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民風民俗作文匯總五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端午節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家鄉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藝術啦!
剪紙藝術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藝術團花、剪紙藝術旗幡、剪紙藝術漢字、剪紙藝術圖畫等等。剪紙藝術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藝術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剪紙藝術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在玩耍……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戲劇等等。
怎么樣,家鄉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文化呀!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戰斗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涌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饑”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布《對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后,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糍”之分。實在“青餅”和“麻糍”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糍”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糍”只是把原料攤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糍”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糍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團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糍樣子罷了,是后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糍”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于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著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著一大群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著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于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著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游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么。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欲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于“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糍”,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后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于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幾片陳皮去苦。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我的的老家是浙江的臨海,有許多與別的地方不同的習俗:過新年、元宵節、中秋節.
快過年了,人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回家鄉過大年.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爺爺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家家戶戶就開始放煙花爆竹,一走出門,便聽見了震耳欲聾、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從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傳來.這聲音把我嚇了一大跳:嚇得我趕緊用手捂住耳朵!這聲音大得,連說話聲都被淹沒了,不得不讓人大聲地喊.之后,我看著滿天迷人的煙火,每個煙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真叫人看的眼花繚亂,簡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煙花節”.
在我們浙江臨海春節一般都是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還未亮,我就被鞭炮聲吵醒了.天剛蒙蒙亮,只見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插燭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還有許多禁忌:不準掃地吧,不準將水倒出去,不準動刀······
還有,我們那兒過元宵節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過.元宵節那天你猜我們吃什么?湯圓No!No!No!不是湯圓,在我們哪兒吃的是“羹”,它是將一大堆原料攪拌成的,都是薏米漿為主,再放芥菜葉、豬肉末、豆腐干······攪合在一起,攪好了之后,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后調味出鍋,因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鍋,這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呢!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風”.各地的風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節日,各有各的過法.因為有了這樣的不同,節日才會變得非常有趣.你家鄉的風俗,又是怎樣的呢?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民風民俗的作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06-13
民風民俗的小學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3
民風民俗作文08-05
民風民俗的作文03-26
民風民俗作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