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中國名人成長故事通用
現代中國名人成長故事通用1
性格沉穩的李嘉誠,實際上是個不安分的人。他去五金廠做推銷員,但打開局面就跳槽去了塑膠公司。他很快成為公司出類拔萃的推銷員,18歲當部門經理,20歲升為總經理,深得老板器重。他春風得意時,突然又要跳槽!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迅速恢復到戰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戰時遭破壞的.工廠商行都已恢復生產營業,香港人口激增到一百多萬。市景日益繁榮,入夜之后,港島九龍的霓虹燈交相輝映,滿載貨物的巨輪,晝夜不停地出入維多利亞港。
中南鐘表公司的業務有長足的發展,東南亞的銷售網絡重新建立,營業額呈幾何級數遞增,莊靜庵籌劃辦一間鐘表裝配工廠,再擴展為自產鐘表。
李嘉誠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為香港經濟巨變而興奮不已。李嘉誠站在維多利亞港灣邊,眺望尖沙咀五彩繽紛的燈光,陷入沉思——今后的路該怎樣走?
一條路,在舅父蔭庇下謀求發展,中南公司,已成為香港鐘表業的巨擎,收入穩定,生活安逸;另一條路要艱辛得多,充滿風險,須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
李嘉誠選擇了后者,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縛自己,貪圖安逸,要趁現在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的是今后做大事業!
現代中國名人成長故事通用2
林紓是我國著名翻譯家,近代文學翻譯的開創者,正式譯介西方文學第一人。他雖然是一個精通古漢語卻不懂外文的文人,卻與魏易、曾鐘鞏等人合作,以“耳受筆追”的方式翻譯了涉及11個國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對西方文獻的引進和當時社會文化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通力合作
林紓5歲那年,外祖母開始教他讀書識字,啟蒙課本是《孝經》。1882年,林紓從一個窮秀才一躍成為舉人。然而,后來“七上春官,屢試屢敗”的歷程,讓他在科場失意的同時,看到了太多官場的黑暗。他從此絕意于仕途,專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林紓有一位同鄉叫王昌壽,1885年曾赴法留學6年,法語精湛。他回國后給林紓講了許多外國名著,使林大開眼界。于是,兩人開始合作翻譯小仲馬的《茶花女》。由王昌壽口譯,林紓用文言文記錄下來。那時,閩江的一條小船上常可看到這樣一幅景致:王昌壽手捧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則展紙揮筆。林紓耳聰手疾,文思敏捷,經常是王昌壽剛說完一句,他就已寫好一句。一天4個小時下來,記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報館版本的'《茶花女遺事》公開發售。一時間,洛陽紙貴,很快流傳開來。
在之后短暫的27年生命里,林紓與魏易、陳家麟等曾留洋的才子們合作翻譯了160余部西洋小說,如英國作家狄更斯著的《大衛·科波菲爾德》,俄國托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英國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后英雄略》、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多才多藝
除翻譯外國名著外,林紓還精通文學寫作和繪畫。辛亥革命后,他創作了長篇小說《京華碧血錄》,書中雖以戀愛故事為主干,但它涉及戊戌變法、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等重大歷史事件,描寫的生活面極其廣闊,在當時頗受讀者歡迎。后來,他又陸續寫了《金陵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巾幗陽秋》《官場新現形記》等長篇小說和一系列短篇小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林紓23歲時曾拜師陳文召學畫,其名氣不下于他的文學創作和翻譯。他擅長花鳥,得師真傳,晚年定居北京后致力于山水創作。作品靈秀略似文征明,濃厚處近戴熙,傳世作品有《理安山色圖》《仿王椒畦山水圖》。軍閥吳佩孚在他51歲生日時,愿出巨資請林紓畫一幅祝壽圖,林紓鄙夷其執政時草菅人命,一口拒絕,在當時的京城傳為佳話。對于后學,林紓則竭盡全力予以提攜。1919年,湖南湘潭人齊白石初到京城,想以賣畫為生,但當時整個北京城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為了擺脫困境,齊白石登門拜訪林紓,林紓將其繪畫全部收購,并在自己編審的《平報》上發表文章,極力推崇齊白石的畫作。這些幕后工作,幫助齊白石在北京慢慢有了名氣,終成一代國畫大師。
現代中國名人成長故事通用3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斗,使敵人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
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后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里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現代中國名人成長故事 篇中國軍事人物——葉挺
葉挺(1896--1946)廣東惠陽人。先后畢業于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1924年底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處長,獨立團團長,率團參加了北伐戰爭,后升任為副師長、師長。1927年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前敵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同年底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爆發后,出任新四軍軍長。在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軍扣押。1946年以黨中央營救獲釋。由重慶赴延安時因飛機失事遇難。
【現代中國名人成長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現代名人故事六篇06-01
中國名人的故事03-01
現代名人故事(精選20篇)10-23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02-16
中外名人成長的故事02-27
名人成長故事02-21
中國愛國名人故事03-12
中國名人故事盤點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