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風民俗作文錦集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筑、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筑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精致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么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里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里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今天本計劃去玉龍雪山,再次因為我們起床晚了,車站已經沒有票了。我們和老板商量把行李放到旅店寄存一天,我們開始向那個世人尋覓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出發。
在路上行走了4個小時,沿途的風景美麗而深沉,由于路途中太顛簸,我是一半欣賞、一半同周公攀談。當下了大巴,你才發現這里很接地氣,像一個鎮子那樣的安靜存在。沒有昆明的喧鬧、沒有大理的商業、沒有古鎮的精彩。
浪費了一個小時找到了一家比較滿意的酒店,放下背包,我們該去安慰一下我們的胃了,已經下午5點多了我們還只吃了一頓飯。去了一家有酥油茶的小飯館,他們的桌子比較有特色,就是我們農村用的爐子,不過爐子的邊比一般的寬很多倍。我們說把菜單拿來我點一下菜,老板說他們這沒菜單,都是看菜點菜,很神奇,我還想她故意忽悠我呢?后來才知道這里都沒有菜單。閑說一句,我覺得這樣不好,因為他們會看人喊價(他們也被商業了,因為有一家我們進去一看又是沒菜單,就出來了,他們竟然在我們剛出門口就潑水,差勁。)。所以我和朋友只吃了這一次炒菜。
由于我們住的離古城有點遠,晚上這里沒有其他活動,我們倆就去了KTV,嗨,了一晚上。根據計劃我們就在香格里拉停留一天,第二天要回麗江。時間緊,我們此行就只能去了古城,香格里拉的古城是遺世的、是獨立。是孤獨的、是空曠的、是寂寞的,可是她又是那么的淡定那么隨意的存在,沒有過多的修飾和籠罩反而更加超凡脫俗。雖然今年1月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她的半張容顏,可是她卻那樣淡然的接受,沒有浮躁、沒有憤怒、沒有爭執。淡定的接受這一切。其實誰能說,這不是她對世俗的(過度利用)反抗呢?選擇那么決絕的手段,讓我們沉痛的反思呢?寧愿摧毀了自己的半張容顏想要換回世人的執迷不悟。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經過那場大火,她的周圍已經不復原來的枝繁葉茂和盛世繁華。三清殿內有喇嘛在誦經,我沒用進去,周圍有人在祈福,當我們逆時針行走的時候,他還給我們說了這是不對的。也許真的是那場大火,讓人們覺悟,也許是因為她已不是原來繁華所以游人很少,也許這才她是真正想要的。殿宇大部分在修建中,站在這里俯視一下香格里拉的房屋,很特別,他們的屋頂是木片銜接而成,非常的別致。這里的天空蔚藍蔚藍,沒有一絲雜質,你會覺得哪怕是靜靜的看看天空,那也是一種安逸的享受和無與倫比的幸福。真的應了那句,“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值得這句形容。
臨走前,我們去參觀他們的博物館,補習了一下他們藏族文化知識。不過我最震撼的是他們仿造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場景和音效非常的逼真。你會真的認為你正在長征的路上,你會體會到書本以外的知識,你會覺悟、你會沉思、你會感動、更會由心的敬畏和感動。
時間來不及了,我們只能戀戀不舍的離開。返回的途中我們說都說這條路上的風景很美,我們倆一定不能睡覺啊。伴隨著美麗的風景我們離開了香格里拉,終究抵不過周公的召喚,我們還是和他攀談的不亦樂乎。
再見了,這個人間凈土,下次來的時候我一定要多今天欣賞你的淳樸和真誠。再見!下次再見!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這是一個風俗眾多的民族,那風光秀麗、山清水秀。
彝族,源于漢史記載的“西南夷”,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集在云、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登記了800多萬人,越、老、緬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
那兒服飾多彩繽紛。有細膩的梁山服飾,古樸的折疊涼山服飾,粗糙的折疊烏蒙山服飾,多彩的折疊紅河服飾。
那兒食品多彩多樣,素有玉米,蕎麥,大米、土豆,葷有牛、羊、豬、雞肉,好喝酒,有甜、辣兩種。
那兒節兒日盛大,火把節在農歷6月24日,家家殺雞宰羊,煮蕎麥飯。晚上點燃火把,唱歌慶祝。
那兒建筑富有特色,先用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成土墻,多為三間或五間。
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很想去玩呢?希望你提供更多的旅游寶典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戴石屏云:“把酒冰壺接勝游,今年喜不負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每值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流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佳節,大同的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著“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也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成為寄托家人團圓愿望的民俗節慶活動。
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大同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描寫民風民俗的作文一:
我們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周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干嘛呢?因為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余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后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后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江西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描寫民風民俗的作文二:
**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云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描寫民風民俗的作文。在城市里,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村里,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著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腌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濕布包裹著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然后,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著我們說﹕“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
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著制作年糕。”緊接著,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
我與其他兩個小伙伴齊心協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后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團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團,米粒黏在了一起。接著,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團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團上防止木槌與飯團黏在一起。
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團,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此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手腳酸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如何將多余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為了年俗文化。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描寫民風民俗的作文三:
民俗文化村生活著無數個少數民俗,他們和睦相處,團結一致,整天沉浸在歡笑之間……
在清明節這天,我來到“傳說”中和諧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的布達拉宮,哦!不應該是縮小版的布達拉宮。雖小,卻與真的一模一樣:一樣的房頂,一樣的顏色,伴著香氣甜甜的花兒,是那樣美麗!那樣宏偉!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著琢磨著:西藏是美妙的,拉薩是神奇的,那布達拉宮呢?是偉大的!
北京的長城是獨立一地無二的,舉世地雙的。可現在卻有了一個特小版!從嘉峪關到山海關,一直伴隨著我的步伐與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見長城的盡頭,分明就是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我的心頭怦然一震:我的天啊!這可是特小版啊,連這么小的長城都無邊無際,那真正的長城到底是它的幾倍呢?
秦兵馬俑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規模宏大。一個個將士們右手持刀,左手持弓,側臥馬背,大喊著:“為國家做殊死拼搏,沖啊!”沙地上塵土飛揚,喊叫聲如五雷轟頂。這個縮小版生動地再現了秦軍昂首挺胸,雄兵百萬的氣勢。我大吃一驚:沒想到秦軍十萬,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也不懼怕,反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一天,我一會兒去了“西藏”,一會兒去了“北京”,一會兒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普格是涼山州東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這里有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是火把節的故鄉。
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日子。
火把節的第一天,各家各戶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日晚餐。吃晚飯前,大人們把飯盛進簸箕里,把菜放進盤子里,筷子與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擺放在門前。希望已過世的老人們回來吃頓飯,來看看兒孫,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長壽,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帶走。祭完過世的老人,全家才開始吃飯。晚飯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門,不約而同地來到寨口,用火把燒幾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們手牽著手圍繞火堆念起火把祝詞。人們迎著金燦燦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詞一聲高過一聲,歡樂一浪壓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蕩。
火把節的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個固定的場地。火把節的場地是一塊圓而平坦的草坪,外圍是濃濃密密的樹林,過節的人們坐滿了草坪四周。這天要進行斗牛、斗雞、賽馬、摔跤等活動。普格彝民的摔跤與人們在電視里看到的日本相撲運動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贏,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輸,而要看誰的雙腳先離地,誰的雙肩先觸地。能參加火把節摔跤比賽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們時而被這個抱起,時而被那個摔倒。戰敗者不氣餒,戰勝者也不驕傲。他們都冷靜地迎接新的挑戰,直至無敵手才算勝利。
火把節的第三天,是選美活動。姑娘們穿著節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跳起了優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轉的彝族歌。五彩艷麗的裙子擺動著,旋轉著,如彩蝶展翅,似孔雀開屏,煞是迷人。姑娘們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記者們可忙壞了,又是拍照,又是錄像。評委們也在精心挑選著百花叢中的“牡丹花”。瞧,他們滿頭大汗,看來還真難選出來呢!傍晚,各家各戶點燃火把,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屋內、院坎中轉繞,口中念道:“燒死瘟疫,牛羊發展。”祈求六畜興旺,莊稼獲得豐收。接著,全寨各家各戶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頭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塊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著數不清的牛羊來吃草,收不完的莊稼堆成山。
家鄉的火把節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的進步,逐步發展成為集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和民風民俗展示為一體的盛大節日。近年來,每逢火把節都有大批的外國朋友和港臺同胞來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節。
朋友,請來普格參加彝族的火把節,你將會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又一幕……
簡單評語:本文的主旨昂揚,充滿激情,語言優美,例如:“姑娘們穿著節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典型的事例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后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采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伙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苗族——跳 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后,她還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于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并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
在鞏義,節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
在駐馬店地區,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中秋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 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也稱“仲秋”。河南民間多直呼為“八月十五”、“八月節”。
是從古人的祭月、迎寒發展而來,作為節日,在西漢時已具雛形,晉已有立秋賞月之舉,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間始定為中秋節,至今盛行不衰。河南民間,中秋節活動歷來圍繞著“圓月”(祭月)、賞月和慶豐收、樂團圓進行。
摸瓜送子。在豫南桐柏等地,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婦女在圓月之后,多相互結伴,悄悄到瓜地里摘冬瓜,然后送回家中床上,意為娘娘送子,祈祝來年添生貴子,俗稱“摸瓜送子”。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06-13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民風民俗的小學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民風民俗作文08-05
民風的民俗作文04-20
作文:民風民俗08-06
民俗民風作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