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課》觀后感(精選25篇)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會觀看欣賞許多優秀的作品,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觀后感就是把我們觀看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寫下來的文章。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春第一課》觀后感(精選2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
我們今天看了《新春第一課》,我看到了宜昌市每天排出的垃圾特別多,其中有一個垃圾場有30個足球場那么大,但是只需要五六年就可以填滿,由此我認為我們應該要節約使用物品,變廢為寶,環保利用。我們要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因為我們的污染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物種滅絕。我們的化工廠在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粉塵越來越多,導致我們的天空很少有藍天,霧霾讓我們人類身體越來越不健康,平均每天死亡四個人,其中有一位就是因為環境而死。
今天我觀看了以“踐行生態文明,守護美麗宜昌”為主題的《新春第一課》。我們現在的.城市因為化工廠在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粉塵越來越多,導致我們很少能夠看到藍藍的天空,霧霾也讓我們好多人都生病了。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叫秦一文同學,她才11歲卻能每天堅持用洗臉水澆花,利用廢棄物做手工。以后我也要像她學習養成環保的習慣。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2
開學第一課,學校組織全體師生觀看了《新春第一課》,我深有感觸。
今年的新春第一課的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通過觀看,我了解到許多關于宜昌的資料。巴楚文化、峽江文化、三國文化是三種宜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周立榮、胡振浩、汪同新三位堅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事跡令我非常敬佩、受益匪淺。
宜昌是一顆鑲嵌在長江中上游分界上的`水電明珠,宜昌境內有九十九條河,有三峽大壩、葛洲壩等三百零八座水電站,每年為全國各地輸出一千三百億千瓦的電量。
宜昌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旅游城市,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宜昌是世界上最適合發展旅游的城市。”如今美麗的宜昌被六座國家級森林公園簇擁其中,七百多處景點每年吸引一千多萬名游客流連其間。
宜昌更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名城,因其特殊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陽橋上張飛的一聲怒吼猶在耳畔,猇亭古戰場的古棧道踐遺址正在眼前……..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3
我看了新春第一課的時候是什么內容?當然是留守兒童。我想:他們在農村里,爸爸媽媽常年不回家,他們非常想念爸爸媽媽。我再想我們,穿的那么好,吃喝方面也都很好,我覺得我們要關注他們,讓他們多學點知識,最后長大了,讓他們走出大山,去實現他們的夢想。
我看了他們都只有一個小小的`愿望,那就是讓爸爸媽媽從工作的困擾走出來,去陪孩子多一點時間,讓他們健康成長。每天開開心心,快快樂樂。他們不要任何東西,只要爸爸媽媽回來,給孩子們一絲的關愛,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覺的留守兒童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們沒有爸爸媽媽的關愛和陪伴,上學要走很長的路,來回至少要一個小時,有可能要把鞋子走爛。要是冬天就不好了,因為踩到鞋子里面的雪會化成冷水,會把腳凍僵。第二可憐的是爺爺奶奶,因為爸爸媽媽把希望給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的壓力也很重,有時候只要不注意,就會有問題。我更覺得農村的人都很可憐,因為幾年才能買一次新衣服,在農村里買一件新衣服都非常好了。第三可憐的人就是爸爸媽媽,因為工人在工地上一不小心,就會出事,更大的是會死。
我真想對他們的爸爸媽媽說:“你們回來是孩子們最美得心愿,孩子們都要您們的關愛,你們快回來吧!快回來吧!”小朋友們:“我祝你們爸爸媽媽萬事如意,安康回家。祝你們爺爺奶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祝你們的夢想和心愿早日實現!再見!”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4
新年的鐘聲已敲響,我們又回到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校園。
今天我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這次的'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這是通過了介紹巴楚文化、峽江文化、三國文化這三種宜昌不同區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展播了周立榮、胡振浩、汪國新三位堅持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的偉人。他們一直堅持著民族風俗,到老了也不忘。
還推薦了我市部分中小學弘揚家鄉傳統文化的經驗做法,引導全市中小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傳德民族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它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讓我們深受影響,讓我們增強民族傳統文化認識,還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家鄉的更多民族風俗,帶我們走進家鄉的古老文化。
讓我們多了解自己的家鄉,做一個合格的宜昌人。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5
觀看完《新春第一課》,視頻中的幾位人物都讓我感觸很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鐵血救國的巾幗英雄趙一曼。她用生命去奉獻革命,用一生去謹守家訓。
趙一曼,一位抗日女英雄。她原本可以放棄革命信仰,與丈夫陳達邦一起去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享受甜蜜快樂的時光。但她并沒有這樣選擇,而是與刀槍為伙伴,軍裝為制服,雷彈為知音。真是讓人敬佩!
她29歲那年,因叛徒的出賣,被敵人抓進了牢房,日夜承受著慘無人道的嚴刑逼供,直到死她都沒向敵人吐露半個字。
經過九個月的煎熬,她用最后的一點力氣書寫完遺書,然后扔到了牢房外。三天后她被迫上了囚車,可想而知,一位臨終的母親想到自己的孩子才一歲多,而自己卻要與他永遠的別離,這種滋味比千刀萬剮還要痛苦。
雖然現在生活太平,但我們仍要謹遵家風家訓,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要成為敗家子。這不禁讓我想起另一位抗戰經典人物:江姐,她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沒有信仰,那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告誡自己,要為信仰與理想而活著,為它去奮斗最終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銘記歷史人物,珍惜美好生活。人的一生應當為信仰而活,活得精彩,活得充實。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6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由宜昌市教育局拍攝的《新春第一課》。看后,我被影片中的徐夢婷深深感動了。
徐夢婷是當陽市慈化小學三年級學生,是一個9歲的小女孩,比我們年紀還小,卻獨自一人支撐著一個殘缺的家庭。9歲,還是一個在母親的懷抱中盡情撒嬌、在父親的臂膀下無憂無慮成長的年紀,但勇敢堅強的徐夢婷,卻像一個小大人一樣,早早的撐起了家的希望。
還在小夢婷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就因種種原因離異,母親拋下了年幼的她遠走他鄉,從此,小夢婷便成了沒媽的孩子。五歲那年,父親又帶著對小夢婷濃濃的愛離開了這個世界。2011年9月的一天,年邁的奶奶在去道場曬谷子的時候不幸摔倒,從此癱瘓在床。然而不幸再次降臨,爺爺著急上火中風嚴重再也下不了床。8歲的小夢婷從此挑起了照顧兩位癱瘓在床老人和承擔所有家務的重擔。2011年12月,又一個噩耗傳出,爺爺不堪折難,永遠離開了小夢婷。小夢婷強忍住內心的悲痛,不讓奶奶看到自己傷心的淚水,勇敢的忙前忙后,只有到了晚上,她才一個人躲在被子里偷偷的抽泣,默默地釋放自己的哀傷。
隨著攝像機的鏡頭,我看到了徐夢婷正在做早餐,嫻熟的動作可以看出她已經完成過很多次了。做完早餐,她立刻喂給奶奶吃。等奶奶吃好,自己才匆匆地吃早飯,然后洗碗、喂豬,又忽忽地趕著去上學。想一想我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如此幸福美滿,如此悠閑自在;再看一看徐夢婷的生活,凡事靠自己,痛了累了只有自己知道,如此艱苦,如此心酸,難道我們不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嗎?
小夢婷用柔弱的肩膀支撐著破碎的家,卻沒有因此落下學習。她不僅將奶奶照顧的細心周到,將家料理的有條不紊,而且她的成績也一直非常好。因為家務事耗費了她不少時間和精力,她就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專心的聽,認真的記,每次考試她總是名列前茅。記者向同學們詢問班上誰的成績最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徐夢婷!”想想我們,學習條件多么優越啊,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她也有一副樂于助人的'熱心腸。同學生病了不能值日,她一聲不吭地拿起掃帚就幫他掃地;同學生病嘔吐了氣味難聞,別的同學都唔著鼻子,她卻毫不猶豫地拿起抹布就擦;當同學做作業沒時間時,她又會細心地幫同學打來飯菜、她的熱情、善良、助人為樂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啊!
在民選新聞人物的頒獎儀式上,主持人問徐夢婷:“你抱怨自己現在的生活嗎?”徐夢婷堅決果斷地說:“不抱怨,因為我現在過得很好,也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的幫助,沒什么可抱怨的。”我被她這股從骨子里冒出來的堅強深深地打動了!
徐夢婷,一個堅強的陽光女孩,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7
今日的新春第一課中,有許多讓我深受感動的故事:猶如空谷幽蘭,芳香滿山的網絡助學英子姐姐,劉發英;有將家史變國寶,百年間不斷的袁裕校;還有那千手觀音表演中,沒有雜質的純凈化身,邰麗華。但最令我忘不了的,還是那用愛搭成翅膀,飛向各地的天使之家——高振寧。
說它是家,那是一家三口的姓名,拼成的愛心捐款人;說它是天使,因為它是溫暖與愛的傳播人。
現在的高振寧一家,靠著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用辛苦換來的點滴財物,每月兩百元,數十年如一日的,全數捐給了遠在他鄉的一所特殊學校呢?那家境并不富裕,甚至有些窮苦的家庭,為何每月靠賣牛奶,擺小攤,拾廢鐵所積攢下來的錢,仍要用來捐給遠方的學校呢?高振寧的回答,讓觀眾震撼,讓受幫助的學生們感到溫暖。他說:“我只是想讓那些特殊學生活得有尊嚴,更快樂。”屏幕上,高振寧看見自己捐助的錢所買的縫紉機給孩子們學習,自己也笑得一臉燦爛,無怨無悔。
拜倫曾經說過:“如果人人都為自己活著,世界便會冷卻下來。”而高振寧,卻用自己的行動,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十多年的奉獻,救助過白血病人、捐助國西部災民,更是讓特殊學校里可愛的孩子們,有了寬大敞亮的教室。他的舉動,在一點一滴的感動并溫暖著世界的角落。
他是偉大的,并不在于他的容貌、家庭背景。而在于他對社會的奉獻。奉獻是人最高貴的品質,奉獻者會贏得社會的尊重與贊賞,并且社會也因為有了奉獻而充滿溫暖。“高”“振”“寧”,拼成了一個充滿愛的.名字,凝聚成一家人對社會的奉獻,將愛心散播到需要溫暖的地方,如絲如水、連綿不斷。
奉獻,人人都能做到:拾起地上的一片垃圾,這是對環境的奉獻;多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們,這是對社會年老人的奉獻;做一名教師,教育一批批優秀的孩子,這是對祖國未來的奉獻。奉獻,可大也可小,大到驚天動地,小到舉手之勞。中國每年都會新增許多愛心人士,資助貧困學生、孤寡老人、單親家庭。高振寧也是其中一人,他們的每一個事跡,都會感動不少的熱血青年,積極投入到這條慈善之路中去。感動,無法預定也無法奢求,它總是在不經意間,悄悄觸動你的心靈。
愛心成就夢想,堅持成就希望,奉獻創造美好!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8
今天學校組織了看《新春第一課》,認識了四名重要人物,分別是:高振寧、劉發英、袁裕校和邰麗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高振寧,高振寧并非真正的高振寧,他是袁振江老人的化名。他們本身都是下崗工人,住在北京的.一個小房子里,自己生活都很艱苦。但是當他們看到電視上報道遠安聾啞學校孩子們的困難時,他和老伴十多年如一日,堅持每月12號都向里遠安聾啞學校捐助200元和東西,一共娟了5萬多元。
這些錢都是他每天早上騎著三輪車賣牛奶換來的,他還不舍得買電動車,每天晚上,他的雙腳都凍紫了,非常辛苦。他還經常收集廢舊物品賣錢。我非常敬佩他,一直堅持做好事,而且是在自己都很困難的情況下還幫助別人,還有就是他多年做好事,還不留名,一直默默地幫助別人,他的事跡讓人感動,值得我們學習!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9
開學第一天,我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
看完以后,第一課里面的人物都給我了很深的`印象,讓我很感動!首先,我覺得袁爺爺幫助聾啞學校的孩子們是一種很有愛心,很助人為樂的表現!他的這個行為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還有“英子姐姐”,她利用網上助學的方法,幫助了許多有困難的同學完成了小學學業!袁爺爺和“英子姐姐”他們都是不要任何報酬,無私幫助孩子們的!
看完《新春第一課》后,我明白了助人為樂,不僅幫助別人了別人,同時也帶給了自己快樂!我一定要向袁爺爺,“英子姐姐”學習,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0
今天是我開學的第一天,上完了開學典禮,我匆匆地回到教室里,翻開課本準備上課。老師打開筆記本電腦放出視頻讓我們觀看,我只見上面寫著幾個綠色的大字,才知道老師要給我們放新春第一課看。
這堂新春第一課的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長陽本土文化優秀代表周立榮,秭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胡振浩。
周立榮創作的《巴土戀歌》曾榮獲全國文藝最高獎五個一工程獎,他傳承了土家族文化和巴楚文化。他在生活中經常把巴楚文化從多方面發展,因為他覺得單一的文化并不能描述他的故鄉。只要有機會表演他從不放過任何展示巴楚文化的機會。他一生就是在為他的故鄉而努力奮斗。
胡振浩的代表作《峽江船工號子》,該代表作被國家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自己也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的代表作唱遍了全中國,唱響了海內外,也被國外媒體稱之為架起了聯結世界的橋梁。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峽江文化。
新春第一課讓我們為我們的家鄉宜昌,而感到自豪。我們不要忘記了這重要的新春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1
寒假過后開學的第一天,老師組織我們看了“新春第一課”,讓我感受深刻。特別是劉發英老師和邰麗華阿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發英老師很善良,她克服一切困難,通過網絡幫助山區里的孩子們向外尋求幫助,解決他們家庭和上學的難題。她的努力換取了很多孩子的`幸福上學,也得到了許多人的稱贊。
邰麗華阿姨也讓我很佩服,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讓她成為了聾啞人,但是她還是永不放棄的練習舞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讓很多人認識了她,了解了她,她帶領了一大批和她一樣優秀的舞蹈演員還上過春節晚會,表演的“千手觀音”可好看了!
她們的事跡讓我很驚訝同時也讓我很感動,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學習她們,能多多幫助她們,支持她們!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2
今天,我們全班同學一起觀看了《新春第一課》,主要講的是留守兒童,看完后我的內心感觸很深。
第一個講的是一對姐妹,從學校回到家要40多分鐘,而且路都是泥濘小路,非常難走。他們的家里只有爺爺、奶奶、媽媽。因為媽媽常年生病,爸爸只好到外地去打工,而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快點回來。
第二個講的是一個喜歡畫畫的女孩,名叫陳佳妮。一天,美術老師要同學們畫一個最愛的人,陳佳妮最愛的人是她的爸爸媽媽,可是她和她的爸爸媽媽見面的機會很少,根本記不清楚他們長得是什么樣子,所以她遲遲不敢下筆。
看到這些畫面,我內心非常的震動,與他們相比,我簡直太幸福了,我一定要在這么好的條件下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3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我和同學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其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但最讓我感動的是一對姐妹的事跡。
姐妹倆的爸爸長期在外打工,媽媽有精神疾病,僅靠長期在外的爸爸和種菜的奶奶來維持生活,十分清貧。姐妹倆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卻十分熱愛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看完姐妹倆的故事,我不禁感慨萬分。想想自己的學習環境:明亮的燈光,干凈舒適的桌椅,高級的文具;再想想她們:昏暗的燈光,陳舊的桌椅,更談不上什么高級文具了。每天上學,我出了小區過了馬路就能坐上校車,而她們要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和她們相比,我覺得我真是太辛運了。我以后要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學習姐妹倆好學、不怕苦的精神。
我有時候學習還要媽媽坐在旁邊陪同才肯寫作業,有時候媽媽嘮叨多了還感到厭煩。而她們沒有家長督促就能自覺完成作業并且取得好成績,我覺得我真應該學習她們的自覺性和意志力。
每次我取得好成績,奶奶都會給我零花錢。但是姐妹倆呢?姐姐還攢了900元前給妹妹買文具和書。我認為好好學習是一個學生的職責,不應該因此接受奶奶的零花錢。
《新春第一課》看完了,我以后也要學習姐妹倆堅強獨立、勤奮好學的精神。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4
今天我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主要講述了周立榮、胡振浩等人弘揚家鄉文明,把家鄉文化發揚光大的事跡,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周立榮發揚巴土文化的事情。
周立榮是長陽人,從事文藝創作三十余年,他鄉音不改,堅持為心中神圣的巴土歌唱,獲獎無數,他曾以一曲《巴土戀歌》獲得了文藝“五個一工程獎”。在他的引領下,巴土文化漸漸發揚光大,這些文化后來被他牽引到了各所學校,五峰小學同學們的.巴山舞在一次演出中也獲得了二等獎。
看了今天的這一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宜昌的文化是那么的悠久、古老,我愛我的家鄉——宜昌。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5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看了《新春第一課》,心情久久難于平靜。
這次的主題是:關愛留守兒童。《新春第一課》中,大多數留守兒童都自強,自立。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做什么事都要爸爸媽媽幫助,吃喝靠爸媽……但留守兒童沒有人可以讓他們依賴,什么都要靠自己。大多數八九歲就開始自己做飯,做農活……已經一個個成了家里的“小頂梁柱”。他們沒有怨言,沒有發脾氣,有的只是對責任的`擔當。也許,他們也有夢想,也有期待,但是他們正在充實的過著每一天。
對于我們來說,一個簡簡單單就可以實現的愿望,對他們來說,卻很難實現。所以,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做一個自強自立,敢于擔當的人。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6
如果說家庭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如果說家庭是一株蒼翠繁茂的大樹,如果說家庭是一只翱翔天際的雄鷹,那么,家風就是那穹頂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樹根,就是那扇動的翅膀。沒有家風,家庭的動力便化為烏有;沒有家風,家庭的美麗便日暮途窮。孟子曾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就像一個家庭的度量衡,權衡著家的魅力。看完《新春第一課》這部具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我感悟頗深,讓我真正明白了何為家風。
《新春第一課》以“傳承家風家訓,踐行核心價值”為宗旨,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肺腑,充滿人情的故事。
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在宜昌生下了她唯一的孩子,寧兒。一封遲到二十一年的家書充滿了一位堅貞不屈的巾幗英雄深深的母愛,詩中寫道“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這一句是多么的深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封1936年8月2日于囚車里寫的家書,雖然沒有“家風”這兩個字眼,但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卻是一股正義,樂觀的家風。盡管趙一曼與寧兒只在1930年4月有過唯一一次合影,寧兒8歲時就失去了母親,但我相信,寧兒的母親趙一曼與寧兒的父親陳達邦所營造的家風,一定會激勵寧兒的成長,優良的家風不會被歷史長流所泯滅。
《新春第一課》不但講了英雄的事例,還講述了許多現代人們在家風方面的佳話,比如受家風影響的'紅十字青少年志愿者代表師楠,激勵全家作畫的年余耄耋之年的楊啟發,照顧戰友父母的李元成,拾金不昧的余佳琪,孝敬老人的羅必炎,美德少年李熠輝這一個個有聲有色的故事無不讓我感動。
家風就是一個個無言的教誨,教誨著人們走向光明,教訓著人們學會生活,她猶如一簇埋藏于心底的圣火,燃燒了人心的貪婪,燃燒了人性的罪惡。愿讓家風成為無言的教誨,永遠教育著我追尋完美的自我!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7
“傳承家風家訓,踐行核心價值。”這是本次《新春第一課》的主題。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訓,則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李元成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對于自衛反擊戰前,基于戰爭的殘酷,他曾與戰友付先根鄭重約定:若有一人在戰場上犧牲,則幸存下來的另一人就承擔起贍養烈士父母的責任。第二年,付先根不幸犧牲在戰場。李元成立即寫信安慰老人:先根是為國犧牲的.。他走了,我就是您的兒子,先根沒有來得及盡的責任和義務,今后由我來完成。
后由于付先根的犧牲,李元成退出隊伍,不僅要工作,還要照顧六位老人。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付家的小兒子付先強被電老虎奪去了生命,李元成聞訊即刻趕到付家料理后事。對于兩位老人而言,李元成比親兒子還要親。一句承諾,恪守一輩子,李元成用行動寫下了兩個字:忠誠!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8
今天我和同學們在教室一起觀看了《新春第一課》。這一課讓我們看到了生態環境的一個大問題——垃圾!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產生很多的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有害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我們只知道這些垃圾都會運到垃圾站,但是到垃圾站以后這些垃圾最終會到那里去呢?這一課告訴我們它們會被送到垃圾填埋場,這是一個讓人震驚的地方,在那個巨大的坑洞里面,填滿了各種各樣的處理后的垃圾廢物!
一個垃圾填埋場一般可以用13—14年,但是由于人們每天制造的垃圾越來越多,光宜昌一天就有130噸的垃圾,現在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只能用5—6年了,一塊這樣的垃圾填埋場需要100年的時間去消化它,那么這100年里這塊土地是無法使用的。我想:“當土地都用來埋垃圾了,我們該生活在哪里呢?那時,土地都長不出農作物,空氣中彌漫著垃圾的`腐臭味,我們還要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和上學!想想都讓我打了個寒戰,那實在是太可怕了!”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不僅要節約用物,少制造垃圾,還要向那群可愛的環境衛士—三峽蟻工學習,利用休息的時間去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19
這個星期一,吳老師在學校給我們播放了今年的新春第一課,今年新春第一課的主題是“傳承家訓家風 踐行核心價值”。
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付生根和李元成。他們倆是戰友,當年在軍營的時候立下了一個約定:如果誰到前線去了,那另一個人就負責照顧另外一個人的父母。后來,李元成到了前線在一次戰斗中僥幸生存下來,可是在后方的付生根卻因公不幸犧牲。本來付生根的父母認為這只是他們平時說說并不認真。可是李元成每次回家鄉以后首先去看望的就是付生根的父母。1954年李元成退伍成為毛松坪電力組組長這讓付生根的父母十分高興,因為他們的二兒子也在毛松坪電力組工作。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在一次事故中,二兒子被“電老虎”奪去了生命。這對于兩位老人家來說是一個噩耗,付先強考慮到兩位老人的心情更加盡心盡力照顧老人。
李元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盡心盡力地照顧戰友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給社會傳遞了更多的正能量,我長大以后也要象他一樣,做一個踐行諾言,說到做到的人!李元成孝敬四位老人的事跡深深打動了我,我也要象他一樣,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多關心父母,尊敬老人!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20
今天我看了《新春第一課》,內容主要是“環保”和“生態好市民”,還有許多環保市民的片段。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環保達人”蔡一文。
蔡一文很小的時候,她的媽媽就告訴她,什么東西用完了不要著急扔掉,動動腦筋,也許還能把一些廢品“變廢為寶”呢!蔡一文的房間布置是與眾不同的,書桌上、窗臺上有不可計數的工藝品,而且這可是她用廢品做出來的.。比如用完的奶粉罐子可以種花;雞蛋殼、小石頭可以拼成小人;碎布加工一下就能做小人的衣服,墻角的小籃子里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廢品,等著蔡一文把他們“變”成“寶貝”呢!蔡一文不僅會把廢物再次利用,還能把水“再次利用”,刷牙洗臉的水還可以用來澆花呢!你瞧,蔡一文多節約啊!
我覺得蔡一文很愛動腦筋,一些廢品都能如此巧妙地利用。其實我們也能“舉一反三”,比如少點一些外賣減少包裝;玩具用完的電池遙控器還能用;出門買東西自己帶袋子等等。讓我們向蔡一文學習,一起做“生態好市民”吧!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21
開學第一天,我們在吳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新春第一課》。《新春第一課》講述了:"傳承家風,實踐核心價值。"
影片中講述了許多值得大家學習的人。其中有:抗曰女英雄趙一曼,善良的師楠,羅畢炎先生和"美徳少年"李熠輝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抗日女英雄趙一曼。
影片介紹趙一曼被捕后,在被日軍用各種殘酷的手段下也沒有吐露任何實情,及在最后給她兒子,寧兒的信時,深深地感動了我。那封催人淚下的家書是這樣寫地:"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只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看到這里,讓我由衷地敬佩她,讓我立自要成為一個不怕困難,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是每個國人應具備的品質。同時,我也要把其他的人的優秀品質一一學習。把勤勞、孝順、友善、舍得、忍讓、守法愛國的家訓家風傳遞下去。
我們要好好學習,珍惜烈士們換來的幸福生活。發揚影片中優秀的品質,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22
在2月13日的早上,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這期的主題是關愛宜昌的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出門在外,常年不回家,跟爺爺奶奶相伴的兒童。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立。
在這期介紹的故事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宇文灝的故事。他以前是一個自悲、內向的悲觀男孩。但他喜歡音樂,喜歡吉他,他會利用動聽的音樂來緩解自己的情緒,慢慢變得開朗起來。他還主動參加了主持人社團,面對失敗,他不會放棄,克服困難,最終參加各類活動并且表現得很優異。最后變得自信、自立、自強。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捐書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宜昌一個資助團隊,建立了屬于留守兒童的愛心書屋,共計15000多本。對我們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來說,書是再常見不過的.了,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書就是他們心靈的陪伴,打開心結的鑰匙。
除了這些,還有晏爽、晏燦姐妹,陳佳妮同學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都是同齡人,可他們獨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向他們學習,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盡力幫助這樣的同學。留守一份希望,共享一片藍天!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23
今天,我看了《新春第一課》。主題是“傳承家風家訓,踐行核心價值”。
首先是民族英雄趙一曼。為了打敗日寇,她將寧兒托付給了丈夫的堂哥,自己奔赴抗日前線。日寇為了消滅抗日武裝,調集大量兵力向抗日根據地大舉進攻。在一次突圍戰斗中,趙一曼身負重傷,被當地百姓營救,躲在一個草棚里療傷。敵人十分狡猾,尋著炊煙找到趙一曼,將她抓走。1936年8月2日,日寇把趙一曼押去刑場。在囚車上,趙一曼給寧兒留下了遺書。趙一曼將舐犢之情融入愛國情深、民族大義之中。用自己的犧牲與奉獻留給孩子最后一次言傳身教,這種舍小家、保國家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
遠安縣陸安村的羅必炎老人有八個父母,親生父母、養父母,妻子的親生父母、養父母,如今只有一位健在。羅必炎每一位都給他養老送終。羅必炎一家播種善身,傳遞關愛,溫暖他人也快樂了自己。
趙一曼家書的愛國情懷,楊啟發家庭培育的敬業家風,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誠信之道和羅必炎一家踐行的友善家訓,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需要我們去踐行,更要將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將它發揚光大!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24
今天,同學們觀看了《新春第一課》,這次的主題是——擁有家訓家規,傳承中華美德。這次開學第一課講了許多小平凡,而大偉大的人物,如:年紀80歲的老人,還帶著自己的家人完成畫畫夢想等等,而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為國捐軀的趙一曼。
趙一曼一生受盡屈凌,她的一生既平凡,又極其不平凡。從小趙一曼熱愛讀書,但在那時的封建社會,是不允許讀書的,這時的'趙一曼,明白了她的一生。等到趙一曼19歲時,她結識了劉達邦,兩年后成為夫妻。在趙一曼22歲時,被黨組織召回,要完成一項秘密的任務,有孕在身的趙一曼,只好與丈夫道別,她沒想到這一走,便是永別······日軍來了,那項秘密被發現,趙一曼被抓,將兒子托付給丈夫的哥哥撫養。自己被抓到監獄后,一聲不吭,日軍已不耐煩了,便施行酷刑,可趙一曼還是一聲不吭。
日軍知道從他口中是得不到任何消息,便下令處死了趙一曼,那時的她,年僅31歲。“誓為人不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兒若是全都好,女子緣何分外差?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這首《濱江懷述》,證明了趙一曼在歷史文化上,在人民的心底里,是偉大的!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 25
又是每次開學必看的《新春第一課》,這次的主題是“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看完后令我感觸頗深。
宜昌,這個夢幻般的城市,處處是平緩的山丘和開闊的江水,李白和杜甫曾在此流連。三游洞、三峽人家、昭君故里,還有我最向往的年產1300億千瓦時的三峽大壩!宜昌,這個傳奇般的城市,中國第一座遠離海岸的海關,308座水電站,700多處景點,巴楚文化、三國文化、峽州文化在此發源。就是在這個地方,孕育出了一群愛宜昌、傳承宜昌的人!
《新春第一課》雖然講了三個人,但我最敬佩的是周立榮爺爺。他這一輩子一直挖掘巴土文化。他熱愛自己腳下的這片神圣的土地,于是耗盡心血,創作了歌曲《江河戀》《巴土戀歌》,從他質樸的'歌聲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對宜昌的熱愛!而他的《巴圖戀歌》,則上了央視專門為巴土文化打造的一起節目!從此,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將知曉巴土文化的精髓,將會讓更多人都愛上宜昌!他的一句話最令人感動:“宜昌市我的母親,我就是一只夜鶯,我會為母親不停地歌唱,唱盡最后一絲力氣,幸福地安睡在母親懷里。”
對于宜昌的文化是要靠一點一滴累積的,我們作為一個宜昌人,應該把我們的文化好好傳承下去!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相關文章: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11-10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精選31篇)03-14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精選35篇)03-14
《新春第一課》觀后感(精選58篇)02-06
觀《新春第一課》有感(通用19篇)03-15
安全第一課觀后感11-28
《開工第一課》觀后感05-31
消防第一課觀后感11-22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