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俗民風的作文七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山神節:由于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后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區采挖,絡繹不絕。進山采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斗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伙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愿,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愿!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于農歷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采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于放山是在農歷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里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人參節: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于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參節。屆時,全城張燈結彩,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參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游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項目。
在人參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于“摹擬式深山采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游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背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簽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后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置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后,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后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并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后,人們便不準說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參,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后,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后,馬上回答說,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參都叫棒槌;人參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參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參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參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后,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系住
(據說是怕人參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參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須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須子的參,便不那么值錢了。等到把須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簽子都剔除干凈后,便由把頭將人參起出來,然后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采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擬采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參,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參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元旦,幾個熱情的學生驅車把我拉到了遠郊的一個村莊里。在一家比較富有的農戶的熱炕頭上,圍坐在矮方桌邊,我美美的飽餐了一頓二十余年未曾入口的殺豬菜。品嘗著那特有的農家風味的殺豬菜,耳聽著學生和老鄉們的歡笑聲,兒童時代的生活場景又清晰的浮現在了腦海中......我出生在吉林農村,兒童時代是在鄉下度過的,對東北農村過年的一些習俗有著非常深刻的美好記憶。這些習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日后的生活態度和思維習慣。殺年豬、吃殺豬菜便是這些習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東北農村,勞累了一年的農民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殺年豬、吃殺豬菜,并由此揭開農歷大年的序幕。從小年殺年豬吃殺豬菜過后,依次是年三十除夕吃年夜團圓飯、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鬧花燈,再到二月二吃豬頭,傳統的農歷過大年是要持續一月有余呢。
殺年豬的過程比較復雜,持續的時間也較長,一般得花費一個上午、好幾個人力來處理這只年豬。早上,天剛麻麻亮,主人便起來做殺年豬的各項準備工作了。在殺豬師傅的指揮下,幾個年輕小伙子合力把餓了兩頓、肚子空空、腸胃得到清理的年豬按倒捆好,然后放在一個長條板凳上面,并在豬身下放一個大木盆。殺豬師傅手中握著一只尺把長的擒刀,非常熟練的從豬的下脖捅進去,一刀至心,絕不用第二刀。刀出豬斃,血從傷口流到了大木盆中。殺豬師傅用棍不斷的攪拌流出的豬血,不使其凝固,以便一會用來灌制血腸。院內爐灶中木拌子燃著熊熊的火,大鍋中的水也已經嘩嘩的翻開了,整只豬被放入了滾水中。翻了幾個滾后,殺豬師傅在豬腿上割了個小口,然后用長鐵釬插入小口中,左右攪動,將皮肉略微分離,再用氣桶向小口中打氣。隨著氣體的不斷進入,豬的身體也開始膨脹起來。等豬身完全膨大后,殺豬師傅開始用刮刀退毛,刮刀所過之處,皮肉一片雪白。最后,整只豬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大肉桶。在屋里的一個大案板上,殺豬師傅開始了他的解豬過程。殺豬師傅先把豬身從頭至尾在肚子這面用刀分開,然后小小心翼翼的把豬的心、肝、肺等五臟取出,再格外小心的把腸肚等下水取出放入盆中。取出這些內臟后,殺豬師傅才嘩然響然的把豬身上的肉按部位分割成數大塊。最后一道工序是洗豬腸,這是一個很臟又很費力費心的活,要求非常高,既要洗得干凈又不能把豬腸弄破損,十足的技術活。
年豬宰殺整理完畢以后,殺豬師傅還得配合廚師燉制各類殺豬菜?梢哉f,殺年豬這一天,最忙碌、最重要、最有權威的人無疑就是殺豬師傅了。在過去,一個甚至幾個村才有一個殺豬師傅,所以年關將近,正是殺豬師傅最忙碌的時候。在平時,殺豬師傅無論走到哪里,都被鄉親們另眼相看。
雖說殺豬菜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卻極具東北特色,深得東北人民的喜愛。東北地域寬廣,不同地區的殺豬菜也不盡相同。但以下一些菜肴是公認的能夠反映東北特色的,哪家殺年豬一般都會燉制的殺豬菜:燴酸菜,蒸肉,拆骨肉,白肉血腸,蒜泥血腸,溜肥腸,溜苦腸,炒豬肝,豬肉燉粉條,豬皮凍等等。這些菜的顯著特點是:肉多,片(塊)大,量足,爛糊,肥而不膩,鮮美可口,香味四溢,熱氣騰騰。吃殺豬菜時,主人總是要把村里德高望眾的老人、村里的干部、沒有殺年豬的左鄰右舍以及親戚朋友請到家中來,共同享用這一年中不多見的美味佳肴。
一般要到下午兩三點鐘各種菜肴才能做熟弄好,主人和客人也才能依次落座。在主人致完開場白后,男女老幼興高采烈的拿起了手中的筷子,伸向杯盤碗碟中的各式菜肴,品嘗殺豬菜的過程才真正開始。人們一邊吃著噴香的菜肴,一邊談論著過去一年中發生的奇聞異事;同時也猜測著來年的氣候、收成以及國家的政策,高聲宣布著自己的看法和預感。品嘗殺豬菜的熱炕頭,是村民們各抒己見,闡述自己主張的最好講壇;同時,它也是鄉親們盡情抒發豪情、表達內心喜悅的最佳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無所顧忌,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說高興了還可以喊幾嗓,唱一段,痛痛快快的的說出心里話。在農家燒酒的熏烤下,人們的興致久久不減,猜拳行樂的呼喊聲持續不斷,吃殺豬菜的過程也往往要沿續到天黑透以后。在回家的路上,喝多了的村民們還不斷的大聲辯論著,探討著,呼喝著......
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以白肉血腸、燴酸菜、蒸肉為代表的殺豬菜也走入了千家萬戶,F在,城市的街頭時不時的就可以看到以殺豬菜為主打菜的酒店飯館,百姓們再也不用等到年關時才能吃上一口殺豬菜了。但是,兒時殺年豬吃殺豬菜的情景還是歷歷在目,音尤在耳。那擺滿餐桌香氣飄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肴,那幾十人圍坐在熱炕上指東劃西、談天說地、其樂融融的熱鬧場面,那火爆、融洽、歡快、祥和的節日氣氛……,回想起來,這些都和我們今天努力要達到的小康目標,孜孜以求的團結、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客家人,又稱河洛郎,是一個有著顯著特征并且歷史悠久的民族?图业娘L俗習慣繁多而獨特,身為一名客家人,我還是覺得客家的春節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級的一個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五華過春節?图掖汗澥菑霓r歷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節。我們到五華的時候,剛好是除夕,時間大概是下午5點。我下了車,走到奶奶家門前,敲起了門,叫了一聲:“奶奶,我們來了!”奶奶笑著給我開了門,說:快進來吧!“我進了門,只見爺爺、姑爺、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里到處忙活著:桌子上堆滿了結米糖和桔子、柚子;到處都是年畫和對聯;窗戶、大門、桌椅都被擦拭的干干凈凈,廚房里還傳出一陣陣剁菜的聲音,一副大大的年畫掛在客廳的中央,旁邊還有兩只金元寶,很有過年的氣氛。
我跟大家打了個招呼,就跑進廚房里幫忙去了。一進廚房,一陣香味就撲面而來,差點沒讓我滴出口水來。奶奶見我進來,說:"來得正好,快過來幫忙!”我就跑過去幫手了,一會兒端端那個,一會兒切切這個,忙得不亦樂乎。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晚上。經過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許多菜肴:炒粉皮、炸豆腐、讓香菇和讓豆腐,雞鴨魚肉到處都是,按照習俗,今天還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飯”。先用一個大木盆蒸一鍋飯,飯盆里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閏年還要各多插一根。木盆還要擺放銀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這濃濃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習俗,正月初一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爸爸早早起來,洗漱干凈,接著來到家門外點香燭、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長壽面”,寓意健康長壽。我和爸爸吃過早餐,就和往常一樣到處串門、拜年。叔叔阿姨們按照規矩在這一天給我了許多桔子、糖,爺爺奶奶們則要給我紅包掛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稱“掛頸”。就這樣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極了,一回到家里匆匆洗漱干凈,到頭就睡。
一轉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殺了一只閹雞,把雞血淋在一個裝滿了紙錢的鐵盆里,謂之“血錢”,是祭拜祖先前的一個重要習俗。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過早餐,大家把門鎖上,就拿著紙錢、貢品和香燭一起開車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掃墓,祭祖,燒錢,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里面保佑后代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這一天也叫做“ 拜祖日”。
時間過得飛快,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客家的春節結束了。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幾天,但我永遠都忘不了客家有趣的春節和習俗。你家鄉的習俗呢?一起說給同學們聽聽吧!怎么樣?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臺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權......
襄樊民俗人生禮儀習俗
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俗......
襄樊方言
天文地理曬老爺兒(曬太陽)蔭涼坡兒(蔭涼地)旋磨風(旋轉風)麻風雨(毛毛雨)飄潑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霧)天道(天氣)月黑頭(黑夜)撂天地兒(野外)緊高頭(最高處)緊里頭(最里邊)挨根兒(附近)這兒嗨兒(這里)那兒嗨兒(那里)哪兒嗨兒(哪里)床頭起(床根前)墻根□(底下)(墻根下)末腦篤兒(末尾)......
襄樊民俗大觀
家族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臺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 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朝鮮族,不管是建筑、服飾、飲食都非常具有特色。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吧。
朝鮮族的多數村落坐落在依山的平地,房屋別具一格。屋頂四面斜坡,屋里用木地板隔成單間,各個屋之間有門道相連通。屋內設有平地火道,即使在嚴冬,在室內也非常的溫暖。內部設置的都是推拉門,大部分人家中都是木制家具。屋內沒有床和桌,吃飯只用小的茶幾,進屋時一定要脫鞋,里面是沒有椅子的,只有坐墊,進去后都是盤腿而坐在地板上,非常具有傳統特色。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穿素白衣服,白色象征純潔﹑善良﹑高尚﹑神圣的意義。婦女穿短衣長裙,這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點。短衣朝鮮語叫“則高麗”,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雖然簡潔,但是看起來非常美麗;長裙,朝鮮語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朝鮮族婦女現在依然穿這種衣服,保持了他們的傳統特色。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腳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穿這衣服,顯得人很直爽豪氣。
朝鮮族的傳統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切,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制成的,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點心。冷面是在蕎麥面中加淀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后用冷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制成,入口后,柔韌耐嚼,涼爽清淡,滑順潤喉。讓人回味無窮。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凈,用大缸密封制成。泡菜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可口。泡菜味道的好壞,還能辨出主婦烹調手藝的高低。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很想吃。
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朝鮮族了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張海霞。最近,我特別喜歡收集一些民俗節日的資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癢癢,想要與大家好好的分享。這不,我已經都整理好,做成“大盤點”了。什么?你們不服氣?好,那我現在就給你們好好地介紹一下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擁有了特殊的節日。在德昂族,這些特殊的節日不足為奇,竟然在特殊的節日中還包含著更加特殊的民風民俗呢!
歷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風俗,不論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鮮的蔬菜做一碗沒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著辣椒水吃。聽著聽著,愛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來了。這樣吃,別具風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
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熱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節也在全國頗負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它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連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都過火把節呢!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當我想象起彝族火把節的熱鬧,不由充滿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風民俗使我領略了許多民族氣息,也讓我更加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筑、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筑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精致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么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里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里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關于民俗民風的作文七篇】相關文章:
關于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七篇03-25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合集七篇02-19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300字七篇04-10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錦集七篇04-06
關于民風民俗的作文600字03-18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9篇03-30
關于民俗春節民風作文合集七篇03-29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400字合集七篇02-18
關于春節民俗民風作文合集七篇03-19
【熱門】民俗民風作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