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時間:2025-01-10 10:24:53 登綺 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精選15篇)

  《地球之鹽TheSaltoftheEarth》又名《大地之鹽》Leseldelaterre,是德國維姆·文德斯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精選15篇)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1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安排。這就是塞巴斯蒂安的使命。這部電影便也是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的使命。

  所以我們不必驚慌,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這是一部令人起敬的電影。這是一部紀錄片。《地球之鹽》。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這是一個偉大的黑白世界。這個電影講述了巴西紀實攝影大師塞巴斯蒂安的故事。關于電影,你去觀看便好。而下面將要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它的秘密。

  這是一個令人悲傷而震驚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黑白無聲的。屬于這個世界的光源只有黑白兩色。屬于這個世界的太陽是一顆巨型奧利奧牛奶餅干。而月光細膩而憂郁地慢慢傾灑下來,是一種純種巴西黑咖啡。上帝在每個夜晚習慣沖上一杯,坐在陽臺上思考。或是讀上一段葉芝的《當你老了》。然后沉沉睡去。這樣一個黑白世界是孤獨而幽靜的。一只貓也沒有。孩子們都覺得可怕。大人們經常在睡前哄騙他們,如果再不乖就送你們去那里。上帝只是在沒有聚會的時候趕過來。沖上一杯咖啡。上帝年紀大了,他歡喜地球上是五彩斑斕的。上帝越來越愛湊熱鬧了。他會在這個夏天,沖涼之后,倒上一杯啤酒,嚼著花生米,觀看歐洲杯。并為自己猜對了戰局而沾沾自喜。

  那個黑白世界默默地每天打發著時間。她乖巧而內斂。她知道自己不夠漂亮而暗自卑微。她皮膚黝黑并且貧窮。她無力向上帝申請擁有那個七彩的生機勃勃的世界。她是黑白世界的'精靈。就連牽牛花和杜鵑也是灰白色的。它們有時為自己的獨一無二而感到驕傲。露珠是透明的。草場與平原散發著朱古力的幽香。很少有訪客到來。從而她心性質樸而善感。

  她渴望朋友。在夏天她渴望一件純白的連衣裙。和一朵插在耳畔的梔子。但是她沒有。所有人都說她丑陋。她沒有白皙的皮膚和八面玲瓏的性格。似乎幸福的世界只是屬于白種人的。并且,她的父母只是平民。但是上帝為她開了一扇窗。上帝讓她認字。于是她寫詩。她在每一個清晨睡去。在每一個上帝賜予她一顆奧利奧太陽的清晨睡去;她在每一個夜晚醒來。在每一個上帝沖泡咖啡式月光時分醒來。然后她寫詩。她將詩歌投稿給報社。每一個看過它的編輯第二天會收到一株三葉草。三葉草代表孤獨。有人說;如果那些詩稿不小心掉落到水里,它立即成為了一畔睡蓮。盛開。睡蓮是優雅的。有人說。大家驚呆了。他們仔細研究這些詩歌和作者。他們將詩歌發表在晚報上。每一個讀到它的人們開始向往黑白的純粹。他們開始厭惡彩色。正在裝修房子的人們將家居布置成黑白兩色。或者是白色的墻壁和灰色的沙發。他們認為這樣的搭配很時髦。女孩們將頭發染成黑色。涂上黑色的口紅。晚報上持續不斷地刊登這些述說黑白世界的秘密與孤獨的詩歌。引起文壇的注意。上帝亦愛上了閱讀。他總是一邊呷著咖啡一邊讀詩。他漸漸發現了這個黑白世界的美好與憂傷。她是獨特的。他想。她不應該被世人遺忘。他想。

  很快,那些庫存的巴西黑咖啡喝完了。為了不至于黑白世界在晚上沒有月光,上帝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時分,走進一家咖啡館。這是巴西。上帝裝扮成乞丐討要錢財購買咖啡。人群熙熙攘攘。誰也沒有認出他就是上帝。夜晚就要來臨了。這時,一對巴西夫婦走進咖啡館。他們是巴西人塞巴斯蒂安·薩瓦多和妻子莉莉安。他們為上帝叫了一杯咖啡。

  上帝回贈他。他賜予這個叫做塞巴斯蒂安的男人一臺相機。一臺拍攝黑白相片的相機。他將他指引到這個黑白的安靜的世界。上帝說,你將替我接管這個世界。這就是非洲。她將成為大地之鹽。所有關于她的戰爭與災難將因為你的拍攝而永恒。這將是屬于地球的美麗與憂愁。你將成為一名攝影師。你將與她相愛。并且廝守。這是你今生的使命。

  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喜歡塞巴斯蒂安的攝影作品。于是有了這部紀錄電影《地球之鹽》。在電影里,塞巴斯蒂安面對鏡頭,講述他的作品的故事。就像上帝所預言的那樣,塞巴斯蒂安真的愛上了非洲。他的足跡遍及非洲。那些埃塞俄比亞的饑荒、盧旺達大屠殺、波黑內戰、剛果的難民,述說著非洲的孤獨。那些照片里的人們,是無數個詩篇里的靈感。這便是攝影大師塞巴斯蒂安的黑白相片所構成的世界。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2

  《地球之鹽》收藏了兩個多月,終于在今天,一個睡飽了的周日下午,默默的欣賞完畢。

  開篇的黑白照片瞬間沖擊視覺,密密麻麻的人在貧瘠的山丘上上下下,衣衫襤褸,無法遮體,扛著巨大的麻袋步履蹣跚,或是雙眼無神,直勾勾地盯著鏡頭,毛骨悚然。巴西巨坑五萬掏金者的集體面相。旁白維姆?文德斯(WimWenders),也是導演,平靜沉穩地講述著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在哪里?”、“什么人?”、“做什么”、“為什么?”。往后黑白轉為彩色,紀錄片的主人公出現,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SebastioSalgado)——巴西攝影師。

  以攝影作品為時間軸,從行走苦難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點燃的油田大火、盧旺達大屠殺,再到埃塞俄比亞難民、波黑內戰……塞巴斯蒂昂用鏡頭記錄下他和他人在此間所經歷的種種,黑白照片展現著一幅幅人間煉獄,世界暗黑角落,這些作品在為他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之時,卻也給他帶來了失望、創傷與懷疑。“世間有一種野獸恐怖至極,那就是我們:人類。”盡管有文明,暴力卻仍然存在。攝影師歸鄉休整之后,再重返給予他心靈創傷之地,試圖幫助那些難民回到自己的家園,世事不盡人意,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攝影計劃,以及質疑自己在這場人類的浩劫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盧旺達事件之后,自己究竟還能做什么?”

  由人類紀實轉向風光、動物攝影。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昂的心靈,叢林漸漸重生所帶來的喜悅,重新點燃了他創作的熱情。他決定拍攝一個新的主題:“關注生態環境”——向居住的星球致意,創世紀,Genesis。寫給地球的`情書。世界很大,自然很美,它不像人類想象的那么脆弱,它不需要人類的拯救,自然會重生會自愈會再次生機盎然。需要拯救的,是我們人類自己。

  過與眾不同的生活,才會有不同的視角,也才會有與眾不同的作品。攝影師年輕時主攻專業是經濟學,想了解人類世界運轉的規則,知天命后研習生物,由人類到自然萬物,進階的生活。前幾天,看知乎,有個話題,大意是問:什么是人的格局?怎樣才是大格局?看到《地球之鹽》里的攝影師,我想,他的人生也算是大格局的一種。

  世界很大,你應該看看,可光看不行,沒有相應的思考與經歷,你最多也就是從鄭州走到了成都,感嘆一下歲月靜好,停下腳步,走不遠了。曾經我也追隨“窮游”的潮流,一個人旅游了一把,住不好的旅舍,吃難吃的泡面。啊,是的,我是看到了好多想看到的景色和人,但仔細想想,并沒有得到太多的東西,最多就是和人侃大山時多一些吹噓的資本,唯一印象比較深的是:名為窮游,實際上還是花掉了不少錢,心痛。一年后,在大三下期,看書時猛然想到,很多自己所“認為”的,所持有的“想法”,不過是被“教育”,被“灌輸”的。我只是看了大眾平常所看的風景所看的書籍而已,并沒有什么特別,想追求與眾不同,其實就是一種“相同”。Sadandashamed。一直看著主流之內的世界,被媒體主導著視角與方向,就算再博識,也難有大師之作吧。

  讀萬卷書,不局限涉獵的范圍;行萬里路,不僅在你想看到的風景。能看到世界的黑白,但也要尋找其他的色彩。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3

  紀錄片《地球之鹽(TheSaltoftheEarth)》值得觀看又耐人追尋,該片主創和導演之一的維姆·文德斯,好似藝術大師的收集者,通過他的光影表述,人們已經領略過了山本耀司、小津安二郎、皮娜·鮑什等大師的人生片段,并通過他的解讀和自身的認知做了個有趣的比較。這次,文德斯誠意致敬的對象是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正是這位攝影大師極大地影響了文德斯的視覺語言。

  喜歡瑪格南圖片的朋友,一定對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這個名字不陌生,事實上,不僅僅對本片導演文德斯而言,薩爾加多的攝影風格影響了很多人的視覺語言,他那些反應社會現狀、人生苦難題材的作品,也曾無數次地擊中那些哪怕最不敏感的人類的神經,而這部紀錄片便巧致而深廣地選取了他傳奇人生的片段,并將這位七旬老者如今的思考和行動、回首和愿景融入其中。

  伊始,這部紀錄片就給觀眾以視覺上警示般的沖擊——將1986年薩爾加多在巴西帕拉達高原露天金礦采訪拍攝的照片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在這副令大多數觀者動容又部分令密集恐懼癥者望而卻步的圖片中,人們看到了這世界上最艱苦也最危險的勞動場景——5萬名淘金者接踵摩肩地擠在一個巨大的好似天坑的礦坑里,背負著沉甸甸的礦土,在簡易粗劣的木梯上冒險攀爬,隨時都有一腳踩空摔下去直面死亡的危險。這張仿佛人間煉獄般的圖片令很多人感知到了處于自身生活范圍以外的世界,并為圖片所呈現出的內涵和深思折服,這其中包括本片的導演維姆·文德斯。在這幅圖片之后,紀錄片便以既貼近又似保持著距離的視角,展開了對這位胸懷和才華都非同一般的攝影大師的印記的追述。

  大抵因為薩爾加多的攝影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的緣故,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他的黑白攝影,不論從構圖光線、人物表現,到人道主義、人文關懷,這些圖片都流露出很高的拍攝水準和很深的藝術造詣。偏愛拍黑白的薩爾加多其實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歡黑白,認為黑白影像具有更強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則容易把觀看者的注意力轉移到色彩繽紛的外表上,從而忽略了事物的內在本質,而薩爾加多顯然是個能看到本質和內里的敏銳多思的人,也希冀經由他的圖片,讓更多的人看到內質。

  曾經薩爾加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誠,他和布列松的創作理念相同——“必須相信直覺,深入工作,將‘自我’擱置一旁”。他也回答了為何采取深入拍攝對象生活中的創作方式——因為“甘地。無論他去往何地,都能完完全全地融入到當地的社群中,這讓我非常欽佩。”于是,不論薩爾加多深入到地球的哪個角落,不論面對著怎樣的拍攝主題,他都能融于其中,在拍攝對象的生活日常中沉浸良久,體悟良久,并與鏡頭中的人喜樂共生,憂戚相關。

  在片中,觀眾還可以發現薩爾加多對“決定性瞬間”的追求,為了這個瞬間他愿意忍耐漫長的等待,承受時間的流逝,如片中所示的關于拍攝北極熊的段落。但當薩爾加多一旦感覺到這種決定性的瞬間出現時,便會以閃電般的速度抓拍,而他的藝術家的敏感度也讓這個瞬間具有了一定的保障和深度,而促使他投入拍攝的則是信念——“用信念去攝影,是我生活的準則。”

  該紀錄片除了將薩爾加多的黑白攝影以交織有序“幻燈片”的方式來表述創作理念、再現工作成果之外,還以穿插其間的彩色影像講述著這位攝影大師遍布地球的足跡和心路歷程,從美洲到歐洲,從亞洲到非洲,在地球的每一個微小又充滿內容的角落里,薩爾加多無處不在,他的游歷、他的鏡頭本身就帶有一種傳奇色彩,而他拍攝的作品也被視為21世紀初最重要的紀實項目。

  正所謂看見黑暗者也被黑暗所侵蝕,“他所目睹的那些苦難,徹底改變了他,也讓他對攝影師這個角色有了新的認識。”而片名所謂的“地球之鹽”恰恰指的.是我們人類,長期以來,人類所造成的戰爭災難和仇恨殺戮,幾乎摧毀了攝影大師對人類的信念,在西非盧旺達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我們的大師深刻地感到“世間有一種野獸殘暴至極,世間有一種野獸恐怖至極,那就是我們,人類。”這樣的心理負荷致使大師身心俱疲,停止了探問地球村落的腳步。

  薩爾加多的自我治愈之路,也為這個日益干涸的星球做出了新的貢獻,在此必須提及他的妻子,她似乎是他命定的導航燈,起初他拿起相機的契機就是因為她,當他對人類世界徹底失望,疲憊了,厭棄了,幾乎奔潰地停止了探尋的步伐時,她動員全家在日益干涸的家族農場種樹,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荒蕪貧瘠的山間恢復了早年的勃勃生機。

  薩爾加多也在進行一個名為“Genesis”的項目,以記錄全球尚未被人類拍攝過的地理及物種,在看盡世間的各種滄桑涂炭后,大師最后的選擇是歸于自然,并自愿將恢復生機后的綠嶺山谷奉獻為國家森林公園,片末當薩爾加多立于蒼翠蔥蘢之中說道:“在我過世后,這片重新栽種土地上的森林,將又恢復我出生時的旺盛樣貌。這不失為一場漂亮的循環。”在此,不得不為一個如此博大而有益的靈魂喝彩。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4

  本片記錄了巴西人道主義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的生平和部分作品。

  被稱作人道主義攝影師的薩爾加多一生致力于用作品改變人們的觀念,由于敬仰甘地,他陪伴和生活在被攝環境中成為他的工作風格,幾年甚至十幾年跟蹤同一主題進行研究式拍攝,巴西、剛果、盧旺達、印度、菲律賓、拉美、巴勒斯坦、伊拉克、南斯拉夫,幾十年里他走遍120多個國家,對作為世界之鹽的人類按事件按主題按項目進行社會學探索和研究,拍攝出大量極具人文主義情懷的'作品。

  作為一名西格瑪圖片社的攝影師,薩爾加多并不排斥色彩,但他更喜歡黑白。他認為黑白照片有更簡練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卻容易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導致忽視事物的內在本質。

  薩爾加多不是一個教徒。他對受難者的同情也不是為了譴責某些階層的人,使他們感到羞愧,更不是為了隨意地拋灑憐憫。在試圖溝通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者和其他所有階層的同時,他的照片也毫不隱晦地表達出對處于困頓的人們的贊美。他揭露貧困和剝削,但不僅僅停留在消極的表面,因為,在那些赤手空拳的勞動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躪的尊嚴。他說:“對這個世界我已經無所可信,我不再相信那些所謂的人類救贖,人類不該像這樣的活著,也沒有人值得這樣活著。有許多次,我看著我的相機,為我雙目所見而落淚”。

  還是用他的作品來說話吧。

  美國著名理論批評家蘇珊·桑塔格這樣評價薩爾加多的作品:“指出有一個地獄,當然并不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把人們救出地獄,如何減弱地獄的火焰。但是,讓人們擴大意識,知道我們與別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著人性邪惡造成的無窮苦難,這本身就是一種善”。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5

  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圖像,但碎片化的印象晃眼而過,攝影對永恒瞬間的保存似乎日益喪失其許諾。或者說,當下人們對攝影的狂熱愛好來自于對時間和周遭經歷的一切的快速逝帶來的恐懼。人越是想要留下生命中事無巨細的瞬間,越是只能以此種形式占有它。然而,對于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而言,正是由于經歷,才有情感的生發,才有了他鏡頭的那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我們共同生存的自然環境。

  《地球之鹽》這部紀錄片所回顧的就是薩爾加多在攝影之路上的故事。出生和成長于巴西的他因動亂而前往法國。在法國從事經濟研究之際,因一次偶然的工作機會前往非洲的經歷,使他放棄了曾經穩定的工作,并將自己的精力都傾注于攝影中。

  第一次回到美洲拍攝,古老的民族有著與現代社會完全不同的生活節奏,時間的緩慢,生活安逸,人們有著不同的習俗。有些部落的人將酗酒作為愛好,有些對樂器情有獨鐘,有些則熱愛跑步。這些肖像照使人了解照片中人的生活,表現了他們的情感與思想。而真正再次返回巴西,是他關注焦點開始真正轉變的時期。童年時期家鄉的面貌已不復存在,當年父親經營的供他和六個姐姐念書的農場也因侵蝕和風化而荒蕪貧瘠,周圍因疾病而死的孩子每天都有。

  隨后的一些拍攝項目中所目睹的苦難,使他對攝影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埃塞俄比亞的饑荒、傳染病,就連夜晚對難民也是一種折磨,因為很多人挨不過長夜的寒冷。瘦骨如柴的孩子、面容蒼老倦怠的年輕人,他們對于命運似乎不存在任何反抗的可能,只剩下信仰才得以給人安慰。而與其說這種苦難的制造者是自然,不如說他們是政治相爭的犧牲者。他拍攝在科威特石油大火中的場景,在因大火而一直處于黑暗中的天空下,只剩下世界各地過來的消防隊員的戰斗,逃不掉的家畜和無法飛動的鳥。在《出埃及記》攝影集中,1994年的盧旺達,曾經美麗的熱帶草原,如今卻在發生慘不忍睹的屠殺和逃難。薩爾加多說:“從盧旺達回來,我的靈魂生病了”。創造了文明歷史和奇跡的人類,變成了世界上真正的野獸。

  薩爾加多和妻子蒂莉安回到巴西,開始了一項計劃——使荒蕪的山丘再次恢復生機。種植的過程并非順利,但最終起了成效。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安一度絕望的心。四五百年之后,也許植樹之人已經不在,種下的小樹苗將成為參天大樹和生態系統中的重要部分。無論是在戰爭和災害中消失的種族,資本控制下的人和權力斗爭的集團,都是脆弱的易逝者,而承載了人類真正所有歷史的自然,才是永恒的。

  因而,他開啟了另一個攝影計劃——《創世紀》。這些作品不久前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他用八年的時間,探尋了許多世界上仍處于原初狀態之地,他以一個單純觀察者的身份記錄下南極冰山、非洲草原、撒哈拉沙漠、亞馬遜流域,海獅、鯨魚、企鵝、海鷗、大象,西伯利亞游牧民族、穆爾斯人和蘇爾瑪人部族……這些作品非僅是風光攝影,而是薩爾加多在半生經歷后,回望這個星球在創世紀之初的狀態。他觀察它們,也身處它們之中,因為他本也是自然中的一者。與曾經的紀實攝影相比,創世紀之所以成為薩爾加多最受矚目的作品,因為這些“照片要展現淳樸的自然,展現我們必須保留和守護的自然,而非那些已經遭受破壞的。”這里的自然非僅是動植物,也包括了平衡的小生態系統中生存的族群。大地之鹽即意味著高尚的人,現代意義的文明概念也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為攝影師的薩爾加多,是用他的鏡頭來實現他的一種救贖與自我救贖。影片像是一個流動的照片集,黑白照片雖然褪了色彩,卻因光影的捕捉和分明的層次感,更具視覺的沖擊性。因為每一張照片所拍攝過程都是等待捕捉最具表現性的時刻,所以瞬間性的畫面中蘊含著生命的`充沛的流動性。有人批評薩爾加多對處于痛苦中的自然和人的捕捉過于“唯美”。然而正如影片導演文德斯所言:“需要給被拍攝者一種尊嚴……對他們的處境感同身受,他拍照片是為了幫他們發聲。”他展現它們而不是為了占有它們,描述它們而不是破壞它們,以此表達對我們所生活的星球的致敬,和對人類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生存狀態的反思。

  他曾拍攝一組巴西金礦的礦工的圖片,黑壓壓的人群聚集在礦脈淘金。他們并非是諾瓦利斯筆下發現自然感受自然的礦工,而是一些“奴隸”。他們都對這項工作充滿執著的熱情,他們的奴役來自對財富的渴望本身。每個工作的人都能拿一袋沙土回家,如果其中有幸蘊藏著黃金,他們將吃穿不愁。這是在一個偏遠之地的現代社會的縮影。人們備受奴役,只因懷著未來將有一天獲得自由的希冀。人們遺忘了,自然本身才是人真正的歸處。沒有了自然,或者當剩下被破壞了的自然,人類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對薩爾加多而言,生命的含義在于,那片重新栽種的土地上的森林,在他死后將恢復出生時的旺盛樣貌。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6

  因為同名專輯里把《地球之鹽》和《蜉蝣》排在一二首,兩首歌相似點也頗多,就放在一起評價。

  兩首歌都拋棄了主流流行樂里A-B-A-B-C-B(A是主歌,B是副歌,C是過渡段)的結構。甚至在《地球之鹽》里,前三分鐘唱的兩段都是主歌,輔以鋼琴伴奏和氛圍音效以及短暫出現的鼓點。3:00左右合唱團的吟唱聲出現,之后加入軍鼓,沉重的鼓點像疾風怒濤,想象一下在疾風怒濤中人類齊聲合唱,不正和“地球之鹽”這個主題不謀而合嗎。

  《蜉蝣》和《地球之鹽》很相似,兩者可以無縫銜接。要說不一樣的.地方就是3:30秒毫無征兆的出現了Dubstep,粗重的車庫音效似乎是在模仿人的咆哮怒吼,使壓抑了許久的情感一瞬間爆發的更徹底。

  個人認為華晨宇算是獨立氣息比較濃厚的音樂人,聽過他的一個現場(貌似叫《癌》),里面有用到Trip-hop的鼓點。在這兩首歌里,Ambient/Baroquepop/Dubstep也有所體現。雖然這些在歐美音樂里挺常見,但在華語流行里出現的不多,對于專注華語流行樂的一些人來說可能聞所未聞。所以個人對于《地球之鹽》這張專輯還是比較滿意的。

  如果要說缺點,華晨宇的唱功還有待加強,《蜉蝣》里華晨宇單薄的嗓音快被Dubstep音效淹沒了,咬字也得練練。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7

  如果簡要概括的話,《地球之鹽》講述的是一個名為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人的一生,一位有天賦有實力能夠堅守夢想,把世界真實地踩在腳下的攝影師,他與世界的對話。韓寒是想要與這個世界談談的,《地球之鹽》的主人公,而薩爾加多已與這個世界談了幾個來回了。

  《地球之鹽》有一個副標題——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攝影旅程。這部紀錄片出自我個人非常喜愛的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之手,這位才華橫溢的導演是少數幾個在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都有斬獲的歐洲導演。在從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到導演小津安二郎,再從當代舞大師皮娜·鮑什到諸多的布魯斯大師,在向自己崇拜的其他藝術家致敬了一圈后,文德斯將這一次的傳記紀錄片,對準了對其視覺語言影響最大的攝影藝術家。

  看到《地球之鹽》這樣的名字,很難會讓人想到這是一部傳記題材的紀錄片,片名的含義大概是從《圣經》里來的,《圣經》中講,大地的原味便是鹽味。耶穌甚至稱他的信徒為“世上的鹽”。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臨終時對世界感到絕望,后來他收到一封青年讀者從非洲寄來的信,說世界美,有希望。紀德說,這話是大地之鹽,為了這咸味,他死可瞑目。就這部紀錄片,薩爾加多對人類,世界絕望,后來大自然治愈了他,開始拍攝“創世紀”,這一部分就是“大地之鹽”。

  本片創作的契機源自25年前的一個展覽中,文德斯被兩幅拍攝于巴西瑟拉佩拉達金礦的黑白照片驚呆了。場景里的人,一個個臉孔被沙土抹成一樣的漆黑,背著一袋袋沉重的金沙,搭著簡易梯子下至見不到底的深淵。他們來自從失業知識分子到失去土地農民在內的社會各階層,金子是他們共同的欲望。這些景象,來自1980年代初從巴黎返鄉的巴西攝影師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鏡頭。25年后,文德斯與同樣作為紀錄片導演的攝影師兒子Juliano一道,通過薩爾加多少有的家庭錄像、采訪視頻、跟隨新項目拍攝,以及海量的黑白系列舊作,完成了這部滿盈著對人類大愛的紀錄片。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電影,一部作品的基于不同的評價標準也會被蓋上優劣的標簽,除卻明顯質量不合格的作品之外,我看過之后認為某個作品值得推薦的標準有三個,要么從作品中能夠獲取新知,要么從作品中了解到一個好故事,再或者這作品帶給了我美的享受和感悟。這部紀錄片首先是審美型的。你會從中感受到視錐細胞被光與影俘虜快感,也會跟隨身影師的腳步對這個殘破而又美麗的世界若有所思,當然,把它放到影院大概不會有太多人去看,靠它來換取網絡上的點擊量,靠它賺錢都不太現實。

  其次,這部影片又講述了一個好故事,塑造了一個立體的人。影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由驚人的黑白照片拼接而成的幻燈片。行走苦難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點燃的油田大火、盧旺達大屠殺、埃塞俄比亞難民、波黑內戰……塞巴斯蒂昂這一眾沖突題材照片,在給他帶來巨大國際聲譽同時,也制造著難以治愈的心靈創傷。而少數真正作為動態電影的時間里,或是攝影師深情講述個人記憶的轉場,或是16毫米下的難得家庭影像。直至文德斯決定制作這個關于攝影師的紀錄片項目后,才有著Juliano跟隨老爸探入西伯利亞薩哈共和國荒野和亞馬遜叢林最后原始部落的.高清晰影像,北極熊、海獅、海象、鯨魚、海鷗、鱷魚……成了取代尸體、饑餓、逃難、悲傷的黑白照片。

  這也是上了年紀的攝影師個人抉擇的結果,1997年,第三次的盧旺達拍攝項目,讓他進入圖西族躲藏的剛果叢林,目睹了數萬難民被東趕西攆卻依然逃不脫死亡命運后,塞巴斯蒂昂終于在苦難面前受夠了。他回到從小長大的艾莫雷斯地區,以自己還算不錯的積蓄和影響力,試圖復原那個已被迅速起飛的經濟搞到面目全非的故鄉。樹木種下了,物種復蘇了。與此同時,攝影師的興趣也開始轉向活絡著驚人生命力的地球不知名角落。32趟旅程,為這個曾在自己鏡頭下被千刀萬剮的世界,重又制造出一個美麗的“創世紀”神話。

  1944年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出生于巴西,最初,不管那是他自己的未來藍圖還是父母為他規劃的人生,似乎已定下了不做律師就做商人的金色職業之路。后來遇見了女神,用女神的相機拍出了以女神為主題的第一幅作品,他不走尋常人生路的勇氣在心中生根發芽了。最終,他再次證明了那些不輕言放棄的成功者所擁有的成功秘笈他也擁有,是的,在百分百屬于自己的道路上堅持,不被臺下的掌聲與鮮花左右,但可以永遠默默無聞地做夢想的信徒。

  對于薩爾加多,我是十分羨慕的,羨慕他的幸運,而薩爾加多的“幸運”要從何談起?他張開追夢的翅膀時,他已做好了遠行的準備,那些準備是多么令人艷羨。他有滿滿的愛與祝福,只需安心上前線,沒有后顧之憂,因為后方是他英勇“作戰”的動力與資本。一直生活在巴西某盛產礦石的小鎮,父親有個可以自給自足的農場,少年時逃學,游蕩,享受自由自在的青春。成長的歲月,父母給予他優渥的環境,給他愛與信任的目光,讓他任性且自信地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讓他擁有了堅韌無畏的品質。

  加之,他是家中七公主愛護著的唯一的王子,那樣的成長氛圍也激發了他更多的細膩與感性,這是一個攝影師值得驕傲的個性。成人后,遇見那么美那么聰慧的心上人,17歲的女孩莉莉婭是音樂學院的校花,他是有經濟頭腦的攝影文藝青年。兩人情投意合,成家立業,靈魂伴侶又互為彼此最忠誠的守護者。這一切是他努力經營人生而應得的回贈,在看客眼里,那還是上帝的眷顧與寵愛。

  是的,除了擁有幸運。他還擁有異于常人的攝影天賦,這種天賦恰巧被他感知到,并用心培植壯大了它,這也是他的實力。1973年至2011年,從尼日爾到印度尼西亞,薩爾加多的黑白攝影作品系列就像地球的各大版塊,有質有序地完成了影像世界內的地圖繪制。每一系列都是定格的歷史,都在他腳步丈量的人世間,用鏡頭呼吸,是活著的人間標本。

  紀錄片的名字《地球之鹽》,我差點跟它失之交臂。而且,你若知道一些又不知道一些,像我一樣,大致了解到這部片子是由大量數據、時間點、黑白膠片、旁白等粗糲生硬的版塊組合而成,想到的或許是地理教科書;你也許想象不到,在靜態遠多過動態的映畫里,它把人物傳記的拘囿古板遣散掉,竟能化腐朽為神奇,直達觀者的心底撞擊出不眠不休的暗涌,真真不能不為之所動。

  銀海浩瀚,好看的電影繁若星辰,觀看時間有限,以及如何選擇投合心境的電影是很多人的困擾,這感覺就像面對待選的妃子,后宮那么多可選項,巧遇《地球之鹽》,單單第一感覺,大概是不會去翻她的牌子的。偶然,在某一時刻,意興闌珊地隨手掀開她的帳簾,卻發現她有那樣一種生命之泉的甘美,整個人仿佛被凈化被重塑,然后從小我的視野里被解放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那感覺實在美妙。

  我覺得《地球之鹽》還是要自己去看,即便無意體驗那樣的生活,也能從故事里感受到生命需要洗洗牌制造些驚喜的渴望。就好比我能告訴別人水就是H2O,是氫氧組成的無機物,無色無味,加糖有點甜加鹽有點咸。可無論我怎樣耐心地逐條分析理解,都不如讓他自己喝上一口。以上只是我觀影之后情不自禁想要表白的情話,你若心生一絲興趣,還請獨自前往感受一番。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8

  《地球之鹽》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巴西籍攝影師薩爾加多,從1973年開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跑遍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深入社會底層,用鏡頭記錄下人類世界的生存,災難和死亡,最后在大自然中找到了重生的希望。這部記錄片從1977年巴西塞拉佩達大金礦里被欲望驅使的“奴隸”開始,輾轉到1984年埃塞俄比亞大饑荒,再到1994年盧旺達總統遇難后,百余天喪生50萬人,最后是南斯拉夫、圖茲拉、塞爾維亞的難民被驅逐,在目睹和記錄了這些人世間的災難后,薩爾加多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也失去了繼續前行的勇氣,直到他和妻子成立環保組織秦拉研究所,將荒山變為綠林,讓野生動物又重回大地時,他又重燃對地球的信心,開始了新的征程—自然,在八年時間里,從非洲腹地到亞馬孫流域,他見證了自然之美,發現我們的星球停留在創世紀的形態,于是出版作品集《創世紀》,送給這顆蔚藍色的星球。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紀錄片,本片主要以幻燈片來展示照片的形式,再加上作者的自述,讓我感覺到每張照片都有生命,都呈現著一段的故事。我一直在想地球之鹽到底是什么,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地球之鹽是人類、是災難、是疾病也是戰爭、是動物、是植物也是大自然,它們都是這個星球的組成部分。在災難、疾病和戰爭面前,我們也許真的無能為力,但我們可以伸出雙手,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去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更溫暖。對于大自然來說,我們已經從它身上攫取了太多,也許我們還沒有察覺到,但大自然已經一次次的向我們發出警報,海嘯、SARS、以及從武漢爆發迅速蔓延到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也許我們真的要做出改變了,從自己的生活習慣開始,一點一滴去為我們的蔚藍色星球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大自然面前,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拍攝技巧,因為她呈現給我們的就是最真實最直白的當下,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保持憧憬和熱愛,也許有些地方我們窮盡一生都無法到達,無法去理解,但只要我們心懷憧憬和熱愛,無論身處何地,都會感受到美好。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9

  本片記錄了巴西人道主義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的生平和部分作品。

  被稱作人道主義攝影師的薩爾加多一生致力于用作品改變人們的觀念,由于敬仰甘地,他陪伴和生活在被攝環境中成為他的工作風格,幾年甚至十幾年跟蹤同一主題進行研究式拍攝,巴西、剛果、盧旺達、印度、菲律賓、拉美、巴勒斯坦、伊拉克、南斯拉夫,幾十年里他走遍120多個國家,對作為世界之鹽的人類按事件按主題按項目進行社會學探索和研究,拍攝出大量極具人文主義情懷的作品。

  作為一名西格瑪圖片社的攝影師,薩爾加多并不排斥色彩,但他更喜歡黑白。他認為黑白照片有更簡練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卻容易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導致忽視事物的內在本質。

  薩爾加多不是一個教徒。他對受難者的同情也不是為了譴責某些階層的人,使他們感到羞愧,更不是為了隨意地拋灑憐憫。在試圖溝通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者和其他所有階層的`同時,他的照片也毫不隱晦地表達出對處于困頓的人們的贊美。他揭露貧困和剝削,但不僅僅停留在消極的表面,因為,在那些赤手空拳的勞動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躪的尊嚴。他說:“對這個世界我已經無所可信,我不再相信那些所謂的人類救贖,人類不該像這樣的活著,也沒有人值得這樣活著。有許多次,我看著我的相機,為我雙目所見而落淚”。

  還是用他的作品來說話吧。

  美國著名理論批評家蘇珊·桑塔格這樣評價薩爾加多的作品:“指出有一個地獄,當然并不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把人們救出地獄,如何減弱地獄的火焰。但是,讓人們擴大意識,知道我們與別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著人性邪惡造成的無窮苦難,這本身就是一種善”。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10

  因為同名專輯里把《地球之鹽》和《蜉蝣》排在一二首,兩首歌相似點也頗多,就放在一起評價。

  兩首歌都拋棄了主流流行樂里A-B-A-B-C-B(A是主歌,B是副歌,C是過渡段)的結構。甚至在《地球之鹽》里,前三分鐘唱的兩段都是主歌,輔以鋼琴伴奏和氛圍音效以及短暫出現的鼓點。3:00左右合唱團的吟唱聲出現,之后加入軍鼓,沉重的鼓點像疾風怒濤,想象一下在疾風怒濤中人類齊聲合唱,不正和“地球之鹽”這個主題不謀而合嗎。

  《蜉蝣》和《地球之鹽》很相似,兩者可以無縫銜接。要說不一樣的地方就是3:30秒毫無征兆的出現了Dubstep,粗重的車庫音效似乎是在模仿人的咆哮怒吼,使壓抑了許久的情感一瞬間爆發的更徹底。

  個人認為華晨宇算是獨立氣息比較濃厚的音樂人,聽過他的一個現場(貌似叫《癌》),里面有用到Trip-hop的鼓點。在這兩首歌里,Ambient/Baroquepop/Dubstep也有所體現。雖然這些在歐美音樂里挺常見,但在華語流行里出現的不多,對于專注華語流行樂的.一些人來說可能聞所未聞。所以個人對于《地球之鹽》這張專輯還是比較滿意的。

  如果要說缺點,華晨宇的唱功還有待加強,《蜉蝣》里華晨宇單薄的嗓音快被Dubstep音效淹沒了,咬字也得練練。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11

  觀看《地球之鹽》這部紀錄片,如同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洗禮。影片以巴西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地球上那些鮮為人知的角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故事。

  影片中,非洲難民的形象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他們在戰火與饑荒中掙扎求生,眼神中充滿了恐懼與絕望。瘦骨嶙峋的身體,襤褸的衣衫,孩子們無助的哭泣,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了戰爭和災難的殘酷。但即便如此,我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難民營中,人們相互扶持,共同尋找生存的機會。一位母親緊緊抱著自己的孩子,眼中透露出的堅定與母愛,讓我明白,無論環境多么惡劣,生命的力量始終頑強。

  影片中對自然的呈現同樣震撼人心。美麗的自然風光與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形成鮮明對比。郁郁蔥蔥的森林被肆意砍伐,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樁;清澈的河流被污染,變得渾濁不堪。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然而,也有一些人在為保護自然而努力,他們的行動讓我看到了改變的希望。

  這部紀錄片讓我意識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每個人的命運都緊密相連。我們不能對他人的苦難視而不見,也不能對環境的破壞無動于衷。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更要為了地球的未來,為了每一個生命的尊嚴,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12

  《地球之鹽》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多面性。它通過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畫面,讓我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影片中,那些在災難中展現出的人性光輝令人動容。在埃塞俄比亞的饑荒中,救援人員不顧惡劣的環境和自身的安危,全力救助那些瀕臨死亡的生命。他們日夜忙碌,為饑餓的人們分發食物和水,給予他們醫療救助。他們的眼中只有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沒有絲毫的猶豫和退縮。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讓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然而,影片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戰爭的殘酷畫面中,無辜的平民成為受害者。暴力、殺戮、掠奪,這些行為讓我感到憤怒和痛心。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破壞他人的`家園,剝奪他人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漠視,與那些救援人員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用他的鏡頭記錄下了這些真實的場景,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人性的復雜。他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幅幅照片,更是對人性的深刻審視。通過這部紀錄片,我明白我們應該努力發揚人性中的光輝,摒棄黑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用善良和愛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時,我們也要反思戰爭、貧困等社會問題,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13

  《地球之鹽》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自然與人類的緊密聯系,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造成的巨大影響。觀看這部影片,讓我對自然的現狀深感憂慮,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對自然的責任。

  影片中呈現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從廣袤無垠的沙漠到茂密的熱帶雨林,從雄偉壯麗的山脈到波瀾壯闊的海洋,每一個畫面都讓我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與偉大。然而,隨著影片的推進,我看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森林被大量砍伐,野生動物失去了棲息地;河流被污染,許多生物面臨滅絕的危險;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脅著沿海地區人們的生存。這一切都是人類過度開發和破壞自然的結果。

  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的鏡頭下,那些因環境破壞而受苦的人們和動物,讓我深受觸動。在巴西,因非法砍伐森林而失去家園的原住民,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傷;在北極,因冰川融化而無處可去的北極熊,在浮冰上艱難求生。這些畫面時刻提醒著我們,自然的破壞最終會反噬到人類自身。

  這部紀錄片讓我深刻認識到,保護自然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不能再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而應該從自身做起,節約能源,減少浪費,倡導綠色出行。我們還應該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讓自然的美麗得以延續。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14

  《地球之鹽》無疑是一部極具震撼力的紀錄片,它用影像的力量,觸動了我的心靈深處,讓我對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

  影片中,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的一幅幅照片,仿佛有靈魂一般,將一個個故事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那些照片中的人物,他們的眼神、表情和姿態,都傳遞著豐富的`情感和信息。非洲兒童渴望食物的眼神,讓我感受到了饑餓的痛苦;難民們流離失所的身影,讓我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工人們在惡劣環境下辛勤勞作的場景,讓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這些照片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更是對我心靈的深深觸動。

  紀錄片的敘事方式也別具一格,它將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故事串聯起來,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講述這些故事的過程中,影片沒有過多的旁白和說教,而是通過真實的畫面和人物的聲音,讓我們自己去感受、去思考。這種敘事方式,讓我更加投入到影片中,也讓我對影片所傳達的信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觀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對影像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影像不僅僅是記錄現實的工具,更是傳遞情感、引發思考的橋梁。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用他的鏡頭,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真實面貌,也讓我們對人類的命運和未來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思考。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部紀錄片,感受到影像的力量,從而為這個世界的美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 15

  《地球之鹽》這部紀錄片,宛如一首深沉的生命之歌,以“鹽”為隱喻,將愛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觀眾的心中。

  影片中,“鹽”象征著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眼中世界的縮影。他用鏡頭捕捉到的`那些畫面,無論是非洲草原上的部落生活,還是歐洲工業城市的變遷,都蘊含著生命的酸甜苦辣,如同鹽的味道,雖平凡卻不可或缺。

  在非洲的土地上,我們看到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堅守。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依然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傳承著古老的文化。孩子們在陽光下歡笑,老人們講述著過去的故事,這些溫馨的畫面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這種力量,如同鹽融入大地,滋養著每一個生命。

  影片中也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在災難面前,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們伸出援手,共同幫助那些受災的人們。這種跨越國界的愛,讓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就像鹽能夠調味,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一樣,愛也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溫暖。

  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對世界的記錄,更是對愛與希望的傳遞。他用鏡頭告訴我們,無論世界多么黑暗,總有光明存在;無論生活多么艱難,總有希望相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鹽一樣,為這個世界增添一份味道,用愛去滋潤身邊的每一個人。這部紀錄片讓我深刻體會到,只要我們心中有愛,就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地球之鹽》觀后感】相關文章:

BBC最佳紀錄片《地球脈動II》觀后感03-20

BBC最佳紀錄片《地球脈動》觀后感(精選18篇)10-26

奧斯卡王爾德名言02-04

《地球脈動》紀錄片觀后感03-16

紀錄片《地球的力量》觀后感(精選10篇)04-29

紀錄片地球脈動觀后感(通用13篇)12-04

紀錄片《地球的力量》觀后感(通用11篇)05-18

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紀錄片全集觀后感09-14

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紀錄片觀后感心得03-28

紀錄片《地球的力量》觀后感800字(通用16篇)02-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 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 |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成网站在线播放观看 | 久久国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