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的作文【優選】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的作文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1
可能大家對高山族不是很了解,因為我之前有去那邊游玩過一次,所以對那邊的民俗有點了解。
高山族分為阿美、排灣、泰雅、布農、賽復、曹族和雅美、卑南、魯凱、平埔等部分人,因而服飾各具特色。泰雅、賽夏及部分阿美人,不論男女都穿著麻布裁制的無袖胴衣。購農有長有短,長到膝頭的叫"魯靠斯",短到肚臍的叫"拉當"。以白衣為底的'盛裝上,還在胸背織有精巧的幾何圖形花紋。市農族和曹族男子多數用獸皮做外背心,胸前掛有方形斜折胸袋,既是裝飾又很實用。排灣和阿美人則喜歡在衣服的袖、領、下擺鑲上細條的襯色花邊,腰部系半源裙,用黑布或鹿角做為頭冠。高山族男女都喜歡赤足,愛佩戴各種多姿多彩的頭飾、耳飾、手鐲、腳環和項鏈等,排灣人的男子頭冠比女子頭冠更為復雜和美觀。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是)。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煙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F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巖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于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灣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并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民俗還有很多,比如排灣人的婚禮,跑步迎新娘,在這就不一一跟大家說了。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2
我盼了好久的,終于盼來了火把節。今年的火把節是怎樣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園里,天剛黑就已經準備要開始祭祀活動了,人們用最古老的鉆木取火方式來點燃今年的圣火,太陽女舉著火把圍成了一個三角形,她們舉高火把點燃了七星燈同時也點燃了火堆。七星燈被點燃后禮花也綻放了。漸漸的禮花形成了一個火堆的形狀,仿佛在為彝族火把節的一切歡呼。在夜晚,人們圍著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腳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火龍在左右移動著跳舞,它好像在呼喚著人們,讓人們一起來跳舞。聽,音樂響起了,三弦彈起了,人們唱起來了,大伙歡快極了,小朋友們跳起來了。在這里人們圍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這里管你認識不認識都拉著手并著肩,在一起舞蹈。這么隆重的場面當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邊拉著大姐姐右邊拉著小弟弟,雖然下怎么會跳,但還是跟著節奏跳著、唱著。
在桃源湖,音樂噴泉開始了。在噴泉里露虹燈亮著,把水花照得五彩繽紛。水花時快時慢、時粗時細。有時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時像小鹿在跑步,有時像兔子在和烏龜賽跑,還有時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節很快就結束了。我還沒有玩夠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個火把節,這樣我就看更多的精彩節目表演 。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3
臘八節就要到,這讓我不禁想起家鄉的臘八節。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節日,家鄉有很多關于臘八節的習俗,讓我現在都還念念不忘。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因為進臘月門,天氣也就真正的到“數九寒天”,所以,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粘米飯,“沾沾下巴”。
臘八節,在我國歷史上也算得上是悠久綿長,各地的習俗不同,過法也就不同,飲食的差異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視程度可不比其他的傳統節日差。因為過臘八,就離過年不遠,年味也就越來越濃。
小的時候,過臘八這一天,總能讓我們吃上一碗又粘又香的黃米干飯。每人再給那么一小勺白糖,吃得那個香啊!就覺得老過這樣的臘八多好。可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臘八吃粘米飯,其實是很奢侈的事情,糧店里定量供應的糧食中沒有黃米。有的人家農村有親戚種的或者有什么其它門道搞到的,否則,所謂的.臘八飯,就只能用帶粘性的其它米來充當。不管怎樣,人們對臘八的盼望值還是很高的,因為能吃上一頓飽飯啊。
我開始懷念家鄉的臘八節,真希望可以回老家過臘八節,再吃上一碗香香的粘米飯,那該有多愜意啊!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4
農歷正月半稱元宵節,又名燈節、上元節。
舊時每逢元宵節,各家多吃米粉圓子。小粒無陷者為“糖圓”,大顆有陷如白果、棗泥、油水的稱“元宵”。
晚間家宴后,外出賞月觀燈。
入夜,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到處彩燈游動,處處敲鑼打鼓。
當時有首兒歌描述常州元宵節燈市的'盛況:“甘棠橋,對鼓橋,鼓樓對著廟門口,鏜鏜鏜!燈來哩!燈來哩!什么燈?一團和氣燈,二龍戲珠燈,三元及第燈,四面如意燈,五子奪魁燈,六角風菱燈,七子八婿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鏜鏜鏜,燈來哩!后面還有一條老龍燈。
據說在太平軍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節,“圣兵”敲起“太平軍鑼鼓”歡慶新春。青云坊兩側樓上,太平軍男女“圣兵”化妝演唱灘簧,軍民同樂,往往通宵達旦。這天,街頭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鑼鼓,邊敲邊行,俗稱“浪街元宵”。婦女夜間結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橋,來回路線不能重復,稱“走三橋”;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領,稱為“解發膩”;鄉間姑娘還把掃帚、竹枝等用麻莖扎成一丈高的蘆炬,在田間焚燒,謂“照田財”,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況。
現在呢?每逢元宵節我們還得保留晚上吃“糖圓”或“元宵”的習慣,吃過晚飯,還會去街上參加元宵節燈會,猜燈謎;丶疫能看元宵晚會呢!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5
xx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地區。這里山川秀麗,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熱帶原始森林。森林里棲息著珍貴的野生動物,大個頭的亞洲象和美麗的孔雀,都是這里的“居民”
xx主要從事種植業。xx村寨有一幢幢竹樓組成。竹樓多為兩層,樣式很漂亮,上層住人,下層沒有墻,存放雜物或關養家畜。
xx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xx潑水節在農歷三月中旬,正值傣歷六月,是傣歷中一年的開始,所以潑水節就相當于咱們的春節。
潑水節期間,xx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獻貢品,青年男女則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頭相互潑水嬉戲。按照xx風俗,用清水潑灑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來吉祥。
傣劇發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的xx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xx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6
瑤族人民饒有風趣的民俗有“掛袋子”?腿说搅爽幾宓娜说娜思抑,只要把隨身帶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掛,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來用餐,都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去別的地方,吃飯往往落空。
在達山瑤中,去別人家吃飯,主人家會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時,主人家就會把金黃厚實的臘肉為上品,吃飯時主人會把大塊大塊的臘肉往客人的碗里夾。
瑤族普遍禁食狗肉,貓肉,蛙肉。凡是生產過的婦女頭幾天是不能吃豬油的`。
到瑤族人家做客,吃飯時桌位也很講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頭幾位,一些瑤族人還會把雞冠給客人,老人給客人敬酒,其實是一種尊貴。
瑤族人的民風民俗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瑤族人天性好客會熱情接待你的。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7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F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快之中。作文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8
鄂爾多斯蒙古族使用夏歷,最重要的節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里,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為“察干薩日”.‘察干”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為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征著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為吉服”,白色為“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余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著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胄,并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于大汗前,是為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桿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著,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為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點燃),隨后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后,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煙壺和美酒,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升平,到處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9
春節時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熱鬧的.日子了。
俗話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彪m是在濮陽過年,但是我們很快樂。
“二十三 ,祭灶官”是因為傳說二十三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匯報人間情況的日子,要買來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了以后能粘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只說好,不說壞。
“二十四,掃房子”新年快到了,房間已經有幾個月沒有打掃了,得快點打掃干凈利落才行,快點行動吧。
過了二十四,大人們都忙了起來,就連我們小孩子也忙了起來。大人們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燉肉肉,貼花花、蒸饅頭……我們小孩子就去買鞭炮、放鞭炮 。有的時候還幫幫大人在家里裝飾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齊齊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來了,更使人們激動人心了。除夕,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熱熱鬧鬧,充滿了愛的氣息,大人們把早就準備好了的的年夜飯端出來,門外的鞭炮聲聲響震耳欲聾。吃完飯,好看的春節聯歡晚會就開始了,這一夜,每家每戶的燈都亮著,都還沒有睡,鐘表一分一秒的走動著,12點了,響起了一聲聲的鞭炮聲……
大年初一,大家早早的就起了床,吃完飯,就去串門了,“噔噔噔”,家里又來了一位客人,一進門,就互相說:“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們就回家了……過了這幾天,春節也就過完了,學生們就應該上學了,我們也該忙碌的生活了!
【民風民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03-06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03-07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3-29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19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24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08-19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21
民俗民風的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