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民俗民風的作文匯編7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
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的起源,據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說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伙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時,打著飽嗝的伙伴們發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讓一個小伙伴回去報信,謊說牛鉆到地底下了。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現黃牛真是鉆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見牛身,只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后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果什么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霉。事后,伙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響。從此以后,人們為感謝耕牛,就把農歷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世。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我愛內蒙古——內蒙古民俗文化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后,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后的西側,女坐進包后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蒙古族是一個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靠著放牧為生,他們也跟我們漢族人民一樣以食為天,十分注重飲食。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內蒙古品嘗一下那里的特色飲食吧!
這次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在草原上無拘無束地行駛著,過了一會,只見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原來是主人們到幾十里外來迎接遠客。我們跟著主人們向目的地緩慢地行駛著,不一會就到了幾座蒙古包前。
我們下了車與主人們握手,大家說說笑笑,不知不覺的,就進了蒙古包,大家禮貌地盤腿坐了下來,只見熱騰騰的奶茶被端了上來,這是蒙古族人民普遍飲用的飲食,是磚茶煮成褐色,倒入器皿澄清,鍋內放入幾片羊尾,加稷子米炒熟,最后倒茶,加適當鮮奶煮開,加少許的鹽。
這時,香噴噴的全羊宴被擺了上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這整只羊肉,頓時讓人看了垂涎三尺,可是一想到我們是客人要注意禮貌,只好坐在位子上呆呆地看著這整只羊肉。這時,有一個游客終于按捺不住了,準備伸手去抓羊肉吃,這時作為導游的我立馬阻止了他:“現在還不是吃的時候,蒙古民族的人民十分重視飲食的禮節,在酒宴開始之時,一般要唱著贊歌敬酒三巡。在舉行‘全羊宴’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蒙古族在分食整羊時,要將肥軟的羊尾獻給長者,把戶胛骨獻給尊貴的客人……”當一切禮節都完畢時,早就忍不住的我們便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吃了起來,我又對游客們提醒道:“蒙古族的飲食講究先白后紅,白即白食,紅即肉食。蒙古人以白為尊,在宴席上要先嘗奶食品,再品嘗肉食。”游客們聽完了話又開始吃了起來,不過他們這次是按蒙古人的吃法來吃的!
吃完了飯,主人們又端上了飯后點心,里面有由油渣,加糖、野果做成的朱乞黑,還有蒙古族人民最愛吃的炒米拌酸奶加“烏如莫”和白糖。
……
蒙古飲食不僅造就了其強悍剛健的體魄,而且是其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體現,形成了獨特的蒙古族飲食文化,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其中的奧妙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筑、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筑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精致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么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里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里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除夕剛過,很快就迎來元宵節。那一天,天公作美,下起了好久不見的雪。
吃過早飯,老爸媽媽帶著去看秧歌,踩在潔白的雪地上,心情好極了!廣場上聚集了好多秧歌隊,他們身著節日盛裝,比拼各自絕活。有的扮演孫悟空,有的帶著大頭人,有的劃旱船,真是熱鬧極了。晚飯后,我們又去廣場看煙花,五顏六色的煙花漂亮極了!
快樂的元宵節很快就過去了,希望明年的元宵節快點到來。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們中國人要一起度過。“春節”也是我們常說的過年,雖然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們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動、興奮、愉悅,那我就說說我們增城過年的風俗吧。
早在春節降臨前,家家戶戶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我們都會把家里的各個角落、里里外外都給打掃干凈,進行一次大掃除。春節的前一天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媽媽每年都要精心挑選一幅好春聯,今年爸爸媽媽選的上聯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聯是:財如人意滾滾來,橫批是:五福臨門,這副春聯預示著新的一年里我們家會財源滾滾、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媽媽會準備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飯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團圓飯。吃飽了團圓飯我們一家子圍坐在電視機前看中央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我們邊看邊談,說他們表演得怎么樣,我們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們早早地起了床,穿著新衣服,給家人拜年了。他們就會給紅包我,大人們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我們。紅包里的多少錢并不重要,主要是讓我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
我很喜歡春節,因為春節十分熱鬧,還可以收到許多壓歲錢,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這就是我們增城的春節!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新館于20xx年9月開館,位于香格里拉縣城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旁。20xx年初,經國家文物局評定公布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為5400平方米,樓高4層。展廳是原來博物館的2倍,供游客參觀的展廳有兩個,博物館功能設計也更人性化、更環保和更安全。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以靜態文物陳列和動態的多媒體演示,集中反映具有云南藏區特色的自然生態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使參觀者更清楚、更直觀地了解和認識香格里拉。也為古城增添一道風景線,豐富古城文化內涵,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
跨進博物館的大門就會看到一個很大的沙盤,沙盤主要展示了迪慶州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橫斷山脈中斷,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處,是世界著名的三江并流國家風景名勝區腹地。沙盤后,有兩幅很有意義的壁畫:茶馬互市和軍民魚水情。茶馬互市主要反映出了,茶葉從主產地版納由馬幫運送,一路經思茅、大理、麗江到達迪慶,在這條古道上往返進行著茶馬互市的古老交易,也帶動了多元文化和經濟的交流;而軍民魚水情講述了一幅1936年紅軍二四方面軍長征經過迪慶時,與迪慶人民關系融洽,紅軍為百姓看病,百姓送子參軍的軍民和諧畫面。
一樓主要為歷史文物展廳,擁有文物鑒賞、民族風情、佛教文物、近現代文物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文物鑒賞包含藏傳宗教文物、石器、青銅器、陶器、工藝品、民族服飾、書畫、錢幣、國寶鑒賞和近現代文物的收藏展覽。民族風情主要是少數民族文物的展覽,包含民族服飾和民族飾品的收藏展覽。佛教文物主要是佛像、唐卡、佛教法器、佛教樂器、羌姆舞面具及服飾、隔板畫、東巴經書、東巴紙牌畫和其它宗教文物等的收藏展覽。工藝品有直木酥油盒、糌粑盒、楊章木糌粑盒、羊皮革囊、熊掌箭包、鼻煙壺、牛皮托包、鼻煙壺、弩弓、明代瓦飾、砍刀、疙瘩木碗、疙瘩木酥油盒、豆腐渣木碗、茶桶、彩繪大糌粑盒等。
在一樓和二樓樓梯間的墻壁上,還掛有一幅幅用珍貴的蝴蝶拼出來畫,這些畫以人物為主,極具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及收藏價值。
二樓為藏醫藥文化展廳,展廳設有曼唐展區、《四部醫典》展示。曼唐就是醫學教學掛圖,它以彩圖的形式把藏醫藥學的全部內容用80幅唐卡,4900多個小圖像形象地表達出來;《四部醫典》又稱《醫方四續》,藏語簡稱為《據悉》,全書分四部:《根本醫典》《論述醫典》《秘訣醫典》《后續醫典》計156章,約二十四萬多字。79幅唐卡,則依據《四部醫典》的內容繪制的;以及人體胚胎發育圖、人體骨骼及脈絡圖、手術器械展示、第一粒腦顱手術圖、金針調撥法圖、動植物標本展示、毒哈圖拉、礦物標本等展示。游客還可以找優秀的藏醫師免費看病,體會神秘藏醫學的博大精深。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里,你一定會有一段洗滌心靈的旅程,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神圣。
【民俗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06-13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民風民俗的小學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民風民俗作文08-05
民風民俗的作文03-26
作文:民風民俗08-06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