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風的作文

時間:2022-07-05 16:38:53 民風 我要投稿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匯編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匯編10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鄂爾多斯蒙古族使用夏歷,最重要的節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里,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為“察干薩日”.‘察干”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為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征著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為吉服”,白色為“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余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著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胄,并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于大汗前,是為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桿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著,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為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點燃),隨后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后,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煙壺和美酒,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升平,到處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新春,我相信,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來,咱們廢話少說,接下來就讓我講一講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新春吧!

  你知道咱們的傳統節日新春都要有那些東西呢?嘿嘿,沒錯,新春咱們要準備:魚、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買鞭炮、對聯和福字。下面,就讓我講講我這一次過年的經歷吧!

  早上(當然,不是過年的那天早上),老媽帶我出去買鞭炮、對聯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擺滿了買年貨的攤子。我對老媽說:“老媽,咱們先期買鞭炮吧!”老媽爽快地答應了。我們走進了一家買鞭炮的店鋪,我相中了幾盒小鞭,我對老媽說:“老媽,我要這些。”“沒問題。”老媽爽快的說老媽也買了些掛鞭。

  買完鞭炮,老媽又帶我走進了賣福字合買對聯的地方買了一些福字、對聯等回到家貼在窗上、門上和墻上。買完了東西,我們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對聯堆在了門上和墻上。

  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老媽每年貨的經歷(以前都在爺爺家玩,沒空去),怎么樣?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么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

  有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說回來,東北那里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里,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么臥室、什么客廳、什么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墻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通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臥室,用來取暖。

  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床(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床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接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么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臥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么豬肉燉粉條什么小雞燉蘑菇什么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

  再說,東北哪里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脫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么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臺,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說不定心情會多云轉晴呢!最后,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

  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春節到了,舉國上下都在忙著辦年貨,準備過年的事情。我家也不例外,不過我知道每個地方的過年方式都不一樣,大家想知道我們家是怎么過年的嗎?跟我來看看吧!

  我的家鄉在安徽阜陽,這是一座北方的小城,媽媽說它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卻多了幾分悠閑的滋味。這里保留著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我認為最有趣的還數春節。

  春節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節日。才過臘月二十,家家戶戶就忙碌開了。首先是打掃衛生。媽媽說:“這叫‘除塵’,和‘除陳’諧音,是除舊迎新的意思,所以一定要把家里的每個角落都打掃干凈,好迎接新年的到來。”然后要蒸饅頭、包餃子;除夕那天要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年初一要給親朋好友拜年……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蒸饅頭。

  大約到臘月二十八的時候,姥姥就要用酵母和面,做成大大的面團。慢慢地面團就會膨脹,變得彈性十足。這時,姥姥就會把面團分成拳頭大小的面塊,讓我和媽媽揉這些面塊,直到把它們揉得柔軟光滑,再交給姥姥做出半圓形的饅頭。在揉面的時候,我最喜歡聽姥姥和媽媽聊天,天南地北,真溫馨啊!

  等饅頭做好以后,姥姥就把大鍋拿出來,開始準備蒸饅頭。等大鍋里的水響了以后,姥姥就把饅頭一個個整齊地放在大鍋里。等過了大約二十分鐘,饅頭蒸好了,打開鍋蓋,一陣誘人的饃香撲鼻而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就要出鍋了。姥姥突然說:“別急,在它們出鍋前,咱們給它們打扮打扮吧!”說著,姥姥拿出了一瓶紅墨水,用筷子蘸了一點點,給每個饅頭都點了一個漂亮的紅點點,這樣饅頭才算大功告成。你看,點上紅點點的饅頭多喜慶啊!

  我喜歡家鄉的節日,不僅因為有許多吃的玩的,更重要的是在節日里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和家庭的幸福!

  這就是我們這邊過年的習俗了,真是有趣。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張海霞。最近,我特別喜歡收集一些民俗節日的資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癢癢,想要與大家好好的分享。這不,我已經都整理好,做成“大盤點”了。什么?你們不服氣?好,那我現在就給你們好好地介紹一下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擁有了特殊的節日。在德昂族,這些特殊的節日不足為奇,竟然在特殊的節日中還包含著更加特殊的民風民俗呢!

  歷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風俗,不論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鮮的蔬菜做一碗沒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著辣椒水吃。聽著聽著,愛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來了。這樣吃,別具風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熱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節也在全國頗負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它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連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都過火把節呢!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當我想象起彝族火把節的熱鬧,不由充滿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風民俗使我領略了許多民族氣息,也讓我更加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家鄉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周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家鄉江西特色餃子,家鄉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干嘛呢?因為家鄉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余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家鄉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后家鄉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家鄉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家鄉都想要他長大以后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家鄉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家鄉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家鄉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家鄉江西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在永定土樓的客家習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據說這種習俗在永定湖坑已流傳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我剛讀一年級,記得爸爸對我說:“鵬兒,這次‘作大福’,你去裝‘福星’好嗎?”我高興得跳了起來,摟住爸爸說:“好啊!好啊!我要裝‘故事’,我要當‘福星’嘍。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著“作大福”早日來到。

  農歷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開幕了,重頭戲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裝扮成“福星”模樣,與裝“故事”的小朋友們穩當地坐在早備好的彩車鐵架上。父母們陪護左右,在保證安全地緩慢地轉動鐵架。我們高坐在鐵架上,看著熱鬧場景,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

  上午九時許,隨著三聲銃響,迎神的隊伍終于從神宮出發了。長龍般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大福場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銃隊,銃聲震耳欲聾。接著是一村一隊敲鑼打鼓迎神抬神轎的隊伍,抬神轎的小伙子黃衣藍褲,裹紅頭巾,扎紅腰帶,走起路來左搖右擺,神轎里的“神仙”顯得悠哉游哉。緊跟其后的是扛大龍旗的和擎彩旗的隊伍,那大龍旗可真壯觀,旗桿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個后生才能扛得起來。裝扮靚麗的舞蹈隊漸行漸舞,腰鼓隊邊走邊打,她們緊跟在旗隊后面。我們裝“故事”的隊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祿壽”、“八仙”和“西游記”在向恭候兩旁的群眾招手……

  迎神隊伍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場,各路神仙在大福場的“神壇”里各就其位。我們也結束了“作大福”中裝“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結束后,人們紛紛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輪流“齋供”,接著農歷十五集中“葷供”,然后“開齋”,各家各戶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間請來的各路神仙恭送還原處。湖坑“作大福”這才算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謂是熱鬧非凡,地方特色濃郁。“作大福”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我愛“作大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云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

  在城市里,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村里,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著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腌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濕布包裹著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著我們說﹕“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

  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著制作年糕。

  ”緊接著,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

  我與其他兩個小伙伴齊心協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后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團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團,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著,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團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團上防止木槌與飯團黏在一起。

  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團,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

  此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手腳酸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如何將多余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為了年俗文化。

  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由于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向

  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0

  我:“外婆,你是貴州人,你能說一下你們苗族人在過年時一般會做些什么嗎?”

  外婆:“我們啊,過年一定要大掃除,表示把霉運掃掉,然后要貼對聯啊,貼門神啊什么的,說大吉大利,還有,以前外婆還沒和你外公結婚的時候,外婆就會在家里擺上桃花,這里的人都說,單身的人過年插上桃花來年可以走桃花運呢!”

  我:“是嗎,外婆,你們那兒的習慣好特別啊,那大年三十又要干什么,或者不能干什么呢?”

  外婆:“年三十要吃團圓飯,然后那個,好像是魚只能吃一半,還有一半得留到初一才能吃,說什么年年有余。”

  我:“外婆,我在手機上查好像還有說團圓飯吃好小孩子還要提著燈籠去大街上唱什么歌呢!”

  外婆:“哦,這個都是以前的習俗,現在基本上都沒了,因為貴州已經開發了,所以基本上很少會有人那樣了!”

  我:“那,外婆,大年初一,初二又要干些什么呢?”

  外婆:“年初一啊,一大早要穿上新衣服,去向親戚拜年,對了,初一絕對不可以洗頭洗澡掃地,初二才能洗頭洗澡掃地。”

  我:“外婆,為什么啊,為什么初一不能,只有初二才能洗啊?”

  外婆:“因為,都說初一是運氣,初二掃霉氣,知道了吧!”

  我:“哦,外婆,那你知道溫州又有什么很特別的民風民俗嗎?”

  外婆:“這我倒不太清楚,你外公應該知道,不過大概我還是知道一點點,就是年三十一定要吃芋頭,因為溫州話諧音‘余,裕’,吃芋頭是好事嘛,所以一定得吃芋頭。”

  我:“外婆,你還知道其他的嗎?”

  外婆:“溫州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放開門炮,關門炮,然后都會在大年初一領紅包嘛,其它外婆就真的不清楚了!”

  我:“哦,謝謝外婆啦,吃飯去嘍!”

【民俗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民風民俗的作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06-13

民風民俗的小學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民風民俗作文01-06

民風民俗的作文03-26

民風民俗作文05-30

民俗民風的作文06-2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在线一免费区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日韩欧美少妇 | 亚洲囯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又大又粗又爽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