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作文3篇(優)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作文 篇1
在外漂泊的心靈總是忘記不了故鄉,故鄉的天空,故鄉的麥田,故鄉的草垛,故鄉的小河,故鄉的一切,還有忘記不了的故鄉的秋天。
走進故鄉的秋天里,印入眼簾的是那一塊一塊,參差錯落的麥田,已經收割完的麥田里砌著一堆一堆的稻草,每一個稻草堆仿佛是一個小小的草屋,細細的秋雨,綿綿的秋雨落下來了,咦,是誰家的的孩子躲在稻草堆下避雨呢!
走進故鄉的秋天里,涼涼的秋風輕吻著你的臂膀,從對面的小坡吹過,從溝里的小河吹過,從院子外的樹林吹過,從屋前的小溪吹過。涼悠悠的秋風,吹走了夏的燥熱,吹走了洋槐樹的綠裝,吹枯萎了柳葉的裙擺,風干了狗尾巴草上的螞蚱,讓麥田角落里的'青蛙閉住了嘴,停止了鳴叫,那紅彤彤的蘋果林里,聒噪一夏的知了也躲藏了起來,無影無蹤了。
秋風,好像是一只無形的大手,悄悄地把萬物都改變了樣子,睹物傷懷,人兒的心也不免感慨一下子了。秋風,是你教萬物都收斂一下,為了等待冬的寒冷嗎?
走進故鄉的秋天里,太陽變得溫柔起來,天空蔚藍,南歸的鳥兒們在白云下飛翔,偶爾發出一聲低鳴。秋天的傍晚,夕陽西下,留著一抹明媚的晚霞,煮飯的炊煙從房屋頂寥寥地升起來了,遠處的丘陵籠罩在霧氣中,日光慢慢地黯淡了,秋夜的晚裝在屋前麥田上空漂浮著的一層薄霧中,漸漸展開了,屋子東邊一株棗樹的樹梢升起了一輪皎皎的月亮兒,月亮兒嬌羞地在麥田中央印出一個影兒來。
故鄉的秋天,是老農嘴上的一支紙煙,紙煙熏焦黃了老農的食指和中指;故鄉的秋天,是一柄錚亮的犁頭,犁頭周圍已泛黃,那是常年耕地留下來的泥土的黃;故鄉的秋天,是一顆紅彤彤的柿子,圓圓的核桃,好像一個新的希望,包含著農村人對于生活的美好期盼。故鄉的秋天,是孩子們唱著的一首首兒歌,在每天上學的土路上唱著,在偏遠的鄉下小學堂唱著,在吹著寂寂秋風的院落里唱著。
故鄉的秋天,久別了故鄉的秋天!
故鄉作文 篇2
我時常想起故鄉的小河。
春天,兩岸的柳樹發芽了,好像一個個婀娜的妙齡少女,在梳理著自己的長發,繼而,就那么站在河邊照著自己美麗的容顏。
這時,一陣風兒吹來了,柔柔的,輕輕的,平靜的河面上有了一道道波紋。又一陣風兒吹來了,帶著一股濃濃淡淡的花香,就那么徐徐地飄著、飄著,讓人陶醉。微微地閉上眼睛想時,好似有一個花仙子從跟前走過,帶來的是幻想,帶走的是向往。
我喜歡故鄉的`小河,喜歡她那四季的美景。
我喜歡故鄉的小河,河邊有我難忘的記憶。
河邊。柳樹下嫩綠的小草,和粉色的小花,總是會對我咧著嘴笑,就像有什么話要說一樣,我想你有啥就說啊,說成悄悄話也行嘛。它們不語,只和我比賽看誰笑得最甜蜜。它們還會手拉手,左手拉右手,右手拉左手,快樂地在青青的河邊玩著它們喜歡的游戲,你摟摟我,我抱抱你,柳枝兒時常纏繞在一起。這時,總會有農民扛著鋤頭從河邊走過,總會有放羊的老人趕著羊兒從樹蔭下走過,那羊兒咩咩的叫聲,就像飄過田野的民歌和小調。當然,若是夏天的正午,我們小伙伴會編一頂柳條帽,在陽光下招搖,也呼吸著青澀的、有點苦味的氣息,那種快樂是讓我難以忘懷的記憶。
其實最有詩意的是秋天傍晚。們在河堤上瘋跑,或是玩老鷹捉小雞,或是跳大繩,老人們在河堤上納涼。他們有的坐在小竹椅上聊天說話,有的在樹下打麻將下棋。老人小孩兒都很開心。冬天有些蕭條了,大多樹的葉子都落了,樹枝像一支支燃著白色的蠟燭,在寒風中搖曳著,那也是一種詩意吧。
我忘不了故鄉的小河。
故鄉作文 篇3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愁”,思鄉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斜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游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云,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云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云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凄涼。接著,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閑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凄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發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于花,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余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是一個精致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致,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著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與前兩首相比,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戚而沉重。詩人已年屆風燭,卻還得駐守邊關,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閑情雅致。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詩人老淚縱橫,在淚眼蒙眬中看見京中來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千言萬語,亟須表達,卻“馬上相逢無紙筆”。“馬上相逢”可見相逢之匆匆,“無紙筆”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最后只能“傳語報平安”。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卻也有“鴻雁傳書”、“魚腹報信”之說,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為情勢所迫,只得言語相傳。“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離鄉多年,有千言萬語,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顯得十分凄楚無奈。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愁之中,更加感人。
縱觀這三首詩,以王維《雜詩》生活情趣最濃,濃濃的鄉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微山亭賦韻》寫秋意,略顯凄涼,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即以花作結,以設問完篇。司馬遷曾稱贊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此處“稱物芳”更是為了表現思鄉之情的純潔。最后用設問,更延續了詩的意境神韻于言外,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岑參的《逢入京使》則極寫悲戚,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以平安之語體現思鄉之切,一改前兩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盡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卻都以思鄉這根紅線一以貫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是作者們不矯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
【故鄉作文】相關文章:
故鄉作文-故鄉作文01-25
故鄉的山水,故鄉的云作文01-02
記憶中的故鄉-故鄉作文02-15
故鄉的城,故鄉的人作文04-18
故鄉,故鄉02-25
故鄉的什么作文_故鄉的什么作文03-27
故鄉的作文11-29
(經典)故鄉的作文12-13
故鄉的作文(精選)10-13
故鄉的作文【經典】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