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風作文9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作文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風作文 篇1
踩高蹺、玩獅子、吃湯圓……舞龍賞燈鬧元宵,歡天喜地迎春來,要說老家安徽宣城的春節民俗,真是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鬧花燈遍及城鄉,玩燈時伴以爆竹煙花等,十分壯觀。同時還有踩高蹺、旱船、玩獅子、挑花籃等活動,兒童提燈更是美不勝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燈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帶我去雙溝看花燈,剛過東華山就聽見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我連忙下車,只見一條長長的隊伍,兩條龍燈在前面游動,中間許多人提著花燈,后面還有兩只麒麟搖頭晃腦,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
隨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鑼鼓聲,那條金色的龍舞動起來了。你看它時而在空中翻飛,時而繞著地面盤旋,時而龍頭從龍身下鉆出來。真是巨龍騰飛,讓我們目不暇接,周圍觀看的人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舞龍的人個個精神抖擻,龍頭前的那個人手握彩球,一會揮到東,一會揮到西,龍頭跟著彩球擺動,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時,傳來“媛媛”“媛媛”的呼喚聲,我回頭一看,啊!花燈隊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個橢圓形的大花燈,花燈上寫著“五谷豐登”,其他的花燈也都是橢圓的,像一個大冬瓜,不過上面有點貼的是一首詩,有點貼的是剪紙,花燈用各色彩紙糊成,黃、藍、綠、紫、大紅、粉紅——給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提花燈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有點把花燈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們的隊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燈?”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興奮不已,接過姐姐手中的花燈,跟隨隊伍向前走。可沒有走多遠,就覺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這么一會兒,就打退堂鼓了,我們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讓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繼續跟隨人群前進。終于從東華山來到沙墩,鄉親們出來迎接我們,小孩子圍著我們跳啊,叫啊,場面好不熱鬧。在這里鬧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隊伍才浩浩蕩蕩向前走。我們經過每一座村莊、學校都要停留一個小時左右,好不容易來到了目的地雙溝。此時夜幕已經降臨,我雙腿也快拖不動了,看其他孩子一個個都興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輸給別人呀!“我們還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訴我。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領頭的人又給我們發了個通電的小燈籠,叫我們把小燈籠放進大花燈,這下,花燈全都亮了,與白天相比更美了。我們往回走,經過白天的村莊、學校,鄉親們還是那么熱情,放爆竹來迎接我們。走呀,走呀,終于回到了東華山,此時已經12點了,我累得筋疲力盡,宵夜是熱氣騰騰的包子,我連吃三個,真香呀,這可是我一天的勞動所得哦。
提花燈,讓我盡情的體驗到了家鄉春節的民風民俗,這個寒假我過得特別有意義。
民風作文 篇2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個山川秀美、民風古樸的地方,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著全國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興千戶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有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還有龍鰲河、高過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內大小河流2900多條,條條溪河清澈見底,這里有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來到黔東南,你回感覺到這不僅是空間的轉移,而是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使這里還保存著唐代發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居住在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最高的貴客到來,攔路酒達十二道之多。穿著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脫粗曠的小伙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的中心,有“百節之鄉”的美稱,民族傳統節日數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為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場面,風情別致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著東方文化的光芒。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余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里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采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媽媽把面粉倒進盆子里,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團面團后,再把面粉和和水和成一團面團后,再把艾葉洗干凈,放到鍋里熬幾分鐘后,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面團里,多揉幾下。揉面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松松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面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后從面團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團,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后,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后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于,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開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幾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里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風作文 篇3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風作文 篇4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泱泱中華,盛開著五十六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之花。他們衣著不同,住所不同,食物不同,處處顯示著中華文明高貴深厚的文化底蘊。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文等縣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風、鶴峰、宜恩、利川、恩施等縣(市),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等縣,以及貴州省的印江、沿河等縣。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的民錦。土家族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每桌七碗,九碗或十一碗,但無八碗十碗,因為八碗被稱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和菜是土家族民間逢年過節必不可上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被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菜。端午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用一個巨大的蒸籠裝滿了糯米,把蒸熟的糯米倒在舂石里用竹子舂成粘稠狀,幾個土家族姑娘圍成一團,把糯米捏成餅狀,裹上芝麻即食。
美麗的中國傳統文化,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反映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
民風作文 篇5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節有很多習俗,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放煙花、猜燈謎......還有啊,就是要吃湯圓。
俗話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今年的元宵節雖然天氣很冷,但是沒有下雪,絲毫不影響大家的心情,到了晚上,很多人都走出家門,到廣場看放煙花,賞燈,猜燈謎。
煙花還是像往年一樣好看,今年是在淄博體育中心集中燃放,天剛黑下來,這里已經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周邊的道路都封閉了。七點半,焰火晚會正式開始了,隨著噼噼啪啪的鞭炮鳴響,夜空變成了一塊美麗的畫布,各色禮花騰空而起,競相綻放,似流星,似蝴蝶,似花冠,似奔騰的駿馬,似奔流而下的瀑布......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勝景。我們忍不住歡呼起來,真是太美了!
回來的路上,媽媽給我講他們小時候怎么過元宵節,那時候的節目可多呢,一般從正月十四持續到正月十六,每天上午聽到鑼鼓聲一響,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馬路兩旁,等著扮玩的隊伍,那喧天的鑼鼓聲,整齊的高蹺隊伍,讓人精神振奮的舞龍舞獅,最傳統的打鐵花......是他們兒時最愛看的節目。
媽媽說她小時候最怕的是扮玩隊伍里騎小毛驢的,那些人化妝的像小老太太一樣,歪戴著帽子,嘴里叼著袋,嘴角還點著一顆大黑痣,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后面的人拿小鞭子一抽,他就撒歡一樣往人群里亂竄,一不小心就來到你面前,嚇得大人孩子們直往后退,大呼小叫的,也給人們帶來了無數的歡笑聲,哈哈!
民風作文 篇6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溝里——大柘鎮塘根村,那里的婚禮風俗習慣非常傳統,近似于影視中的古代婚禮。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燃起鞭炮.“嗚里哇啦”吹響嗩吶,熱鬧極了。吹嗩吶的有七八個人,節奏歡快,鏗鏘有力,高亢明亮,那場面用語占真是無法形容。你瞧,從花轎里走下來一位大姐姐,接著一位老婆婆馬上扶她走進大廳,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時啦。那老婆婆拿來一根紅綢帶,讓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儀大喊一聲“肅靜”,整個大廳頓時鴉雀無聲。司儀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后,旁人立刻端上來一盤食鹽和一盆山石,寓意他們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這時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個小男孩身上?原來那個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獻I二兩個紅彤彤的雞蛋,雞蛋寓意早生貴子,這兩個雞蛋寄托了親人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愿。
接下來該是敬茶的時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盤中香味濃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給他們。父母高高興興地接過茶,一面細細地品味著,…面從懷里掏出一個大紅包遞給新人,這又是長輩對他們和和睦睦、白頭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儀大喊一聲。頓時整個大廳人聲鼎沸,新郎、新娘在眾人的`笑聲中走向自己的快樂天地。房門前,擺放著兩盆生機勃勃的石竹,寓這對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戶貼滿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頭煥然一新,希望這對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發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麗的畫卷。
老家的婚禮習俗可真寓意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民風作文 篇7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風俗吧。
端午節的風俗非常的多,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就這樣,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形成了,而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端午節的風俗,相處各種辦法保護端午節的風俗。
民風作文 篇8
按照廣西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就開始。這天,是傳統的小年,是灶神爺升天的日子。人們殺雞宰鵝祭拜灶神爺,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五左右,人們必須選出一天來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此外,人們還要買菜,割肉和準備年貨。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飄著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人們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里貼滿各色的年畫。人們到晚上還要吃團圓飯,在外邊做事的人,必須要趕回來。此外,大人們是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孩子們燃放煙花,真是快樂的時光。
正月初一,春節有一個高潮到。大街上的店鋪不但不關門,還有許多小販在大街兩旁擺攤,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三個一伙,五個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們牽著大人的手,購買玩具。
正月初二,人們開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賀。這天,是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的。
元宵上市,春節最后一個高潮到,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辦喜事,張燈結彩。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還有猜謎踏歌的活動。大街上也許會有舞龍的節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煙花爆竹。這天,人們是要吃元宵的。
過元宵,春節差不多也就結束。天氣回轉,農民開始春耕,學生準備上學,人們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
民風作文 篇9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于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全國各地有很多習俗,如捏兔兒爺,“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塑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非常熱鬧。還有燃寶塔燈、走月亮、走三橋等習俗。
而家庭聚會更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中秋之夜,我們一家人在溫馨的家里吃了團圓飯,然后在天臺邊吃月餅邊聊天邊賞月。月亮害羞地蓋著層層面紗,過了很久,才輕輕掀起它的面紗,漸漸地露出它的那張能發光的臉蛋。我抬頭仔細地望月,心里對遙遠的月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據說,中秋節那天晚上,月球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一次,月亮是那么的圓,那么的亮,像玉盤、像圓圓的月餅。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描寫月亮的詩。
我們一家人猜燈謎、談理想、講故事、唱兒歌、玩得真開心!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夜已深了,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回去睡覺啦。我期盼著下一個中秋節!
【關于民風作文9篇】相關文章: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精】12-22
【薦】關于民風民俗作文12-21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推薦】12-21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熱門】12-21
【熱門】關于民風民俗作文12-21
【精】關于民風民俗作文12-21
【熱】關于民風民俗作文12-21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熱】12-19
關于民風作文九篇06-12
關于民風作文三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