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問三不知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一問三不知的歷史典故
一問三不知出自 《左傳》,現指怎么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 裝糊涂,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問三不知的歷史典故,希望讀者喜歡。
一問三不知的歷史典故
現在人們經常用“一問三不知”來指責某人對有關情況毫無了解,那么一個問題如何帶出三個不知,三個不知又具體是哪三個,歷史上最早的“一問三不知”的人又是誰呢?
話說春秋時期的晉國在經歷的文公時期的輝煌之后,便就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晉平公以后,晉國的朝政逐漸被掌管六卿的六姓家族把持。
等到晉出公即位的時候,晉國國君已經基本淪為傀儡。此時,晉國六大家族里的范氏和中行氏已經衰落,剩下的四大家族里,以智氏家族的實力相對較強。
智氏家族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主要人物是智瑤,智瑤是一個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在公元前475年做上了晉國的正卿,大權在握,他帶領晉國軍隊南征北戰,立下了很多戰功。
公元前472年,智瑤帶兵攻打齊國,大勝而歸,斬殺齊國統帥顏庚,在智瑤的領導下,晉國國力呈現明顯回升,大有恢復中原霸主的趨勢。
擊敗了齊國之后,智瑤又把矛頭對準了鄭國,與趙氏的趙無恤多次聯
手擊敗鄭國,先后奪取鄭國九座城池。
很多原先已經逐漸疏遠晉國的小國諸侯,看到晉國如今的實力大為增強,又重新依附晉國,為了能早日重奪霸主,智瑤決定乘勝追擊,于公元前468年,又一次帥兵出征,打算一舉消滅鄭國。
鄭國也是個很悲劇的國家,它夾在齊國、晉國、楚國等大國中間,經常淪為各路諸侯政治游戲中的炮灰。
在春秋剛剛開始的時候,鄭武公由于在烽火戲諸侯之后,幫助周天王復國有功,大受重用,而武功的兒子鄭莊公也是一代梟雄,他們父子二人共同將鄭國推向了一個頂峰時期。
可是如今,鄭國早已衰弱,面對晉國的強大攻勢根本無力阻擋,因此鄭國決定向齊國求援。
齊國面對晉國如今日漸強盛的趨勢,十分清楚如果鄭國一旦被晉國消滅,將會對齊國構成強大的威脅,于是便排出大夫田常立即率兵火速支援鄭國。
田常原先是陳國的貴族,其祖上在陳國滅亡后逃往齊國,如今爵位傳到田常時期,齊國的大全基本已經被田常控制。
田常奉命出擊后,帶著軍隊一路冒雨行進,在他的堅持下,部隊終于強度淄水,在戰爭開始之前抵達鄭國城下。
智瑤看到齊國的軍隊竟然從天而降,且經過一番急速行軍之后,依舊軍容嚴整,知道齊軍是有備而來,如果強行開戰,自己一定占不到便宜,于是便下令退軍,鄭國之圍也由此而解。
在智瑤下令退軍之后,有一個名叫荀寅的人,他本是晉國六卿中行氏的后人,中行氏衰落后便輾轉逃往齊國。
此刻荀寅見到晉軍已經撤退,為了向田常諂媚,便告知田常說:“我聽說晉國智瑤已經準備了1000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營門,要把我軍全部消滅。”
田常聽了他的話以后非常生氣的說道:“出發前國君已經對我下了命令,不要害怕敵軍的大批人馬,就算晉軍的兵力超過一千輛戰車,我也堅決應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我一定要把你的話稟報給國君。”
荀寅聽后,知道自己說錯了話,便感嘆道:“君子謀劃一件事,一定會將事情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都了解清楚才會上報,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難怪自己會被罵。”
由此可見,“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最早是指對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都不知道,后來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后,變成了今天的對所有情況一概不知的說法。
【一問三不知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有關一問三不知的歷史典故09-02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經典歷史典故09-23
「歷史典故」08-11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