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學大師陳寅恪
陳寅恪學識深廣,一生致力于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國學大師陳寅恪,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于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里流傳著。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被稱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華發生了一件對中國學術影響深遠的大事:成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啟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并不出名。
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啟超提名的,據說梁啟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么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啟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我梁啟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梁啟超還說:“這樣的人如果不請回來就被外國的大學請去了。”清華的校長最終怎么做出決定的,無從考證。但事實是,遠在德國游學的陳寅恪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剛剛年滿36歲。
一年后,陳寅恪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里。他很幽默。因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啟超是“南海圣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末代皇帝的讀書顧問,于是陳寅恪就給學生們送了一副對聯:“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令師生們驚嘆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他在課余分析各國文字的演變,竟把葡萄酒原產何地,流傳何處的脈絡,給學生講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課時,連清華的教授們也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當時,馮友蘭先生是大學者,名氣比陳寅恪響亮得多,但馮友蘭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這連當時的學生們都能感覺到。
當年的華北學術界分成兩派,一派是本國培養的學者,另一派是有留學經歷的。本土派認為,洋派不懂國情,你的學問再高,也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中國問題。留洋派就覺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狹,不掌握現代化的工具,因而兩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這在學術界堪稱傳奇。
游學海外13年帶回的卻是東方學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閉塞之地,在洋務運動中卻突然開風氣之先,興學、辦報、開礦、建工廠,這得益于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陳寶箴有個助手,也就是他的兒子陳三立,父子倆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朝廷革職,“永不敘用”,原因是他們在湖南率先變法。
陳寅恪就是這陳家的第三代。這一年他9歲。家國大難之后,陳寶箴攜家帶口回了江西老家,陳三立索性專注于詩歌創作,“憑欄一片風云氣,來作神州袖手人”。這個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顯赫門庭,走向了與傳統仕宦截然不同的結局。
父親陳三立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在陳寅恪13歲時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聞強記,打下堅實舊學基礎的陳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來陳寅恪因病從日本回國,考入復旦公學,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學堂,相當于現在的高中。陳寅恪成績優秀,掌握了德語、法語。兩年后的1909年,陳寅恪畢業,他帶著復旦公學的文憑,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張文憑,登上了去西洋的輪船。父親陳三立趕到上海,送別陳寅恪。他把父輩兩代人變法圖強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陳寅恪一輩子以家族為榮,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終生背負著家、國的使命。他輾轉游學13年,從德國到瑞士、后又去法國、美國,最后再回到德國。他學物理、數學,也讀《資本論》。13年里,他總共學習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萊文等22種語言。
陳寅恪在德國讀書,都沒有要學分。人家上課他跑去聽,聽了做筆記,他自己注冊的是印度學系,他就在那兒自己讀書,沒事去聽課,完全是一種文人求學,有點像中國傳統的游學。陳寅恪說:“考博士并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不求博士文憑的陳寅恪,卻形成了自己寬闊的學術視野。
陳寅恪發現,在世界學術中,中國文化的地位很高,跟當時中國地位低下的現實完全相反,跟國內批判傳統文化、xx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樣。他后來明確主張中國學術應“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就是以這樣一種感受作為基礎的。
陳寅恪著名書籍:
1·陳寅恪著:《陳寅恪集》(十三種十四冊)
出版信息:三聯書店,2015年第三版
這套書共有十三種十四冊(其中《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合為一冊,《柳如是別傳》三冊,其余作品均為一冊),收入了現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對于全面了解陳寅恪先生的學術思想有著極大的幫助。
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七種,這幾本學術著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三聯書店2000年初版時以上海古籍為底本重印(《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一書乃據三聯書店1957年版本重印)。《詩集》(原名陳寅恪詩集附唐筼詩存)和《讀書札記一集》(原名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八十年代分別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三聯此版均有增補。而三聯版的《書信集》、《讀書札記二集》、《讀書札記三集》、《講義及雜稿》四種均為新輯。目前普遍在市面流通的版本是2015年的第三版。
筆者以為,前七本學術著作對于了解陳先生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貢獻具有重要意義。而后面幾部作品則是研究陳寅恪先生生平的重要史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兩本還有另一個通行版本,即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版本。
2·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著 《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
出版信息:三聯書店,2010年
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是陳寅恪的三個女兒,這是一份女兒們回憶父母親的珍貴記錄,獨特而真切。在這本書里,她們敘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親見、親聞的種種往事,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大體到1949年為止。追述祖輩家世、父輩東洋西洋求學,雙親相識姻緣、婚戀成家后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抗戰烽火中的舉家流離,父親目盲下的種種際遇,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以及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感情。記述這個家庭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較以往的記述更為真實而豐滿,為研究陳寅恪補充了重要的資料。同時從一個家庭的聚散、個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紀的國家興亡、時代變遷。
3·吳學昭 著:《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
出版信息:三聯書店,2014年修訂版
著名學者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活動及友誼,為二十世紀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1990年,為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吳宓先生誕辰九十六周年,吳學昭女士根據吳宓先生的遺稿和日記寫作一部《吳宓與陳寅恪》,當時便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014年的修訂版參考了后來陸續尋回的吳宓遺稿和近年收集積累的有關資料,做了必要的修訂,依作者說法,幾乎是“重寫”。
本書以吳宓的日記、遺稿為依據,并參考有關檔案史料,忠實記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華共事、燕京授業、直至勞燕分飛、遠山隔月、粵蜀相望、鴻雁往還,一對曠世之交長達半個世紀的深情厚誼。書中大量披露了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和社會活動,尤其1949年后二人鮮為人知的心聲。
【國學大師陳寅恪】相關文章:
武術大師作文09-23
苦難大師作文07-10
建筑大師名言11-30
投資大師名言12-27
幽默大師的小學作文09-21
我心中的大師作文09-24
南懷瑾大師語錄110句02-03
投資大師名言8篇01-13
假如我是克隆大師作文04-27
國學經典名言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