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文

時間:2022-12-09 18:19:38 [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我要投稿

民俗文化作文(集合1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俗文化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俗文化作文(集合15篇)

民俗文化作文1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富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過去,不久就會迎接元宵節。

  這就是我身邊的民俗文化——春節。

民俗文化作文2

  說起我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面就這么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么時候啊!又加了一點干的面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沖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著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搟皮。搟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搟皮了。我一手拿著小餅,一手拿著搟面杖搟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搟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后我就像搟大餅一樣搟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搟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著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后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么困難。終于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著餃子煮熟。看著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游戲。餃子煮熟了!嘴里吃著餃子心里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我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我國傳統文化!

民俗文化作文3

  中國民俗文化村坐落在廣東省深圳市的郊外,它是全國五十六個民族風土人情的縮影。爸爸媽媽曾經帶我去參觀過,那時我雖然還小,但是民俗文化村的美景和各族的風土人情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中國民俗文化村大門內往左是一條食街,那里有著各民族的風味小吃和手工藝品。漫步在小街上,一陣陣濃郁的香味就會撲鼻而來,真使人想放開肚皮大吃一頓。右邊是很大很大的廣場,能容得下上千人。前面是石雕的十二生肖像,巍然屹立在廣場上。廣場上鋪著像地毯一樣的綠草。每當夜幕降臨,各族人民就在廣場上歡聚一堂,點起篝火,載歌載舞,直至天明。廣場后面是個像碗扣在地上一樣的蒙古包。

  一看見蒙古包,我便迫不及待地沖進去,喝著蒙古叔叔端給我的奶茶,看著蒙古姐姐跳的草原舞蹈,我也感覺就像到了廣闊的大草原一樣。我快樂地拉起蒙古姐姐的手同她合影留念。蒙古包的左邊是一座喇嘛宮,好多的喇嘛在這里傳播著他們的文化。順著喇嘛宮前的一條大路一直往前走,一路上可以看到高山族、土家族、布依族……還可以欣賞到各族的風景,有恐怖的牛頭馬面,有掛在高高樹上的秋千,還有竹子做的閣樓以及其他不知是用什么草做的房子,人們的生活是那么儉樸原始。我們還欣賞到了奇異的山洞、美麗的桂林山水、高高的千手觀音……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已近傍晚,我被一陣美妙的音樂吸引過去,擠進人群。啊!好大一個噴泉!當它噴出水時會發出美妙的音樂聲,漂亮極了。一會兒,一道彩虹橫貫噴泉上空。

  啊!美麗的彩虹姑娘也來到人間與我們共享人間美景了。民俗文化村的風土人情真是看不完,聽不夠,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到了家。一天的疲勞把我帶進了夢鄉,我在夢中又回到了蒙古包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歡快地玩著、笑著……

民俗文化作文4

  早上吃完飯,我們排著隊伍,走到操場,等了幾分鐘后,大家開始出發了,我們興奮極了,坐上公交車,像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鳥,大約過了20多分鐘 ,快到了!因為我們看到在密密麻麻的松柏掩映下,一個寫著“民俗文化園”的明清風格的門樓,還有山上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櫻花,火紅的杜娟花……。薛老師和何老師帶領我們向前走,來到了金魚湖。

  湖里魚兒很多,不時在水面上翻出一串串歡快的.水花。湖中有幾只黑白相間的野鴨子在悠閑地游著,還有一個島,大約有60平方米,湖邊的柳樹將細長嫩綠的枝條半伸在水中,好像在跟魚兒嬉戲,時而有不知名的鳥兒,一群群飛到小鳥上歇息,那鳴聲清脆響亮。幾只翠鳥飛到2米多高的茶樹上,鉆入一朵朵小碗大的粉紅色的茶花叢中,亮綠的羽毛時隱時現,像牙牙學語的嬰孩,興奮地學唱著童真的兒歌,看得人如醉如癡。

  我們繞了金魚湖一大圈,然后就去尋找野餐的地方了。我們順著坡走上去,再向北轉就到了。在湖邊有一大幢古色古香的樓房,樓房前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大石壩廣場。遇到節日,這個廣場就會表演精彩的民俗文化節目。老師喊我們把東西放下,坐下來吃東西、喝水。陽光溫柔、清風習習、群山環抱、空氣清新,真是一塊寶地。我們沒有一絲疲倦,興奮地東張西望。幾只蝴蝶沿著湖邊濃密深綠的水草野花叢,悄悄地飛過來,在我們的頭上和眼前不遠處,翩翩起舞。他們好像在逗我們,意思是“來追我呀!”我們稍一挨近,他們就不慌不忙、洋洋得意地向湖岸飛走了。看到我們心癢難耐,又愛又恨。過了一會兒,趁我們不注意,他們又無聲無息地過來了。就這樣反復了多次,我們只好故作高傲,不再理他們。歇了一會兒,我們開始表演節目,又玩了游戲,不知不覺中,夕陽西下,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收拾東西回校了。

  我覺得今天可真好玩,要是下一次的春游還這么有趣,可真好。

民俗文化作文5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漸漸變成了“端午”。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

  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熙游避災(古時稱“游百病”)

  古時,老北京有熙游避災(古時稱“游百病”)的習俗。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上午要去天壇,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下午要去金魚池、高粱河、滿井或東苑等地游玩。

  《金史禮志》上載: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個節日里,皇帝要舉行拜天之禮。行過拜天禮后,宮廷要進行騎馬打球、射柳的游戲。

  3.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這一習俗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民俗文化作文6

  春節過后很快就是元宵節了,在元宵節的這一天我們可以賞花燈、吃湯圓,這一天肯定是過得非常熱鬧的!

  由于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我們這里元宵節不像其他地方那樣一定要吃上湯圓,但是我們這里有比吃湯圓更有趣的活動。

  在元宵節的晚上,這里都會有舞龍活動,就是有兩條人造的龍,一條的布龍,一條是草龍,龍體長是五十米。在晚上從十九點到二十四點,都會有人舉著龍在大街小巷鉆來鉆去的奔跑,最后把龍火化掉!

  別看我們就這么一個舞龍的活動,其實這個活動內涵意義非常大。龍在我們這是吉祥物的象征,龍被舉著奔跑的時候會有很多人跟著奔跑,會在龍體下鉆來鉆去。龍頭會有打鼓吹笛的人帶隊行走。當龍快到住家門前時,那戶會放鞭炮和放煙花,意思是為了迎接龍的到來。

  其中布龍的周邊會有專門的人在保護著龍體,因為人們在鉆龍體下是會順手的拔龍毛帶在身上保平安。龍頭就有更多人在保護了,因為能拔到龍絲在身上會更好,但是一般沒人敢去拔那龍絲。

  因為去拔的話,保護龍頭的人會跟你拼了打起來。而草龍是用稻草編制而成的,草龍的是給人們插香火的。意思就是你把點燃的香火插上草龍上,龍就會保護你一年四季平安。

  總之在元宵節這天,大街小巷都是人山人海的人跟著舞龍奔跑,到處是鞭炮聲、鑼鼓聲,那場面可是非常的熱鬧的。到了二十四點就會在龍出的起點用火把龍燒掉,那時所有人都會圍著目送龍的火化。之后大家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去了。

  元宵節就是這樣熱鬧、開心、難忘!元宵節的民俗文化就是這樣的讓我們印象深刻,思緒激動不已!

民俗文化作文7

  今天,我們來到了深圳民俗文化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國文化主題公園。

  文化村很大很大,里面匯集了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我們先參觀了各個民族的村寨,還觀看了各民族的精彩的表演,我和妹妹還和新疆族的姐姐哥哥一起跳新疆舞呢。

  接著我們坐上了觀光小火車,去參觀祖國的名勝古跡。這里有龍門石窟、大理三塔、黃果樹瀑布、長江三峽、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泰山、長城……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雖然這些都是縮影,但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看到這些名勝古跡,我真自豪,中國真大呀!我們的祖先真偉大呀!

  在民俗文化村里,最讓人興奮的就是演出了。我們看了大型馬術表演《金戈王朝》,回顧了歷史,欣賞了激動人心的馬術;看了《印象中國年》大型演出,欣賞了抬花轎、扭秧歌、踩高翹、舞龍獅、二鬼摔跤、歌舞等民間藝術;看了《東方霓裳》,欣賞了中國各式各樣的服飾;看了火龍表演和車展,讓人回味無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龍鳳舞中華》,它從遠古開始,講述著中國的歷史傳奇:剛開始,春暖花開,鳥語花香,一片繁榮的景像。忽然火山爆發、洪水泛濫,出現了天災人禍,巫師出來超度亡靈。接著中國各個朝代出現了,民間雜技和民間風俗開始上演了……最后一只銀色的鳳凰從天而降,十二位花神出來過生日,百花皇后也來了,她們的衣服都閃閃發光,五顏六色,美麗極了!

  通過這次游民俗文化村,我看到了我們中國有寵大的身軀、驚人的智慧、浪漫的風土人情。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了把我們祖國的文化發揚光大!

民俗文化作文8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里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采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媽媽把面粉倒進盆子里,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團面團后,再把面粉和白x和水和成一團面團后,再把艾葉洗干凈,放到鍋里熬幾分鐘后,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面團里,多揉幾下。揉面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松松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面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后從面團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團,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后,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后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于,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開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幾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里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俗文化作文9

  中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秋這天,我們大家都習慣吃月餅。但是日本人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

  由于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而越南的人喜歡隨著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并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里,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嘗美味的月餅。那里的小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嘻鬧。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里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游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了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合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中秋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不但是因為那天可以有圓圓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餅,更重要的是中秋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節日!

民俗文化作文10

  每次端午節結束,一定是家家戶戶孩子最幸福的一天。農村的端午節很熱鬧。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把淹了很久的鴨蛋拿出來,放在鍋里煮。一夜之后,孩子們早早起床,在廚房里手忙腳亂地挑著閉著眼睛的鴨蛋。鴨蛋有白色的殼、蛋綠色的殼和淺黃色的殼。把它們放在盤子里五六次是可愛的。

  家鄉的端午節市場是元旦之后最大最熱鬧的聚會。雖然比大年初一小一點,八九十歲的孩子都可以來端午市場,但是大年初一市場沒那么多規矩。端午節拉力賽是孩子們的天堂,不是說他們能吃能玩什么,是指拉力賽結束時的餐廳,原來是個茶館,后來拆了重建,舊社會的那些東西都清理掉了。只有作曲家離開舞臺去唱歌劇,現在她也不唱歌劇了。只有在博覽會上,才會邀請兩位大師來談相聲。我是相聲最好的聽眾。我每天都在舊收音機前聽兩段,但是都很短。所以每年都是我帶頭,搶好前面的座位坐下來聽相聲。

  相聲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說唱藝術。他以說話、學習、逗趣和唱歌為主要形式。每次觀眾談到精彩的事情,都會有人大喊大叫,甚至興奮地大笑。到時候大家都會露出會心的笑容,沒有任何虛假的感情。有時候他犯了錯會哄堂大笑,但這是好喝,臺上的演員也不驚訝,似乎已經習慣了。它似乎也知道人們并沒有真正嘲笑他。吃飯的時候,我可能會和我們有一點互動。那時,我會站在椅子上,揮揮手,臉頰緋紅,希望他會打電話給我,但并不總是可能。

  長大了想學相聲,但是學不了相聲。想想都覺得這輩子太可惜了。

民俗文化作文11

  提起樅陽,人們會想起鮮脆可口的大蘿卜,巍峨壯闊的浮山,油潤細膩。香甜濃郁的麥隴香墨子酥,但我還是比較懷念小時候樅陽陸家灣的老龍燈會。聽爺爺奶奶說陸家灣老龍燈會是樅陽縣樅陽鎮的陸家灣及周邊地區傳統的民俗活動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余年。陸家灣龍燈屬于板龍,共12節有13根頂棍串聯而成,龍燈每節須點上香燭,自請龍之日起,燭火不能熄滅,由專人看護替換。陸家灣龍燈有諸多表演,大多己失傳。現有套路有倒板,螺絲。旋頂、金龍抱柱,龍舞四門。順進反出、頭招尾招和黃龍出洞等。陸家灣龍燈正月初七、十四不出燈,十三正燈,一般在正月十八上燈復,上燈復是在長江邊的磯頭上,火化龍皮送龍上天。龍架依舊供奉于龍屋,每日初一、十五均有香客慕名前來進香拜謁。

  關于老龍燈會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唐末時長江發洪水,漂來一付龍板。小灣的漁民撈得龍頭,大灣的漁民撈得龍板,各自供奉家中后,小灣的龍頭被大灣村民搶得,由大灣組織掌管。成立龍燈隊。但龍頭確實是小灣先得,經協商龍燈以小灣為娘家,每年初二出燈必先去小灣拜年。

  陸家灣老龍燈會具有濃郁的民俗性和廣泛的群眾性。它寄托著廣大人民祈求風調雨順、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

  雖然前幾年開始為了群眾的生命安全已經取消了龍燈會,但爺爺奶奶還是經常會提起我也記憶深刻,這就是家鄉的龍燈會。

民俗文化作文12

  來參觀民俗文化藝術節的人真不少,到處是身著節日盛裝的人們,大家都興奮地觀看著各種各樣的民俗藝術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用植物編織成的各種動物和植物,有仙鶴、蟈蟈、青蛙、龍、鳳凰、玫瑰花……真是栩栩若生,讓人愛不釋手。

  來到廣場西邊,有人在抬花轎,轎子里坐著一位游人,前后共有4個人抬轎,旁邊還有人吹笛子、嗩吶、笙……轎子也很漂亮,是大紅色的,金色的頂,每個邊框處都貼滿彩條,四個角上還掛著彩色的流蘇。坐在轎子里的人滿面笑容,真是過了一把癮。

  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那個賣葫蘆的攤位了。只見桌子上擺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葫蘆,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卻只有幾厘米。有的像一個大南瓜,有的像一根黃瓜,有好幾個葫蘆的桿在中間打了一個結纏住了,還有的葫蘆形狀像一個雞蛋,有的則像一個長滿珍珠的冬瓜……葫蘆們還被制成精美的工藝品:有的被制成笛子、花瓶、毛筆、手鏈……還有的在葫蘆上雕刻了各種圖案、畫上了美麗的花卉。真是五花八門,形態各異,我以前從來沒有看到過。

  此外,還有賣風車的、賣泥塑的、賣民族布偶的以及各色小吃等等,都各具特色,充分表現了我國的民間藝術特色、以及各族人民的博大智慧。

  這就是讓人目不暇接而又流連忘返的民俗文化藝術節。

民俗文化作文13

  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關注民俗,就是關注生活,也是關注文化。

  去年,正月初一,我們一家四口回家鄉去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順便去拜訪親朋好友。這是家鄉的習俗。

  我們去拜訪爸爸的好朋友——韓忠揚叔叔家。來到韓叔叔家的院子里,映入眼簾的是:院子的周圍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這使我感受到了家鄉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韓叔叔微笑著和爸爸握了握手,接著帶領我們進入了客廳,雖然客廳不是很胸有成竹,但即充滿著溫馨的氣氛。韓阿姨為我們倒了杯茶,就連忙回廚房趕做“美味佳肴。”

  一想到美味佳肴,就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懷著好奇的心去廚房“一探究竟”。只見廚臺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食材。韓阿姨似乎在忙著什么,我把頭探過去看了看。只見韓阿姨把面團壓成小圓片,將小蔥、肉沫放在圓片中,把它包起來,用手在周圍捏起一些皺動,再用刀均勻的切成小條狀,然后把這些小條向外翻,一朵“菊花”綻開了。最后把做好的“菊花”放進蒸鍋里蒸一會兒,再用盤子盛出來。湊過頭去嗅嗅,一股夾雜著鮮蔥味的肉香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這可是招呼客人的必備之品,家家戶戶都會做,家鄉人還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菊花包子”。

  這時,另一種食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說特別也不特別,說普通也不普通,它就是——粥。不過這粥看起來很有特色。里面放了海帶、小蔥、花生、肉沫和白菜。聞一聞,那種清香讓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股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不一會兒的功夫,桌子上已經擺滿了美味佳肴。大家一起圍坐著桌子,吃著美味的食品,聊著有趣的事情。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飯。

  因為爸爸工作的地方比較遠,又因為馬上要開工了,所以爸爸要連夜趕回去。我們一家人一起回遵義。

  我依依不舍地告別家鄉。坐在爸爸的車子里,回想著在家鄉的一切。這一次回家鄉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熱情好客的性格和他們樂觀向上的精神。

民俗文化作文14

  今天是星期六,媽媽帶我來到了民俗文化村。我推開民俗文化村的門,真是讓我目瞪口呆,那綠綠的山,清清的水,空氣清鮮干凈。花草叢中,一群群勤勞的螞蟻在那快活的工作。民俗村里修建了我國少數民族中少數幾個民族的著名建筑物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

  那是哪幾個族呢,讓我們來數一數:有土家族、壯族、白族、瑤族、侗族、苗族,哦!還有維吾爾族呢!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壯族和白族。壯族的生活環境最有特色,他們是村前一湖水,村后一座山,可是他們的服飾和人數都不是很多,但壯族里有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劉三姐,我只聽說過劉三姐的山歌唱得非常的好,沒想到他們壯族人各個都唱得好,唱的山歌娓娓動聽,讓我陶醉。好玩的還在后頭,

  那就是竹竿舞,先把竹竿擺成一個“#”字形,左邊兩個人,右邊兩個人,有兩個人拍著節拍,從這邊跳到那邊,沒被竹竿夾住,而是敏捷的跳了過去。他邀請在一邊觀看的我一起去跳,我小心的跟著他,沒想到跳第二根竹竿的時候,我被夾住了,疼死我了。接著到了白族族區,白族也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他們的住宿的地方是三墻一照,圖案豐富多彩,他們的帽子旁邊的白檐,是代表舒暢的風,帽子的中央的繡花,代表美麗鮮艷的花,帽子上面的白毛,代表雪白的雪。帽子形狀像個彎彎的月亮,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風花雪月帽,名字有趣極了,最著名的還是他們白族人泡的茶,那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代表著人們生活的美和甜。

民俗文化作文15

  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進行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新春。早在堯舜時期,我國人民便有了“掃年”的習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詔代,“掃年”之風盛行。“掃年”的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勞動、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農歷除夕,各家各戶的門上,貼上一個福字,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見圍觀一幅漫畫,上面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一個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卻對此產生誤會,以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馬皇后,明太祖把這件事暗記在心上,下令凡沒參與嬉笑的住戶在門上貼一個福字。軍士們便以此為據,到沒貼福字的家里提人。從此以示安分守己。這種從避嫌變祝福的善良直流傳至今。

  盼著、盼著終于盼到了快樂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飯后我與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飛升降落,猶如天女散花,又好像信號彈飛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裝點成鮮花的世界。在有幾分鐘便是十二點了,掛好鞭炮,媽媽喊:“十二點了放鞭炮啊!”爸爸點燃了鞭炮,震耳欲聾的聲音迎來了新年!

  每到春節最令人難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統統拜完,年味就像硝煙一般。

  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被炮聲驚醒了,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貼完后顯得喜氣洋洋,我們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熱鬧極了,每一個人都應該以新精神來迎接新一年到來。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辭舊迎新,因為人類的最高愿望就是更上一層樓。

【民俗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民俗文化的大學英語作文(民俗文化的意義)10-08

傳統民俗文化的作文08-31

關于民俗文化的作文06-09

描寫民俗文化的作文03-12

民俗文化作文05-02

民俗文化村作文07-01

民俗文化作文07-21

中考作文民俗文化06-02

民俗文化作文05-31

濰坊的民俗文化04-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电影 | 五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视频 | 亚洲乱亚洲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