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列車》觀后感
第一次觀看《歸途列車》是在重慶,2014年大三的紀錄片課上。當時看的是大陸網傳版本,沒有英文字幕,因為熟悉重慶話,所以紀錄片里的四川話對白都能直接聽懂。在觀影的時候,我喜歡把自我同電影當中的人物進行主角對換,把自我放到電影發生的場景中,用心體會主角們當時的心境與矛盾。因此,第二次觀看這部紀錄片時,我依舊很有觸動。但是比較前后觀看的兩個版本,我發現了一些細微的不一樣之處,此刻的DVD版本中,字幕替代同期聲的地方明顯增多。導演為何在最后的版本中這樣處理呢?我帶著這個疑問,站在電影分析的角度,開始了一趟探索《歸途列車》中人情冷暖的心靈之旅。
一列車的背后
大家都說這是一部講春運的片子,但是我卻覺得這是一部講外出務工者生存、家庭、情感狀況的片子。導演范立欣采用劇情片的手法,拍攝一個紀實題材,有主人公,有鋪墊,有矛盾沖突,所以很能抓住觀影者的眼球。在影片當中,導演把春運形容成為一場大規模的遷徙,每年約有1。3億的外出務工者,將在春節前,回到離工作地幾千公里之遠的家鄉。在這場浩大的遷徙過程中,火車是他們首選的交通工具,因此,買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成為他們這群人最關心的問題。但是往往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狀況,他們需要排好幾天的隊買票,有時候甚至只能買到站票。但無論如何,能過年回家同親人團聚就是對他們一年辛苦工作最大的安慰。因此,春運大潮的主力軍就是這群外出務工者。
全片有兩次出現春運大軍的鏡頭,一段是在開頭2006年春運,一段是在中間部分2007年春運。導演透過春運作為切入點來講述春運背后的人和事。片子的主線是講述一戶外來務工者的家庭,透過這個家庭來表現這整批人群的特點。父母親一代在外打工賺錢,孩子留在老家上學由祖父母帶。能夠看到在這群人當中,父母親與孩子的交流是微乎極微的,他們期望自我能多賺錢讓孩子繼續讀書有一個好的未來,但是在孩子們心中,始終認為父母是為了錢才離開他們,父母對自我的照料養育遠不及祖父母。因此,片中的小女孩張琴才會有各種叛逆的舉動,糾其根本就是一種向父母發泄不滿情緒的方式。女孩的叛逆全過程,攝像機完完全全地紀錄了下來。其叛逆情緒的高潮,也就是整個片子的高潮,在67分鐘的時候,女孩頂撞父親,父親出手打女孩。
所以,從整體來看,春運大潮只是一個現象,在這個現象背后的暴露出的各種問題才是這部片子想表達的東西。從大方面來看,有中國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農民不能依靠自我的田地養活自我,務必出來找工養活家庭。教育差距使得這一部分人只能在車間流水線上工作,付出繁重的勞動力,卻只有很少的薪水。戶籍等問題使得孩子們不能在父母的工作地上學,因此,這些外來務工者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家里年邁的祖父母照顧,長期分離。從小方面來看,這種親人分離,就引發了留守問題。這群留守在偏遠鄉村的孩子,他們的成長沒有父母的陪伴,對父母充滿了不滿情緒,看著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獲得錢和自由,因此,也逐漸萌生了逃離這座山村的想法。他們不明白讀書受教育對自我的重要性,只能透過自我的叛逆行為,向父母發泄不滿情緒,殊不知,是對父母外出打工付出的心水的無情踐踏。
視覺傳達VS旁白講述
整部影片的畫面很富有張力。無論是描述群體的鏡頭,還是主人公家庭的鏡頭,導演都擅于捕捉人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整部片子沒有旁白,只有交代時光地點的字幕以及主人公的同期聲。在第一次觀看影片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父母親兩人坐在船頭的那番對話,資料大致為每次收到家里的來信都會哭,會吃不下飯,務必要先吃飯才能看信。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想不明白為什么他們兩人突然坐在了船頭,不是在船艙里。此刻看來,也許是導演故意的安排,為了拍攝效果。但是緊之后又發現,在之前版本中主人公說話的聲音是能聽見的,但是后面的這個版本卻只能聽見一句對白,其余都用英文字幕顯示,同期聲由環境音給遮蓋了。同樣的狀況還出此刻女孩張琴的自述,奶奶與孫子孫女的對話等處。所以,在這個版本中,對話講述的聲音也有必須比例地減少。導演的用意在何處呢?
在我認為,導演是在嘗試運用視覺傳達的方式,講述故事。視覺傳達,指得就是透過看畫面讓觀眾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通常,在很多紀錄片開頭,會有旁白講述這部片子的背景,但是在這部片子當中,導演直接放了一大批人在火車站外等候,涌入站臺,擠上車廂的鏡頭。他用畫面語言告訴觀眾,我要講一個和列車相關的故事。而后,鏡頭轉向廣州的工廠車間工人們在勞作以及四川回龍村老人和小孩在鄉村勞作。其中,有簡簡單單的字幕告訴觀眾時光和地點,以及一些必要的介紹。例如,這座村子只有老人和小孩,大多數的青壯年都出門務工了。很簡單地引出了這批外出務工者的現狀和家庭狀況。而后故事情節的發展也都是基于畫面和對白。張家兩口子買了很久的票,最后買到了回家的火車票,從廣州到家,他們要坐火車,再坐船,再轉坐大巴,能夠說是跋山涉水。鏡頭記錄了他們在外工作的辛苦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其中,片中母親說了這樣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在琴一歲的時候,她就把琴扔給了祖父母,看著幼小的琴,心里十分痛苦,大家都勸她等琴大一點再走,但是為了給琴一個好未來,沒有辦法,她務必走。觀眾能夠透過看到母親臉部痛苦的表情,聯想到那個骨肉分離的畫面,加上背景音樂的烘托,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導演同樣只
放了幾句對白,就把聲音調低,放上了背景音樂,用字幕告訴觀眾。當時我留下了眼淚。這種透過看,理解情感的方式,增加了觀眾與影片的互動,導演透過鏡頭帶著觀眾體驗,而不是透過旁白講述告訴大家。因此,我想導演的這種處理,從很大層面上增強了片子的感染力。
是否為民族志電影(ethnographicfilm)
之所以會提出這個議題,是因為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同我最近看的許多民族志電影很像。《民族志電影概述》中對民族志電影是這樣描述的:“民族志電影通常指的是以田野考察為基礎,借助于影視拍攝與制作技術,以視聽形式對某一族群的社會、歷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動等給予描述與記錄,通常類似紀錄片,但是它更強調人類學知識的表現。”結合我在視覺民族志課上學習到的JayRuby(1975)對民族志電影提出的四條標準,幾乎能夠給民族志電影列出三個特征:一是要有田野調查,深入調查對象;二是要描述紀錄一族群的社會文化現象;三是要表現人類學知識。在我看來,具備這三個特征的就能夠稱之為民族志電影。
在拍攝《歸途列車》之前,導演就前往廣州的各個工廠做調查,并且挑選出了張昌華這一家做為代表。外出務工者,其實就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在他們身上有著相似的經歷和處境,代表了社會一個階層的文化現象。導演挑選出的這一個家庭是這群外出務工者家庭中普通的一家,但十分具有典型性。在這家人身上表現出的矛盾,其實就是這整個群體的矛盾。他們身上表現出的社會文化現象,就是這一群體的社會文化現象。整個拍攝過程,當然也是田野調查的一部分。導演和攝制組同外出務工者們一同搶春運火車票,一同擠火車,一同體驗這種生活的辛酸。因此,我認為《歸途列車》已經具備了作為民族志電影的第一、二兩個特征。第三個特征,表現人類學知識。在那里,我不得不提及1986年由美國著名導演羅伯特。加德納拍攝的《極樂森林》。這部有著長達10年爭論的民族志電影,開啟了視覺民族志電影的先河。他首創了不用旁白講述只用畫面記錄來表現人類學知識,我認為,范立欣同樣采用了與其相似的方式,創作了《歸途列車》。
《歸途列車》表現的人類學知識能夠概括為如下這幅圖表:
由圖中紅色箭頭可見,最后,有一部分像琴一樣的孩子,選取了像他們父母一樣城里打工賺錢,踏上了新一代外出務工者之路。
以上三方面資料,就是我對《歸途列車》這部紀錄片的所有思考。之所以被其吸引,是因為無論站在社會、個人還是文化時代的角度,都能發現它是一部有血有肉情感飽滿的片子。全篇影評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歸途列車》觀后感】相關文章:
歸途列車觀后感02-28
《歸途列車》的觀后感08-16
歸途列車的觀后感08-16
《歸途列車》觀后感08-16
歸途列車觀后感08-08
歸途列車觀后感范文08-16
電影歸途列車觀后感08-16
歸途列車影片觀后感01-20
紀錄片《歸途列車》觀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