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龍抬頭
每年都有很多的民間節日,二月二龍抬頭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于全國各民族地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什么是龍抬頭?下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什么是龍抬頭
在我國傳統的民間故事中,經常會出現龍王這樣一個角色。這是因為,在古代的中國民間,龍被農民認為是吉祥之物,而龍一般是管降水的,農歷“二月二”這一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因為,古代沒有現代這樣現金的灌溉技術,所以更多的是靠天吃飯,所以古代民眾對于龍就尤為崇敬。而從節氣上來看,農歷二月初的時間正好是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這幾個節氣之間,所以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方,已經進入了雨季,雨水量比較豐沛。這實際上是一種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之說。“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有什么講究
傳說武則天篡唐,自稱大周皇帝,觸怒玉帝,遂令四海龍王三年不得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見人間久旱,生路將絕,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勃然大怒:抗旨降雨,觸犯天規,依律當斬。眾仙急忙為玉龍求情。玉帝見此:死罪可免,活罪難饒,打入凡間,山壓千秋!并嚴令由太白金星看管,玉龍遂被壓在金星拂塵化的一大山之下,并立碑:
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若想重登靈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
老百姓看了碑文,知玉龍是因救下界而犯天條。為救玉龍,紛紛尋找金豆開花之法,但總找不到。來年二月初二,一老婆婆背了袋黃豆趕集,不小心撒了一地。那金黃金黃的豆子使人們心頭一亮:“這不就是金豆子,炒炒就開花了?”一傳十、十傳百,家家炒起黃豆。太白金星人老眼花,見金豆開花了,拿去拂塵,玉龍從此得見天日,重上云霄。
也有的說是翌年二月二,人們正翻曬金黃的玉米種,猛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于是戶戶爆玉米花,在院里設案焚香,供“開花的金豆”。龍王知是百姓救他,就大聲向天庭喊:“金豆開花!”玉帝見人間家家金豆花放,知民意難違,民心不可欺,只好詔龍王回天,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
后來人們為紀念玉龍,每年二月二很早就起炒黃豆、爆玉米。有的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1、二龍抬頭習俗:金豆開花
春節過后農村很快就要進入春耕春種季節,要對種子發芽率進行鑒定。那時是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弄一點放到鍋里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發芽率,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時還有關于龍王為救黎民百姓違抗玉帝旨意的傳說,玉帝要金豆開花才放他,民間于是炒玉米爆開花救出龍王的故事。于是,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2、二龍抬頭習俗:吃龍食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農歷二月初二還有“龍抬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二月二龍抬頭,自然要吃點和龍有關的傳統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為新的一年開個好頭!
3、二龍抬頭習俗: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同時芥菜飯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飯。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為新的一年奮斗的用意。
4、二龍抬頭習俗:剃龍頭
農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二月二習俗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5、二龍抬頭習俗:敲龍頭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6、二龍抬頭習俗:放龍燈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愿。
7、二龍抬頭習俗:圍糧倉
農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二月二習俗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8、二龍抬頭習俗: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9、二龍抬頭習俗: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于“地載萬物”、“聚財于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10、二龍抬頭習俗:接姑娘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過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尤其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有將龍氣帶回娘家的說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輕松而愉快。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北方大多數地區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什么是龍抬頭】相關文章:
龍抬頭是什么意思05-20
二月二民俗:龍抬頭吃什么08-11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03-12
龍抬頭是什么意思作文(精選8篇)05-27
二月二龍抬頭要吃什么08-13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吃什么03-02
龍抬頭的來歷簡介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