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作文

時間:2022-11-28 09:05:09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有關歷史典故作文(通用2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你知道經典的典故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歷史典故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歷史典故作文(通用20篇)

  歷史典故作文 篇1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歷史典故作文 篇2

  北齊時期有個官員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穩,很有見識。后來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過山東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準備贈送袁聿修一匹當地產的白緞。袁聿修得悉后,很是為難,于是便先一步離開了兗州。

  部屬問他緣由,他說,應避“瓜田李下”之嫌。兗州乃盛產綢緞之鄉,人家把東西早準備好了,咱們還是走開的為好。正是由于袁聿修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績突出享有聲望,還贏得了一個“清郎”的雅號,受到后人的廣泛贊譽。

  歷史典故作文 篇3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于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吞并六國,一統華夏。

  歷史典故作文 篇4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著酒杯,都久久不愿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說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臺,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說,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采回野生葡萄,并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后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并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臺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后,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臺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臺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為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蘊含著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后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并哈哈一笑,那么,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臺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歷史典故作文 篇5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歷史典故作文 篇6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歷史典故作文 篇7

  亦作墨缞從戎。绖(déī),古代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意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晉人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

  秦晉崤之戰發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戰役經過已如前載。戰前對于秦、晉、鄭、周王室來說,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卒,誰接替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秦穆公的戰略通過襲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晉襄公新繼位,能不能繼續高擎晉文公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過崤之戰給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敵不可縱”“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歷史典故作文 篇8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歷史典故作文 篇9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里,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里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陜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靈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歷史典故作文 篇10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偷盜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孟嘗君才獲得釋放。又靠一個門客裝雞叫;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才逃回齊國。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歷史典故作文 篇11

  開封是清官包拯為官的地方,后人為了紀念包拯,把凡是在某些方面開封當過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塊石碑上。

  從北宋開始,近千年間,那塊一丈許的表石碑上寫滿了開封府尹的名字。千百年來,凡是到開封的游人都會參觀當年包拯坐堂審案的地方,然后觀摩那塊刻滿名字的石碑。

  那塊石碑的正上方有一個凹陷的深坑,包拯兩個字已模糊不可辨了。而其他人的名字卻個個清晰可見。

  原來,游人和敬仰包拯的人站到那塊刻滿名字的碑前,都會尋找包拯的大名,然后用手指點寫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游客觸摸過那個寫有包拯名字的地方,日積月累,竟然被手指磨出了一個深坑。

  二十多年前,開封對那塊石碑進行了保護,在包拯紀念館中,又重新按原樣制作了一塊石碑;可到如今,仿制的石碑上刻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又被磨去一個淺坑。

  歷史典故作文 篇12

  史載,漢文帝劉恒有一次游上林苑,問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這苑里飛禽走獸共有多少種、多少只嗎?”上林尉一時答不上來。有個管理虎圈的嗇夫,此時賣弄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說得文帝眉開眼笑,馬上就要封他為上林令。

  廷尉張釋之勸道,周勃和張相如都是大家公認最稱職的官員,在回答皇上問題時,有時也答不上來,哪像這小吏夸夸其談呢?如果提拔這樣的人,只怕天下人效仿,都去耍嘴皮子了。所以,提拔這樣的人要慎重。

  文帝聽后認為有理,取消了任命。要善于明是非、辨真偽,多聽諤諤之言,少聽溢美之詞,尤其是對那些懷有某種目的的奉承、吹捧和贊美的話,那些明顯過頭的話,更要留一個心眼,保持高度警惕,在心中筑起一道有效防范的堅固堤壩。

  歷史典故作文 篇13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喪亂之際發兵攻越,越國軍民痛恨吳國乘人之危的行徑,同仇敵愾,奮力抵抗,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負傷死在歸途中。

  吳王夫差繼位,三年潛心備戰,公元前494年,率復仇大軍殺向越國。越國水軍幾乎全軍覆沒,越王勾踐逃到會稽山,越國向吳國屈辱求和。

  按照吳國的要求,越王勾踐帶著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吳國服苦役。越王給闔閭看墳,給夫差喂馬,還給夫差脫鞋,服侍夫差上廁所。勾踐三人受盡嘲笑和羞辱。為圖復國大計,勾踐頑強地忍耐著吳國對他的精神和肉體折磨,對吳王夫差更加恭敬馴服。

  夫差生病,勾踐觀其糞便察看病情令夫差十分感動。三年苦役期滿,吳王放勾踐回國。勾踐君臣相見,抱頭痛哭,立志雪恥復仇。

  勾踐回國后,時刻不忘吳國受辱的情景。他睡覺時,躺在亂柴草之上,夜夜不得安眠,睜眼便是勵精圖志,早日報仇!勾踐在自己的屋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

  勾踐又采用大臣文種建議,賄賂吳王,麻痹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布謠言,離間吳國軍臣,殺害伍子胥;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不問正事,加速吳亡。勾踐施行的美人計最厲害。夫差在美人西施的美色迷惑下,按照越國的心愿和設想的步驟,一步步走向滅亡。公元前???年,越王乘夫差去黃池會盟,偷襲吳國成功,吳國只好求和。后來越國再次起兵,滅掉吳國,夫差自殺身亡。

  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臥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歷史典故作文 篇14

  192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于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國際兒童節”的概念。

  這次大會有54個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于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救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討論。

  自此次大會后,一方面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面也為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各國政府都先后規定“兒童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 營。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 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 童節。

  1954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定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節。決議號召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的權利。指出全世界所有民主團體和成年男女要同雇用男女童工現象作斗爭,由國家保護兒童的健康,用削減軍費的辦法滿足兒童所需的經費。

  歷史典故作文 篇15

  三陽開泰之說來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中,古人以《坤》為十月的卦象,《復》為十一月卦象,《臨》為十二月卦象。卦爻分陰陽。《坤》卦六爻皆取陰爻,為純陰之象;《復》卦一陽生于下;《臨》卦二陽生于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陽爻有三--于是,“三陽開泰”成為歲首的吉語。明代雜劇《鬧鐘馗》劇中演,逢元旦,三陽真君在三陽閣下排宴慶賀新年--那“三陽真君領三個綿羊太子”,三羊象征三陽。

  十二地支配屬相,未屬羊。但并非自古如此。上世紀70年代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記載與今不盡相同的一套生肖,其中“午,鹿也。未,馬也”“戌,老羊也”。羊所對應的地支,是戌不是未。而且,在這一套生肖名單中,惟獨羊冠以“老”,好像“羔”羊不具備做生肖資格似的。睡虎地秦簡為何逢羊而尊“老”,是個值得討論的題目。至于“未羊”,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已見記載。放馬灘秦簡,也有學者認為是漢代簡冊。

  十二生肖的起源地,在中國抑或在巴比倫,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今人戲稱“洋生肖”,其對于羊也格外禮遇。黃道十二宮有兩個與羊有關,它們是白羊宮和摩羯宮。大約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生活在巴比倫的牧羊民族把星星稱為“天的羊”,稱行星為“隨年的羊”。黃道十二星座中羊占兩個席位,大概緣由在此。白羊座為巴比倫黃道十二星座之首,當年又與春分點相關,地位顯要,其在巴比倫星圖中的形象為手持麥穗的農夫。

  郭沫若主張生肖文化外來說,立論依據之一,即取白羊宮與麥穗。他1929年寫成的《釋支干》提出,十二生肖是漢武帝通西域時輸入的。他假定了十二地支與巴比倫黃道十二星座的對應關系,其中以地支未對應白羊座。郭沫若認為,甲骨文“未”字是“穗之象形”,“未為穗,當于白羊”,白羊座“星象為農人力田之形”。多年來,郭沫若的見解一直沒能被研究者所接受,睡虎地秦簡等出土文物也否定了這一推論。

  “未為穗,當于白羊”,這句話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話題。

  “三羊開泰”是吉語,五羊呢?南國就有一座城市,得五羊之吉。相傳,羊是給廣州帶來吉祥的五谷之神。《太平御覽》引晉代裴淵《廣州記》,載有五羊傳說。至清初,五羊故事仍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屈大均《廣州新語》記,古時南海有五仙人,各穿不同顏色的衣服,分別騎著不同顏色的羊,他們來到廣州,將六出的谷穗贈給人們,并祝愿永無饑荒。隨后,五仙人騰空而去,五羊化為石。五個仙人五只羊,帶來五谷豐登的祝福。廣州稱羊城,簡稱穗,均源于五羊傳說。如今,市內的越秀山公園矗立著五羊石雕,為廣州城標。

  祝福五谷豐登的羊,還被想像為雨工--隨龍布云播雨的神物。這見于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小說涉筆成趣地講到雨工:龍女牧羊,所牧并非凡羊,而是隨龍司水的精靈。故事講,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請他代傳書信,并自言是洞庭龍君之女。柳毅同情龍女的不幸,又好奇地問:“你既是龍女,牧羊何用?難道神靈也像人間一樣,畜牧為了宰殺嗎?”龍女答:“這不是羊,是雨工。”柳毅問:“何為雨工?”龍女答:“雷霆之類也。”龍女牧羊,羊是雨工,這樣的想像以龍主雨水為邏輯起點,倒也顯得順理成章

  歷史典故作文 篇16

  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倭人入寇,任環在江陰督兵迎敵。兒子派人前去問候,任環回了封家書,直言:“汝輩絮絮叨叨,千言萬語,只是要我回衙。何風云氣少,兒女情多耶!”任環的家書,鼓蕩著風云氣。“倭寇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寧?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討,嚼氈裹革,此其時也,豈學楚囚,對兒輩相泣幃榻耶!”

  他告訴兒子:幸而承平,則父子共享太平之福;不幸有變,只有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大家成就一個是而已。一個人有沒有風云氣,體現其襟懷格局的大小;一個民族風云氣強不強,關乎其能否邁出鏗鏘步伐。

  歷史典故作文 篇17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歷史典故作文 篇18

  東晉的謝安因淝水之戰而廣為人知,然而對于江蘇江都的百姓來說,更感念的是他筑埭治水的千秋之功。據載,為杜絕因旱澇頻繁而導致的莊稼連年歉收,謝安帶領民眾在甘棠以北筑起攔水大堤,時稱“埭”,這種“埭”,“隨時蓄瀉,高下兩利”。

  《晉書》評價謝安的這一功績是“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

  歷史典故作文 篇19

  《清稗類抄》中載,有個縣令叫陸清獻,為人剛正。巡撫慕天顏的生辰,下屬官員爭相獻納奇珍異寶,唯恐禮物不豐厚。只有陸清獻,從袖中拿出一匹布、兩雙鞋,說:“此非取諸民者,為公壽。”巡撫笑了笑,卻沒有收下。沒過多久,陸清獻就因為一點小事被罷了官。

  為了自清而丟了烏紗,在陸清獻看來,或許是意料之中。清操與官位之間,如何選擇?奉上一匹布、兩雙鞋的那一刻,他應當已在心里作出了決定。只有秉持“勿為名累,勿為利鎖,勿為權迷,勿為欲困”的理念,才能像陸清獻那樣,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做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一員官”。

  歷史典故作文 篇20

  負荊請罪大家都應該有自己喜歡的中國歷史典故吧!我也有,我最喜歡的就是負荊請罪這個典故。

  這個典故是我在一節語文課上知道的,雖然我不喜歡語文課,但這一節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讓我知道了語文課的快樂。

  剛開始的半節課,我一直沒怎么聽講,可到了后半節課我就來勁了,老師說:“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課文《將相和》。”光聽這個題目你會想,這和負荊請罪哪里有半毛錢關系,但是里面的故事講的就是負荊請罪。聽我一一道來,人物一:藺相如(讀過完璧歸趙典故的應該知道,同一個人);人物二:廉頗。故事是這樣的:在澠池大會上秦王想占趙王得便宜,但藺相如見機行事未讓秦王得逞而立了大功,因此趙王并封他為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廉頗很不服氣:“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此后藺相如一直回避廉頗,后來手下人問藺相如為何如此,藺相如答:“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這一席話使廉頗深感愧疚,覺得自己為了地位而不顧全大局,真是不應該,于是他背上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道歉。從此,兩人結為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這也就是課題將相和的由來,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指和好的意思。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顧全大局,而不要因小失大;在做錯了事情的同時,應該先檢討自己然后才責怪別人,這就是我為什么喜歡這個典故的原因。

【歷史典故作文】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歷史典故」03-20

精選歷史典故12-11

經典歷史典故09-23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關于歷史典故的作文03-15

廢寢忘食的歷史典故02-0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 无遮挡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久热香蕉在线视频 |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 起碰97在线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