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時間:2022-12-07 13:18:26 觀后感 我要投稿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熱門】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熱門】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

  昨天是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全國公映日,我第一時間買到了票,在二十點三十分,我坐在了濱海新區塘沽大劇院的沙發上,在開場的一片蜻蜓中,被帶入了1976年的唐山。

  地震的特技效果在國產電影里還算的上不錯,當然我們不去和好萊塢那些經典的災難片去比擬,此片根據小說《余震》改編,其情節的曲折彌補了場面上的不足,片中眾星云集,且演技一流,真實的反映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慘烈以及震后唐山人民重建家園的勇氣和毅力,展現了三十二年的重建歷程中,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唐山人民無法愈合的內心傷痛,得到了觀眾的深切共鳴。

  此片在前期宣傳中著重強調的感情戲,在實際放映中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在真實的災難面前體現的人性的光輝,母性的偉大,殘忍的抉擇以及命運的捉弄,讓很多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以及經歷過地震的人們,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影片深深的敲擊著我們每個國人的心靈,尤其是2008年剛剛過去的汶川地震以及后來的玉樹地震,這些慘痛的畫面猶然在目,這些救災的經歷就在眼前,每一個走進影院的人都懷著一份悲情,一份感動,一份懷念,一份沉思去觀看這部影片。并不是因為它商業性的宣傳,也并不是因為它吸引人的場景,而是那份感動影響著我們。當燈光伴著片尾結束曲亮起的時候,很多人的眼中泛著淚花,也許片子中主人公的相逢是一種緣,但這三十二年的傷痛,卻永遠無法彌補。

  本片真實的反映了1976年唐山遭遇的罕見大地震,以及地震給唐山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唐山人民在廢墟中抉擇,從無奈中生存下來,體現了人性光輝和偉大,以歷史的長鏡頭記錄了唐山大地震所影響的一代人的成長經歷,其中的感情描寫生動深刻,真實感人,讓人不禁潸然淚下,故事情節曲折動人,扣人心弦,令人感到,發人深思。我們不禁責怪大自然的無情,我們又不禁感嘆人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和珍視所擁有的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人生短短數十寒暑,當一切和生命的偉大與崇高比起來,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回到現實,當我們為了利益、為了生存而奔波忙碌的時候,我們是否去體會了身邊的那一份份情誼,那是一種真情,更是一種真愛。徐帆在影片中說過的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他是用他的生命換回了我的生命,我永遠是他的老婆,沒有一個男人能像他一樣用生命來愛我!”聽到這句話,我和在場的很多人一樣濕潤了眼眶,我想用生命去愛一個人,不僅是愛情的光輝,更是人性的偉大。

  《唐山大地震》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淚水,更是心靈深處的觸動。

  希望大家有機會走進影院,去感受,去體會。希望大家能夠從影片中有所收獲。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2

  上個星期回家了,這次還是一樣的“忙碌”,一樣在不停的趕場。很累!但不管怎樣,我還是擠出了一點時間去看電影。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同時也是一部我看了那么多大片最有感觸的一部!看這部片子時,帶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同時也是悲傷的。震撼著地震所帶來的后遺癥是那么的大,同時悲傷著地震后的災區不僅僅是震后的生存問題,以及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看這部電影我不禁淚流滿面,為那死去的同胞也為影片中人物所演繹出來的故事。

  在這兩個多小時里,我即害怕又感動,害怕地震時片中人們慘死的情景、小女孩在死人堆清醒的情景,畫面的灰暗讓我不禁想如果我在的地方也發生同樣的事情的話,我會怎么樣?影片剛開始時給我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情緒,我的神經是緊張的。但與此同時我也受到很大的沖擊,在發生地震后,搶救被埋在地下的傷員時親人們所做的決定,是那么的無奈和心痛!我想我會有段時間都忘不了當方登聽到媽媽說:“救弟弟”時那絕望的眼神;忘不了李元妮背著兒子去醫院時那麻木的眼神;忘不了小女孩從雨中廢墟中醒來,周圍一片傷亡景象,哭著被人抱走的鏡頭,忘不了……

  影片中的幾句臺詞也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在李元妮吃飯時說:“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那時元妮的表情是迷茫的,她在追憶也在回憶。我到現在還沒有能夠很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但是依然覺得這句話很讓人心痛,這里面蘊含的是怎樣的含義和情感?!是怎樣的情感讓她說出這句話?內疚?還是思念?我不知道,但從她話語中我能再次體會到: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在王登在和大師兄談墮胎時說:“犧牲,你哪知道什么叫犧牲”——在里面包含了多少對母親元妮的嫉恨和自己受到的委屈,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到的情感;在方登回到唐山老家與分別三十年的母親見面時,元妮跪著說:“你是從哪冒出來的,怎么不給我個信兒呢?!”——老母親的意外和感動以及她內心情感的釋放是那么讓人揪心和高興。還有很多經典的臺詞我忘記了,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了最近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很多事情我太過于執著!很多機會我放棄了!很多時候我錯過了!所以我造就了現在的自己,讓自己走進了一個胡同里,自己把自己困死!

  電影《唐山大地震》在網上有褒也有貶,但我個人覺得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影片中所演繹出來的情感是讓人尋味的,是讓人深思的!沒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下,這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這也是我看了那么多的電影最想推薦的一部影片。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

  唐山大地震,想必總所周知,是我們每位國民刻骨銘心的事件。在那場地震我們失去了多少,無法用準確的數據表達,唯一我們清楚的,是對離去的同胞們的悼念。

  為了永遠記得離去的同胞,拍攝了一部紀念性的電影,它就以原事件作為名字――《唐山大地震》。講述著以一家為代表,描述震后的生活。它震撼了數千中國人民的心,即使過去數年,但它仍以嶄新的畫面呈現在眼前。

  生命是難能可貴,是多么重要。它與一切都截然不同,沒有重復的機會,無論發生什么,它從不會倒退,只會冷漠地繼續向前。由此,僅有一次的生命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一次地震,剝奪了多少個一次,無情地摧殘多少的家庭。在這部電影中,地震帶走了支持一家的父親,留下孩子。不僅如此,兩個幼小生命,只能存活下一個,那是多么殘忍的考驗。當母親選擇了年齡更小的弟弟,無情的巨石壓在姐姐之上,那時,姐姐放棄了希望,緩慢合上雙眼,縫中看著弟弟被救出。

  可幸,姐姐沒被死神帶走,被雨喚醒了,被失去重要的人所留下的淚喚醒,沒錯,這是一場血淚般的雨,溶解所有的傷痛與哀傷,抹過所有的哀吼。姐姐無助地站起身,她沒有立刻尋找母親,而是迷茫地在災區徘徊,她該痛恨什么?地震剝奪她的家庭?還是母親剝奪她的生命?她什么都不知道。在她混亂的時候,一對救援者發現了她,是一對沒有孩子的夫妻,他們領養了她,給她一個“家”。但是,這并不是她的家,她的家不在這,可她的家又不久前失去了,她無處可歸。而這對夫妻收養了她,雖不是家,但至少是個歸宿。她就這樣接受了。

  地震過去數年了,姐姐和弟弟都長成支撐家的人了。但他們仍未相聚,弟弟不知姐姐還活著,而姐姐則不知該如何面對弟弟,還有母親。

  陳舊的齒輪開始重新運轉,姐姐被養父勸服,決定去見過去的家人。姐姐來到一間平凡的屋子前,遲遲沒有按下門鈴,直至母親買完菜回來,母親呆站在姐姐的面前,該是驚訝的表情混雜著懺愧。弟弟走了出來,僅有右手,左臂下垂著。這家人終于相聚了,每個人混雜著無數的思緒,四周沉默著。

  終于,姐姐來到屋內,弟弟最先說話,接著母親傻傻地跟上,姐姐也開始說話了。但是,她只表明過來看看情況,她并沒有當他們是家人。這時母親難以訴說的心情涌出嘴,突然對姐姐跪下,不斷地訴說自己內心的懺愧,眼也不禁地流淚。

  雖過去做了一些無法挽回的事,但畢竟是一家人。相互支持,相互原諒,這就是家。生命難能可貴,母親也猶豫許久,即使選擇了弟弟,但她仍希望兩人都能活著,且好好活下去,就算自己生命為代價。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4

  《唐山大地震》我覺得是很值得看的一個片子,首先來說,地震的效果做的很不錯,演員演繹的人物也很到位,徐帆也很實力派,不知道是不是唐山人,但是唐山話說的很不錯,我覺得是這樣的。把母親刻畫的很成功,其實這里面的很多淚點都是由她引出來的。《唐山大地震》是講震后給唐山人們帶來的心里創傷,是人性在特殊時刻的展現,整部片子我覺得是親情大于一切的,事實上我覺得也真是這樣的,誰都可能拋棄你,傷害你,只有親人不會。我沒有用父母,用親人,我是覺得這個是可以放大的。丈夫是親人,在最危難的時候,他會在最危險的時候,將女人推開,自己就解救孩子,但是被壓在了廢墟下;妻子是親人,在一個人生活最苦的時候,在有一個好男人要一起過的時候,能想到“你爸是用命愛我的,還能有哪個男人會用命愛我”;母親是親人,在兒女成長方面,她會傾其所能,也能忍痛割愛,更能是受著32年的心里折磨后,還會說“我過的挺好”;養父養母也是親人,養母在彌留之際會想到親親自己的養女,將一輩子的手表和存款交給養女,還要養女再去找找自己的親人;養父在女兒離開幾年后回到家里,會暴跳如雷的說“我每天都在擔心你”,聽到女兒要結婚,不想知道這個男人是干什么的,只想知道“他對你是不是好”,即使是傳統思想不想女兒找外國人,但是為了養女的幸福也就默認了。這些都是親情,相反的愛情又是怎么樣?當女人懷孕不想人流的時候,愛人還在說“我是愛你的,但是我們是在談戀愛,不是結婚”,當女人退學了不見了,愛人還在學校的籃球場上揮汗如雨,這就是愛情嗎?只有愛情上升到了親情,那才叫家!

  《唐山大地震》當然他是一部電影,我覺得還是有的時候跨度有點大,有些突然就轉到了若干年后,我明白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畢竟是電影,時長有限,也許其中很多的情節,大家都會去多想想的。兒子一只手的白手起家,女兒退學后的獨自生女,照顧自己,這些如果都加上,這部片子會讓人也許更心酸。

  說是一部災難片,我更覺得是一部,講的是親情、是心理創傷、講的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多方面轉變。

  這篇觀后放到是原來,老師未必能讓自己過關的,我自己覺得寫的一般了,可能是長時間沒有觀后感了,將就著看吧,也算是給馮導宣傳一下子,細節爆料的太多,會讓沒有看過的人覺得沒興趣的。

  最后加一句“單身人士盡可用這部影片嘗試一下一個人看電影的感受”。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5

  時光飛逝,34年以前的那一場慘忍的地震曾觸動了成千上萬人的心,滿懷尊崇的情緒,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它看起來是一部災難片,事實上卻敘述了一個真情和地震后生還者痊愈內心外傷的感人的故事。在唐山地震災難產生的23秒間,松懈的路面、撕破的房子、厲聲慘叫的吶喊聲,明顯的視覺沖擊……

  震撼人心人的內心,一個年青的母親在地震后的廢區中,水泥壓力板的一段壓著雙胞胎的親姐姐,另一端壓著侄子。援救者僅有工作能力救回來一人,這名年青的母親,將怎樣選擇?它是這部電影交給人的本性的一個難點。在只有救一個的千難萬險選擇下,徐帆飾演的母親無奈而失落的喊出救侄子三個字時,壓在鋼筋混凝板內的親姐姐傷心落淚,細語著喊出最后一句母親,一樣也暗夜里深陷了無奈和失落。手心手背全是肉,做為母親,一切一個人都難以選擇,那但是線秒的地震災害災難,產生的是一個家中32年的生死離別啊!對她們三個人而言,活下僅僅這一故事的開始。

  這終究是一個無解的難點。母親無法逃離愧疚的羞恥感,閨女也沒法應對母親舍棄自身的內心外傷。這兒的無解,并并不是小故事的無解,只是人的本性的無解!在收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來了眼淚,好多年沒有這類觀看電影的覺得了。這部電影確實好感度人,好感度人,這類大災大難眼前的真情,永不放棄生命,敬畏之心生命的質量,不都值得大家欽佩嗎?劇里的王登在經歷了成千上萬災難與別離后,又返回了母親的懷里,并獲得了幸福快樂,這幸福快樂得來不易,用心去感受才搞清楚,這幸福結果的建造者,應該是那對平平常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夫妻登的養父后媽。她們用真情喚起了登的期待,對登如同親生女一樣,是她們使登在經歷了人生道路低谷期后又再次體會來到家的溫暖,擁有生存下去的自信心!

  因此我們要加倍愛惜無價之寶的生命!還記得影片一開始的情況下,元妮就沖著老公的遺體喊著,上天,這個王八蛋!用一句基調得話而言,災難無情人有情,僅僅我想直到要歷經一次災難和悲痛才可以認清情,是否太可悲?苦情?打動?載重?

  23秒的死,32年的生存亡便是那么只是的嵌在大家每一個人的生命中,大家會在劇中指責老天爺的絕情,會在劇中感嘆人生,可是我想,過去就過去,而大家也該看一下身旁的這些人,不論是真情、友誼還是感情

  看過這部電影,此刻的心情很厚重,我想:人的生命是多么的的敏感。地震災害是多么的的絕情。現在我生活是多么的的幸福,因此,我之后要認真學習建設祖國。為祖國無私奉獻自身的一份力!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6

  今天,在影院觀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終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卻的我的一個心愿。之前聽馮導說票房要達到5億,就覺得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為快,今天我終于如愿以償了。

  不得不承認《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無論是從場面,還是劇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還以為是真的。

  電影講述的一個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發生時,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臨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抉擇,當時看到她在廢墟上絕望的哭泣,不停地喊著:“都救,兩個都救。”的時候,我的心似乎也跟著碎了,作為一個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棄不下的東西,俗話說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親,就更應該是這樣的了,最終,她做了一個決定,救弟弟方達(李晨)。但是上天還是眷顧著姐姐方登(張靜初),讓姐姐奇跡般的生還了下來,還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

  輾轉間,32年過去了,2008年,正趕上汶川地震,當姐弟倆看到這場地震正在吞噬著人們的生命時,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經歷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決然的趕赴災區,挽救正在水深火熱里的人們。就在這時,姐弟倆終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當初母親的苦心,終于原諒了母親,最終,一家人終于團圓……

  正像海報上寫的一樣“23秒,32年”,是啊,僅僅因為那23秒所產生的巨變,確需要用32年的時間來撫平人心里的創傷。不過,最后,母女重逢又給人心里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同時,我也終于覺得——活著真好。

  這時徐帆在看完電影時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4個字,卻讓我難忘。32年的雨雪風霜終于換得了母女重逢,如果,當初他們沒有活下來,也許就不會有重逢的一天。災難,是不能打垮人們的,它只會讓人們變得更堅強,更加的有勇氣去面對以后的生活!

  雖然災難無情,但是我相信人間有愛,有愛的世界一定不會空虛。劇中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贊嘆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親情。

  劇里方達對女友說了一句話:“我媽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來,第二次是我在三歲時的了肺炎,大夫說沒救了,可是我媽堅持讓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聽了這話,我忽然覺得心頭一陣酸澀,親情,這是一個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親情才永遠不會背叛你,才是你心靈永遠的港灣,

  親情如一棵大樹,永遠為你遮風擋雨;

  親情是一座港灣,永遠為你心靈的小船開放;

  親情是一個溫暖的家,永遠歡迎你回來。

  最后,讓我們珍愛生命,接納親情,為了親人好好的活著,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為,活著真好!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7

  如果沒有那一次大地震,何來一家四口的陰陽相隔;如果那三十二秒后,換一個選擇,會不會消除三十二年的“仇恨”;如果……世間何來這些如果?

  當弟弟和姐姐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兩頭,同時有生命危險,同時需要救援時,卻只能選擇一邊,母親的心中一定萬分糾結:如果可以兩個孩子都救,該多好。然而,世間何來這般如果!手心手背都是肉,可現在她卻只能選擇一個!兩邊都是她至親的骨肉,可現在卻只能選擇一個!兩邊都需要及時救援,晚一秒都可能沒了生命,可現在她卻只能選擇一個!

  當母親說出“救弟弟”那三個字時,同樣被壓在水泥板下、同樣性命危急、同樣是母親孩子的姐姐該多么傷心、多么怨恨母親啊?她不明白母親為何不救她,我們只看到:鏡頭里,姐姐的眼淚順著眼角滑落,雙眼絕望地閉上了。或許,就在那一刻,“仇恨的高塔”便在她心中悄然搭起。

  好在,姐姐最后奇跡生還,她心中一直對這件事不能釋懷,以至她的養父養母最開始以為她是啞巴。后來,養父多次問及她在唐山是否還有親人,她都選擇沉默。哪里是她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誰,而是她根本不愿承認當年選擇用她生命換取弟弟生命的媽媽真的是她的親生母親。32年,若不是又一場地震,這對母女間的誤解或許永遠不會消除。

  好在,她最后選擇了嘗試原諒,回到了那熟悉的家。因為她看到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和她母親面臨相似艱難抉擇后的那份悲痛——那不是母親的本意,然而事實卻逼迫她做了那樣的決定!她明白了母親當年的那種無奈與心痛。當她看到母親為她準備的西紅柿時,當她看到母親一邊道歉一邊下跪時,當她看到那每年都買為她購置好的課本時,她感動了、后悔了、自責了、痛哭了……那時,她明白了:母愛的天平根本沒有偏向哪一方,那救的是她的同胞弟弟啊!她明白了母親這32年的煎熬與不易,連她自己也感嘆:“媽,你這些年是怎么過來的呀?”她明白了這些年她有多對不起母親,那“仇恨的高塔”瞬間夷為平地,不復存在,化為了無盡的'自責與悔恨。

  然而母親,雖然說她曾經的確可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但她選擇時的糾結以及32年的“自我救贖”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不喜歡女兒,反而有更深的愛。正如弟弟所說:“那一年地震,被摧毀房子都重新修建起來了,然而,母親心中的廢墟卻再也不能重建。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是啊,如果32年前,母親不是這樣選擇,哪來的32年的悔恨與痛苦,如果,母親當時選擇的是救女兒,那結果又會是怎樣的悲哀與痛苦?如果……世間哪有那么多的如果……

  猛然間,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就在于每一個選擇時母親的煎熬和每一個選擇后,她所承受的全部……

  所以,讓我們都好好愛自己的母親吧!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8

  最近,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它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使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為了救妻子李元妮,丈夫方大強死了。孩子方登和方達都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如果救方登,弟弟方達就會被壓到,如果救姐姐方登,方達就會被壓到。周圍余震不斷,若再不下決定,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在萬不得已的情景下,母親做出了決定:“救弟弟吧……”兩個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的聽到了媽媽的話。震后,李元妮堅強地獨自撫養著失去一只胳膊的兒子,而劫后余生的方登卻被軍人王德清收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直到32年后的汶川地震,他們才重新相逢。最終姐弟倆一同回家看母親。老母親洗好了西紅柿,告訴女兒:西紅柿洗好了,我沒忘。老母親給女兒跪下時候,我淚如滂沱。電影的最終,女兒最終寬恕了媽媽。

  母親李元妮在應對救援人員的問題:“到底救哪一個”的時候,泣不成聲地說:“都救”。可是,如果再不忍痛放手,兩個都會失去。女兒年紀雖然小,但也很懂事:弟弟被人欺負了,身為姐姐的要保護他;弟弟和自我都喜歡吃西紅柿,只剩一個西紅柿的時候,姐姐也要讓給他吃。當方登聽到“救弟弟”這三個字,她哭了,她恨、她委屈、她絕望,但自我卻活了下來,于是她再也不要認這個救弟弟舍棄自我的媽媽。

  母親和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后,應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終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和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母親一向都沒有再嫁,是因為她的心里一向放不下方大強。她也沒有離開唐山,因為她怕方大強和方登回家,會找不到,所以年年都要講一次家的地址,講了整整32年。母親心里憋了32年的是對方登的愧疚,她這32年來,一向都在忍受著折磨。

  養父母給予方登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生命,對待方登視如己出,把她當做自我親生的孩子,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表達了人性的關懷,拍得十分真實,十分震撼人心。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9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它為我們再次呈現了1976年唐山那場可怕的大地震,描寫了當時災害的無情,人們的無助,親人的難舍,以及痛苦的創傷。淋漓盡致地表演讓我們似乎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回到那座曾被死神籠罩的城市,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

  故事發生在一個“重男輕女”觀念的七十年代,就在災后救人的時候,這一觀念還刻畫在人物的語言、行動里。當時的情景讓那位母親痛不欲生(她的孩子是龍鳳胎),因為兩個孩子被壓在了同一塊石板下,而孩子只能救一個,這讓那位母親措手不及,手心手背都是肉,能有什么辦法呀!最后,她選擇了救弟弟,因此那位母親一直認為姐姐死了。這讓慶幸活下來的姐姐一直對她媽媽憎恨不已。就這樣,時間無聲無息地過去了32年,姐姐對媽媽的憎恨持續了32年,媽媽對“死去”的姐姐的愧疚也維持了32年,直到32年后的一天他們相認之后,一切的誤會與慚愧才終于解開了。

  我看完電影后深受感觸,非常驚訝,也非常感動。驚訝的是僅僅23秒就讓唐山這個大城市淪陷成一片廢墟,一片血跡斑斑的廢墟,一片死亡人數高達二十四萬人的廢墟。感動的是一位母親,就因為救人時沒有救她的女兒而慚愧,而傷心,而開始討厭自己,這種情感竟持續了32年。32年里,每年女兒的祭日,母親都會向女兒懺悔,訴說心中的內疚,無論兒子如何勸說,母親都仍然執著的為女兒祭奠,32年堅持不懈。這正是偉大的母愛啊!

  有一句話說得好:天災無情人有情。大地震后的幾天,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姐姐被一對好心的解放軍夫婦收養了,他們辛辛苦苦地養育了姐姐十年,待她如親生女兒一般,視她為掌上明珠。雖然她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但是我可以看出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一點足以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同情心是無處不在的!從這對夫婦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有一顆金子般的心!親情也好,友情也好,都足以證明大愛無疆,人間處處有真愛!

  有人說,生命像玻璃,一撞即碎,不可復原。所以生命很可貴,一定要珍惜不能讓它浪費。《唐山大地震》中一句很經典的話語: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是啊!真的沒有了,玻璃撞碎了,誰又能重修與好呢?生命的破碎,誰又來替你平復呢?僅僅23秒的時間,也許就是你一個轉身、你一句話的時間,就可以讓二十四萬人喪失生命,從此永安于地下!人們卻用了漫長的32年的歲月,重建家園,重新撫平心靈的創傷!23秒的毀滅,32年的等待和重建!生命需要愛護!這兩句話讓我這個影片觀后者,銘記于心。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0

  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記錄了一家4口在地震前后的經歷。父親為救母親葬身在倒塌的樓下,母親為救砸在同一塊樓板下的一對兒女作出人生最艱難的選擇。

  “救弟弟”這三個字,讓母親忍受了32年的痛苦與折磨。也讓壓在樓板下的小女孩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親32年。本以為已經死了的小女孩奇跡般的生還,并被好心人收養,然而已經記事的她,無法釋懷母親的做法,32年不回唐山認親。

  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驚寰宇,在國外定居的姐姐聽說祖國有難,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參加救援,身為企業老總的弟弟也帶領員工參加了唐山救援隊,在救援現場,姐弟相認,已經身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親,不忍看到救援人員再次受傷,而忍痛鋸斷女兒雙腿的一幕,終于理解了自己的母親。

  全劇的高潮,在結尾片段,母親得知女兒死而復生,內心的激動與感情的糾葛都被扮演母親的徐帆演繹的出神入化,包餃子的雙手,低垂的頭和不敢正視女兒的眼神。最后,母親對當年自己的決定給自己的親生女兒下跪認錯,此時的我再也無法控制早已濕潤的眼睛,淚水奪眶而出

  從一開始,感動來的就是那么強烈,那么震動人心。生與死的抉擇,猶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豈能一個痛字了得。

  整個地震的描述,縮小到了一個家庭,這樣更能讓關觀眾體會到個中滋味。一個渺小的家庭,卻演繹著人生情感的百態。丈夫在危機關頭的冒死,母親對骨肉的割舍,對丈夫的感恩和忠貞,女兒對母親的不理解和怨恨,解放軍人的博愛無私這種種微妙微翹的動人心弦的描述,給現在疲于生活奔波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個休憩的港口。

  我很欣賞那句臺詞:"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 。這句讓女主人翁愧疚一生的話,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她真正的含義。是啊,沒有人想自己去親自實踐這話的真正含義。因為當你真正體會到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她,而只能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過去里。好好的珍惜現在才是珍貴的。

  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于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有信心的戰勝這種困難,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只有自己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領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希望的,只有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芽,世界就會更美好。

  逝者已矣!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預知未來,唯有好好的珍惜現在。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意義所在。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1

  這部電影改編在一部小說《余震》,也許是小說寫的太好了,以至于這部電影讓我感覺是一部很偉大的電影。

  電影的偉大之處在于,它不是主旋律的電影,它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的那些事,它描寫了人間真情,看似沒有更崇高主題,實則耐人尋味,無意義中透出了真正意義。

  如果你以為這是一部好萊塢似的災難大片,那不如去看《10.5級大地震》或《2012》,這部電影雖只有約前一刻鐘在直接描寫唐山大地震,但在一定特效下讓人也稍微體驗了一下23秒大地震的巨大能量,看到了那些高亢的革命標語在地震面前恁的1不堪一擊。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在講震后的事,大震一下就過去了,但是震后心理上的傷痛怎能那么快過去呢?

  這確實不是災難大片,而是一部溫情劇情片。影片從一個家庭的視角講開去,爸爸為了救老婆孩子死了,廢墟中一根水泥梁兩頭壓著兩個孩子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現實條件只能救一個,媽媽元妮萬般無奈選擇了救弟弟,弟弟救出來了,但少了根胳膊。媽媽以為姐姐肯定沒法活了,但沒想到姐姐后來居然從死人堆里爬了出來,并被救災的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方登心里始終有一個結,為什么媽媽會不救她?這讓她想不通,這不是恨媽媽,而是一種絕望。乃至之后的多年里都有點憂郁。

  徐帆飾演的媽媽元妮,是一個具備傳統優良品質的媽媽。她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給丈夫和女兒燒香,并告訴他們怎么回來過節,兒子不理解她。是啊,兒子怎么能夠理解她呢?她常說“真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呢?當一個親人離你而去,那份痛苦不就是這一句話嗎?她愛他的丈夫,是因為她的丈夫愛她,并為她付出了生命,她愛她的女兒,為她當初難以抉擇時放棄了女兒而愧疚了32年。她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她只能默默承受這個壓力。為此她不愿意找老伴,除了愛生活中的兒子,她也愛失去的丈夫和女兒。每當她燒化紙錢的時候,她都回憶著。這是多么痛苦的事呢?然而她又從中感覺著快樂,是啊,有她深愛的丈夫女兒的照片牌位陪著她,她又隨時能夠跟他們講講話,她又何嘗不快樂呢。她為了自己的丈夫她不再成家,為的是只給自己的丈夫當老婆,哪怕丈夫已經死了,她也覺得值,這種看似過時的思想中,又體現了她對過去是怎樣的不能釋懷,體現了她對她丈夫多么真摯的愛!這份堅持是美好的,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對她的這種做法說三道四。她在堅持這份信念中也確實得到了快樂,這是因為地震奪取了她親人的生命,但她的意志并沒有擊垮,她的家庭也沒有擊垮,她仍然生活在四口之家里,雖然是兩個活著的和兩個死去的。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2

  閑暇之余,我讀了一本名叫唐山大地震的書,讀完后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那一場發生在多年前的大災難,從蘊釀、發生、結束、到重建,一切均像在錢鋼先生的筆下復活了一般,一樁樁感人的故事,一個個經歷劫難洗禮的人物,一下子全浮現於眼前,我就像參與其中,見證?那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慘烈的大天災。

  這確實是一場浩劫。作者并沒加上一丁點兒的夸張、一丁點兒的放大,只用了最寫實的方法,將幾位親身經歷地震人士的感受記下來,將地震的死亡人數、影響范圍等資料摘錄下來,已教人感覺到那是一件多麼悲慘的事。但愿這一切都是假的。

  書中記錄了很多受災者的故事,有幾個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在第二章,作者的采訪筆記記錄了這一件事:一個孩子在地震時遭撞傷,頭皮被掀開一大塊,里面滿是沙子,救災人員用水去為他沖洗,每洗一下,那孩子便抽搐一下。讀到這一段,我幾乎掉下眼淚,那只是一個小孩而已,一個本應天真爛漫的小孩,卻要承受?成人也難於忍受的劇痛,這是多麼的令人心酸啊!另外還有兩個故事令我熱淚盈眶:分別是那位被樓板壓住下身,無法脫險的護士,及明知病人救不活,但仍要盡力去救治的仁醫。三件事都叫人感到那麼惋惜,無奈。

  但此書的最大價值卻不在這些感人的故事,而是那一個個故事背后帶給我們的深刻體會,那一堆堆統計資料向人類發出的嚴厲警告。書的第一章就已給了我們一個信息:人類是多麼的愚蠢麻木。一開始,作者描述了許多地震前的異象,一大群老鼠移居,一大群昆蟲遠飛,?、狗等都出現不尋常的舉動,是否在說明人類連動物都不如呢?動物也能感受到地震的來臨,但一直自封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連一丁點感覺也沒有,是甚麼回事?是千萬年的進化,令我們失去了最基本預知災

  害的動物本能嗎?但這仍不算是最令人類汗顏的地方,最令人感到羞恥的是我們一直引以為榮的科技萬能思想。人類就是太過倚賴它,明明看見一大堆不尋常的事正在發生,但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我們信任的那些儀器并沒有動靜,所以不會有事發生。結果一直被人類奉為至寶的儀器出賣了人。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日漸發達的科技,是否就是加速我們滅亡的毒藥呢?況且,那些所謂的新科技產品、現代化建筑,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嗎?千多年累積而來的科學知識所造出來的建筑,大自然只用了短短的幾分鐘已將其完全摧毀。人是否要醒覺,不應再完全倚賴這些不可靠的東西呢!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3

  在1976年,中國唐山發生了一場威脅力極大的地震,場面相當慘烈。當時我還沒有出生,不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唐山大地震》便為我揭開了這個謎團。

  這部影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卡車司機方大強,李元妮,雙胞胎姐弟方登方達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地震前的那天晚上,孩子正在屋里睡覺。突然,天上突然出現了紫燒云,地震發生了。方大強想把孩子們救出來,卻被一塊水泥塊壓死了。震后,姐弟倆同時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而母親,則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救姐姐,會壓著弟弟;救弟弟,會壓著姐姐。母親最后選擇救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方登卻被一對解放軍夫婦領養了。姐弟倆從此天隔一方……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方登和方達碰面了,并認出了對方,由此一家人便團聚在一起了。

  看完這部影片,我已經是淚流滿面,里面感人的片段簡直太多了。比如說在媽媽送兒子走的時候,,媽媽目送著車向前開去,沒開幾步,又停下了,只見方達從車里跑出來,母子相見時,我留下了眼淚。因為媽媽的身邊只有她的兒子,自己的兒子走了,等于要了她的命啊!還有在方登回家探望母親時,母親李元妮為了給她道歉,竟然跪下了。這一次,我是徹底的被里面的媽媽感動了,真是母愛無邊啊。在方登的墓地里,她的媽媽把兒時的書包和學校里上課用的書本都給她買回來了。那一刻,眼淚直奔出眼眶,流下永久的淚。地震,帶給我們了災難。美麗的唐山,轉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一片。親人的眼淚,朋友的淚,戰友的淚,統統灑在了唐山這片土地上。悲痛,從唐山彌漫開來。32年后的唐山,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和諧。震后的唐山人,都變得如此堅強,如此團結,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自強不屈的精神!地震摧毀的是房屋,人們的心并沒有被摧毀。我希望,唐山的生活更美好,唐山人的心更堅強!

  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誰也阻擋不了,它的可怕之處不光是對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對人類心靈的傷害。為此,我們對災區的援助不能僅僅是物質上的,還要在心靈上給予災區人民更多的慰藉,以便讓他們趕快振作起來,重建家園。這部長達150分鐘的電影,融入了親情,愛情,友情。告訴我們天災無情,人有情。也告訴我們母親的偉大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4

  最近,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它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為了救妻子李元妮,丈夫方大強死了。孩子方登和方達都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如果救方登,弟弟方達就會被壓到,如果救姐姐方登,方達就會被壓到。周圍余震不斷,若再不下決定,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母親做出了決定:救弟弟吧兩個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的聽到了媽媽的話。震后,李元妮堅強地獨自撫養著失去一只胳膊的兒子,而劫后余生的方登卻被軍人王德清收養,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直到32年后的汶川地震,他們才重新相逢。最后姐弟倆一同回家看母親。老母親洗好了西紅柿,告訴女兒:西紅柿洗好了,我沒忘。老母親給女兒跪下時候,我淚如滂沱。電影的最后,女兒終于寬恕了媽媽。

  母親李元妮在面對救援人員的問題:到底救哪一個的時候,泣不成聲地說:都救。但是,如果再不忍痛放手,兩個都會失去。女兒年紀雖然小,但也很懂事:弟弟被人欺負了,身為姐姐的要保護他;弟弟和自己都喜歡吃西紅柿,只剩一個西紅柿的時候,姐姐也要讓給他吃。當方登聽到 救弟弟這三個字,她哭了,她恨、她委屈、她絕望,但自己卻活了下來,于是她再也不要認這個救弟弟舍棄自己的媽媽。

  母親和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后,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和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母親一直都沒有再嫁,是因為她的心里一直放不下方大強。她也沒有離開唐山,因為她怕方大強和方登回家,會找不到,所以年年都要講一次家的地址,講了整整32年。母親心里憋了32年的是對方登的愧疚,她這32年來,一直都在忍受著折磨。

  養父母給予方登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生命,對待方登視如己出,把她當做自己親生的孩子,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表達了人性的關懷,拍得非常真實,非常震撼人心。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5

  電影《唐山大地震》以其突破 6 億元的票房向世人證明它無疑是相當成功的,確實,不愧是大導演導的電影,這部影片在催人淚下的影視效果之余,讓人感觸良多,筆者從個人的感覺漫談一下該片成功的幾個方面:

  整個故事情節精彩而完整,前后呼應。影片以唐山大地震為歷史背景,從著名演員徐帆飾演的母親痛苦無奈在女兒和兒子之間,選擇放棄女兒救出兒子,導致僥幸幸存下來的幼小的女兒登對此心靈遭受沉重打擊而引出的故事為電影主線,這個故事選得非常成功,震撼人心,活生生骨肉分離的震懾力一點都不亞于《泰坦尼克號》凄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故事情節鋪展合理,展現生命的脆弱和真、善、美的情懷。 6000 多萬重金打造出來的大地震慘烈的場面,篇幅恰到好處,充分展示了編劇和導演對整個影片節奏把握的功力,使人們不要忘記 30 多年前那次慘痛的大自然災難,又緊緊圍繞故事主線展開。影片中女兒登遭受的巨大的心靈創傷使她幾十年不愿與母親相見,讓人覺得合理,情有可原。在養母彌留之間,她溫柔的貼著養母的面說,爸爸愛你,我也愛你。這是一個很善很美的瞬間,這一刻,這位養母一定覺得為養育登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人要學會感恩,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品質,影片用這一句溫柔的話昭示了這個簡樸而重要的道理。而登的親身母親因為絕望無奈放棄登而負疚了一輩子,一樣痛苦的心靈關閉了本能屬于還年輕的她的幸福。經歷汶川地震救災場面的登最后理解母親當時的痛苦與無奈,與母親盡釋前嫌相認,這些情節都過渡得相當自然感人,令人扼腕信服。

  演員的表演自然、到位,徐帆、老戲骨陳道明的演繹讓影片增色不少,幾位年輕演員表現也出彩,有一處小的細節:高大帥氣的研究生師兄在送新生登去女生宿舍的途中,示意遠道而來正內急的登上洗手間,登愣住了,沒想到這位酷斃了的師兄如此細心體貼,影片后來兩人很快成為情侶并導致登未婚先孕也在情理之中,這種看似不經意又非常巧妙的畫龍點睛之筆又完全可以與電影《阿凡達》嚴謹的故事設計媲美。

  可以預言,成功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會是影視界眾多獎項的寵兒,如果國外不對中國電影有偏見,對中國文化有一些真正的了解,筆者甚至認為,外國獎項也可以收獲良多。我感動噓唏之余,為咱們中國人能拍出這么好的特定題材的影片感到振奮和高興。而影片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與感恩的偉大更是一切獎項所不能涵蓋的成就與貢獻。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相關文章:

唐山話題作文:《唐山大地震》-觀后感01-12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08-03

唐山大地震的觀后感08-30

觀后感:唐山大地震05-24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09-05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2-27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想06-22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05-19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10-19

《唐山大地震》 觀后感09-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伊久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 日本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最新先锋资源网站在线观看 | 在线丰满视频网址 | 日韩AV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