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的作文

時間:2022-10-14 14:47:35 民風 我要投稿

【推薦】民風的作文集合九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的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民風的作文集合九篇

民風的作文 篇1

  泱泱夏日,盛開著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特色。

民風的作文 篇2

  陜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后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陜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陜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陜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陜北地區和陜南地區。

  關于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墻,殖五谷。”

  關于陜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陜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于陜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樸,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于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于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于興起,而篤于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后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陜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后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于殿前鉆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于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云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習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面食則是陜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陜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陜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于陜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后,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并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并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陜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陜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后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舍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于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

  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

  ②二月二日是藥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藥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藥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

  ④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民風的作文 篇3

  我愛內蒙古——內蒙古民俗文化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后,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后的西側,女坐進包后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民風的作文 篇4

  xx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地區。這里山川秀麗,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熱帶原始森林。森林里棲息著珍貴的野生動物,大個頭的亞洲象和美麗的孔雀,都是這里的“居民”

  xx主要從事種植業。xx村寨有一幢幢竹樓組成。竹樓多為兩層,樣式很漂亮,上層住人,下層沒有墻,存放雜物或關養家畜。

  xx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xx潑水節在農歷三月中旬,正值傣歷六月,是傣歷中一年的開始,所以潑水節就相當于咱們的春節。

  潑水節期間,xx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獻貢品,青年男女則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頭相互潑水嬉戲。按照xx風俗,用清水潑灑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來吉祥。

  傣劇發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的xx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xx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民風的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至,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節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辦,又逢高考結束、南非世界杯開賽。所以可以說,今年的端午節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媽媽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是,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民風的作文 篇6

  端午節的中午,我和媽媽在江邊散步。突然,我聽到一陣振奮人心的鼓點聲,很多人都跑到江邊。啊,江上正在賽龍舟!

  這可是我第一次見到賽龍舟!我急忙跑了過去,發現江上有4條龍舟,舟上整整齊齊坐滿20個頭纏紅巾的彪形大漢。每個龍舟前端都有一個敲鼓的人,只聽見“咚咚,咚咚”聲音震耳欲聾,振奮人心。敲鼓的人敲得越快,劃的人就劃得越快,敲得越竭盡全力,劃的人就越拼命地搖擺著手臂!快!再快!更快!龍舟伴隨著鼓聲,越來越快!一條條龍舟就要變成一真正的巨龍,飛向廣闊的天空!

  好一場賽龍舟!

  水波蕩漾,所有的劃手都不停地擺著手臂,似乎駕起龍舟想“飛”到終點,獲得冠軍!他們跟著鼓手的節奏,鼓點一落就用力,一敲一劃,一敲一劃,龍舟像離弦的劍一樣飛速前進。“加油!加油!”鼓聲似乎在不停地吶喊,四條“龍”像爭奪金珠一般,不停地向前飛!永不停歇!

  好一場激動人心的賽龍舟!

  劃手們的手臂每一次搖擺都是那么剛勁有力,那么有氣勢,那么有激情!使岸上的人們激動無比。

  沖線了!獲勝的“龍”像獲得了金珠一般,不停歡呼著!

  鼓聲消失了,水波消失了。

  江面又恢復了平靜,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

民風的作文 篇7

  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在臘八這一天,大家除要喝臘八粥外,還要吃臘八飯、泡臘八蒜。

  臘八這一天,除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說,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臘八粥便豐收”。農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墻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民風的作文 篇8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而不同的家鄉也會有不同的習俗。你想知道我的家鄉有什么習俗嗎?別急別急,君情聽我慢慢道來……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說到習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干、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爭先恐后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里、鎮子上,頓時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怎么樣?我家鄉的習俗有意思吧!你家鄉的習俗呢?不防也說來聽聽吧!

民風的作文 篇9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戰斗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涌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饑”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布《對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后,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糍”之分。實在“青餅”和“麻糍”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糍”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糍”只是把原料攤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糍”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糍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團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糍樣子罷了,是后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糍”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于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著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著一大群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著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于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著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游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么。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欲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于“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糍”,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后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民風的作文01-23

有關民風的作文:開封的民風習俗11-12

有關民風民俗作文400字-民風01-22

寫春節民風民俗的作文-民風12-22

民風民俗作文08-05

江西民風作文精選01-12

民風的盛宴作文09-05

關于民風的作文06-24

民風的民俗作文04-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欧美永久中文字幕视频 | 三级国产99在线 | 亚洲七久久之色九 | 最新久久久久久一本 |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日本曰女人免费在线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