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典故(通用29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想,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典故 1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于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吞并六國,一統華夏。
歷史典故 2
周武王滅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而此時的周成王還是個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對剛打下來的江山和年幼無知的侄兒,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攝政。
此舉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們牢騷滿腹,四處造謠,許多人信以為真,連年少的成王也充滿了疑慮,對周公旦的.行為產生懷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權力欲望的驅使下,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舉旗反叛,發動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亂”。消息傳來,周王室上下十分驚恐。
成王雖然年少,但也知道情況嚴重,完全依賴周公。經過大家的商議和安排,最后決定由周公親自率領大軍迎敵。經過三年苦戰,贏得了勝利,武庚在戰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誅殺,蔡叔成了俘虜,被流放到人煙稀少的蠻荒地區。
大軍回師那天,周成王親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滿臉歉疚地說:“予其懲,而毖后患!薄皯颓氨押蟆睆拇硕鴣怼R馑紴椋阂獜囊郧暗腻e誤中吸取教訓,防止以后再犯同樣的錯誤。
歷史典故 3
蜀漢后主劉阿斗的的歷史形象并不是很好,所以后人總是在揣度,為什么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 先從隆中對策說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最高戰略目標是“興復漢室”,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師出有名,二是可以爭取民心,無疑為劉備完成霸業提供條件。如此聰明之舉為何曹操孫權沒有想到呢?其實二人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曹操、孫權二人都無皇室血統,根本不可能打這個旗號去創業,劉備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倘若諸葛亮廢了劉禪,百姓便會起疑,“丞相說的`興復漢室還算不算?”廢了劉禪,等于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毀長城!
二 劉禪雖不為明君,但在諸葛亮時期卻不謂庸主,還未有后期那般荒唐,無非是貪戀女色、聽信幾句謠言,尚未構成大錯。試問諸葛亮有什么理由廢了他?廢一個皇帝,勢必造成朝中大亂,蜀國本身羸弱,如何經得起這一大動?如此一來,反倒天了自家風險。
三 諸葛亮要廢劉禪,是因為劉禪無能,不能完成大業。那么他若廢了劉禪便說明他完全有能力滅了魏國,與東吳平分天下!但蜀國當時由此力量否?滅不了魏國卻廢皇帝——他諸葛亮便是大罪人!諸葛亮何等英明?豈會為此自毀前程。
四 諸葛亮只想當丞相,對皇帝不感興趣。當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沒興趣,還是白搭。
歷史典故 4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后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歷史典故 5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并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后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 ”后,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里,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歷史典故 6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衛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并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占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后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說:“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還回家干什么!”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歷史典故 7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涓笧槭构饷饔礼v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里,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里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陜西潼關以東地區。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涓干轿挥诮耢`寶陽平鎮東南十公里處,F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歷史典故 8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響力比現在的春節團拜會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才舉辦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陽春園宴請全國七十歲以上老人兩千四百一十七人。后來雍正、乾隆兩朝也舉辦過類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飽學鴻儒,當眾吟詩聯句,即席用柏梁體選百聯句被史官記錄入史。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說已有141歲。當時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做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這場酒局體現出來的皇家氣派自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廚精心制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后,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歷史典故 9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為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后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原本以為可以得到嬴政的優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貒螅拥ひ恢惫⒐⒂诒,想報復嬴政。但由于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太子丹復仇的愿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為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田光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著太子丹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為什么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薄皩ρ!您聽說的關于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著說:“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愿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后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敗告終。
歷史典故 10
漢元帝因后宮女子眾多,就叫畫工畫了像來,看圖召見寵幸。宮人都賄賂畫工,獨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畫得最差,不得見漢元帝。后來匈奴來求親,漢元帝就按圖像選王昭君去,臨行前才發現昭君優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來,就把毛延壽、陳敞等許多畫工都殺了。
歷代文人多據此為文、吟詩作賦,如吳雯《明妃》:“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王安石《明妃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歐陽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后,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于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歲的.王昭君郁郁而終,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后人稱之為“青!。
歷史典故 11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羅貫中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講述的是曹操和袁紹在白馬對峙時,曹操營中大將關羽斬殺了袁紹陣營兩大猛將顏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紹派遣顏良出戰前,帳營中的謀士曾告誡袁紹說,顏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單獨讓他帶兵出戰。
但是,袁紹沒有聽從該謀士的.意見,一意孤行地讓顏良去進攻曹將劉延。曹操的謀士荀攸讓曹軍假裝在延津渡河,讓袁軍誤以為曹軍要偷襲他們的后方。于是,袁軍會分散兵力入駐延津,如此一來曹軍便可攻襲白馬。袁軍果然中了曹軍計謀,當顏良距離白馬十公里時候,已經看見曹軍在前方。顏良震驚之余,倉皇準備迎戰。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攻打袁軍,關羽騎馬走到隊伍前方,看見對方將領顏良。關羽騎著馬沖入袁軍,還沒等顏良反應過來,關羽已經沖到顏良面前,立即斬殺了顏良的頭顱。袁紹和文丑得知顏良已被曹軍殺害,心中萬般悲痛。決心前去與關羽交戰,為好友顏良報仇。文丑與關羽大戰數個回合后,文丑感嘆對方實力太過強大,于是文丑駕馬沿河而逃。關羽哪里肯放過文丑,關羽乘勝追擊,快要追趕上文丑的時候,關羽使出絕技拖刀斬,將文丑誅殺。
《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全文經典的一個故事橋段,后來讀者認為,文丑和顏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不可能輕易被關羽誅殺。
歷史典故 12
傳說殷末樂師延為紂王作曲,紂王聽而倦。武王伐紂時,樂師延搶琴東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樂聲靡靡傳出。
公元前534年,衛國靈公應邀去參加晉國虒祁宮慶典。朝辭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朧之中忽有琴鼓絲竹之音。他披衣俯窗,側耳細聽,時隱時現,微妙悅耳,問及左右,都說聽不見。便召來樂師涓。聽后,涓告訴靈公:“臣能識其略矣,須更一宿,臣能寫之”。夜半,玄音復發。涓援琴而習之,盡得其妙,靈公聽后,龍顏大開,問其究竟。涓道:“先時,紂王命師延作靡靡之音,師延不肯,帝辛欲殺之,無奈而譜曲。紂王喜聲色,朝歌暮舞,通宵達旦,隧失天下,師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驚世人也!变副鞠胍源苏f服靈公禁聲色,絕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誣上行私。靈公卻視毒草為香花,砒霜為冰糖,不介其意,越聽越迷。至晉國后,靈公虒祁宮如此富麗堂皇,諸侯濟濟無不稱道。待酒酣將醉時,便喚涓曰:“過濮水所獲妙曲,速援琴以助雅興!变覆豢,后迫于靈公之威,不得不彈。未等彈完,師曠厲聲制止道:“此為亡國之音,不可聽。夜有鬼神之聲,世間必有冤情!膘`公亦不聽勸阻,隨使歌妓伴樂起舞。
朝晉歸來,靈公貪圖享樂的私欲與日俱增,見自己的重華宮簡直不能和晉國妃妾宮女所住的`廂房相比,便擴修重華宮,新建衛王殿。真是皇宮金殿將欲傾,檐下燕雀不知危。
歷史典故 13
黃允,東漢人,是一位才華橫溢、博學雄辯的人,加之他英俊瀟灑的長相,高雅脫俗的氣質,可以說是人見人愛。可惜他做事有些輕浮,偶爾做出一星半點與名聲不大相符的事情,但除了妻子外,并不為外人所知。若憑才學,黃允也能功成名就,就連東漢最善于品評人物的名士郭泰見了他也不無感慨地說:“你有絕世的才學,足以成就大業,只怕行為上的不檢點,會毀了你一生。”這話不幸被郭泰言中了。
當時的宰相袁槐自己的親侄女年齡不小了,時常留意晚輩中有沒有可意的人物,想為她找一個如意郎君。當他見到黃允后,不由得感嘆道:“佳婿若能象黃允,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黃允聞聽此言,以為宰相有意將侄女嫁給他,不覺心中產生了一股邪念。黃允便找了個借口,寫下一紙休書,打發妻子開路回家。
妻子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異常平靜,來到后堂拜見婆婆,說:“現在我被休棄了,剛才也跟黃允長談作別。我別無所求,只是在這里的`時候,與親戚朋友相處得不錯,希望在我離開這里時再和人家見一面!逼牌疟硎就。
于是,派人把宗族親戚朋友等召集到一起,共來了三百多人,黃允的妻子在眾人中間坐定,手揮著衣袖,口里滔滔不絕,一口氣講述了黃允所作的十五件丑惡下流、見不得人的事情,說得鑿鑿有據,直聽得眾人目瞪口呆。
講過之后,她登車揚長而去,絲毫不為自己被休棄而感到羞辱。黃允卻就此聲名狼籍,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門見人了。
歷史典故 14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王率軍隊對絞國發動進攻。楚軍連連得勝,一直攻到絞國都城的南門。絞國軍隊不出城交戰,竭盡全力把守城池,楚軍幾次三番攻城,都沒有取得成功。
楚國大將屈瑕見此情形,就對楚王說:“絞國國勢弱小,處理事情很輕率而不使用計謀,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弱點,用智謀取勝!比缓螅虺醌I了一條計策。楚王一聽,認為很好,就依計而行。
第二天,楚國的幾十個士兵扮做樵夫模樣,到絞國都城周圍打柴,來引誘敵軍。絞國將領見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沒有楚軍保護,就派軍隊捕捉他們,結果三十個手無寸鐵的楚人被他們抓住。絞國官兵見這么容易就獲得“勝利”,都高興得笑了起來。
過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誘敵軍。絞兵發現后,沒有等到下命令,就紛紛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這時,事先埋伏在城北門的楚兵一起沖殺出來,絞國軍隊很快就被打得大敗。
絞國軍隊遭到慘敗,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絞國國君為了保住國家,被迫在絞國的城下與楚國簽訂屈辱的`盟約。從此以后,絞國貪小便宜吃大虧的事情,便在各國中傳揚開來。
◎成語釋義
常用來比喻抵御不住敵人的武力威逼,被迫簽訂屈辱性的和約。
◎故事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出處譯文
在戰爭中大敗絞國,強迫絞國在城下與楚國訂立屈辱的盟約后返回。
歷史典故 15
周武王滅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國號為魯。周公因為輔助成王的緣故就沒有前往封地就國,于是讓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國。伯禽也就成了魯國實際的開國君主。伯禽出發之前,周公告誡他應該謙恭下士,不能因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達封國之后,把曲阜作為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后依照周國的制度、習俗來進行治理。因為要去除當地的舊習俗,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定,然后返回成周報告政績。而魯的鄰國齊卻只用了五個月就返回成周報告結果了,這是因為齊國采取了和魯國完全相反的政策。齊國的封君簡化了周的'制度,并依照當地風俗來治理封國,于是很快地穩定下來了。周公因此認為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因為的它的政策不如齊國讓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在管叔、蔡叔聯合武庚作亂時,東方的淮夷、徐戎等也興兵作亂,前來攻打魯國。伯禽率領魯國的軍隊前往抵抗,奮戰兩年最終在周、齊的幫助下平定了魯國。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堅持使用周禮治理魯國,又加上成王賦予了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魯國因此在立國之初就奠定了豐厚的周文化基礎。而在后來“禮壞樂崩”的時代,魯國則成為了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歷史典故 16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將劉岱和王忠倆人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岱和王忠不敵劉備,曹軍以失敗告終。曹操得知后,決定親自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備難敵曹操的攻擊,兵敗而逃。劉備下屬關羽被曹操所擒獲,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軍營。
曹操早已聽聞關羽的威名,便獎賞了給了關羽大量的物品,并任命關羽為偏將軍。袁紹和曹操在白馬作戰時,曹操親自率領張遼和關羽前去迎戰。顏良是袁紹軍營中勇猛的將士,關羽騎著馬在千軍萬馬中將顏良的'頭顱割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官員,袁紹軍營中沒有一位敢出來與關羽抗衡的將士。隨后,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早已得知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不想讓關羽前去劉備軍營,曾以各種方法挽留關羽,但是關羽依然不為所動。曹操曾經派遣張遼前去打探關羽的心意,關羽告訴張遼說,曹操對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經承受劉備的厚愛在先,恐怕要辜負曹操的美意了。關羽隨即告訴張遼說,等到幫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時,自己便會離開曹營,前去劉備隊伍。張遼將關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后,曹操反而大肆賞賜關羽。面對曹操的執意挽留,關羽留下一封書信便離開了曹營。曹操手下大將勸告曹操殺掉關羽,但是曹操認為能人志士,各為其主,這不能成為殺害關羽的理由。這件故事流傳到后世,百姓稱為“千里走單騎”。
歷史典故 17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后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
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瑤,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
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后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F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哦度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
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系。酒后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剎風景?
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宴。
7年后,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
戰后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7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7年前不究之恩。
楚莊王大為感嘆,便把許姬賜給了他。
歷史典故 18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歷史典故 19
上古有位賢人叫許由,他品格端方,淡泊名利,贏得了帝堯的尊重,不僅多次向他請教處世為君之道,甚至想要把首領之位禪讓給他。許由不但不接受,而且逃到潁水之濱的箕山腳下隱居。后來,堯又想委任他做九州長,結果不等傳達的人說完,許由就忙不迭地跑到潁水邊去洗耳朵,表示不愿意讓這種世俗的聲音玷污了自己的'清聽。此時,他的隱士朋友巢父正好牽牛經過,聞聽此事后,語帶譏誚地說:“你如果一直居于深山,不與世人交往,又有誰會來打擾你呢?現在你這樣做,只是故作清高,沽名釣譽罷了,我還怕這水被你污染,牛喝了會害病呢!”,說完便牽著牛到上游飲水去了。
巢父的話揭示了隱士的悖論:真正的隱士注定無名,早已湮滅在歷史中,留下名字的“隱士”大多只是虛構或表演給世人看的。至于那些宣揚隱逸精神的士人,多是將其視為處世策略,他們向往的還是“道隱則隱,道顯則顯”的瀟灑境界。
許由洗耳的故事能夠被后世傳誦,關鍵在于它反映了文人對政治的復雜情感——既希望得到權力的眷顧,又不愿意放棄獨立的人格。同時,還表明了一種姿態,即使是被儒家看作黃金時代的堯舜治世,也不能羈絆文人高潔的心靈,更遑論其他時代了。因此,“許由洗耳”為各種藝術作品廣泛引用,雖然表現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著重以“洗耳”表明文人的高潔和自愛。
歷史典故 20
相傳在公元前206年,劉邦為王,就國南鄭南。韓信便到南鄭投靠劉邦,雖經蕭何多次的引薦,但是劉邦并不韓信加以重用,韓信傷心就此逃走。蕭何聽到韓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來不及稟報劉邦的情況下,親自將韓信在青橋驛附近追回,并在劉邦面前反復陳述重用韓信的利害,因此說服劉邦,曰:“擇良日,設壇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留壩縣內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拜將壇,亦稱拜將臺,位于漢中市城南門外,距離古漢臺西南約200米處。南環中路南側有南北兩座土臺組成,臺高3米多,面積為7840平方米,相傳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筑。南臺四周用漢白玉欄桿圍砌,臺場平坦寬敞,臺腳下東西各樹立一石碑,東碑陽刻“拜將壇”3個字,碑陰刻《登臺對》。西碑陽刻“韓大將韓信拜將壇”8個字,碑陰刻七絕一首:“辜頁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 拜將壇現已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并建立文管所,對其加以保護。
拜將壇主體由南北分離的兩座夯土臺筑成。臺高3米多,面積為7840平方米,此壇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筑。面積與古漢臺接近,是當年劉邦駐漢臺拜韓信為漢大將軍,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筑。
歷史典故 21
為防止別人暗算,曹操他對照料、服侍自己飲食起居的侍從們說:“我有個毛病,或者說特殊功能,當我在睡夢中時,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會跟夢游癥似的,馬上跳起身來殺死這個人,所以今后當我睡著、尤其是熟睡之際,千萬不要靠近我,以免誤殺。”
曹操為使眾人相信自己的話,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覺時,故意蹬開被子,裝作受凍而不知的`酣睡狀態。
一個平日深受曹操喜愛、對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細入微的小男童,見主人在寒夜受凍,出于職責、更出于對曹操的愛戴,便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走到曹操臥床前,剛要伸手撿起地上的被子給主人蓋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頭寶劍,狠命一揮,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殺人之后,一言不發,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來。
其他侍從嚇得面無人色,都呆傻般一動不能動。很長時間才清醒過來,但誰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個被殺的小童也就一直橫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來,一見床頭床尾濺滿鮮血、床下又橫臥著已死的小童,大驚之后便大怒:“誰敢殺我所愛之人?!”
曹操的這種伎倆,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極。這個人就是楊修。當曹操裝模做樣為小童送葬時,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見楊修戳穿了自己的計謀,深恨楊修,后來終于找了個借口殺死了楊修。
歷史典故 22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
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后,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余人。后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谷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正是由于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
后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歷史典故 23
漢安帝在位期間,羌族部落經常侵擾漢朝邊境,有一次竟然把漢朝的武都郡包圍了起來,漢安帝忙任命虞詡率軍抵抗羌軍。虞詡率人連夜趕往武都郡,部隊到達陳倉、崤谷一帶時,被大批羌軍阻擋。虞詡見此情形,忙下令部隊停止前行,然后大造聲勢,說朝廷派的大軍隨后就到,到時就對羌軍前后夾擊。羌軍不知是計,便兵分四路搶掠糧草。虞詡見羌軍分散開來,就抓住時機,突破羌軍的防線,繼續向武都郡進發。
虞詡命令軍隊全速前進,每天行軍一百多里,命令各隊士兵第一天挖兩個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將領不解其意,問他說:“孫臏領兵作戰,每天減灶以迷惑敵軍;兵法說每日行軍三十里,可確保安全。我們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規矩啊!”
虞詡回答說:“用兵打仗要根據不同的形勢,采取不同的策略。羌軍人多勢眾,士氣高昂,我們不能與之硬拼。如果我們行動緩慢,必會被羌軍趕上。兵不厭詐,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敵人,當年孫臏減灶,是為了佯裝弱小;如今我們加灶,是為了佯裝強大。”
羌軍見漢軍每日加灶,以為漢軍的兵力正在不斷增加,就不敢繼續緊追其后,虞詡的`軍隊才能安全地進入武都郡。虞詡又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作戰,大敗羌軍,使動蕩的武都郡最終安定下來。
歷史典故 24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墒谴炭鸵烟拥脽o影無蹤,到哪里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余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么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于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么個分法?”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歷史典故 25
東漢末年,袁紹的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23歲才開始讀書求學。但因其刻苦努力,進步十分明顯。當時袁紹的軍隊軍紀很差,每攻陷一個地方,都會掘開墳墓盜取陪葬的財物,因此所到之處,百姓都十分痛恨他們。崔琰見此情形,便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接受了他的建議,從此以后嚴懲此事,并封他為騎都尉。
官渡之戰中,袁紹敗于曹操,崔琰被俘。于是,他開始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做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太子,崔琰反對,他對曹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還善于發現人才。他有個堂弟叫崔林,性格內向,很少說話,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人的發達有遲有早,我只不過是早做了幾年官,怎么比得上崔林呢。有才能的.人需要長時間的磨煉才能成器,以崔林的見識和才干,將來必成大器!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錯,因為崔林一直刻苦讀書,而且時刻關注政局的變化。后來,在崔琰的推薦下,崔林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到了魏文帝時期,他官至司空,被封為安陽侯。
歷史典故 26
戰國末期,秦國日益強盛。秦昭王見楚王無道,國力衰微,有機可乘,立即命大將白起攻打楚國。不久,楚國京城陷落,接著白起又在山西上黨地區的長平大敗趙軍。秦軍軍威大振。
長平之戰后,白起又率得勝之師,移兵魏國,將魏國京城大梁鐵桶般地圍了起來。魏國朝野一片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魏王召見蘇厲向他請教。
蘇厲說:“秦國早就有滅掉六國的`打算,事情很難辦。不過,我愿意去見周天子,也許周天子能阻止秦國繼續用兵。”魏王聽了蘇厲的話,心中升起一線希望。
蘇厲馬不停蹄地趕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對周赧王說:“白起善于用兵,秦昭王派白起攻占了楚國,又連敗趙國、韓國,目前又將魏國京城大梁圍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傾覆的危險!
周赧王覺得蘇厲說得挺對,就派人對白起說:“如今將軍已經立下了大功,應當馬上托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旦戰敗,就前功盡棄了!
白起根本不把周朝使者的話當回事,仍然對魏國發動猛烈的進攻,結果大獲全勝。
可是,白起雖然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秦昭王后來卻聽信讒言,不僅罷了白起的官,還逼迫他自殺。白起果然是前功盡棄。
歷史典故 27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后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游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么盜寇,讓你們辛苦了!”
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后,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由于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歷史典故 28
講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那邊去了。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福氣呢?”經過幾個月,他的馬帶領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禍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馬,他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福氣嗎?”經過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邊塞,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拷L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沙場。唯獨只有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 ,(沒有被征去戰場),父子倆保全了性命。
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叭淌яR”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后來衍生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
歷史典故 29
范巨卿(漢明帝時楚州山陽人)在趕考途中與張元伯(汝州南城人)兩人情意相投,結為兄弟。兩人分手之時,正是重陽佳節。范巨卿因老母早逝,遂與張元伯相約來年重陽,拜見張元伯母親。張元伯說,設雞黍款待,恭候范巨卿。二人灑淚而別。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重陽。這一日,張元伯一切準備就緒,便站立莊門守望。候至三更時分,隱隱見黑影中有一個人自遠處而來。到得跟前,張元伯認得是范巨卿。張元伯大喜過望,引卿至草堂,取雞黍并酒,邀其入座。然,范巨卿,不坐不食。張元伯不解。范巨卿這才說,雞黍之約,從未忘記,但被俗世所累,直到今日,才知是重陽。無奈千里迢迢,非數日不能到達。聞聽人死之后,可以魂行千里。所以,以死來赴雞黍之約。并請張元伯去山陽,見自己尸體一面。說完,淚如泉涌,急急而出,轉眼不見。
次日,張元伯含淚辭別家人,奔向山陽。數日,到得山陽,打聽到范巨卿家,人言范巨卿已死二七,今日下葬。張元伯問明去處,追至而去。到得跟前,放聲大哭。張元伯大哭曰:兄為弟亡,我豈能獨生?我自備棺槨之費,愿嫂垂憐,將張元伯葬于卿側。說罷,自刎而死。
范巨卿、張元伯這種生死相約的誠信精神感人至深,為了紀念二位賢士,范巨卿家鄉山陽范莊更名雞黍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4-07
經典的歷史典故05-29
歷史典故11-17
歷史的典故09-20
欲擒故縱的歷史典故04-20
借花獻佛的歷史典故08-04
關于經典歷史典故07-29
古代經典的歷史典故11-16
歷史典故:南轅北轍12-04
丹參的歷史典故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