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精選13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1
《見字如面》也好,《朗讀者》也罷,都在——讀,這種讀,是有聲音的讀,是有情感的讀,也是有選擇的讀,選擇語速、選擇重音、選擇聲調,等等。這是節目的亮點,可能也是和正常讀書最大的不同。
比如,電視節目節奏的推進是線性的,而讀書則是可以跳躍的,甚至是可以停駐的、反復的、回旋的。比如讀信,我不知道怎樣的聲音可以讀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樣的心情才能讀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應該怎么表達,“我的良心就是你”應該怎么尋找重音?墒俏抑,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不一樣。
如果把電視和讀書比作兩個人,那么,電視讀書節目就是電視在親吻讀書。只是,如錢鐘書先生所說:這吻的分量很輕,范圍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把嘴唇碰一碰《圣經》,至多像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指,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
所以,像一些樂觀者預計得那樣,指望一兩個電視節目來激發起國民的閱讀風潮,改變目前的閱讀現狀,拯救日漸稀薄的讀書,實在是一種天真的樂觀。閱讀的幾乎帶有宿命的衰落,遠非一時一事所能改變。
再者,讀書被現代媒介裹挾的雖然是走在時代潮流中的尷尬,但媒介的弊端卻不是影響國民閱讀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談到中國令人尷尬的國民閱讀現狀,有一組被經常引用的數據:中國年人均讀書4.58本,和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遠。
這些國家,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都屬于發達國家了,其國內的媒體不可謂不發達,其市場化、娛樂化的傾向,相比于國內來,不說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會低。實際上,國內的許多娛樂性綜藝節目正是借鑒自這些發達國家的文娛市場。
但是,為何他們在一種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生態中,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國民閱讀狀態。
這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中國古語說倉廩實知禮節,同時,從現代人類世界的國民閱讀經驗看來,也可以說一個,倉廩實而知詩書。良好的國民閱讀習慣雖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務有關,但另一個更具決定性的因素卻是人。
閱讀是需要時間和閑暇的,若一國民眾還處在一種大范圍的疲于奔命狀態,為基本的物質條件和保障殫精竭慮,要求他們多花些時間讀書,終究顯得強人所難。反過來,那些表現出很高國民閱讀水平的國家,無不是經濟條件較好、財富分配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況與國民閱讀之間,雖說不上嚴格的充分必要關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強的因果關系。
電視讀書節目于國民閱讀習慣的塑造雖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電視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讀書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2
盡管手寫書信的時代已經悄悄溜走,但是《見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將書信最純粹的一面展現在了大眾面前。帶領的觀眾重新溫習書信里不為人知的感動與記憶。《見字如面》以書信的方式重新喚起了中國人民心中對書信的那份情愫。
節目入選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時代、人物,真實全面的再現了中國各個階段。從春秋到民國,一直到現在,人性的善惡交織,時代的重檐迭蕩,在書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達。
第一季的《見字如面》邀請了娛樂圈的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張國立等人,他們用聲音扮演寫信人,在各大媒體以及現場觀眾的注視下把信件一封封讀出來。這些信件里飽含著太多的.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當每讀一封信是,我都感覺是在重溫一個歷史場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國破家亡、羈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過文字生動形象的表達了出來。當時的社會氣象以及歷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你的面前。
書信是我國傳統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傳統,匠心以成。在當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里,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充斥著人們太多太多的生活時間,書信仿佛漸漸被人們所遺忘。而這樣一、一檔的綜藝節目,仿佛又喚起了我對書信的熱愛。心急的我立馬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書信仿佛就是通往心靈的快遞列車。每當落筆寫信,或者讀信,都能感覺到自己仿佛身臨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書信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嬉笑歡騰,但它卻用最實在的方式打開人們的心靈。
我愛《見字如面》,更愛書信。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3
林更新是《見字如面》第一位登臺的讀信人,打頭炮登上一個全新的節目,對于一個要和一眾資深戲骨同臺飚戲年輕演員來說,是巨大的挑戰。林更新告訴節目組,其他節目他從不準備,只要帶著身體去搞笑,這次他必須得走心——這是他從藝以來最走心的一檔綜藝節目。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認真地準備,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讀音和字義,都認真標注,那段時間,拍戲收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讀信。最終,觀眾在《見字如面》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林更新:謙遜、低調,謹慎、認真,讓觀眾大呼驚艷。
72歲的著名演員歸亞蕾在合集第一期中兩次登臺,分別演繹了民國文學洛神蕭紅和臺灣金曲歌后蔡琴。這兩位寫信人寫信的時候都比她年紀小很多,尤其蕭紅,當時也不過三十。但歸亞蕾用她那被漫漫歲月撫摸過的低柔嗓音緩緩讀出兩位不同時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聲時,格外熨帖人心。
歸亞蕾是本季《見字如面》最早確定加盟的演員。已經在美國定居多年的她,此前未上過任何綜藝節目,但《見字如面》這檔節目的文化性及能讓人思考的特性打動了她。她不但專程從美國前來參加節目錄制,而且完全是以準備影視劇的狀態來準備讀信,深入了解每一個寫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讓自己成為寫信人。
仔細看,觀眾不難看出,整個讀信過程,歸亞蕾的'眼睛都是通紅充血狀態,這是她為準備節目而熬紅的。她把自己要讀的信件反反復復地看,少說也讀過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脫稿的地步。
張國立也在第一期中兩次登臺,一次他演繹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次他和王耀慶攜手演繹黃永玉和曹禺的往來書信。朗讀韓愈腦路清奇地給鱷魚寫信時他敲山震虎、恣肆揮灑,演繹中國莎士比亞曹禺回復朋友黃永玉率真的藝術批評時,他收斂沉潛,豁達穩重。
對于一個身兼數職的當紅實力派而言,張國立的行程從來都是滿滿當當,但他僅聽到“見字如面”四個字,就被深深打動,毅然決定擠出時間前來。對于張國立來說,表演藝術家的稱謂實至名歸。觀眾對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給予高度贊賞,認為他都已經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實自然的寫信人本身。
臺灣演員王耀慶,在《見字如面》舞臺上一掃過去觀眾對他“全中國最適合扮演金領的演員”的定式思維,展現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華!耙粡埫婵紫码[藏著無數的可能性”成為觀眾通過《見字如面》對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慶新認識。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見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寫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戰性,也非常過癮。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4
11月28日,網綜《見字如面》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開機。錄制現場,林更新與何冰每人讀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為《見字如面》貢獻了從藝以來最走心的節目表演。
作為國內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掃描和大梳理。據悉,節目組目前邀請了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友情出演。眾星在現場幾百位觀眾的注視下,一封封讀出那些可以窺視中國歷史、名人往來以及普通人生活場景的信件。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表示,因為絕大多數都是私人信件,寫作時并不是為了發表,所以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實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動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開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而演員們用聲音表演,更是讓那些寫信人好像就在現場,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觸手可及。
據悉,籌備《見字如面》最艱難的莫過于信件選擇,最讓人驚喜也是這些入選信件。
關正文表示數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館和檔案館參與了節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薦工作。節目入選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蓋中國歷史的諸多階段。從春秋時代的第一封私人家書,到魏晉唐宋,從晚晴民初一直到現在。最終入選的信件,包括那些影響世界、影響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包括已成歷史的社會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秦國將士的家書,末代皇后婉容寫給末代皇妃文繡的信都在其中
面對節目組的設置,林更新喊話這是他從藝以來最認真最走心的一檔節目。他表示:“以前參加節目只要帶肉體過去就行,參加《見字如面》,必須肉體和靈魂同行!
錄制現場,何冰用絕對專業的表現,震撼全場。據悉,從不參加任何綜藝節目的他,看到《見字如面》的節目形態,立馬決定參加。如何拿捏每一封信的表演尺度,對他這樣的老戲骨都是新的挑戰。他相信會有很多人喜歡它。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5
正如節目的名字《見字如面》四個字一樣,信件本身的厚重和明星們飽含深情的朗誦,在聽者的腦海里不斷涌現出畫面感。
戰國時期秦國士兵寫給家里的家書,讓寄些錢過來,念叨的也都是細碎的家庭瑣事。
蔡琴在楊德昌逝世后寫給媒體的信里的每一句,都是一個女人甘心放手成全后的無聲嘆息。蔡琴跟楊德昌保持了十年無性婚姻,十年后,楊德昌告訴蔡琴他喜歡上了別的女人,蔡琴當機立斷成全他的幸福。
在信中,蔡琴說:“我怎么告訴外頭,我都還來不及感受呢。”“我脫口輕喊出一句:楊德昌,你怎么可以就這樣走了呢?”“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薄爸劣谖覀兯羞^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就當做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
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在訴說著一個女人的心酸和苦楚,和深沉的愛以及余生的遺憾。楊德昌可以說:“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卻依然深情:“我是在全部的付出”。一段讓人唏噓的前程往事。
蕭紅離世不久前寫給弟弟的心,看似平淡卻字字揪心。
蕭紅開頭寫到:“可弟,小戰士,你也做了戰士了,這是我想不到的,記得當我離開家的時候,那一天你還在大門外和一群孩子們玩著,看著我離開家,你連招呼都不招呼,你戀著玩,對于我的出走,你連看我也不看。時隔六七年,你也長大了,有時寫信給我,在收到信我讀了之后竟看不見你,我總記著那頑皮的小孩子是你,會寫了這樣的信的哪能夠是你?”
這封信代入感極度強烈,就是這樣的啊,在姐姐的眼里,弟弟永遠都是那個不懂事的讓人牽掛的小孩。
突然發現我已有數十年未曾提起筆寫一封信了,書信這種聯絡情感的方式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了。估計00后從未真正收到或是寄出過一封信吧。幸運的是我曾經經歷過書信時代,在十幾年前我上初中的時候,還交過筆友。
那時候互聯網并不發達,人們除了打電話以外還會寫信。那時候流行看少男少女之類的雜志,在雜志的最下方通?怯薪挥研畔。大多都是學生發布的,寫上自己的姓名(通常是筆名)、性別、年齡、興趣愛好、通常再加上一句俗氣的座右銘,再留下自己的詳細地址。書的每一頁都有,你翻完整本書,找到你感興趣的人可以給他(她)寫信。好像今天的`微信附近的人或是搖一搖,卻比微信單純了許多。
我忘記了當時是出于什么樣的心情鼓起勇氣寫出了我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交友信,我記得我是寫給了一個河北某初中的男生,他的筆名叫楓葉,我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我們一來一往隱約寫了快兩年的信。
那些信在搬家的時候遺失了,現在我基本上忘了信里寫了什么,卻依然記得漫長的等信過程和收到信迫不及待打開時的雀躍。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會關注什么呢,大概都是考試成績、同學關系、雞毛蒜皮的小事和無處訴說的青春心事?墒悄欠N儀式感般的鄭重與用心卻是任何聊天軟件都無法取代的。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6
從《見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觀眾可以看到,每期60分鐘的時長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繹之外,還有文化嘉賓坐陣第二現場,品鑒明星的表揚,并對每封信的來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進行闡釋和解讀。
第一期節目,《見字如面》就如同開出一部時光穿梭專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
8位寫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又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洛神蕭紅,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灑灑,父母高堂,好友親眷、吃瓜群眾,甚至還有一條鱷魚!
8封信給出情感體驗也非常豐富:黑夫與驚與家人的兒女情長、與他們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蕭紅把對弟弟的思念上升為對抗戰取勝的信念:中國有你們,中國不會亡的;韓愈借罵鱷魚,祭出這篇指桑罵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愛民之心;蔡琴為前夫楊德昌去世致媒體的公開信,呈現出一個女人的深情與失落、痛苦與超脫,更表達了一個女人的大愛;黃永玉與曹禺之間呈現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鐵,披肝瀝膽,見骨見血,而鄧麗君和她亦師亦友的老師莊奴的交往,則呈現了友情的另一面,歡快輕靈,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將上線的.節目,從前兩天推出的單曲看既有民國才女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體老爸”劉慈欣用科幻向女兒抒情,真可謂跨度奇偉。這一集,即將給觀眾帶來什么樣的情感巔峰體驗?銷魂蝕骨的愛情?感天動地的親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讓我們拭目以待,洗耳恭聽。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7
今日下午觀賞了《見字如面》,尤在讀聞一多信件時不知覺潸然淚下。節目制作方成功地營造出文學氛圍,讓人確是搭載著信件,穿越時空,對話于古人。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你是理性的經濟學家,也許你是嚴謹的科學家,也許你是只跟數字說話的程序員,但在這個節目中,導演成功地將你拉入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殿堂。
除卻節目配以優秀的朗誦者、合適的燈光、精挑細選出的信件這些因素,我談談讓我深有感觸的兩點。
一、100%的真實感
唯有當事人親身經歷的.、最真實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當事人所寫,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飾涂改,所以顯得真誠厚重。我們發現,當一個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時,他的姿態與表現是令人尷尬的,而這種尷尬斷難使旁人產生共鳴。
今年春晚許多人在回憶陳佩斯,有這樣一則評論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演員表演時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內心認同的觀點、現象幽默的表達出來,自然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F在的演員機械式的演繹、生硬的情感切入,脫離了實際,他們現實生活中會是這樣嗎?肯定不是的!边@評論恰是精辟,真實是真人秀的實質,共鳴因它、尷尬也因它。
二、歷史的交互
這樣一封信件,它不是來自于這個時代,它描繪的不是這個時代的物欲縱橫、房價飆升,而是濃縮了那個時代,或是抗日將領的民族大義,或是五四青年的高遠志向,或是三毛的愛情與孤獨。這些信與我們隔了一個時代,或是一段歷史,我們感覺新奇,更甚至,它使我們感覺清醒;钤诋斚職v史前進步伐當中的你我,通常無法突破時代的限制,因此我們的認知、思維、價值觀都刻上了屬于這個時代的烙印。那么,同樣的事情,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與選擇呢?因此,這種歷史的交互確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聞一多在五四期間寫給父母的信件《孩兒在此幫忙,絕不會有任何危險》內容節選:國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強權,無公理,全國人民瞢然如夢,或則敢怨而不敢言,獨一般學生敢冒不韙,起而抗之。雖于事無大濟,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頗稱明大義,僅遇此事,猶不能犧牲,豈足以談愛國。非謂有男國即不亡,乃國家養育學生,歲糜巨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誰人。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8
初中班主任推薦在朋友圈里的節目,緣著對老師的敬意與想念,特地下了騰訊視頻來看?赐暌患蟛恢f些什么,只是,相見恨晚。
喜歡歸亞蕾老師演繹的蕭紅家書。歸亞蕾老師溫文爾雅,只消往臺上那么一站,便是叫人絕倒。聲音清清淡淡,不疾不徐,可謂一字一珠。眼眉間是一出戲,聲音里又是一出戲,精妙之至。那一句“我走了,你看都不看我一眼,你戀著頑!”讀的讓我覺得蕭紅就在眼前。那種嬌嗔,那種疼愛,沒有絲毫做作,只是輕輕的,在人心上留下道不出的熨帖和溫柔。
而她讀的另一篇放手信也精妙絕倫。宛若太息的語氣,恰到好處的停頓,實在叫人心生感慨。信也寫得極好,讓人重新認識了蔡琴這位奇女子。
歸亞蕾老師的聲音清軟,其中又蘊藏著韌勁,這兩封信由她演繹,委實動人。
作為一個資深聲控,張國立老師的聲音,實在讓我心里喜歡渾厚低沉,收放自如,可逸興,可遣懷,所讀曹禺書信叫人拍案。只是私以為讀祭鱷魚文時有些刻意,讓人跳戲。
最驚喜的就是王耀慶了吧,真正的入戲,讀出來的確是年輕人的激情,有些時候我閉上眼睛覺得這聲音就是黃老,就是一個后輩督促,警醒,甚至鞭策自己敬愛的前輩,那種急切的,熱烈的,迫不及待的。
他義正詞嚴,他鏗鏘有力。他認真的批評,批評說“我一點也不喜歡!”甚至,“你為世位所誤!”那種語氣,王耀慶讀的,分毫不差。睜開眼睛又發現臺上那人賞心悅目,那樣好看一張臉,自己也渾然不覺,只是捧著書信讀得酣暢。那樣的聲音不像是那么好看的人應該有的。那眼角眉梢,一抹笑意,那豐富的.肢體語言,韻味與神態!這不是朗讀啊,這不止是朗讀啊,這是話劇,是舞臺劇,是表演,是藝術,完美的藝術。
最后的兩個及讀得太好了,我是真的笑了。不是刻意使人發笑,而是用自己的演繹出的力量去感染你,讓你為其由衷喜悅。看到最后兩個人會心的握掌,擁抱。回味他們配合的那樣默契,仿若兩個人就是老友,一切無用多言。只是用聲音傳遞著文字的溫度。
表揚林更新,在一群老戲骨里,他會緊張,他并不出彩,他略顯多余。節奏不勻氣息不穩甚至有小錯誤。但他讀的確實是很難的一篇,而我們也確實看到了他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敢于嘗試,敢于邁出這一步,為自己的臺詞功底負責任,是難能可貴的表現,期待他更出色的演繹,蔣勤勤老師,實在不知道說什么好,也許,聲音不夠顏值湊?實在是被甩幾條街,并且絲毫沒有看出用心。當然,有這一張臉的人,美就夠了。
真的想說可不可以換掉主持人和到處露面的楊雨老師?不喜歡楊雨老師生硬且灌輸式的表達觀點。讓這樣好的節目一秒變成午夜情感欄目。許老師好多新且有趣的觀點通通被打斷,然后就是女主持木著一樣臉背課文一樣介紹著語文書上就能找到的背景資料。真是讓人覺得牙磣。看到一個評價說,兩位女嘉賓,請讓男嘉賓把話說完。我深以為然。
最后我要表白王耀慶。帥且雅且痞的王耀慶,吾歡喜儂!第一次寫評價,誠惶誠恐。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9
“字體”,是人們的第二幅面孔!白秩缙淙恕北闶沁@個道理。漢字莊重穩健,矯若驚龍,方方正正。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字體直接反映了執筆者的精神面貌。
謝老師要求每位組長把字寫出最高水平。我認為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能力的提升,更是在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向榜樣看齊。
之前的.時候,我的字不算美觀。當老師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就決定要把每一個字寫工整、寫美觀。“一橫一豎見功底,一撇一捺見態度”。只有心正,字才會正;只有心靜,字才會穩重。
“見字如面”中的“面”,并非是人直觀的外表,而是不容易顯現出來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說,盡管這個人其貌不揚,但他的字卻很好看,那么他的內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氣質一定是超凡脫俗的。反之,如果一個人再怎么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過是件裝飾品罷了。所以,見到一個人的字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內心是否穩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學書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平常的一筆一劃開始注意!疤峁P即是練字時”。作為中學生,我們必須從每天的隨筆書寫、課堂筆記、各科試卷開始練習,把握好每個字的起筆、行筆、停筆、分寸,既要把每一個字當做開始,又要當做一個結束。所以,在寫字的過程中,“落筆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體反應內心,字體反應境界,也反映出了一個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內心富有內涵、提高意境,那么,就從寫好每一個字開始吧!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10
1950年,黃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見面是因為蕭乾。當時,黃永玉從香港來到北京探望沈從文,正逢巴金到北京開會,蕭乾就約著巴金、曹禺、沈從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黃永玉一同參加。 1987年,張國立因主演話劇《朱莉小姐》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當時給他頒獎的就是曹禺曹公。對于這臺劇目,曹公非常喜歡,之后還特意邀請張國立到他的家里暢敘戲劇藝術表演。那次,曹禺為張國立題寫一幅條幅“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20XX年,張國立得以在《見字如面》的舞臺上再續與曹公的前緣,朗讀他回黃永玉的信。因為他的精彩演繹,又得以被邀請到黃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師贈與畫作。一見到張國立,黃老就一迭聲地說“你特別像蕭乾,無論是動作、神態、聲音都特別像。”他還囑咐張國立,不要浪費這先天條件,有機會一定要演下蕭乾。
在黃老脫口而出“你特別像蕭乾”時,冥冥中一個甲子的緣分閉合成了一個圓。這是這個節目無意中促成的特別美好的機緣,毫不刻意,又神來之筆水到渠成。導演和表演嘉賓都是娛樂市場大潮中善于停下來思考的人,謝謝他們,如此純粹地詮釋人們心中對人文關懷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眾,不營銷賣慘。是呀,在或遠或近的時空中,尋找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本來就是人們應有的主流需求。市場不光要有盡興的娛樂,也可以有溫柔細語的感懷、有對文化本身的沉靜思索。 《見字如面》觀后感4
我上一次寫長信大約是在高三的時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時候被限制用手機,書信里還保留著最后的情感記憶。情動的`,茫然的,爭執的,瑣碎的,每每翻起,見字如晤。而現在,我們都退化到不費心思的只發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摯情感的表達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斷層了。接著我們會發現不知如何寫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讓人變得遲鈍。白巖松說,你有多久沒談心了?現代網絡中,各種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卻找不到人談心。其實是一樣的,談心就像寫信,只是不同時代為了真摯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罷了。但我們逐漸摒棄了這些。因為我們節奏快,因為我們不愿等待。
那樣太可怕了。
我記得看《最好的時光》時候,最打動我的不是張震跑了好多個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當兵前,到舒淇打工的臺球室,對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會又回來敲門板,對她說“我寫信給你”。那種輾轉,猶豫,情動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時光。雖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動依然是會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絕更快,因為缺乏等待。
當然也不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們需要反思。今天看了第一期《見字如面》,節目想法很好,請來幾個名家念信,信念出來是對的,有的信婉轉雋秀,有的信鏗鏘有力,有的信詼諧風趣,也有的信飽含深情。
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樸,王耀慶演繹也堪稱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觸動于蕭紅的信,如果能讓湯唯來讀或許更好(她演的《黃金時代》讓我覺得蕭紅就是她那個樣子那個氣質的),蕭紅寫這封信時的年齡也都是與湯唯現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于是我就把你給忘了”,還有那句“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蕭紅的一生很短暫,充滿了寒冷、苦悶與饑餓,但她的文字總是柔和、堅定也飽含希望,是她的偉大之處。
節目缺點是對信的解讀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課也沒做足,其次女教授雖然學富五車,但儼然疏于揣測作者內心用意,解讀略有偏頗。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11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著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丑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著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蘊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么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說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梁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說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審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為主持人的控場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靜深沉的第一讀信講臺,混搭著嘈雜急切的第二抒發現場,總歸顯得突兀。畢竟節目初衷,不過也是為了交待一句我們總說得太多,卻察覺不到想得太少。
盡管第二現場略有缺憾,但讀信現場卻是誠意滿滿。三期里,個人最喜歡何冰和歸亞蕾老師的演繹。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說,但令我訝異的是,他打動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緒張力,而是在詮釋一封由普通父親撰寫、以表達為子前途擔憂的家書時,那份面對孩子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實爸媽也是裝的》,拿捏“裝”,多一分則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讓“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主題顯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節目里,我曾為兩封信落過淚,一封是蕭紅在臨終前寫給弟弟的《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另一封是張曉風作為母親寫給全社會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而兩封信的演繹者,都是歸亞蕾老師。此處,原諒我無法用言語準確形容她聲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讀張曉風的片段,讓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分已高達3了,但我深知,與其他消費著顏值、笑料、緋聞的節目相比,《見字》注定只能是小眾的狂歡?晌覅s期望它能撐得久一點,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駐,并被它打動。箋短情長,愿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12
第一季的《見字如面》邀請了娛樂圈的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張國立等人,他們用聲音扮演寫信人,在各大媒體以及現場觀眾的注視下把信件一封封讀出來。這些信件里飽含著太多的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當每讀一封信是,我都感覺是在重溫一個歷史場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國破家亡、羈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過文字生動形象的表達了出來。當時的社會氣象以及歷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你的面前。
書信是我國傳統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傳統,匠心以成。在當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里,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充斥著人們太多太多的`生活時間,書信仿佛漸漸被人們所遺忘。而這樣一、一檔的綜藝節目,仿佛又喚起了我對書信的熱愛。心急的我立馬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書信仿佛就是通往心靈的快遞列車。每當落筆寫信,或者讀信,都能感覺到自己仿佛身臨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書信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嬉笑歡騰,但它卻用最實在的方式打開人們的心靈。
我愛《見字如面》,更愛書信。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 13
書信,這樣一種已經瀕臨絕跡的文學形式,通過這樣的綜藝節目再次進入人們的生活,在娛樂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說不定現在的小孩們都不知書信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對訴諸于筆端的書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經也有過一兩筆友,也曾保留著幾封書信,偶爾翻出來讀讀,往往能找到回憶的閘門,讓曾經的故事宣泄而出,這種感覺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噓!
節目里挑選的書信,都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重現,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實感躍然紙上,再通過臺詞功力深厚的讀信人渲染演繹,真真覺得比看一場耗資巨大的電影場景更讓人覺得舒心,何冰讀的那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讓人深有感觸,把一碗雞湯熬出了別樣的'味道,他為了養家,放棄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種能賺大錢的工作,天真的以為等有了錢同樣可以實現理想,可不曾想最終卻力不從心了,當然因為他的放棄理想卻成就了自己兒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讓他為所欲為,他說房子是靠一個男人自己掙,要么你一邊理想主義的生活一邊掙夠錢買房子,要么就為了房子妥協你的理想,要么就找個同樣理想主義的人一起生活,這種考驗能讓你的人生變得豐富,將來如果妥協了,要懂得鄙視自己!或許,我們一邊懊惱著自己沒有一個這樣開明的老爸,一邊思考著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為這樣的老爸,我們希望,不管是通過書信還是微信,這樣的溝通和智慧應該永遠存在著!
【網絡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觀后感】相關文章:
網絡是兩面派作文07-09
電影我們天上見觀后感電影我們天上見觀后感03-14
網絡發展的兩面性作文(精選29篇)06-13
風雪見真情450字作文11-01
父愛如書2000字04-26
愛如作文600字08-03
愛如作文400字12-20
見三字,方聞人生02-18
于露珠中見蒼穹作文800字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