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故事
南宋愛國將領岳飛,善書法,也精琴棋。每當他心中煩悶的時候,總要彈古琴,以抒發(fā)心中的憂憤。公元1141年,岳飛抗擊金兵,連連取勝,兵進朱仙鎮(zhèn),岳家軍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決心打到金兀術的老窩黃龍府。
1.彈琴感刺客
這天,岳飛正和部將們商議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檜促使宋高宗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飛騙回京城加以殺害。
這天,岳飛離京城臨安不遠了,突然對面來了幾個校尉攔住岳飛說:“圣上有旨,命你城外安歇,沒有圣旨,不得進城。”
晚上,岳飛就住在一座寺院里。心中實在郁悶,夜不能寐,在院內(nèi)踱步,望著滿天星斗,連連搖頭嘆息。回到屋里,見墻上掛古琴一張,伸手摘下來,定了定音,伏案彈奏了起來。
秦檜實行的第一招刺殺岳飛的計劃,是讓人從監(jiān)獄里提出一個身強力壯的死囚,告訴他去城外刺殺一個奸細,事成以后,不僅可赦免死罪,還要嘉獎。
這個犯人聽說是刺殺奸細,又可免死得賞,高高興興的出了城,秦檜的得意打算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然賣命去干;刺死岳飛,再把他抓起來殺人滅口,神不知,鬼不覺,萬無一失。秦檜心里美滋滋的,靜等刺客的回音。
刺客來到寺廟院內(nèi),躲在一棵老槐樹的后面,他聽見岳飛在屋里嘆氣,就躡手躡腳來到了窗下,在岳飛轉身摘古琴時,閃身進了屋內(nèi),躲在屏風后面,提著氣,踮著腳,向前移了幾步,正要行刺,這時琴聲響了,刺客馬上把刀縮了回去。原來這個刺客是郾城人,老爹是個有名的彈琴藝人,能作曲彈琴,在民間賣藝糊口。前年秦檜為討好金兀術,硬把中原能歌善舞、撫琴作畫的藝人抓了起來,準備送給金兀術尋歡作樂。他爹不愿去為金兀術效勞,被逼無奈,抱琴跳水而死。爹死了,他懷著滿腔仇恨,到了京城,闖到秦檜相府拼命,被抓進監(jiān)牢,判了死刑。
岳飛手中的牛角琴撥,在琴弦上彈撥的琴聲飛揚,或柔或剛,或緊或慢,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高亢時,像千軍萬馬在疆場馳騁,拼殺金兵;低沉時,像唉聲嘆氣,憂國憂民。
刺客忽然想起老爹爹的琴聲,所以把剛要刺殺岳飛的刀縮了回去,他猶豫了,心想:“這是誰呢?如果是金人,咋能彈這樣好的琴呢?”他用一只眼睛從屏風的細縫中仔細看:彈琴的人一身朝服,臉色白潤,分明是中原人吶!
“管他是誰,趁他一心一意彈琴,我一刀刺死他就是了。”刺客心一橫,剛要下手,只聽琴聲突然停住了。刺客渾身的肉緊縮了一下,差一點把手里的刀落在地上。這時,只聽岳飛一聲長嘆:“唉!何時收復舊山河呀!”琴聲又陡然驟起。刺客聽了聽,咦!這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熟呢?這不是我爹譜作的《送軍行》嗎?
琴聲綿綿不斷,刺客的腦子里閃過幾個月前的事情……
金兵占領了郾城,金兀術設慶功宴,把老爹抓去彈琴助興。爹爹不彈不奏,怒目而立,在金兀術面前把琴弦完全撥斷,被關進了營中。后來岳元帥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兀術,救出了老爹。老人家一高興,就譜作了這首《送軍行》的琴曲,到處彈奏,贊揚岳家軍的抗金事跡。一天,岳元帥親自來到家里,爹爹一見如故。岳元帥請老爹教他彈奏《從軍行》……
那刺客想著想著落淚了。
他的心被琴聲卷走了,隨著琴聲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慷慨,竟忘了自己是來行刺的。
“嘭”的一聲,把他嚇了一跳,琴弦斷了。岳飛默默地站了起來,自言自語說:“我岳飛抗金大業(yè)未成,何以報答父老鄉(xiāng)親!”刺客聽到“岳飛”二字,頭“轟”的一下漲得斗大,鋼刀“當啷”一聲掉到地上,一下子從屏風后面轉了出來,叫了一聲:“岳元帥!”撲通跪倒在地,淚水嘩嘩地流了下來,泣不成聲的說:“岳元帥!我對不起您呀!”
岳飛被他嚇了一跳,看著面前跪著的人,問道:“你是誰?”刺客把行刺的事仔細的說了一遍。岳飛怒火沖天,雙眉倒豎,鋼牙緊咬,大罵秦檜老賊。他把刺客拉了起來,安慰了一番,給他一些銀兩,讓他逃走,自謀生路。這個死囚萬分感激,給岳飛磕了個頭,說:“岳元帥,多多保重。”拾起鋼刀轉身走了。
2.舉朋報國之志
提起岳飛這位南宋民族英雄,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傳說,岳飛剛生下來的時候,恰巧有一只大鵬鳥從屋上飛過。父親岳和、母親姚氏,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字鵬舉。“鵬舉”,就是大鵬舉翅高飛,表示希望兒子將來能“鵬程萬里,遠舉高飛”的意思。
然而,岳飛生下來不到一個月,黃河決口,使家鄉(xiāng)湯陰成為一片汪洋。幸虧岳母急中生智,懷抱岳飛坐進一口大缸里,隨波逐流,才算保住了性命。從此,岳家的日子就很艱難了。
岳飛長到七八歲,就天天上山拾柴。勞動之余,便在地上鋪上一層細沙,用樹枝在沙上練寫字。
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來,發(fā)現(xiàn)沙地上寫滿了“舉朋”二字,心想,我讓他寫“鵬舉”,他偏偏寫成“舉朋”,這不是心不在焉嗎?于是,她怒沖沖地把岳飛喊到身旁,厲聲質(zhì)問起來。
岳飛不慌不忙地回答:“母親要孩兒長大報國,可孩兒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兒立志要廣交朋友,舉朋報國。”
岳母恍然大悟,連聲說:“我錯怪孩兒了,你做得對!”
后來,岳飛果然依靠牛皋、張顯、王貴、湯懷等朋友的幫助,在抗金斗爭中屢建奇功。
3.少年岳飛
岳飛出身于一個農(nóng)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黃土地上勤懇耕作。父親岳和是個忠厚的莊稼人。他家省吃儉用,常常用節(jié)省的糧食幫助饑民度過荒年。鄰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干脆割給他;有借錢不還的,也就不要了。這種忠厚治家的傳統(tǒng)直接影響了岳飛。傳說岳飛降生時,有一只像大雁一樣的大鳥飛鳴而過,所以父親為他起名叫鵬舉。岳飛沒滿月,黃河決口,母親姚氏抱著岳飛坐到一個大沙甕里,才幸免于難。
岳飛小時候,家里很貧窮。母親含辛茹苦,親自教他讀書。沒有錢買紙筆,就用樹枝作筆,沙地作紙,在地上練習寫字。他寡言少語,但學習十分用功。尤其喜歡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崇拜諸葛孔明等濟世名臣。他小時還曾寫聯(lián)寄志:“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隊出郊圻。”表明他將來要像諸葛武侯那樣報效國家,拯救人民,建功立業(yè)。他曾游歷泰山,寫下“流水崇山懷作者,春蘭幽竹契風人”,寄托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名人志士的仰慕。
岳飛不僅用功讀書,精心學習兵法,而且刻苦練習武藝。傳說中他生就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開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學習箭法,能左右開弓,箭無虛發(fā)。其實,岳飛這身武藝完全是練出來的。
岳飛生活的時代,正是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岳飛決心練好武藝,保家衛(wèi)國。他12 歲那年,投到一位外號“搬不動”的老師門下。“搬不動”并不教他武藝,卻每天讓他手拿鎬镢、肩挑扁擔,在山下挖坑擔水栽樹。一連兩個多月,滿山遍坡全栽滿了樹。可“搬不動”還不說教習武藝的事。岳飛心想,我為報效國家,前來求師學武,不能光栽樹呀。“搬不動”看出岳飛的心事,笑笑說:“功夫志中來,志在耐中磨。”
過了三個多月,樹栽完了,他幫師傅干雜活,師傅還是不提學武。岳飛掛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動”說:“要學武藝,功在苦中練;要想衛(wèi)國,須先舍小家,哪有學不到武藝,就中途退卻的道理?”從此岳飛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節(jié)將臨,“搬不動”把岳飛叫來說:“你來到我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棵樹,從明天早上開始,你去把這些小樹一棵棵挨個兒搖一搖,不準折斷一枝,不準漏掉一棵,太陽不出來,就得搖完。”從此,岳飛半夜就起床,打水掃地伺候好師傅就去搖樹。開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陽出來,剛剛搖完。到第十天,離日出還有一個時辰,岳飛就搖完了,腰不酸,氣不喘。正好“搬不動”也來到了,他撫著岳飛的頭說:“鵬舉呀,俗話說,功夫,功夫,全在工夫。沒有工夫,哪有功夫!看來,你跟我一年,功夫學得差不多了,明 天可以回你母親那里去了。”岳飛很奇怪,說:“師傅,你還沒教我武藝呢!”“搬不動”搖搖頭說:“武藝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點武藝之外的功夫,有了這點根基,你學什么都不難了。”
岳飛辭別了“搬不動”,回到家后又跟周同師傅學習箭法,后來果然練就一身絕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飛應募出征,母親在他背上用衣針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10 年后,岳飛已經(jīng)是一位戰(zhàn)功赫赫的元帥了。他在《滿江紅》一詞里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抒發(fā)了他不慕功名,不圖利祿,以身報國,只爭朝夕的精神。
【岳飛的故事】相關文章:
岳飛學藝的故事12-26
關于岳飛的歷史故事12-19
岳飛的名人故事(精選9篇)01-04
歷史名人岳飛的簡介及故事08-25
誰為岳飛刺字經(jīng)典名人故事05-27
岳飛的名言10-11
岳飛的愛國精神作文04-23
感動岳飛作文(通用22篇)12-13
岳飛說過的名言60句10-12
感動岳飛作文800字(精選5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