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學校移風易俗倡議書
移風易俗,是為了更好地向新生活前進。yuwenmi小編整理了學校移風易俗倡議書,歡迎欣賞與借鑒。
2017年學校移風易俗倡議書一:
廣大市民朋友們:
春節將至,為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引導全市人民過一個文明健康、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我們特向全市人民發出如下倡議:
移風易俗過春節。倡導移風易俗,厲行勤儉節約,反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提倡文明節儉的節慶民俗活動,摒棄搞攀比、講排場、擺闊氣的陋習,理性消費,文明用餐,低碳出行,綠色拜年。破除封建迷信,文明祭祀。做到節儉過節、務實過節,過一個樸素節儉年。
平安祥和過春節。自覺遵守在主城區規劃控制區內全面禁止銷售和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空氣污染,維護公共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倡導文明出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不爭道搶行、不亂穿馬路、不酒后駕車。注意防火、防盜、防爆,不購買、不食用過期或有害食品,共同營造“平安是福”的良好氛圍,過一個幸福平安年。
文明健康過春節。倡導文明娛樂,不酗酒、不帶彩娛樂、不搞封建迷信活動。倡導文明出游,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設施,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吸煙,過一個文明有禮年。
和諧互助過春節。倡導鄰里團結、家庭和睦、尊老愛幼、扶弱濟困。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做尊老之事,樹孝敬之風;做睦鄰之事,樹和諧之風;做助人之事,樹慈善之風。積極參與對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家庭、留守兒童等“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營造溫馨和諧的節日氣氛,過一個團結友愛年。
移風易俗迎新春,文明過節氣象新。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移風易俗、踐行文明、倡樹新風,為枝江爭當“五個示范”、奪取“三大目標”全面勝利做出應有的貢獻!
恭祝全市人民新春愉快、闔家幸福、生活安康、萬事如意!
中共枝江市委宣傳部
枝 江 市 文 明 辦
2017年1月23日
2017年學校移風易俗倡議書二:
勤儉持家,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在操辦紅白事中跟風攀比日盛,隨禮名目繁多泛濫,人情消費持續攀升,扭曲了正常的人際關系,城鄉居民不堪重負。為倡樹文明新風,推進移風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倡議:
婚事新辦 提倡“不要車,不要房,自己家業自己創”的新型婚戀觀,反對索要“天價”彩禮;提倡適度辦婚禮,量力而行、合理適度消費,摒棄搞攀比、講排場,杜絕大辦宴席鋪張浪費的不良現象;提倡愛心公益、低碳環保的婚禮,反對大肆燃放煙花鞭炮等行為;提倡“禮輕情重”,反對高額禮金。積極推行集體婚禮、植樹婚禮、“愛心”婚禮等新型婚禮。
喪事簡辦 弘揚孝老敬老風尚,傳承尊老、孝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崇尚厚養薄葬,倡導火葬、生態葬,倡導簡樸文明的喪葬禮俗和簡約環保的紀念活動。提倡紅白理事會全程辦理,取消家族自己辦喪;提倡戴白花、穿黑紗;提倡播放哀樂,取消吹鼓手、有償演出;提倡大鍋菜,取消大擺筵席;提倡簡化程序,取消繁文縟節;提倡文明喪葬,取消封建陋習。
祭掃雅辦 崇尚科學,不搞封建迷信活動,摒棄陳規陋習,倡導集體追悼會、家庭追思會、設網上祭奠堂等祭奠方式,倡導述祖德、傳家風、學榜樣、感黨恩、話未來的祭掃程序,以獻鮮花、植新樹、網絡放視頻等方式寄托懷念之情,傳承自然、節儉的優良家風。
節儉操辦 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倡導生育、升學、入伍、生日、喬遷等喜事及“燒五七”“七月半”“燒新年”等白事不辦或小辦,倡導用發送微信、短信、郵件等形式表達情義,在親朋好友間通過一束鮮花、一條短信、一杯清茶、一句問候等方式表達心意,增進感情。
文明過節 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倡導遵守社會公德,文明出行,文明逛街,文明游覽,文明購物;倡導健康過節,不放煙花爆竹,不沉迷網絡,不斗酒貪杯,不聚眾賭博;倡導節儉過節,自覺摒棄“舌尖上的浪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文明用餐,節儉惜福;倡導文明過節,多陪伴父母家人,走親訪友禮輕義重,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
倡樹新風 大力倡導勤勞節儉、誠實守信、孝親敬老的鄉風民風家風,自覺抵制黃賭毒等不良習氣。大力倡導樂于行善、參與慈善的新“攀比”。黨員干部要發揮先鋒模范和示范帶頭作用,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率先垂范。
風俗之變,關系盛衰。倡導移風易俗,樹立良好風尚,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每個公民責無旁貸的義務,讓我們攜起手來,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樹新風,為美好息縣建設貢獻力量!
【學校移風易俗倡議書】相關文章:
移風易俗倡議書07-19
開展移風易俗倡議書08-28
移風易俗倡議書201612-12
移風易俗倡議書201703-12
移風易俗倡議書推薦12-17
社區移風易俗倡議書范文08-28
“移風易俗樹新風”倡議書12-14
移風易俗文明節儉倡議書03-16
2017農村移風易俗倡議書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