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作文10篇(優秀)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典故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典故作文 篇1
從小我就看過不少歷史典故,其中一個我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沖稱象》。
曹沖很小的時候就善于觀察,人人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孫權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見那頭巨象身強體壯,四肢粗壯,十分罕見。為了想知道這頭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眾大臣一起來商議,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拿個稱來稱一下。”有的就說:“這要造個多大的稱,還是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吧”。當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爭執不下的時候,曹沖走了過來。他彎腰低頭靠近曹操的耳朵,輕聲細語地說了一通。只見曹操聽了點頭稱是,連連叫好。
曹操按照曹沖說的`方法,叫家丁們準備好一條船,把巨象帶到了河邊,趕上船,當船下沉穩定后在船舷齊水面的地方劃上一條線。然后宰把巨象趕下船,再往船上裝石頭,直到船下沉到那條線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稱稱出船上石頭的重量,這樣巨象的重量就測算出來了。
曹沖的這個辦法不僅不用宰大象,而且還很輕松的量出它的體重。這個辦法“嘖嘖”讓大家稱贊,眾人們立刻豎起大拇指直夸曹沖的聰明。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典故,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冷靜地分析,多動腦。
歷史典故作文 篇2
司馬穰直
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軍事家司馬穰苴是一個信守軍規的軍事將領。有一次國君的親信莊賈視察軍隊,不按規定的時間到達軍營,司馬穰苴依軍令要將莊賈斬首。國君派人為莊賈求情,這個人未經允許就將馬車駛入營門。司馬穰苴就殺了此人的仆人和駕車的馬,以示懲戒。這種不畏權貴、信守軍令的.作風,使司馬穰苴樹立了威信。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最終打敗了敵人。
歷史典故作文 篇3
多做“無當時譽”之事
東晉的謝安因淝水之戰而廣為人知,然而對于江蘇江都的百姓來說,更感念的是他筑埭治水的千秋之功。據載,為杜絕因旱澇頻繁而導致的'莊稼連年歉收,謝安帶領民眾在甘棠以北筑起攔水大堤,時稱“埭”,這種“埭”,“隨時蓄瀉,高下兩利”。
《晉書》評價謝安的這一功績是“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
歷史典故作文 篇4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于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吞并六國,一統華夏。
歷史典故作文 篇5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歷史典故作文 篇6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寫過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蘭亭集序》,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世人把他們合稱“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還吃過墨嗎?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練書法,書童端來了午飯,并催促王羲之趁熱快點吃。
但是王羲之因為在練字,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練字。書童沒辦法,只好請王羲之的媽媽過來喊他吃飯。
當王羲之的媽媽過來,看到滿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饅頭,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這時媽媽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頓時忍不住大笑起來,而王羲之看到媽媽哈哈大笑的樣子,卻不以為然的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午飯真好吃呀!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著哈哈大笑的.媽媽,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饅頭,也跟著笑了起來。
我平時總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寫字時要不就給一個筆畫來個隱身術,要不就是把字寫成“甲骨文”。
當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王羲之專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必須認認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歷史典故作文 篇7
“千軸不如一書”
北宋文人柳開年輕時,尚氣自任,貪圖虛名。有一年,他去參加科舉考試,穿著象征士人身份的華麗衣服,把自己撰寫的數千軸文章用車推著,以引起主考官的注意。沒想到,主考官讀了他的文章后,覺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遠不如他的'衣服華麗。而另一位應試舉子張景卻沉著穩重,不事張揚,僅從衣袖內拿出一篇極短文章呈給主考官。主考官讀后拍案叫絕,連連稱贊,立刻把張景的文章評為優等。“柳開千軸,不如張景一書”,一時成為文人士子趣談。
歷史典故作文 篇8
巧言令色”留心眼
史載,漢文帝劉恒有一次游上林苑,問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這苑里飛禽走獸共有多少種、多少只嗎?”上林尉一時答不上來。有個管理虎圈的嗇夫,此時賣弄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說得文帝眉開眼笑,馬上就要封他為上林令。
廷尉張釋之勸道,周勃和張相如都是大家公認最稱職的官員,在回答皇上問題時,有時也答不上來,哪像這小吏夸夸其談呢?如果提拔這樣的人,只怕天下人效仿,都去耍嘴皮子了。所以,提拔這樣的`人要慎重。
文帝聽后認為有理,取消了任命。要善于明是非、辨真偽,多聽諤諤之言,少聽溢美之詞,尤其是對那些懷有某種目的的奉承、吹捧和贊美的話,那些明顯過頭的話,更要留一個心眼,保持高度警惕,在心中筑起一道有效防范的堅固堤壩。
歷史典故作文 篇9
唯不安者可以安
咸豐年間,廣西內亂。正在家居的.黎吉云被重新起用,他到京師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彈劾湖廣總督程矞采庸怯誤事。黎駐守東城,他對守城的將士說:“城上宜多積磚石。”守者表面應承,不見行動。黎督責更加緊急,說:明日不備,就治罪。守者害怕獲罪,就向上反映,說侍御以明日寇至來嚇唬我們。上官報告朝廷,朝廷以張慌將他降職,時論以為可惜。
記錄這件事的清廷官員陳康祺說:明日寇至,固守者之甚其詞,但被命守城,而不作寇至之想,那守的是什么呀?廣東內亂,所以狼奔鼠竄,天下無固守之城,大都是“明日必不寇至”之一念誤之。現在粵亂已平,今后還可以不備來祈求平安嗎?(
歷史典故作文 篇10
為官當“知惡能去”
東漢章帝時,竇憲倚仗皇后的庇護而橫行無忌,甚至低價強奪沁水公主的`田地,并威脅眾人緘口。章帝得知后,怒責竇憲,說他比指鹿為馬的趙高還要囂張。然而,章帝礙不住皇后說情,僅讓竇憲把田地還給公主,卻不治其罪。此后,竇憲更加無所忌憚,甚至圖謀篡權。司馬光對此評價:“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歷史典故作文】相關文章:
歷史的典故09-20
經典的歷史典故05-29
經典歷史典故04-07
歷史典故11-17
歷史典故作文(精選)12-27
歷史典故作文07-28
[精選]歷史典故作文01-24
歷史典故作文[精選]12-23
[經典]歷史典故作文09-13
(經典)歷史典故作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