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俗作文錦集10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俗作文 篇1
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進行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新春。早在堯舜時期,我國人民便有了“掃年”的習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詔代,“掃年”之風盛行。“掃年”的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勞動、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農歷除夕,各家各戶的門上,貼上一個福字,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見圍觀一幅漫畫,上面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一個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卻對此產生誤會,以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馬皇后,明太祖把這件事暗記在心上,下令凡沒有參與嬉笑的住戶在門上貼一個福字。軍士們便以此為據,到沒有貼福字的家里提人。從此以示安分守己。這種從避嫌變祝福的善良直流傳至今。
盼著、盼著終于盼到了快樂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飯后我與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飛升降落,猶如天女散花,又像信號彈飛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裝點成鮮花的世界。在有幾分鐘便是十二點了,掛好鞭炮,媽媽喊:“十二點了放鞭炮啊!”爸爸點燃了鞭炮,震耳欲聾的聲音迎來了新年!
每到春節最令人難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統統拜完,年味像硝煙一般。
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被炮聲驚醒了,我穿上新衣服,與爸爸媽媽一起貼春聯,貼完后顯得喜氣洋洋,我們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熱鬧極了,每一個人都應該以新精神來迎接新一年到來。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辭舊迎新,因為人類的最高愿望就是更上一層樓。
民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過春節時有很多習俗。每年到要過年的這一個月,就成為臘月。臘月里的每一個節氣都和過年有關系。臘月初八的這一天,就是喝臘八粥的日子了。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種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樣東西,有紅豆、綠豆、江米、麥仁、黑米、蓮子和百合,還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來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極了!不但要喝粥,每家還要泡臘八蒜呢!聽老人說,喝了臘八粥就要花錢準備年貨了。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要貼紅紅的對聯和放長長的鞭炮。知道為什么要貼對聯、放鞭炮嗎?傳說,有一個叫年的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怪獸,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來搗亂,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但它最害怕聲音和紅顏色。一天晚上,年又出來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門口看見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燒的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把年給嚇跑了,人們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這就是過年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這就是我的家鄉過年時有趣的習俗。
民俗文化節篇四:有趣的年俗
北京人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飯后會盡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大年初一吃餃子”就開始了。“年初一的餃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點一過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那時街上隨處可見頭插紅花的姑娘、手舉風車的小伙兒,還有身掛大串山里紅、手里抖著空竹的孩子,過年那幾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過年時,街上所有店鋪都停業休息,只有賣鞭炮的商店開著門。
上海年俗
除夕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豐盛的。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鐘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合家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他們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賀年。初四,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里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尾翹起,像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者絡繹不絕。
廣州年俗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江蘇年俗
江蘇春節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鐘馗善于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于唐代。江蘇的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江蘇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初一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認為一
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
山東年俗
大年初一零點開始這個時間鞭炮齊鳴,節日的歡樂籠罩了千家萬戶。天一放亮,婦女們便笑
呵呵地忙著煮餃子。煮時,有的地方要鳴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燒火,意味著新的一年響響亮亮,節節增高。吃罷餃子,該去拜年了。一般先家拜,晚輩給長輩拜,平輩之間再相互拜;而后近拜,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后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
四川年俗
四川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并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
廣西年俗
廣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更有趣的是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陜西年俗
陜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陜西人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谷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后,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
,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
到十二歲為止。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到各家各戶拜年。
福建年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
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湖北年俗
湖北團風人春節房門、廚房門,再貼犁、耙、鞍等生產工具,最后貼花草樹木??歌聯貼到什么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里,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一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民俗作文 篇3
海陽過年扭秧歌,分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兩種。“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小架子秧歌”流傳為海陽西北部地區,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
二月二日龍抬頭。海陽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面缸里,祝愿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
五月初一是海陽五猖廟會的日子會有祭灶神的儀式。
海洋的`漁民風俗:
海規
“祭海”:除夕之夜發紙時及正月十三日,漁民到海濱擺供品、鳴鞭炮、焚香紙,虔誠叩拜。
“記風”:漁民憑經驗牢記牢記刮大風、降暴雨的時間,以此預測百日后的風情。
“祈風”:正月二十五日為龍風日,漁民多以此日的風向,卜測海上收成,并燒紙、焚香、叩頭,祈禱“順風行舟”。
“送船”:新船下塢后船主擇“黃道吉日”,在船頭設供品、點蠟燭、焚高香、燒黃表,敲鑼鼓、鳴鞭炮、行大禮。船主執朱砂為新船點晴、開光,船頭披彩,桅懸紅旗,抬船人喊著“百事大吉、波靜風順”號子,送船入海。
“上網”:每年初出海時先把一冬修整的網具分盤在海岸,在鑼鼓鞭炮交響聲中。漁民抬著網具,喊著號子,徐徐登舟,將網一節一節地盤入船艙,行禮祝福。
“出海”:出海之前宰豬一頭帶皮燙剝,把整豬供奉于船頭,在鑼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畢,將豬開膛、剔骨,切為大塊,燉成“豐盛肉”,漁民飽餐暢飲。外人遇上船員會餐不須謙讓,自斟自食。
“祭龍王”:漁民首次出海驗網捕到之魚熬熟盛于盤中,奠酒漿、焚香紙,祈禱龍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說“漏”、“翻”、“扣”,要說“明”、“轉”、“劃”或“劃過來”;出海不說遠“遠”、“近”,要說“高”、“低”;卸完魚、蝦,不說“卸完”、“沒有”,要說“滿了”;帆要叫“蓬”;餃子煮碎了要說“掙了”;“打官司(灌死)”要換言“告狀”;繩子斷了要說“升了”;“初十”(觸石)以“倆五”代替;東西碎了禁說“碎”,要說“笑了”;碰到鯊、鯨等老魚,不能直呼其名,要稱“老人家”;行船時,嚴禁吹口哨說笑話。勺子、飯碗不許扣覆,筷子禁止擔在碗上吃完飯要將筷子向前猛趨以示行舟快而無阻;嚴禁婦女跨船頭不準在船頭上大小便。
民俗作文 篇4
一個色彩斑斕的暑假中,有過許多星星點點的使人難忘的事。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去民俗樂園游玩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談論樂園的事,可高興了。
來到民俗樂園,我被那些各式各樣玩法深深地吸引了,迫不及待地跑到“激流勇進”的一艘艘小船前。“激流勇進”一共有2個上坡,2個下坡,轉完一圈后回到起點。叔叔和爸爸買了票,我坐上小船,阿姨啟動船只,船往前開了!過了一會兒,船就往上坡駛了,我的心砰砰直跳。過下坡的時候,我緊閉雙眼,嚇得一陣尖叫,船好像失去重力似的滑了下去,濺起了晶瑩的水花,那一幕真驚險,真刺激!船繼續向前行駛著。快要接近第二個上坡時,我膽戰心驚,直叫:“爸爸,救命啊!這太可怕了,我不玩了!”說完,爸爸嘆了一口氣,皺起了眉頭。此刻,我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頓時,我感覺到這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我就是一位水手,漂泊在海面上,不怕驚濤駭浪!于是,我做好了準備,船往下駛,濺起了水花,我似乎被大浪推著,我戰勝了困難,我快樂地歡呼著。這時,我看到爸爸也笑了。
接著,我們還玩了“海盜船”、“”汽艇船“和”碰碰車“等。
這次游玩,讓我享受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讓我再一次知道了勇氣的意義。
民俗作文 篇5
按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每到這時,大街上總會掛滿紅紅的燈籠,大街小巷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在我們的家鄉,春節有這樣獨特的風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掃塵房,臘月二十六,蒸棗餑餑。除夕夜,吃團圓飯,正月十五過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蒸棗餑餑了。每年我都會參與。蒸棗餑餑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準備好,放在溫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來,面就已經發得白白胖胖,輕輕用手一戳,面軟軟的,像一塊橡皮泥。
把做棗餑餑的材料,便可以開始做棗餑餑了。先揉好一塊兒面,再找到它的中央,開始插第一顆棗,再順次把棗插在第一個棗的上下左右,每一邊為四顆。
看著媽媽手上那嫻熟的動作,一個又一個的棗餑餑從她手中誕生了。我看著這些挺簡單的,于是便想嘗試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沒有勁兒怎么的,面揉了好長的時間,卻一直沒有變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媽媽,媽媽幫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難了,我不會插棗兒,剛把面提起來,還沒來得及插棗兒面便癱了下去,這時姥姥就會對我說:“阿俺妮兒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輕輕松松享一輩子的福哦。”
蒸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用來做小豬,小豬的耳朵和鼻子,我們用了紅糖面,把紅糖放進面里揉,便成了紅糖面,用大豆做小豬的眼睛,那樣子,還真是可愛。
做完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還做了元寶,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發財。
一個個白胖的棗餑餑出鍋了,這些可愛的餑餑里包含著對家人的祝福。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傳承,卻包含著每一個人的愛,我想將來我一定要傳承家鄉的傳統風俗。
民俗作文 篇6
大家都知道回族,是我們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并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漢族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于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長經商,尤其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愛面條、面片,還喜愛吃調和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馓(san)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
你們知道嗎?鴿子在甘肅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耶,可以飼養,但不能輕易食用。如果有危重病人,還得征得伊瑪目,就是宗教職業者的同意,才可以把鴿子作補品食用呢!回族的飲料比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就不飲用。更加忌諱人在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呢!
還有,回族也很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特別是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和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哦!
民俗作文 篇7
春節,我相信,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來,咱們廢話少說,接下來就讓我講一講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吧!
你知道咱們的傳統節日春節都要有那些東西呢?嘿嘿,沒錯,春節咱們要準備:魚、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買鞭炮、對聯和福字。下面,就讓我講講我這一次過年的經歷吧!
早上(當然,不是過年的那天早上),母親帶我出去買鞭炮、對聯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擺滿了買年貨的攤子。我對母親說:“母親,咱們先期買鞭炮吧!”母親爽快地答應了。
我們走進了一家買鞭炮的店鋪,我相中了幾盒小鞭,我對母親說:“母親,我要這些。”“沒問題。”母親爽快的說母親也買了些掛鞭。
買完鞭炮,母親又帶我走進了賣福字合買對聯的地方買了一些福字、對聯等回到家貼在窗上、門上和墻上。
買完了東西,我們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對聯堆在了門上和墻上。
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母親每年貨的經歷(以前都在爺爺家玩,沒空去),怎么樣?
民俗作文 篇8
我的家鄉在徐州,那里有美麗的云龍湖。
春天,云龍湖邊的柳樹長出了嫩綠嫩綠的小芽,不時吹來一縷春風,柳枝兒輕輕地飄動著,好像在伴著春風跳舞。當春風吹過湖面,湖面就會泛起一絲絲波紋。湖面倒映著火紅火紅的太陽、潔白的云朵那景色美麗極了!草地里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兒,把成群的花蝴蝶都吸引了過來,它們圍著花兒飛啊,飛啊,怎么也不肯離去。
夏天,知了趴在樹干上,不停地叫:“熱死啦!熱死啦!我快要被烤焦啦!”那一棵棵粗壯的大樹上,長著綠油油的、茂密的樹葉,總是會有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從里面傳來。云龍湖里的荷花也在這個時候盛開了,它們的花瓣粉嘟嘟的,看上去可愛至極!那荷葉鋪在湖面上,整個云龍湖都變成了綠色。火辣火辣的太陽掛在高高的天空中,照在湖面上,湖面反射著一閃一閃的金光,好像天上的星星都掉進了云龍湖里似的。
秋天,云龍湖轉眼變成了金黃色,樹上的葉子都掉了下來,給一條條小路鋪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地毯,踩在上面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這時,湖邊的菊花盛開了,像草地里盛開著一個個金燦燦的小太陽。當下秋雨時,小雨點們都爭先恐后地落到水里去,這時,一個個水花在湖面上綻放。
冬天,雪花兒慢慢地飄落下來,有的落到了地上,給大地媽媽蓋上了一床雪白的棉被;有的落到了水里,它們一落進去,就融化了。不久,湖面就結冰了,那冰像一面鏡子一般,那時,我最喜歡在那兒照鏡子。湖邊的臘梅花也在這時張開了自己的笑臉,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看見這么美的花朵;也能聞到花的芳香。
民俗作文 篇9
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歡我的老家,因為那里的風俗習慣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龍抬頭、添倉節、桃花節、寒食節、走麥節、乞巧節、敲鑼兒節、中元節、過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圖個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這個節日奶奶總會讓我去理發。
但我不喜歡理發,小時候總擔心剃頭刀子傷到我,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就嚎淘大哭,幾個人都按不住,媽媽和奶奶為了讓我順利理完發,會答應我一些平時不能滿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時,家鄉的人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我特別喜歡吃餃子,奶奶包的餃子好吃極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還會和奶奶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我喜歡幫媽媽搟餃子皮,還會包象包子一樣大的餃子。所以每到這一天,我很開心,我喜歡這個節日。
我們老家的風俗習慣還有很多,歡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
民俗作文 篇10
“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概括地描述了從臘八到大年初一人們忙忙碌碌過節的情景。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化緣,化得五谷雜糧充饑。后人為紀念他,在每年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要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
灶祭之后,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春節前,家家要徹底清掃,人人都理發洗澡,準備干干凈凈過新年。民諺道:“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撣塵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發師傅們這時也挑著挑子走街串巷,忙于為人理發。節前,一般人家在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春聯,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門上貼有”抬頭見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貼剪紙。屋內擺設的八仙桌、太師椅帶上桌圍椅帔。條案正上方掛上有吉祥圖案、語句的中堂、對聯。條案前方桌上擺設五供、高足盤,放上蜜供或年糕。屋里掛起大紅燈籠。墻上要貼年畫、福字。
除夕和元旦是春節的高潮,守歲辭歲、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團圓飯、過橋、摸門釘、拜年等,活動繁多。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時,要將”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于案上。”百份“亦稱”天地“,上繪有天地間諸神像。在”百份“前要擺設蜜供、年糕、餃子、蘋果等祭品。夜深之后,人們點上紅燭,打開大門,燃放鞭炮、燒”元寶“、”接神咒“,貼上準備好的新灶君爺神像。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壇前行叩首禮,并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譜。
大年初一,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親友相見,總要拱手作揖,并說”恭喜發財“、”新喜、新喜“等等。初二祭財神,一大早人們就拜祭財神像,有些人還要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祭拜。初五又稱”破五“。自這天起,年節期間的各項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后,雖然人們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復常態,但仍很有節日氣氛。初八稱”順星日“,傳說眾星神于此日降臨下界。當是日夜幕低垂、群星閃現之時,人們在院中案上放置糕點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還要把”星神馬“放在胡麻桿上燒掉。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活動的又一高潮和尾聲。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宮苑廟宇到處張燈結彩。入夜后,觀燈者滿街滿巷,耍社火,放鞭炮。
據文獻記載,過去北京城近郊區共有七百余座寺廟。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游人開放。在廟內或其附近設有集市,故稱廟會。北京的廟會以白云觀、大鐘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一年一度的廠甸,更是盛極一時。
西便門外的白云觀原為北方道教中心。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處機曾在這里居住,死后葬于此。白云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開廟。傳說十九日邱處機下界超渡有緣者,稱”會神仙“,開廟時游人如云,各路民間花會多來此表演。大鐘寺正名覺生寺。廟內的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聞名中外。開廟時,廟中住持在其懸鈕兩側孔下,系一小銅鑼,游人登樓用銅錢投擊小孔,傳說擊中者可得福。宣武門外琉璃廠會從初一到十六開市,人稱”廠甸“。此處遼代為海王村,明代為琉璃窯廠,清乾隆時始成市肆。開市之日,商販云集,凡文物、古書、首飾、珠寶、玩具、食品,應有盡有,為舊時北京春節最熱鬧的去處,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廠甸出售的各種民間玩具。逛廠甸的孩子,一般都要買風車和空竹,再買上一串春節才上市的大糖葫蘆,捧在手里,走在街頭,為節日增色不少。此外,還有風箏、毽子、泥人、鬃人等等。傳統木版年畫”新正逛廠甸“反映了這種節日景象。北京最大的喇嘛廟雍和宮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舉行”跳布札“活動,俗稱”打鬼“。雍和宮”打鬼“之后,北京的全部傳統春節活動就結束了。
【關于民俗作文錦集10篇】相關文章:
關于民俗作文錦集五篇08-02
關于節日民俗作文錦集五篇01-11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錦集6篇01-08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錦集八篇01-01
關于民俗作文錦集十篇12-30
關于節日民俗作文錦集8篇12-27
關于民俗作文錦集七篇12-25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錦集5篇12-15
關于節日民俗作文錦集5篇12-07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錦集10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