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看。本意是從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名醫(y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于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y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說,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秘方,能隔墻給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y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墻聽到宮內(nèi)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qū)m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cè)ナ馈1怡o又問:“他什么時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guī)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對守門人說:“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y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說:“先生該不是胡說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說上古有個姓俞的醫(y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開皮膚,疏通經(jīng)脈。先生的醫(yī)術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嘆息說:“您說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里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tài)神情,就能說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門人見他說得很有把握,終于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后為太子實施針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后,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唇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后,扁鵲又為太子配制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后,他對君主說:“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yī)術,只能說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里。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tǒng)》。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tǒng),會稽人,是位超凡脫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說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于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diào)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著響亮的號角,從夏統(tǒng)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tǒng)說:“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啊!”夏統(tǒng)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tǒng)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tǒng)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tǒng)的心,不解地說:“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匯。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shù)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于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于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欲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御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負米養(yǎng)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yǎng)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嘆說:“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yǎng)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愿以償了。”孔子贊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后發(fā)出的嘆息。這與子路的心態(tài)不謀而合。盡孝并不是用物質(zhì)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yǎng)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yǎng)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后,他怎么能尊重老人、贍養(yǎng)老人?怎么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鴻鵠之志
【出處】(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于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tǒng)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稅,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于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里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xiàn)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嘆息了好長時間以后,對同伴們說:“假如以后誰發(fā)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jīng)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著回答他說:“我們都是被人雇來耕地的農(nóng)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里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燕子和麻雀又怎么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后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舒爾茨說:“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著復國之志,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于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斗終生,實現(xiàn)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著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鵬程萬里
【出處】(戰(zhàn)國)莊周《莊子·逍遙游》。
【釋義】鵬:傳說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里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只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云一樣。
大鵬鳥乘著旋轉(zhuǎn)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著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沖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里。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只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里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里外的地方,是為什么呢?”
后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fā)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fā)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jīng)過努力之后,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釋義】夸父:古傳說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歷史典故】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干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夸父看到這種情景心里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后紛紛勸阻。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么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說:“太陽那么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于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后,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于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長心語】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并不在于天賦,而在于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guī)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于平庸一生,不愿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后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奮斗。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并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jīng)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zhàn)。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筑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zhàn)。于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zhàn)。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zhàn)經(jīng)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向秦軍發(fā)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zhàn)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鱉。幾十萬趙軍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沖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后,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yún)s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xiàn)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zhàn)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yōu)楝F(xiàn)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經(jīng)典歷史典故2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xiàn)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繡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后,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jīng)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干什么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出自:1.《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 就是說自己知道好的東西 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diào)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xiàn)。“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xiàn),而其積極表現(xiàn)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xiàn)。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經(jīng)典歷史典故3
曳尾涂中
【出處】《莊子·秋水》。
【釋義】原意指烏龜拖著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huán)境里茍且偷生。
【歷史典故】
莊子,名周,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抨擊儒墨的權勢觀,鄙棄虛情假意,主張順其自然。莊子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他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想請他來輔佐朝政,多次派使者來請他,都遭到莊子的拒絕。一次,莊子正在濮河上釣魚,楚王又派兩位大夫來請他去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大王想將國內(nèi)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著漁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已經(jīng)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卻把它用錦緞包好裝在匣子里,藏在廟堂之上。作為一只龜,是死了留下尸骨讓人尊敬好呢,還是情愿活著而拖著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兩個大夫說:“還是活著好啊。”于是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使者無言以對。
【成長心語】
莊子不為了富貴當“犬馬”,堅決不被名利鎖束縛的骨氣讓我們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yǎng)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充滿著對當時世態(tài)的悲憤與絕望。從他的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xiàn)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后的經(jīng)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diào)率性。與其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這正是莊子獨特人格魅力的卓越體現(xiàn)。
經(jīng)典歷史典故4
1、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zhì)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2、秉燭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zhì)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zhì),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3、白云蒼狗
唐太宗大歷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詩以天上浮云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云蒼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干有“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4、青梅竹馬
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無邪,親昵嬉戲的形狀。又以“兩小無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純潔,彼此相處融洽。如《聊齋志異。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與生同甲,時皆八九歲,兩小無猜,日共嬉戲。”典見《李太白集》
5、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6、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fā),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后大加贊賞,夸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7、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托。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后,奔走于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8、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后韓羽為淄清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云:“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云:“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后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后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diào)為“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墻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9、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10、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lián)即用此典。
11、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12、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后,備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tài)之美云:“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tài)十分傳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
13、綠葉成蔭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竿,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后與她成婚。此后連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后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似經(jīng)歷,曾有詩云:“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用語不同,而實運化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典見《麗情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14、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又明謝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15、閑云孤鶴
五代時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jié)峻行,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后,貫休以詩投偈。詩云:“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額聯(lián)尤為佳絕。但錢繆見后,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
然閑云孤鶴,何天而不可飛?”后因以“閑云孤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經(jīng)典歷史典故5
1、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賣鏡都市以謀昭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典見《本事詩》、《古今詩話》等)
2、響遏行云
古代傳說:薛譚拜歌唱家秦青為師,學藝未成自以為得奧妙,而向老師告辭。秦青并不挽留,將他送到郊外,途中為他撫節(jié)悲歌,表達師生依依之情。其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知己之不足,于是懇求秦青允許他返回繼續(xù)學習,終身不敢言去。“響遏行云”,形容歌聲高亮,似乎能阻止行云的前進。蘇軾《減字木蘭花?詠慶姬》詞“響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見《列子?湯問》)
3、漁陽摻撾
漢末文學家禰衡,少有才辯,長于筆札,孔融曾向獻帝表薦,曹操多次召見。禰衡恃才負氣,稱病不往,又以言詞譏諷。曹操深為嫌怒,但因他才名遠播,殺之恐招害賢之名,欲借機輕侮之。時方正月十五日,曹操大會賓客,乃命禰衡為鼓吏,在席上擊鼓助興。禰衡揚槌擊鼓,作《漁陽摻撾》,音調(diào)悲壯,鏗鏘如金石之聲,四座為之動容。依慣例,鼓吏當易衣,衡便于眾人前脫衣裸身而立,然后徐徐著鼓吏之服,顏無作色。后人因稱《漁陽摻撾》為鼓曲中妙品,又用以比喻慷概悲壯樂曲。北周庚信《夜聽搗衣》詩“聲煩《廣陵散》,杵急《漁陽摻》”,下句即用典。(典見《世說新語?言語》、《后漢書》注引《文士傳》)
4、春月勝秋月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3)正月,蘇軾知穎州(今安徽阜陽)時,堂前梅花盛開,月光皎潔。夫人王氏因謂:“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慘,春月令人和悅。”王氏平日未嘗作詩亦不言詩,蘇軾卻以此語實詩家語。欣然相邀歐陽叔弼、歐陽季默兄弟飲酒賞月,又作《減字木蘭花》詞一首云:“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zhuǎn)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輕云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專詠春月勝于秋月,一時傳為佳話。元梁寅散曲《人月圓?春夜》“三春月勝三秋月,花下展清陰”句,即用此典。(典見《侯鯖錄》、《藝文類聚》、《后山詩話》等)
5、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頷聯(lián)即用此典。清黃景仁《濠梁》“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也用此意。(典見《莊子?齊物論》)
6、夢游華胥
相傳黃帝即位三十年,因思為天下大治之難,乃寡欲清心,順其自然,三月不理政事。曾夢中游于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元首,亦無貴賤賢愚之分。人民無所嗜好,既不戀生,也不畏死;既無親疏向背之隔,亦無愛憎利害之心;水火難傷,鞭斧無損;云霧難遮其眼,雷霆不擾其耳,是個沒有人世利害得失的奇妙極樂世界。黃帝醒后若獲養(yǎng)身治物之道。廿八年后,終至天下大治。后因以“夢游華胥”喻到達理想王國。唐李商隱詩云“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即用此典。(典見《列子?黃帝篇》)
7、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興》“蛾眉艷曉月,一笑傾城歡”,又《清平調(diào)》“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均用此典。(典見《漢書?外戚傳》)
8、司空見慣
唐代詩人劉禹錫某年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罷官回京,司空李紳因仰慕其名,邀至府第,盛宴款待。席間,李紳命歌妓勸酒,劉禹錫即席賦七絕一首,詩曰:“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紳聽罷,就把歌妓贈給了他。此事范攄《云溪友議》卷七、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七均作揚州大司馬杜鴻漸與劉禹錫事,不能詳考。后人因以“司空見慣”比喻對事物的習以為常。蘇軾《滿庭芳?佳人》詞:“人間何處,有司空見慣,應謂尋常。”(典見《本事詩?情感》)
9、梅妻鶴子
北宋詩人林逋,為詩風格淡遠,其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傳誦人口的名句。他不趨榮利,終身未仕,初放浪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足不及城市,死后賜謚和靖先生,人稱“梅妻鶴子”。后遂以“梅妻鶴子”為隱者清心寡欲的象征。明徐復祚《偶寄》“紫綬高軒虛富貴,梅妻鶴子自風流”,即用此典。(典見《詩話總龜》、《夢溪筆談》、《宋史?隱逸傳》、《西湖游覽志》)
10、驛寄梅花
三國吳名將陸遜的族子陸凱,與范曄(非《后漢書》作者)是好友。兩人一處江南,一居長安,山川阻隔,常懷思念。冬日適有傳遞公文的驛吏南來,陸凱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驛吏攜往長安贈與范曄,并作《贈范曄》詩一首。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后因以“驛寄梅花”喻向遠方友人表達思念之情。如宋秦觀《踏莎行》詞:“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舒亶《虞美人?寄公度》詞“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一枝梅”等,都用此典。(典見《太平御覽》卷九七零所引《荊州記》)
經(jīng)典歷史典故6
中華民族是禮義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每逢宴飲,不善飲酒或不勝酒力者,往往會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盡禮數(shù),既推辭擺脫了飲酒,又不失禮節(jié),而且極富雅意。這一軼事廣為應用,可知此典故是從何而來呢?
話得從頭說起,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干后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荒淫、殘暴、濫殺,孫皓的罪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罄竹難書。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變成一個惡魔了呢?有人分析,這是他小時遺留的恐懼種下的禍根。父親當了太子,后被廢又被殺。全家的境況急轉(zhuǎn)直下,從天堂跌到地獄,他從小顛沛流離、擔驚受怕,嘗盡世態(tài)炎涼。而對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緣最近的親人,心中的仇恨無以言說。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實際靈魂已扭曲變形,變得乖張暴戾。等他掌握生殺大權,能呼風喚雨,曾經(jīng)壓抑的憤怒終如火山爆發(fā),有悖常論的瘋狂,才能讓內(nèi)心得到發(fā)泄和滿足。
大選美女擴建皇宮
孫皓繼位之初是釋放宮女,很快走向反面,開始大肆選美。
孫皓規(guī)定:東吳凡是20xx石(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部級)以上的官員,家中有女兒要上報。女孩到了15歲,必須讓孫皓先挑選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宮有數(shù)千人,但他還是嫌少,又派親信到各地選美。
偶爾碰到個美女會當個寶。真正滿眼絕色,也就不值錢了。后宮之中,遍是佳麗,孫皓怎么可能珍惜她們呢?棄之如草芥。他在宮中引入水流,環(huán)繞殿堂,每天在后宮晃悠,看到哪個美女不順眼,馬上殺掉,扔到水中。美女們嚇得魂飛魄散,躲在宮中不敢出來。
女人多了,總要安排個宮室。孫權建的太初宮就顯得太小氣了,孫皓在太初宮東邊新建了一座昭明宮,位置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成賢街及偏東一帶。
官職在20xx石以下的,都要參與這個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當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監(jiān)工。太初宮周長約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宮約1200多米,宏偉壯觀,富麗堂皇。
宮中有數(shù)以千計的各種首飾,孫皓讓美人們戴上首飾,看她們追逐打鬧。經(jīng)常早上戴下午就壞,工匠們也趁機偷盜,國庫揮霍一空。
濫殺大臣令人發(fā)指
孫皓在內(nèi)殺美女,在外殺大臣,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孫皓殺人的方式很多,剝?nèi)四樒ぃ谌搜劬Γ喾N多樣,殘酷至極。
中書令(幫助皇上在宮廷處理政務)賀邵因為中風,不能說話,也沒有辦法上朝。孫皓懷疑他裝病,命人嚴刑拷打,割斷他的頭,燒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會上喝醉了,孫皓懷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見他。王蕃這個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態(tài),在孫皓面前強裝鎮(zhèn)定。孫皓看他舉止正常,認定他是裝醉,立即處斬。然后,孫皓率群臣出宮登到山上,命令親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頭拋來拋去,最后人頭完全粉碎。
“以茶代酒”故事與他有關
東吳一個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們悲慘命運的縮影。
他叫韋曜,博學多才,為人正直。孫休就很賞識,但寵臣張布忌憚他,總是搬弄是非,說他壞話。孫休為了保全張布的面子,一直沒有重用他。
等到孫皓即位,初期很賢明,韋曜一路升遷,封為高陵亭侯,任中書仆射(中書令的主要屬官)。孫皓嗜酒,常常從早喝到晚,還有一個恐怖的規(guī)定,不論宴會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設了一個最低限。如果換算成現(xiàn)在量,接近3斤(度數(shù)沒有現(xiàn)在高)。哪個喝不掉就硬灌進去。
韋曜的酒量很小,孫皓對別人都不寬容,對韋曜卻特別優(yōu)待,擔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從,替韋曜倒酒的時候換成茶,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來。
韋曜很感激孫皓,決定報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經(jīng)常向?qū)O皓提出合理化建議。孫皓氣得不行,對你這么好,反而在我耳邊聒噪。臉色越來越陰沉。此后在酒宴上,對待韋曜,不僅不再換成茶,反而強迫他多喝酒。
孫皓有個變態(tài)的愛好。大家喝得面紅耳赤時,孫皓隨意點一個大臣,大家輪流說說他有什么短處。如果這個短處,孫皓不以為意,那一笑而過。如果這個短處讓孫皓聽了極不爽,那這個大臣當場被抓或被殺。
大臣們都崩潰了,參加宴會如同上了刑場,不揭發(fā),要自己命;揭發(fā)了,要別人的命。韋曜看不下去,勸孫皓取消這個規(guī)定,孫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讓他到閻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獄,隨即殺死,親人家屬全部流放。
東吳人心惶惶。但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孫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個無比荒唐的決定,舉國上下,都驚得瞠目結舌。
經(jīng)典歷史典故7
【出處】(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八卷。
【釋義】雙腳在地面上踏穩(wěn),踏踏實實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實、認真,作風質(zhì)樸,不虛浮,不投機取巧。
【歷史典故】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司馬光自幼便聰明機警,且膽識過人,深得周圍人喜愛。有一次,司馬光與幾位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伙伴失足掉進了缸中。其他的幾個小伙伴都傻眼了,不知該如何是好,你看我,我看你,都嚇得哭了。唯獨司馬光臨危不亂,操起旁邊的石頭,便向缸砸去,一下就把缸打破了,水“嘩”的一聲流了出來,那個小伙伴因此而得救了。
勤學苦讀的司馬光不到20歲便考中了進士。宋仁宗在位時,他已被提升為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馬光開始著手編年體史書——《通志》。他花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書成之后,宋神宗非常高興,將書賜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在寫作《資治通鑒》的19年中他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這一治學風格。對于這一點,不僅司馬光的朋友欽佩不已,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深為嘆服。
邵雍是與司馬光同時代的一位學者。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不肯入朝為官,曾多次拒絕朝廷的任命。他以畢生的精力研究《周易》,并寫有很多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皇級經(jīng)世》。邵雍與司馬光交往甚密,他們時常在一起品評朝政、切磋學問。在洛陽時,司馬光、邵雍、文彥博、呂公著等人經(jīng)常聚首,大家知道邵雍非常善于觀察,特別對面相學有相當?shù)难芯浚慵娂娤蛩埥蹋埶f一說自己的為人。邵雍對文彥博說:“你面相好,是一個為人厚道,但又有些脾氣的人。”司馬光聽了興趣也來了,便問道:“先生,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說:“你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啊!”司馬光聽了,不禁感嘆:“知我者,唯邵雍也!”
【成長心語】
社會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人們的期望也在變:人們可以不用再為了從一地到另一地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而煩惱,因為有飛機可以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nèi)實現(xiàn);人們可以不用再為了找不到書而焦慮,因為有了電腦所有的書都可搜索到……但這個世界的規(guī)律卻沒變,吃東西時,還是得一口一口吃;學習時,還是得一點一點地去看;工作時,還是得一步一步地去做……“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所以,還是腳踏實地地做事為好,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經(jīng)典歷史典故8
一日千里
戰(zhàn)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zhì)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為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后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zhì),原本以為可以得到嬴政的優(yōu)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報復嬴政。但由于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xiàn)太子丹復仇的愿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為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田光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一言不發(fā),拉著太子丹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為什么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對呀!您聽說的關于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著說:“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愿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后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敗告終。
經(jīng)典歷史典故9
西方國家10個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第一個塵世女子。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間后,主神宙斯為懲罰人類,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個年輕美貌、虛偽狡詐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為“具有一切天賦的女人”,并給了她一個禮盒,然后將她許配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顧禁忌地接過禮盒,潘多拉趁機打開它,于是各種惡習、災難和疾病立即從里面飛出來。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東西——希望。但希望還沒來得及飛出來,潘多拉就將盒子永遠地關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來比喻造成災害的根源。
2、達摩克利斯劍
達摩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暴君迪奧尼修斯的寵臣,他常說帝王多福,以取悅帝王。有一次,迪奧尼修斯讓他坐在帝王的寶座上,頭頂上掛著一把僅用一根馬鬃系著的利劍,以此告訴他,雖然身在寶座,利劍卻隨時可能掉下來,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時刻存在著憂患。人們常用這一典故來比喻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潛在危機。
3、繆斯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的通稱。她們均為主神和記憶女神之女。她們以音樂和詩歌之神阿波羅為首領,分別掌管著歷史、悲劇、喜劇、抒情詩、舞蹈、史詩、愛情詩、頌歌和天文。古希臘的詩人、歌手都向繆斯呼告,祈求靈感。后來,人們就常用“繆斯”來比喻文學、寫作和靈感等。
4、斯芬克斯之謎
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以隱謎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怪獸就是他。他給俄狄浦斯出的問題是:什么東西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只腳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個孩子,用兩條腿和兩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變成壯年,只用兩條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體衰,必須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稱為三只腳。俄狄浦斯答對了。斯芬克斯羞愧墜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謎”常被用來比喻復雜、神秘、難以理解的問題。
5、皮格馬利翁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他憎恨女性,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ya女像,并愛上了她。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并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并讓他們結為夫妻。“皮格馬利翁效應”后來被用在教育心理學上,也稱“期待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比喻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對他們施加的方法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
6、猶大的親吻
猶大是《圣經(jīng)》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子弟12門徒之一。耶穌傳布新道雖然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卻引起猶太教長老司祭們的仇恨。他們用30個銀幣收買了猶大,要他幫助辨認出耶穌。他們到客馬尼園抓耶穌時,猶大假裝請安,擁抱和親吻耶穌。耶穌隨即被捕,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人們用“猶大的親吻”比喻可恥的叛賣行為。
7、諾亞方舟
出自《圣經(jīng)》。上帝對人類所犯下的罪孽非常憂傷,決定用洪水消滅人類。諾亞是個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災。經(jīng)過40個晝夜的洪水,除諾亞一家和部分動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沒。后被用來比喻災難中的避難所或救星。
8、伊甸園
出自《圣經(jīng)》。上帝在東方的一片富饒的平原上開辟了一個園子,里面有果樹和各種飛禽走獸。上帝讓亞當看守園子。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從亞當?shù)纳砩先〕鲆桓吖牵斐梢粋女人——夏娃來陪伴他。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人們用伊甸園比喻人間的樂園。
9、禁果
出自《圣經(jīng)》。亞當和夏娃住在伊甸園中,上帝允許他們食用園中的果實,唯獨“知善惡樹”上的果實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誘他們吃了禁果,從此他們懂得了善惡,辨別出真假,而且產(chǎn)生了羞恥之心。上帝因此將他們逐出伊甸園。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東西。
10、多米諾骨牌
一種西洋游戲,將許多長方形的骨牌豎立排列成行,輕輕推倒第1張牌時,其余骨牌將依次紛紛倒下。用于比喻時,“多米諾骨牌效應”常指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歷史典故」03-20
精選歷史典故12-11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湘妃竹的歷史典故12-31
財神的歷史典故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