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六年級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六年級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六年級作文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家。”我們的祖國大家園里有五十六個兄弟姐妹。他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但是,他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園中,卻有著不一樣的地域環境,不一樣的名族風俗。
在我們蘭溪,到了正月初十,是我們那邊一年一度的龍燈會。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橋燈”,一般均有百余橋, 長者數百橋,甚至千橋。龍頭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 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龍形狀。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艷奪目。燈橋下托木板,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
在那天夜里,街上都會擠滿了眾多的人前來觀看。大家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一起等待著精彩的舞龍燈。遠遠望去,好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也在這片“海洋”中等待。終于,在遠方有了一片紅紅的燈火在這熱鬧的人群中蠕動。我背在爸爸的背上,向遠方眺望。“哈!是舞龍燈的隊伍來了。”我非常得興奮,十分期待龍燈在我身邊“游”過的那一瞬間。很快,前面的人漸漸散開。只見一條體型碩大的龍,在我的面前游現。
在我們那里,誰也不能從龍燈那里跨過,因為龍燈是具有威嚴的,誰也不允許有人這樣侮辱他。要是誰敢這樣做,指不定是一份打。
很快,龍燈在我們的眼前慢慢移動,我們也一步一步的跟著龍燈。想在他身上沾點光。
民俗六年級作文2
苗族的歷史悠久,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沖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舉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此外還有踩鼓、賽馬、摔跤、斗馬、斗鳥等活動。苗族喜愛歌舞,蘆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歡的的著名樂器,大的長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蘆笙舞流行于貴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時,往往幾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蘆笙吹著同一曲調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苗族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藝術,有大量的優美詩歌和傳說故事流傳至今。“飛歌”享有盛名。樂器主要有:蘆笙、木鼓、皮鼓、銅鼓最富盛名。
無論是誰只要去過苗族,就會讓你流連忘返,舍不得走。
民俗六年級作文3
一年之中,最令人興奮的節日當然是春節了。春節里的民俗和飲食,如同錦上添花、畫龍點睛。
先說春節的民俗。臘月二十三這天,便是小年。按照民俗,這天里,人們需要祭灶王爺,讓灶王爺上天說自家的好話。
臘月二十四,要打掃自家的房子,意味著掃除一切對人們不友好的事物,迎接歡樂、財富、健康,這是辭舊迎新的象征。
再過幾天,到了大年三十這天。人人都盼著這天,因為這天晚上是一年的最后一晚。晚上要吃餃子,還能看各地的春節聯歡晚會,難怪會讓人人掛念。
大年初一初二,人們都會穿上新衣服,外出游玩,也會燃放鞭炮,使年味兒在爆竹聲中越來越濃,讓人們十分享受。
再說過年時的飲食。臘月二十五,人們吃凍豆腐。在北方,人們把做好的豆腐放在室外,寒冷的天氣使豆腐在一夜里凍成蜂窩狀。凍豆腐怎么燒都很好吃。
臘月二十九,要蒸饅頭吃。饅頭也有很多花樣,有的捏成花形的、魚形的,還有元寶形的。味道也有不同,有酒釀的、紫薯的、夾豆沙的。味道和形狀各有千秋。
三十晚上,餃子是主角,也有年夜飯。餃子也有元寶形的,但餡料多是豬肉。還有一些農村里,在餡里加一枚硬幣,吃到包有硬幣餃子的人,在下一年里會很幸運哩。
年夜飯也有在模子里被制成各種樣子的米粿,有的是元寶,有的是錦鯉,這兩樣居多。米粿里摻進豆沙,摻進一些堅果,十分好吃。
現在已進入立春,但“過年”這個詞鐫刻在每個人的心中。懷念過去的年,期盼將來的年,民俗飲食是不變的,每個人對年下的定義也會不變。
民俗六年級作文4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端午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天,我剛起床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穿好衣服就發現一門把手上掛了幾捆捆好的艾葉。后來我問爸爸這件事,爸爸笑著對我說“艾葉可以辟邪,還可以做藥材用。”我聽完后匆匆下了樓,看見媽媽外婆在包粽子…
媽媽包粽子的動作可嫻熟著呢!先把粽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紅豆、豆沙、糯米等做餡,將這些餡煮熟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粽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粽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之后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一個小時后,改文火煮半個小時就可以了。鍋里不時地飄散出一股粽子的香味,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饞嘴的我不住地問媽媽:“粽子有沒有好啊?我等不及了!”媽媽有時耐心地回答我一聲:“沒有。”有時卻懶得回答我。再過半個小時后,饞嘴的我終于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心滿意足了。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端午節的另一個習俗是賽龍舟。但是吃粽子和賽龍舟是怎么來的呢?爸爸走過來告訴我:“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仗義執言遭到革職放逐,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自己有心報國卻無法挽回,心如刀割,但是屈原不肯放棄自己的國家,于是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后,百姓們紛紛劃起龍舟到汨羅江去憑吊屈原,有的還拿著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蝦食用,這樣魚蝦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擔心飯團被蛟龍所食,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就發展成現在的粽子了。以后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為的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聽得津津有味,想不到粽子和龍舟的“背后”竟有這么悲傷的歷史故事。我以后要更加珍惜五月初五這個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一個擁有歷史故事的節日,我愛這端午節。
民俗六年級作文5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且只說茶,就種類繁多。比如:龍井茶、普洱茶、莫干黃牙……真是數不勝數。可我最喜歡的,還是我們德清特有的,“茶中奇葩”——烘豆茶。
在《史記》中有記載:大禹治水的時候,下渚湖周邊,洪水泛濫。于是大禹封汪芒氏為防風王,前來與百姓一同抗洪。但抗洪期間,防風操勞過度,身患重病。當地的百姓用烘青豆、腌制的陳皮和野芝麻泡茶給他喝,結果很快大病治愈。但是大禹聽信佞臣之言,誤殺了防風王。后來得知實情,后悔不已。于是為他建造廟宇,塑像立碑,歌功頌德,供世人瞻仰。所以烘豆茶又名“防風神茶”。
烘豆茶是用烘豆、陳皮和芝麻等,數種香料配制而成的。但主料是黃豆,它的制作可不簡單。首先是要把皮剝開,在鄉下有一句俗話:“誰家剝黃豆,大家都來幫。”大家一起剝,速度可是快了好幾倍哩!在家剝好的黃豆,用水煮熟。最后把熟黃豆放入圓形竹匾上曬干,用炭火烘上幾日。那黃豆從黃變綠,香噴噴的烘豆也就烘好了。制作一杯烘豆茶也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東風”是什么呢?哈哈,是一只精美的杯子!一只金邊白瓷杯,好似一朵綻開的花兒。不同的人家,杯子當然也不一樣,但都令人賞心悅目。杯子中,碧綠的茶葉,青綠爽口的烘豆,橙紅色的胡蘿卜干和金燦燦的陳皮,組成了一幅絢麗的彩色畫卷。捧在手里,水不燙,溫溫的。呷一口,水中帶著咸咸的味道,伴隨著幾聲嘎嘣聲,烘豆,陳皮和芝麻的香味兒,蔓延整個口腔,舒適感傳遍全身,沁入心脾。正所謂“茶不醉人人自醉”。
現在,人們吃的都過于油膩。但是只要喝上一杯香噴噴的“烘豆茶”,就能把人從迥異的當代拉回樸實無華的從前。
民俗六年級作文6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們中國人要一起度過。“春節”也是我們常說的過年,雖然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們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動、興奮、愉悅,那我就說說我們增城過年的風俗吧。
早在春節降臨前,家家戶戶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我們都會把家里的各個角落、里里外外都給打掃干凈,進行一次大掃除。春節的前一天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媽媽每年都要精心挑選一幅好春聯,今年爸爸媽媽選的上聯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聯是:財如人意滾滾來,橫批是:五福臨門,這副春聯預示著新的一年里我們家會財源滾滾、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媽媽會準備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飯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團圓飯。吃飽了團圓飯我們一家子圍坐在電視機前看中央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我們邊看邊談,說他們表演得怎么樣,我們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們早早地起了床,穿著新衣服,給家人拜年了。他們就會給紅包我,大人們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我們。紅包里的多少錢并不重要,主要是讓我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
我很喜歡春節,因為春節十分熱鬧,還可以收到許多壓歲錢,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這就是我們增城的春節!
民俗六年級作文7
我的的老家是浙江的臨海,有許多與別的地方不同的習俗:過新年、元宵節、中秋節.
快過年了,人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回家鄉過大年.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爺爺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家家戶戶就開始放煙花爆竹,一走出門,便聽見了震耳欲聾、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從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傳來.這聲音把我嚇了一大跳:嚇得我趕緊用手捂住耳朵!這聲音大得,連說話聲都被淹沒了,不得不讓人大聲地喊.之后,我看著滿天迷人的煙火,每個煙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真叫人看的眼花繚亂,簡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煙花節”.
在我們浙江臨海春節一般都是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還未亮,我就被鞭炮聲吵醒了.天剛蒙蒙亮,只見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插燭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還有許多禁忌:不準掃地吧,不準將水倒出去,不準動刀······
還有,我們那兒過元宵節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過.元宵節那天你猜我們吃什么?湯圓No!No!No!不是湯圓,在我們哪兒吃的是“羹”,它是將一大堆原料攪拌成的,都是薏米漿為主,再放芥菜葉、豬肉末、豆腐干······攪合在一起,攪好了之后,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后調味出鍋,因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鍋,這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呢!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風”.各地的風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節日,各有各的過法.因為有了這樣的不同,節日才會變得非常有趣.你家鄉的風俗,又是怎樣的呢?
民俗六年級作文8
說到浙江德清,最著名的就是新市小吃了吧,在新市小吃中,最具特色的就屬梅花糕了。
一提到糕,人們腦海中往往就會浮現出那種扁扁、糯糯的糕,但梅花糕偏偏就是那“糕中奇葩”。為什么說它奇葩呢?首先,梅花糕,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如梅花,不像其它糕一樣為正方體、長方體。其次,在梅花糕的表面有紅、黃、綠等各種顏色的絲,顏色十分鮮艷,比那些清一色為白、黃色的糕好看多了!就算是沖著它的樣貌,那也得去嘗一嘗。
相傳梅花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色澤誘人,便故作品嘗,發現其入口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勝過宮廷御點,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我品嘗過梅花糕,它的味道讓我念念不忘。梅花糕外焦里嫩,軟綿的口感,濃縮的甜香味、熱乎乎的夾餡流連齒間。這糕頂著純白色的六角“腦袋”,沒嘗過的人絕對看不出里面還有豆沙餡。它的“小腦袋”上還戴著一些紅紅綠綠的“頭飾”,甚是好看!我咬了梅花糕一口,軟軟糯糯的糕填滿了一嘴。我繼續向豆沙進攻,我咬了一大口,糕中就會流出琥珀色的紅豆沙餡,這時就趕緊去舔,爽滑無比,還帶著梅花淡淡的芳香,飄然至心,心情在這妙不可言的芳香中明朗起來。
新市梅花糕展示著獨特的江南特色。如果你們有空走近新市,一定要感受它那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發現它蘊含著的江南味道!
民俗六年級作文9
說到火鍋,大家一定不陌生。身為半個四川人的我,更是吃過不少火鍋。那種鮮美的湯汁,配上新鮮的食材,可口的蘸料,想必沒有人會不愛。
火鍋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烹飪方式,老少皆宜。古代稱火鍋為“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的“咕咚”聲而得名,西漢博士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這便是火鍋的萌芽。到了商代,祭奠時就要“鳴鐘列鼎”而食。就算是火鍋的雛形。后又經歷了幾個朝代的演變,到了宋代,火鍋終被正式記載了下來。元代,火鍋流傳到了蒙古一代,用來煮牛羊肉。清代,火鍋甚至變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
火鍋特色即為邊煮邊吃,現吃現燙,油而不膩。鍋本身又有保溫效果,吃時食物仍熱氣騰騰
四川火鍋,以“麻、辣、鮮、香”著稱,用料多種多樣,頗受大眾歡迎。從“山珍”到“海味”,從“飛禽”到“走獸”,可入火鍋的食材可謂數不勝數。一句話,凡是能吃的均可在火鍋中燙食。
《易經》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化成天下。”火鍋的文化底蘊十分重要。火鍋采用“煮”這一單一的烹飪手段來處理各種不同的食材,同樣使他們變得鮮美,因而火鍋真具有包容性。“火鍋”一詞是炊具、盛具、吃法、技法的統一。這表現了中國飲食之道的“和諧性”。
小小的火鍋也有這么多的學問,這這種種文化特色,個個深入人心,使人無一不驚嘆民族傳統、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俗六年級作文10
剪紙是我們中國的一門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面對眼前這幅精妙絕倫的剪紙,我不禁拍案叫絕,嘖嘖贊嘆。
這幅剪紙展現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臉上掛著甜甜的微笑,身著五彩繽紛的長裙,頭頂頂著三個白碗在翩翩起舞呢!
看著看著,我入神了,仿佛身臨其境:晚上,新疆的大廣場上正舉辦著篝火晚會,異常得熱鬧。這時,一位美麗的姑娘款款走上了舞臺。她身著紫色輕紗演出服,衣服上繡著各種各樣彩色的花紋,讓人目不暇接。頭發上掛著許多珠子,一朵鮮艷的珠花嵌在發間,著實耀眼。脖子上掛著一串小鈴鐺,細細的手腕上戴著許多手環兒,閃閃發光,讓人感到很隆重。
正當我在思考著為什么要穿成這個樣子時,耳邊突然傳來了一陣美妙的音樂,姑娘那輕盈的身姿也隨著音樂擺動起來,脖子上的鈴鐺發出了清脆的響聲。音樂聲、鈴鐺聲和熱烈的掌聲形成了最動聽的天籟之音。
這時,另一位姑娘拿著幾個白瓷碗走上了舞臺,把一個碗拋向那個跳舞的姑娘。只見那位跳舞的姑娘靈活地把身子一扭,頭正巧頂住了那只碗。就在她一扭,一頂之間,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兒,“小心呀,姑娘,別摔著,別一不小摔碎了碗,扎到腳。”我還沒看清怎么回事,那姑娘已經隨著音樂又轉了幾個圈,接著那個拋碗的姑娘把碗一下子全部拋到了空中,跳舞的姑娘如旋風一般,用手和腳同時接住了碗,然后像雜技演員似的把碗全部一下子頂到了頭上,開始做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她時而跳,時而連轉好幾個圈,時而劈叉……最后收場時,她頭上的碗已經有八個了。頓時,觀眾席上傳出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想到這里,我不由念起了一句俗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表演難度如此高的舞蹈,一定得下很大的功夫吧!
一張小小的剪紙竟然能讓人聯想出這么生動的情景,剪紙的魅力不言而喻。了不起的剪紙;了不起的人,更了不起的是創作。
民俗六年級作文11
老師曾經說過:“如果只是這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那么學生只能學到總量百分之四十的知識。如果在老師講的基礎上學生還能互相交流合作,那么能學到百分之六十的知識。究竟怎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呢?就是讓學生先自己學會再教其他人,這樣能吸收百分之八十的知識。”為了學會更多東西,我們全班舉行了一次民俗風情的主題研究活動。
老師并沒有直接教我們這次研究的重點知識,而是教會我們學習方法。這好比古人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教會了我們方法,接下來,我們就要一起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里抓捕智慧的魚兒。其實我們整個研究的過程都非常簡單,雖然遇到過不少困難,但收獲頗豐。
我學會了感恩。
我感謝我的組員在集合的時候等待遲到的我;我感謝我的組員在排練時就算一次次重來也從來沒有抱怨;我感謝我的組員就算得知結果差強人意也盡可能的'安慰我;我感謝我的組員在修改幻燈片時給的一次次建議;我感謝我的組員與我分享成功時的喜悅。
我學會了探索。
剛開始的我們就猶如雛鳥一般懵懂,對藥王節一無所知。直到后來,我們知道了它是壯族人所通曉的節日;知道了它是一年一度舉辦于四月二十八日節日;知道了它是為了紀念藥王所創辦的;知道了它對于壯族人有著特殊的意義;知道了······
通過這次活動,我主要學會的就是兩點,感恩和探索。在這個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危險和謎團,所以我要感謝那些在困難時曾經幫我一把的人,盡管有的熟悉,有的只是打過一個照面的陌生人。我還要探索那些謎團,在探索出結果時,我會突然發現收獲的不僅僅是成功的喜悅,還有自身能力的提升與一種境界的升華。
民俗六年級作文12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家家都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升天想玉帝稟報這家人一年里的善惡,供玉帝據以懲罰。于是,百姓們供上紅燭,糖瓜沒期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據說在大年三十晚上,他還要與眾神同來人間過年,這個時候,家家則會舉行“接神”,“接灶”的儀式。
在臘月二十四,我隨媽媽、爸外婆和奶奶一起打掃家里的每一處地方。以前 打掃的時候,都是胡亂打掃一通。但是,這一天是“掃房日”,所以可不能馬虎了。此后家幾乎胡煥然一新,店鋪、百姓人家,新帖的春聯光線奪目,顯示著家富人寧,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
除夕這天,家里祭祖、接神、接灶,非常熱鬧。大家也已經不工作了,在外的游子也千里迢迢的追趕回來。家里的長輩和晚輩匯聚一堂,隨后我與弟弟妹妹們等待這發“壓歲錢“。”壓歲錢”的名字還有一個小傳說:“年”好比“歲”,過年時,人們怕“年”來搗亂,就把壓歲錢放在小孩子的床頭枕底下。當“年”來到百姓家吃孩子時,枕頭底下的紅包發光,就把“年”給嚇走了。從此,人們便有了這個習俗。
吃過團圓飯,一家人陸續來到了門外,將鞭炮整齊有序的擺在兩道中間。然后爸爸和舅舅把火線點燃。門外的鞭炮聲跟鞭炮的名字一樣——“震中雷”。看著一家人臉上露出的歡悅的笑容,聽著門外震耳欲聾的聲音。我不禁想起了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除夕之夜,通宵燈火齊明,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在電視機旁看著各種節目,一起拍手叫好,歡歌笑語連不停,盡情娛樂。人們辭舊迎新。當新年的鐘聲響時,四面八方鞭炮齊鳴,歡慶活動進入高潮。
初一一大早,熱熱鬧鬧的拜年便拉開了序幕。 ”
民俗六年級作文13
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人們卻感到年味淡了,過年沒意思了。民俗文化逐步遺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重要原因。走,跟著杭州市濮家小學四(5)中隊的喜氣洋洋小隊去千年古鎮——塘棲,訪民俗、尋年味。
一踏進廣濟橋邊標有“古鎮年味節”的大紅“牌坊門樓”,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一串串的大紅燈籠。紅紅的燈籠,映紅了人們的臉,瞧,我們站在這里合影,個個臉上喜氣洋洋。
下了廣濟橋,街道兩邊店鋪林立,年貨琳瑯滿目:匯昌米糕、粢毛肉圓、粽子、鑊糍、梅花糕、臭豆腐……我們不僅大飽眼福,口福更是不淺。最吸引人的要數老火灶打年糕了。高高的老火灶上,炊煙裊裊,米香彌漫。用這個灶頭蒸出來的年糕又黏又緊,咬在嘴里軟而不松,有彈性卻不粘牙,好吃得不得了。
剛出鍋的米團,還冒著熱氣,一位爺爺揮著大木槌,不停地給米團翻身。
看著爺爺的動作這么輕盈、熟練,我們也手癢癢了,想試試。一拿,才知道大木槌是這么沉重,我們四個小伙子一起來也很費勁,爺爺太了不起了!
經過千錘萬擊的年糕到了案板上,爺爺把年糕搓成長長的橢圓形,用一根細繩將年糕切成了饅頭狀,太神奇了。
接下來開始捏年糕,爺爺先把年糕切出兩塊薄片,捏成圓形,黏在小方塊的年糕上,用紅顏料一抹,真沒想到,爺爺那雙粗糙的手,一轉眼工夫竟能捏出如此好看的元寶。
我們隊員們也來體驗用細繩切年糕、動手捏年糕,跟著爺爺學做元寶。
爺爺還告訴我們,打年糕是中國古老的年俗,寓意著年年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古鎮濃濃的年味,你感受到了嗎?
民俗六年級作文14
雪愈下愈大,望海樓里的氣氛越來越高漲,人們迫切地期待著第一屆“老行當,新玩法”的演出,我們小記者也是如此。
趁演出還沒開始,我四下看了看,表演臺的周圍布滿了各式各樣的泰州民間文化特色。你看那做糖人的中年人,雙手靈活的翻轉,不一會兒一條游龍就做好了,那栩栩如生的樣子仿佛真的要騰飛而去,所謂的畫龍點睛的效果也不過如此吧。再看那邊賣的是什么呀?各種的動物,各式的囊包,小巧又可愛,我拿起最前面的蝴蝶問道:“老板這個多少錢哪?”“四塊。這里面是加香料的,你買的話我給你加上去。”老板爽聲回答。我這才明白這就是香囊,古人常用的香囊。我久聞這香囊的大名,便拿起一個心形的,說:“老板我要這個。”老板把香料裝好遞給了我。頓時,一股清新的味道竄入我的鼻腔,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啊!
咚—咚—咚,鑼鼓聲響了起來。民俗演出開始了,我急忙跑過去看節目,不料,人太多了,早已把整個舞臺圍得水泄不通,我在人群中擠來擠去,好不容易謀得了一席之地,可那時已過了好幾個節目,真遺憾!不過,接下來的海派秧歌舞還是讓我忘卻了暫時的不快。姑娘們長袖舞起了花,水藍色的絹扇異常華美。天上的雪花似與這舞蹈融為了一體,雪舞紛揚,和諧曼妙。
民俗表演結束了,人們紛紛散去。手中的香囊依然散發著幽幽的清香,好像在訴說不忍離去的心情。我又一次徘徊在望海樓前,思緒萬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不久的將來,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一定會在全世界的大舞臺上散發璀璨的光芒。
民俗六年級作文15
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鑼鼓聲和喧鬧聲,人聲鼎沸,我循聲而望,原來那是在舞龍燈。走進了看是一條金龍。金黃色的龍鱗,土黃色的龍身,一個大龍頭,上面有一雙閃閃發光的大眼睛,嘴巴張的老大老大,鋒利的牙齒露了出來。伴隨著“咚咚鏘、鏘鏘鏘、咚咚咚”,那條龍舞動了起來,時而在空中飛舞,時而繞著地面盤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后,神氣十足。我好奇地問一個村上一個年紀大的爺爺:“爺爺,你們為什么要舞龍燈啊?”
只聽那位爺爺說:“因為龍是一個代表吉祥的動物。我們舞龍燈就把這份吉祥之氣帶到了每一戶人家,讓每一戶人家都平安地迎接新年!”我聽了爺爺的話,開心地跟著“龍”去每一戶人家送喜氣去咯!
我到了一戶人家門外,發現主人吧100—200元人民幣放在“龍”的嘴里。我腦子里又冒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放錢在龍的嘴里呢?我找到了一位村上的一位奶奶,她告訴我說:“因為這樣就表示可以讓人家一生平安、健康、長壽。”
后來,我又從村上的一位爺爺哪兒得到了一些關于舞龍的知識:原來,在農村舞龍燈代表村民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在企業里舞龍燈代表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甚至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舞龍燈也代表全國人民恭賀新年、萬事如意!
原來,這小小的一個舞龍燈、竟發揚著中國偉大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給發揚光大!
【民俗六年級作文】相關文章:
過年民俗作文-民俗12-23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民風民俗的小學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民俗的作文05-30
民俗的作文09-01
有關于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4
有關北京的民俗作文范文-民俗12-22
有關于民風民俗作文-民俗作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