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民俗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民俗作文 篇1
清茶
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買點白露茶。
米酒
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制而得名。程酒,古為貢酒,盛名入遠。《水經注》記載:“郴縣有淥水,出縣東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館醞于山下,名曰‘程酒’,獻 同也。” 、淥酒均系傳世美酒。《晉書.武帝紀》:“薦 、淥于太廟”,可見程酒當與、淥媲美。 《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興寧縣,其源自程鄉來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與 酒別。”程鄉即今三都、蓼江一帶。資興從南宋到民國初年稱興寧,故有郴州興寧縣之說。 白露米酒的釀制除取水、選定節氣頗有講究外,方法也相當獨特。先釀制白酒(俗稱“土燒”)與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將白酒倒入糟酒里, 裝壇待喝。如制程酒,須摻入適量糝子水(糝子加水熬制) ,然后入壇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鮮牛欄淤中的,待數年乃至幾十年才取出飲用。埋藏幾十 年的程酒色呈褐紅,斟之現絲,易于入口,清香撲鼻,且后勁極強。清光緒元年(1875)纂修的《興寧縣志》云:“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釀可千日,至家而 醉”。《水經注》還記載,南朝梁文學家任與友劉 杳閑談,“任謂劉杳曰:‘酒有千里,當是虛言?’杳曰:‘桂陽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而醒,亦其例也。’南朝梁時,興寧隸屬于桂陽郡。在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還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來逐漸消失。
民俗作文 篇2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一間民俗精品屋,主要了解了解旗袍。當然,精品介紹人員就是在飛飛旅行社當導游的我啦!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就是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好了,話不多講,開始參觀吧!”
來到精品屋內,許多琳瑯滿目的精品映入眼簾,我一下子看到了一件藍底白花的旗袍。“旅客朋友們,快來快來!旗袍在這呢!據我了解,旗袍可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呢,是二十世紀初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清代年間的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等都是常用的題材!”
“大家看看這個旗袍,可能還不知的旗袍的歷史呢,其實旗袍原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于滿族稱為‘旗人’,所以稱為‘旗袍’。接著,民國在30年代和40年代都是旗袍的黃金時代,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嗯……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在三十年代中期發,袍底落地遮住雙腳,俗稱為‘掃地旗袍’。哈哈!聽我講了這些,是不是對旗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呢?”我自豪地向游客們介紹著旗袍。
“原來旗袍有這么多的歷史呢!”一位旅客受益匪淺的說道。
“對了對了,還忘了告訴大家:旗袍還有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呢!——京派與海派。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當然,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嘍!”
“ok!介紹完畢,我的工作也做完了,經過這次的講解,我相信大家一定對旗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沒錯!旗袍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哦!”
民俗作文 篇3
今天,我來到了白鹿原影視城,來探尋歷史久遠的關中民俗。
快速穿過小吃一條街,來不及品嘗美味的食物,我直接來到了錯落有致的舊時建筑群中,那些土黃色的院墻讓我感受到了關中城鎮中的古樸氣息。步入第一處院子,小房子中那些彩色的手工藝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平時對畫畫的愛好,讓我對這些彩色的物件充滿了好奇。通過講解員的講解,我了解到了關中特有的民俗之一 ——木板年畫。
看到我好奇的眼光,講解員叔叔邀請我跟他一起操作完成一副年畫。首先,他拿出一個滾輪,讓我在紅色的印油上滾動了幾下,然后拿著滾輪在雕刻好的木板上進行涂抹。反復涂抹均勻之后,他拿出一張白紙讓我鋪在木板上,輕輕按壓,等白紙全部按壓平整之后,叔叔讓我輕輕的揭開了白紙,我翻過來一看,一張顏色鮮艷,造型美觀的木板年畫就完成了。
親自操作完成的木板年畫讓我對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俗作文 篇4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非常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非常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民俗作文 篇5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么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中秋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看見公公、婆婆在忙碌著,我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在往盤子里放水果,有蘋果、梨子、桔子、柿子、葡萄、桃子、菠蘿,還有像刺猬一樣的,我也說不上名兒,這些水里看了真讓人垂涎欲滴呀!放完水果,再放香爐,并插上香。
到了中午,公公雙手輕輕地抱著一個像寶塔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放到大門口前的水泥地上,用火把這東西點燃,過了一會兒,等公公干完后,我問公公:“公公,這是什么東西?”公公點起一支煙說:“這叫九層香,是為了出門不遭受風雨!”我聽了點了點頭。
終于到了晚上,一輪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著幾絲羽毛般的輕云,美妙極了。吃團圓飯了,啊!這么多好菜!全是為了遠到而來的舅公公準備的。吃完團飯,我們看了中秋晚會,看完中秋晚會,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問婆婆:“婆婆,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嗎?放到那兒等壞呀!”婆婆笑著說:“小傻瓜,這些水果是為了敬月亮公公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公公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公公吃飽,出門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到賞月的時間了,我們大家各自搬了張椅子,來到大院子里坐下。大人們在談論著,我看著圓圓的月亮想:“啊,皎潔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豐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藥,從此寂寞地住在廣寒宮內,吳剛被罰永遠砍不斷的桂花樹,小玉兔兒在廣寒里為嫦娥搗藥……啊!,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問受苦的吳剛,多想去逗豆那可愛的小白兔兒呀!但都不可能成為現實……”這時,媽媽吟起了蘇軾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吃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關于月亮的傳說……
夜深了,溫柔的月光灑滿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層銀紗。房屋、樹木都睡了,它們像睡在無比寬大的“搖籃”里。我也睡覺了,銀色的月光把我的房間照亮了,圓圓的月亮伴著我進入了圓圓的夢。
民俗作文 篇6
民族村游記
我們美麗的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村是最能展現云南特點的地方了。民族村位于昆明的西南方,在美麗的滇池附近。
今年,我們就要去那兒春游。下了車,我們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舊城,旁邊寫著“昆明古城”四個大字。我們沿著石板路往前走,就來到了民族村。進去了之后,我看到了一個很大的圓形廣場,廣場的四周分布著一些民族樂器的雕塑,有葫蘆絲、芋、笛子……還有一座臺子,導游說那是敬酒臺,雖然我不知道那是用來干什么的,但我猜,可能是過節日的時候用來祭祀的吧。導游還說,這個廣場叫民族團結廣場,象征的民族之間的友誼和團結。我們還在廣場上玩起了“傳遞呼啦圈”的游戲。
離開的.民族團結廣場,我們來到了彝族村。彝族的房屋是用土和瓦做成的,冬暖夏涼彝族人把這種房屋叫做“土掌房”。進入寨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小伙子、小姑娘穿著彝族的服飾,手拉手地跳著舞,頓時讓人感覺熱鬧無比,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彝族人的熱情。接著我們來到了白族村。我看到了著名的“大理三塔”,它的周圍全是水,在陽光的照映下,大理三塔的影子倒映在水里,看起來一模一樣。進到白族村里,我看到白族的房屋很規整,全都是“三房一照壁”,還有一條條小路把他們連起來。進入蝴蝶園我看到了很多栩栩如生的蝴蝶標本,但卻沒見到活的蝴蝶。
我喜歡民族村,下次春游我還要來。
民俗作文 篇7
民俗展覽館也是大街一個比較經典的地方,那麼就讓我給大家講講這里到底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吧。
一走進民俗展覽館,我看到了兩位老爺爺,一位坐著正在下棋,一位站在旁邊拿著煙袋觀戰。我跑到對面蹲下來,按住一個棋子說:“來,老爺爺,我和你殺上一盤!”但是兩個老爺爺沒一個搭理我的,這是因為啊——他們都是塑像!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民俗,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可以在路邊或院子里看到有人下棋呢!
塑像的對面是一排“魔幻屋”,雖然和民俗沒有關系,但是卻很有趣。第一間是個“迷宮”,我和爸爸媽媽一進去,就感到漆黑一團,不光黑,而且這里面還布置上了許多鏡子,如果不小心,就會撞上去,我和爸爸分析,這個房間太小,為了“延長”迷宮里的道路,設置迷宮的人一定把通道放在了迷宮的最外圈,于是我們一直集中精力順著墻邊走,果然,我們三轉兩轉,很順利地走到了出口,走出迷宮,我高興地喊:“里面好黑啊!”另外幾間都是用來拍照的,有“橫屋”、“倒屋”、“斜屋”、“隱身屋”、“魅影屋”等,比如你在橫屋拍照后,把照片轉九十度,你會看到自己正坐在墻上呢!嘻嘻!
我們隨后來到展覽民俗的'房間里,這是一個兩層樓,第一層里面有許多塑像,用實物布置成“結婚”、“祝壽”等一些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場景。第二層是過去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籃、食盒等。
民俗展覽館雖然不大,但是我很喜歡這里,因為這里很有趣。
民俗作文 篇8
周末,我們寶雞日報全體小記者興致勃勃的跟隨老師參觀了了寶雞民俗博物館。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寶雞風尚”展區,展區以我們寶雞的世俗生活為主線,將淳樸,求樂的日常生活用栩栩如生的蠟塑展示的淋漓盡致,讓我們小記者情不自禁的融入到生活的場景中,看,你也許此刻正在忙里偷閑、嬉戲打鬧的元宵隊伍中,也許你此刻正在鑼鼓開道,炮火震天、踩高蹺的齊天大圣、騎毛驢趕船的社火隊伍中,轉眼你又回到滿窗紙花、喜慶豐收的大年中。兒時的小伙伴或者抓羊羊、或者翻絞絞、或者斗雞、或者添方、或者打陀螺。好奇的我們一會看看這,一會摸摸那,時不時發出驚嘆的聲音。最后進入省級非遺展區,主要介紹馬勺臉譜,巨大的插翅馬勺臉譜,1只大的馬勺臉譜周圍插了10長9短,共計19只小馬勺臉譜,夸張的造型、細膩的紋樣、鮮明的色彩,想象奇特,臉譜線條穿插變化,使得臉譜的忠奸善惡各具特色,將人物特點盡顯臉上。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西府人生”展區,這部分以人生禮俗為主線,從人之初開始,到婚嫁娶、福祿壽展廳詳細的介紹了西府人民一生的經歷,主要分為現實生活和信仰兩大部分,有好多聽爸爸說都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像出生滿月的.落胎毛、鉆曲聯,掛長命鎖,當天還要抱著滿月的小孩出門“碰干大”來祝福小孩富貴長命、如意吉祥等等,最有意思的是給長輩祝壽的蠟塑,當你走到門口時,會自動感應播放祝壽的場景,鞭炮聲響、禮儀開始,惟妙惟肖。整個展廳教育我們要孝敬尊長,珍惜生命,傳承美德。
最后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我們可以同全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選武(岐人張)老師學畫馬勺臉譜,聽老師講馬勺臉譜一般選擇優質的桐木、柳木、桃木為原材料,它的圖案多取自《封神榜》、《三國演義》、民間傳說或地方戲曲中具有法力正義感的人物作為臉部造型,每一位小記者都專注的聽張老師將畫臉譜的步驟,先勾邊,再上色。我們這一次畫的是關羽,你看每位小記者手中的關羽,通紅的臉頰、怒睜的雙目,一展三國關羽的英雄氣概。
短短的時間,博物館給我們展示了寶雞西府淳樸而神秘的民間藝術,通過地域特色濃郁的木板年畫、刺繡、剪紙、草編工藝品、皮影社火臉譜等,給我們小記者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鄉土民俗教育課。
看完了這些,你對西府民俗知多少?
民俗作文 篇9
雪愈下愈大,望海樓里的氣氛越來越高漲,人們迫切地期待著第一屆“老行當,新玩法”的演出,我們小記者也是如此。
趁演出還沒開始,我四下看了看,表演臺的周圍布滿了各式各樣的泰州民間文化特色。你看那做糖人的中年人,雙手靈活的翻轉,不一會兒一條游龍就做好了,那栩栩如生的樣子仿佛真的要騰飛而去,所謂的.畫龍點睛的效果也不過如此吧。再看那邊賣的是什么呀?各種的動物,各式的囊包,小巧又可愛,我拿起最前面的蝴蝶問道:“老板這個多少錢哪?”“四塊。這里面是加香料的,你買的話我給你加上去。”老板爽聲回答。我這才明白這就是香囊,古人常用的香囊。我久聞這香囊的大名,便拿起一個心形的,說:“老板我要這個。”老板把香料裝好遞給了我。頓時,一股清新的味道竄入我的鼻腔,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啊!
咚—咚—咚,鑼鼓聲響了起來。民俗演出開始了,我急忙跑過去看節目,不料,人太多了,早已把整個舞臺圍得水泄不通,我在人群中擠來擠去,好不容易謀得了一席之地,可那時已過了好幾個節目,真遺憾!不過,接下來的海派秧歌舞還是讓我忘卻了暫時的不快。姑娘們長袖舞起了花,水藍色的絹扇異常華美。天上的雪花似與這舞蹈融為了一體,雪舞紛揚,和諧曼妙。
民俗表演結束了,人們紛紛散去。手中的香囊依然散發著幽幽的清香,好像在訴說不忍離去的心情。我又一次徘徊在望海樓前,思緒萬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不久的將來,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一定會在全世界的大舞臺上散發璀璨的光芒。
【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俗作文【精選】05-15
(精選)民俗的作文01-17
【經典】民俗作文10-14
[經典]民俗作文12-06
民俗的作文01-02
【經典】民俗的作文02-20
民俗作文05-15
家鄉的舞春牛民俗作文_作文_民俗作文01-09
有關民俗作文07-06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