然,那時的比利還不叫比利,它在壞蜀黍的車里幾乎悶死,幸好它遇到小伊桑和他的媽媽。之后的歲月,它與伊桑成為玩伴,在被子里聽伊桑講故事,幫伊桑撩喜歡的女孩子裙底,也見證了受傷后的伊桑忍痛和女友分手。影片中,伊桑開著車子憂郁地離開,比利叼著球一路追趕伊桑遠去的車的場景,讓人黯然淚下。就是在這樣的等待中,思念伊桑的老比利視線變得越來越模糊。
再次輪回后的比利投生為一只警犬,生命也賦予了它更多的意義。不過,協助主人破案之余,它也見證了主人內心的孤獨。而之于它,最迫切的要想法就是想要睡在主人的床上。這也是它投胎前和第一任小主人伊桑養成的習慣。在此生中,為了保護主人,它奮力撲向綁匪,不幸中槍。臨死前,主人含淚不停地說:“你是一只好狗”。這一生,比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了自己的責任。
第二次輪回時,比利變成了一條萌人的小短腿。這次它的主人是一個不愛社交的黑妞兒。這個黑姑娘是個內心狐獨有點自卑的吃貨。而比利則是一個能讀懂黑妞兒想法的好狗。所以,在這次生命之旅中,比利更多意義上充當了一個心理治療師的角色。也正因為比利,黑妞兒才遇到自己的心上人,開始自己嶄新的人生。而比利也遇到了自己的大長腿,開始了自己的愛情。這一生中,它見證了更多人間冷暖,也見證了大長腿的不告而別。明白了人生無常狗生無常的道理后,它的內心淡然了許多。
第三次輪回時,比利遇到一對很不負責任的小夫妻。被這對夫妻收養后的它基本上就沒出過院子,也未見過外面的世界。而它最后的結局就是被主人無情地拋棄。所以,不再思念家的它憑著自己的本能,開始尋找前世熟悉的氣味,一路狂奔來到伊桑生活過的地方。歷經時過五十年,此前的伊桑已成為一個老男人,過得一點兒也不快樂。比利還是靜靜地陪著他,并幫助他找到當年最愛的那個姑娘。最后,兩人終于冰釋前嫌,再次走到一起。
影片中有個感人的橋段:歷經多次轉世重生后的比利早已不復當年的樣子。為了告訴伊桑自己回來了,它一次次地咬著尾巴轉圈,保持著多年前的老習慣。而后,面對老伊桑,它更是搖頭晃腦地叼著當年那個球開始玩當年那個高難度游戲。直到這一刻,老伊桑才意識到老朋友回來了。兩人就這樣對視,眼里含滿淚水。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這首詩本就是對《一條狗的使命》中比利和伊桑之間關系的最好詮釋。
影片最后,鏡頭靜靜地從高空掠過,比利和老伊桑夫婦站在農場里,靜謐而安祥。比利用汪星人的語氣道出了內心獨白:“活在當下,這就是狗的使命!”至此,影片中所要闡述的溫暖命題,真相大白。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3篇 一條狗的使命太感人了2
現在都在關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兒咱們來聊聊“四生四世萬里尋主”的故事。
一個比較玩笑的開頭,并不能掩蓋這部電影的讓人哭的稀里嘩啦的。其實“把人看哭”對一部商業電影來說是有負面影響的。畢竟一部娛樂作品,大家歡天喜地的去電影院,最后整的聲淚俱下、七葷八素實際上是不可取的。
但好的地方在于,這部《一條狗的使命》并不是虐心電影,電影結尾是一個happyending,各位觀眾大可放心。本片雖然有苦情與煽情之處,但最令人動容的地方,還是一個極度暖心與溫馨的結尾。
《一條狗的使命》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寵物電影,電影根據W布魯斯卡梅倫同名小說改編,一條狗的幾次輪回視角,帶有奇幻色彩,以及那么些許的擬人手法,呈現給觀眾一道特殊的萌寵大餐。
電影的整體用意比較淺顯,比起傳統寵物電影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導盲犬小Q》,本片并沒有實事求是的按照相遇――馴化――相處――相別這樣循序漸進的情感爆模式去發展,而是從“相遇”開始,就直接進入到了“相處”模式,狗狗與人類的情感來得有些迅猛,直接進入到“我和我的小伙伴”的互動情感描寫之中。
這樣的跳躍式進擊,顯然不符合常規寵物飼養模式的標準,說白了就是“超現實”。為此本片除了正片劇情中的轉世設定之外,還時不時的加入了狗狗視角,以及狗狗內心的獨白。由于沒有看過原著,不知原著小說中是否也是如此。但本片之所以進行這樣擬人化的設定,為的就是讓觀眾在欣賞本片的時候,從傳統寵物類型作品的桎梏總跳脫出來,電影更偏向于《叢林赤子心》、《子貓物語》這樣的動物電影,以動物擬人化的情感作為核心,才是本片所要表達的主題。
就像本片中的轉世設定,有著那么點宿命論的味道。對比其他寵物類電影中,人寵互動作為重心,而本片通過轉世記憶的噱頭,突出的寵物的主動情感。以狗狗的視角來強調動物對人類的不離不棄和善解人意。盡管這樣的主題有些虛無縹緲,但還是如上所述的那句話。讓觀眾跳脫傳統寵物電影人類對寵物的情感,以這樣的情感設定方式進行逆向轉化,著重寫寵物對人類的情感,將其演變成為一部寵物童話故事。
而且四生四世過程中,四種狗狗,有大型犬也有小型狗,在鏟屎官的眼里,用句俗話來形容,總有一款適合你。
本片的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就是《忠犬八公的故事》的導演,當然他還拍過不少著名的電影包括《不一樣的天空》、《總有驕陽》、《濃情巧克力》等等。聯系這些電影,不難發現,導演之前的作品幾乎清一色的是情感向,這是一位非常善于刻畫情感的導演。本片的在狗狗的輪回過程中,首尾兩段為電影主線故事,交相輝映。第一段內容用了大量篇幅去鋪墊小主人與貝利之間的故事,
中間兩段情緣篇幅相對較短,但這里用到了大量煽情段落,來填補劇情上的空白。
也就是說,在平鋪直敘的故事中,從電影40分鐘之后,就進入到了苦情的階段。狗狗與主人的相聚與離開,意外事件,生老病死,狗狗對人類的情感,有的是是主人唯一的`伙伴、有的幫助主人牽紅線,這兩段故事目的就是為了強化電影的主題――寵物對人類的情感。加上大量煽情段落,淚點較低的朋友,這個時候已經忍不住了。這樣的處理方式,有些常規,依靠煽情來強化情感,但細想一下也是無可厚非。
因為寵物與人類,那種相伴已久最為純潔的情感,恰恰格外動人,永遠不會變。
當然,讓本片升華之處在于最后一段,一段隔世重聚的溫馨結尾,我覺得沒幾位能忍得住的眼淚。不是悲情,而是太美好了。前期大量的情感鋪墊,中期隔代兩世的情緣,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怎能不讓人淚流滿面。
我不是一個很迷信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宿命和因果,你對他不離不棄,最終他終究會回報你。這部電影,以狗狗的視角來表達這個核心,動物單純的情感,對比人類駁雜的世界,最終達成的因果訴求,所以才會令結局顯得如此動人。
這部電影,描述了陪伴,但不是強化失去,而是回歸。
善待自己的寵物吧,因為每個寵物,都是你命中注定的精靈。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3篇 一條狗的使命太感人了3
時過八年后,這部《一條狗的使命》會讓我遇到什么?
本來是帶著批判去看的,但看完以后……我對導演真心佩服的五體投地!
導演用狗狗的五世之命,揭露了狗在不同家庭、不同生存環境下的命運,同時也揭露了現代社會下的人,常常因為沒有“活在當下”而有著無窮盡的焦慮的真諦。
第一世:沒有看清品種的幼犬————出生就夭折的“慘命”
劇情剛開始時,主角貝利一生下來沒有多久就夭折,甚至很多觀眾都還沒有看清它是一只什么品種的狗生命就結束了。這個橋段事實上揭露了,很多新養狗人在對狗沒有任何健康常識的條件下,只因自己想養一只狗,或者只因看到別人養了狗就去買狗養,而買回來后,沒有養活幾天就夭折的現象。
在中國的新城市養狗人群體中,幾乎每個養狗人剛開始都在家養死過一兩只幼犬。很多時候大家都一味地怪賣狗的人賣病狗,也許真的有這樣的賣狗人,但不可能全部都是這樣的賣狗人的。
第二世:新斯科舍獵鴨尋回獵犬————既滿足了人類文明,又釋放了自我天性的“福命”
有人陪伴,有人喂養,有健康免疫,有正式登記管理,白天有大院子大草地自由奔跑,有人陪著互動,晚上有溫室安睡,能活到終老死去。
對于狗來說,真正的幸福是一半為適應人而活著,一半為釋放它自己的天性而活著,最重要的是,能正常的活到老死。這才是真正人、狗、社會平衡共處的生活最佳狀態。三者都保證了自己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完成了最佳的相互合作。這是普通人養狗的普世終極追求。
第三世:德國牧羊犬————為大自然的共同利益而獻出自己生命的“殞命”
站在人類社會需要更高進步的高度去看,我們認為這是狗的生命價值的升華,人類為了維護整個社會能更普世安詳的持續發展,在努力付出自身的價值以外,還給狗賦予了超越它們生命本能的生命價值。從大自然整體平衡發展的意義上去講,社會職能性工作犬生命意義的高度遠遠要高于個人家庭養犬。
對于它們的生存方式我們無可厚非,我們也沒有資格純粹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批判職能部門對它們的特有生存方式,因為這些狗用生命換來的社會價值享有者本身有我們一份。我們能去做的只有讓我們自己更好地去遵守社會公序,人人做到守法守序,需要狗付出生命代價的社會職能崗位就會越來越少。
當然,如果有些人專門借用狗的社會職能崇高價值而讓狗承受這些生活磨難只為得到自己的一己私利,那這種人根本不配談對狗的愛和尊重。
第四世:威爾士柯基犬————被捧為寵物而實則憂郁一生的“幽命”
真正讓我對導演敬佩的就是這個橋段,貝利轉世為一只威爾士柯基犬,一生看似被主人奉為愛物過得一生安平,但實質上,導演在最后的鏡頭中讓它孤獨地坐在鏡頭前瞬間跨越到老態,最后再幽幽閉眼死去,如果我沒有前面十五年的從業經歷,我永遠也看不到我今天看到的憂傷。
這只柯基一生的生存狀態是目前所有把狗當成一種私人物品來擁有的最普遍現狀,人們往往只是從人的情感感受去理解狗,認為給狗好吃的,向狗投射人的愛慰情感需求,就是在愛狗,沒有人會俯身站在狗的視角去看自己,沒有人會站在狗的天性去了解狗。這只狗一生當中沒有幾次能在大自然自由釋放,縱使有了一個同類在陪伴,但也是兩個相同命運的疊加,沒有人能看懂它最后死去的眼神,它的主人最終并不懂得它的內心。
這是目前所有城市圈養狗的宿命,一生都在期待,一生都在憂郁。它唯一比其它狗好一點的就是最終還是活到了老,沒有被轉送,沒有被遺棄,沒有夭折,沒有被流浪而已。
但,它的主人卻因它而找到了一生的陪伴和心理歸屬,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不公平。
第五世:圣伯納犬————重回人狗共處終極福命的期待
不得不佩服導演拐了一個如此大的彎,在批判了人類常常面對動物時,只顧自我情感表達,而不顧對方天性存在必要性的普遍謬愛倫理。
最后在主人翁幾十年單身再次與所愛之人終成眷屬的劇情結尾,也折射了人類之間的愛就是一個相互獨立又相互為伴的陪伴過程。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 一條狗的使命太感人了】相關文章: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05-03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12-05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09-14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11-26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08-29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12-16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08-29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05-03
《一條狗的使命》觀后感悟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