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的歷史典故

時間:2024-03-15 13:35:28 海潔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古代戰爭的歷史典故20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代戰爭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古代戰爭的歷史典故20個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后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于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于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

  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馬革裹尸】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后漢書·馬援傳》。后以"馬革裹尸"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尸報君父,是為嘆耳!”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隊伍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隊伍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無中生有

  唐朝時期,安祿山、史思明爆發安史之亂的時侯很多官員都投靠他們,在雍丘(現河南杞縣)守城的唐朝將軍張巡對唐室忠心耿耿,一直都不愿意投敵,他帶著幾千人在雍丘守著這座孤城。安祿山派大將令狐潮令兵四萬開始進攻雍丘,張巡帶著部隊突襲雖然取得了幾次小勝,但無奈終究是敵眾我寡,況且城里資源逐步減少,面對敵人的進攻越來越難防御,只好按兵不動。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此時激發了張巡的思維,于是他讓將士們收集了大量的秸草,扎了上千個草人,到了晚上把披著黑衣的草人用繩子往城下吊,令狐潮夜里見到城上有人下來以為張巡的突襲部隊又要出動了,他一聲令下弓箭手如驟雨般萬箭齊發,這一晚張巡輕而易舉地得到了數十萬支箭,第二天令狐潮反映過來的時侯氣急敗壞。隔天夜晚張巡又讓士兵把草人吊下來,令狐潮的士兵見到了都冷嘲熱諷地笑著。張巡看到對方的戒備已經被徹底麻痹,急忙命令城上吊下五百精兵勇士,在夜幕的掩護之下,這五百名從天而降的神兵迅速殺入敵營,將令狐潮的部隊打得措手不及,張巡此時帶著部隊從城中殺將出來。令狐潮損兵折將,營地里哀鴻遍野一片慘狀,他只好退兵回到陳留(現開封東南部)。就這樣雍丘城被張巡利用無中生有的計策守住了。

  【生靈涂炭】

  后燕、后秦聯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國都長安被人包圍,苻堅因此退到五將山,等待有適當的機會能重新再來。后來苻堅被后秦活捉處死,苻堅的兒子苻丕就一直駐在鄴城。不過,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聽說苻堅已經死了,就請苻丕到晉陽,在王永等人的擁護下,當了皇帝。苻丕當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為左丞相。王永寫了一篇召告,想號召前秦的部隊去討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說:“自從苻堅被害,國都長安淪陷后,國家就開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員接到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馬到臨晉會師,準備作戰。”可惜后秦的軍隊實在太強大了,王永無法獲得勝利,前秦也逐漸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滅了。

  【運籌帷幄】

  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設酒宴,招待文武官員。劉邦 說:“諸位不要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為什么能取得天下?項羽又是為什么會失去天下的呢?” 有兩位頭領馬上回答說;“項羽待人輕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 厚而且愛護別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給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搖搖頭,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在軍帳中出 謀劃策,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面姓, 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 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態,我 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位重要的謀士范增,但他卻不信任。這就了被我攻滅的原因。”

  【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后,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后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后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后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之字死地而后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背水一戰: 背水布陣,作最后的殊死戰斗。指最后決一死戰。

  【一敗涂地】

  漢高祖劉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長(秦代制度,十里設一亭,十亭設一鄉。亭長,像是后來的保甲長、村長一樣。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驪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劉邦是個有智謀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會被治罪。于是,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重回家鄉,現在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當時秦二世非常殘暴,陳勝的起義軍攻下了陳縣,那里的縣令想投靠陳勝,但他想做領導,他的手下勸他去把劉邦幫忙,他答應了。當劉邦到城外時,他卻反悔而且下令關城門要殺兩個手下,劉邦知道后寫了一封信射進城里,調動城內的老百姓殺了縣令。后來老百姓都推舉他做縣長,劉邦在大家的幫助下很快就在沛縣正式起義了。

  【窮兵黷武】

  東吳后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

  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敗。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面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后、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古代戰爭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古代經典的歷史典故11-16

古代歷史典故12-20

古代清明節歷史典故04-03

古代歷史典故200字10則02-20

十大古代名曲的歷史典故05-29

古代名人尊師重道的歷史典故09-05

古代名人尊師重道的歷史典故01-02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歷史典故08-22

歷史典故05-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视频 |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 |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