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課堂觀六年級作文
課堂就是學生找感覺的地方,找各門學科學習的感覺。打個形象的比方,就拿我們都經歷過的學騎自行車這件事為例吧,不論理論上怎么論證,如果不親自扶著把練練,那是一定學不會的。想當初我學自行車,是挺難的。我們家只有一輛28的大車,高高的橫梁和車座令人望而生畏。我老爸扶著我學了幾次,由于我尚未找到感覺,離開老爸就立刻摔倒,以至于摔得最慘的一次連指甲蓋都脫落了。確實有點嚴重,老爸考慮到我們當時住在山區,基本不用騎車,而且騎車很危險等等原因,干脆不讓我學了。但少年的心是不甘失敗的,怎么能因為摔幾次就放棄了呢,于是我自己偷著學,找同學幫我扶著。也許是因為沒有老爸在身邊身心放松,也許是因為同學點撥有方,很快我找到了感覺。其實大家都知道就是自行車的特點越是車往哪邊倒越要將車把往哪邊順,這樣車就平衡了,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這一點被我摸索出來后,自行車在我眼前就再也不是可怕的怪物了。
找感覺,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還比如游泳,滑旱冰,比如我們每家每戶的洗衣機、電腦、電冰箱、影碟機……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對著說明書越摸越熟。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的作用大概就是個說明書的作用吧?不,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從知識的攝取來說,教師不一定就勝過學生,因此說教師是說明書也不當。只能說教師和學生共同來解讀說明書,一起來找這門學科的感覺,摸這門學科的脾氣。事實上,在某一門學科上,學生比教師強,這應該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果學生找到感覺在先,那么學生就可以做老師。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位神童作家叫劉紹棠,他十六歲時發表小說《青枝綠葉》,后來被編入當時的高中課本,學到那一課時,老師就請劉紹棠來講。是啊,“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這話古已有之啊!
找感覺也好,摸脾氣也好,幾十個顆腦袋總比一顆腦袋好使,所以聰明的教師都應該學會整合集體的智慧與力量。課堂就是為此而設的:動用大家的`智慧為大家服務。拿語文學科來說,中小學階段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幾十冊課本,幾千個漢字,怎么學?說到根上去卻并不復雜。我們經常說聽、說、讀、寫,培養語感和素養,這幾點做到,語文就扎扎實實沒問題。但事實上呢?問題很大。語文教學改來改去,課本換來換去,教師學生忙來忙去,學生語文素養還是很差,社會上只要一談到教育的落后就拿語文學科說事。最可悲的評價莫過于十年前的那篇題為《語文教育誤盡蒼生》文章,說實話這篇文章很傷普天下語文老師的自尊,老師們一想,我們起早貪黑,兩頭見星星,一顆心撲在學生身上,最后落得個誤盡蒼生,不僅沒有任何功勞、苦勞,甚至是犯下滔天大罪,成了危害我華夏振興千古罪人。這個罪名誰能受得了?
語文老師的這些困惑,很多局外人不明白,他們只是奇怪語文有什么難教的呢?不就是幾個字,一篇文章嗎?我們都是中國人,從小就說中國話,寫中國字,有什么難學的呢?是的,如果僅僅從這個角度來講,語文當然不難教。設若我們只是要求學生有寫字、作文、說話的基本能力,相信我們的語文老師一定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得很棒,而且還能讓學生普遍喜愛語文,因為它本來就是很可愛的一門學科啊!問題是,今天我們語文教師肩上的擔子絕不僅是做到這些,而是必須讓自己的學生要兼顧課內、課外,熟悉各種答題技巧與規范,從而在一次次選拔型考試中成績斐然。這樣一來,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就顯得大而無邊了,因為凡是考的才去學,不考不學,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純粹的語文教學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為考的教與學。其他各門學科亦如此吧。
課堂背上這樣的包袱是很難快樂,你可以選擇做辛苦的人,灑脫的人或者課堂高手。我選擇做課堂高手,雖然我現在還不是,但這是我的一個目標。畢竟人有了目標就有奔頭。
【我的課堂觀六年級作文】相關文章:
觀天宮課堂有感02-16
觀名人課堂有感04-03
觀《神十太空課堂》有感06-26
我的“課堂“作文09-23
我的課堂作文05-07
我的課堂作文11-05
課堂作文:我喜歡《課堂內外》08-21
課堂作文-我的課堂小插曲09-28
我的經濟觀作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