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民風的作文匯編九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風的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風的作文 篇1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
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的起源,據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說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伙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時,打著飽嗝的伙伴們發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讓一個小伙伴回去報信,謊說牛鉆到地底下了。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現黃牛真是鉆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見牛身,只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后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果什么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霉。事后,伙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響。從此以后,人們為感謝耕牛,就把農歷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世。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風的作文 篇2
中國幅員遼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各地都有不同的民風民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是反映了風俗是因地而異的。
何為民風民俗呢?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正是這些風俗使中國呈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
而且風俗也會因時因地而不斷變化,成語"移風易俗"正是這個意思。同時,風俗也與社會道德和法律一樣,對人們的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
民風的作文 篇3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每個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獨特的節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個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獵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18世紀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現在所分布的地區。
拉祜族傳統的住房稱為掌樓,掌樓一般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穩固,生活安定。掌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為寢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終年不息;下層不筑圍墻,用來堆放雜物、圈牛養雞。樓外設一陽臺,用來晾曬谷物或納涼。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將新采的茶葉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內壓實,然后放到火塘邊烤干,再剖開竹筒,取出茶葉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濃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別具風味的飲料。
拉祜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詩歌中有一種叫做“陀普科”《謎語》,深為群眾所喜愛。拉祜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獨特風格。傳統樂器有蘆笙、三弦等。拉祜族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孕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蘆做成的蘆笙是拉祜族最喜愛的樂器,電影《蘆笙戀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據拉祜族的蘆笙曲調創作的。
“擴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擇吉日舉行。“擴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為第一段,稱作“擴路媽”,即大年。大年初一搶新水是“擴扎”最富情趣的活動:隨著雄雞破曉的第一聲啼鳴,男女青年爭先恐后沖出家門,搶先來到泉邊搶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純潔與幸福的象征。第一個搶到新水的人被認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運。初三這天人們帶上食品走親訪友,還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為第二段,稱“九黃會”,又稱“男人節”。十三到十四日為第三段,稱“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蕩秋千。
拉祜族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民族,是56個民族中一朵鮮艷的花。
民風的作文 篇4
每到過年,最高興的事莫過于在自家院子里觀看舞龍了!舞龍是要預約的,過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貢品準備好,在家里激動地等待龍燈的到來。經過漫長的等待后,大年初一終于到來了。舞龍的人一到,我們就高高興興地跑到院子里觀看,龍還沒開始舞,院子里的人就激動的不得了。鞭炮響起了,龍也開始飛騰,鞭炮放得越響,龍也舞得越歡!
“喲呵·……”只聽領隊一聲吆喝,龍頭抬起來寓意龍醒了。然后身子也一點點地動了起來,隨著噼里啪啦的鞭聲,龍開始飛騰了。鞭炮燃起縷縷輕煙,巨龍在這云間飛騰。周圍的小孩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大人們臉上也都洋溢著快樂。爺爺拉著我的手,在龍的身體下鉆來鉆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飛起來了一樣。
鞭炮聲越來越響,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卻又止不住那種興奮的感覺。只見一位身穿黃袍、手持龍棒的老先生走到龍頭前,雙手作揖,嘴里念念有詞,雖然一些句子沒聽懂,但他那莊嚴鄭重的樣子讓我大氣都不敢出。接下來,只聽他身后的一群人“嘿"的一聲,鞭炮越發地響了,滿天都是煙花。龍也舞得更歡了,龍頭跟隨著“龍珠”的人,旋出一個又一個優美的弧線,龍身隨著鑼鼓的節奏,一圈圈地旋轉,時而俯沖,時而昂首,場面甚是壯觀。
當龍尾和龍頭相對時,也就是高潮時,我們紛紛拿出煙、肉、魚、雞、鴨這些準備已久的貢品,莊重地放到前面那張大的黃色桌子前擺好。聽姥姥說,人們之所以這樣敬龍、愛龍,是因為傳說龍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災賜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權勢。所以它可以讓天下有九年水災,七年旱災。但是我們如果敬重它的話,它也可以保佑我們幸福平安。所以人們覺得龍有威可敬,有德可懷,便著意求龍祛禍布福。大人們紛紛領著小孩子們虔誠地磕頭作揖,心里默默地祈禱著新年新氣象。
“砰!”隨著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煙花散開,金色的陽光映襯著,仿佛化成了千萬條新的希望墜落下來。剛才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一大堆紅布條,說是能保平安。平安誰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一窩蜂地擁了過去。
那條黃色的龍圍著院子游走了一圈,又游向別處了,我們當然是不會善罷甘休,于是也跟著那條可以保平安的龍走到另一個地方。但不論走到哪里,人們對它的喜愛是不變的,對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遠不變的。
民風的作文 篇5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春節的習俗。要知道,過年必不可少的是放鞭炮,但近幾年卻規定城區不能燃放煙花爆竹。想過過癮,這里可不能滿足你的想法。我只得干忍著,到拜年期,手攥毛票,在老家把這一癮頭給消了。
不知道是在啥時候。好像是在初八那天吧。原來老廣場對面的停車場,現在被改裝成了年貨銷展會。展銷會更是城里許多老年人的選擇,出來的人更是贊不絕口,說那個什么東西實惠啊等等。
臘八這天,粥味也濃濃。許許多多從廟里趕來的老和尚,照例臘月初八來老廣場施粥。年味漸漸濃了起來。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前原來帶些灰塵,掉了色了的春聯也煥然一新了,現在家家戶戶都上了紅,紅燈籠什么的。大街上早就忙開了。放上了新春的交響曲,大街上的人明顯比原來增加了幾倍,小販們重新排上了攤位,街邊什么都有,伴著升天的蒸氣,撲鼻而來的是茶葉蛋,炸豆腐的氣味。
我們小孩盼盼盼,終于盼來了除夕,這一天原本熱鬧的大街突然冷清起來,人們把熱鬧轉移到了家中。在這天下午一兩點的時候,桌子椅子都已經擺好了,小菜也已經上了,只見廚房里放著各式各樣的食材,一場廚房交響曲也就開始了。不一會大盤小罐堆滿了桌子。‘吃年夜飯咯’奶奶一聲招呼,全家就圍著桌子其樂融融的坐下開吃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要屬那條魚,新鮮的特別美味。
春節最重要的就是守歲,12點鐘的鐘聲一敲,我們就已經從農歷狗年跨到了豬年。
好了,春節年味的梗概差不多就到這兒了,咋樣,特別吧!
民風的作文 篇6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于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后,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民風的作文 篇7
新春,我相信,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來,咱們廢話少說,接下來就讓我講一講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新春吧!
你知道咱們的傳統節日新春都要有那些東西呢?嘿嘿,沒錯,新春咱們要準備:魚、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買鞭炮、對聯和福字。下面,就讓我講講我這一次過年的經歷吧!
早上(當然,不是過年的那天早上),老媽帶我出去買鞭炮、對聯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擺滿了買年貨的攤子。我對老媽說:“老媽,咱們先期買鞭炮吧!”老媽爽快地答應了。我們走進了一家買鞭炮的店鋪,我相中了幾盒小鞭,我對老媽說:“老媽,我要這些。”“沒問題。”老媽爽快的說老媽也買了些掛鞭。
買完鞭炮,老媽又帶我走進了賣福字合買對聯的地方買了一些福字、對聯等回到家貼在窗上、門上和墻上。買完了東西,我們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對聯堆在了門上和墻上。
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老媽每年貨的經歷(以前都在爺爺家玩,沒空去),怎么樣?
民風的作文 篇8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張海霞。最近,我特別喜歡收集一些民俗節日的`資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癢癢,想要與大家好好的分享。這不,我已經都整理好,做成“大盤點”了。什么?你們不服氣?好,那我現在就給你們好好地介紹一下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擁有了特殊的節日。在德昂族,這些特殊的節日不足為奇,竟然在特殊的節日中還包含著更加特殊的民風民俗呢!
歷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風俗,不論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鮮的蔬菜做一碗沒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著辣椒水吃。聽著聽著,愛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來了。這樣吃,別具風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熱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節也在全國頗負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它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連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都過火把節呢!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當我想象起彝族火把節的熱鬧,不由充滿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風民俗使我領略了許多民族氣息,也讓我更加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民風的作文 篇9
早上起床后,我匆匆的吃完早飯,就和我的媽媽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對聯。家中有兩副對聯,一副貼屋門上,則另一幅帖街門上。
我們說干就干,我和我的媽媽拿著椅子和膠帶,放好位置用膠帶固定好對聯,將對聯貼好以后。我們就要打掃屋子了。我的媽媽負責屋頂和墻壁的干凈,而我負責擦桌和掃地。為什么沒有我的爸爸呢?因為我的爸爸在忙著掛燈籠。我認真的把桌擦得干干凈凈,我的媽媽更是夸張,她把我們的家打掃的一塵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張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里的水可真涼呀,把我的手凍的直發抖,可是我并沒有退縮,繼續著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點左右,我們才把家里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們都會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覺。直到過新年的早上,噼里啪啦的炮聲響了起來,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之中。我出門一看,真是滿是“紅花”紅滿地呀。也讓我想起了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光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推薦】民風的作文匯編九篇】相關文章:
【推薦】民風的作文匯編5篇05-21
【推薦】民風的作文匯編9篇05-30
【推薦】民風的作文匯編八篇05-25
【推薦】民風的作文匯編五篇05-12
民俗民風作文【推薦】03-23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匯編5篇05-30
【推薦】民風的作文5篇05-13
【推薦】民風的作文6篇05-26
【推薦】民風的作文7篇05-22
【推薦】民風的作文九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