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時間:2025-01-28 09:05:02 民俗 我要投稿

民俗作文匯編(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俗作文匯編(7篇)

民俗作文 篇1

  龍舟競速,艾香陣陣,粽香十里,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端午節,而我最喜歡的端午習俗當然數賽龍舟啦!

  每到端午節,家鄉總是會舉行熱鬧非凡的龍舟大賽,這令我感覺很奇怪,端午節為什么一定要賽龍舟呢?媽媽告訴我,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尋找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就以賽龍舟形式來紀念他們。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從此,端午賽龍舟便成為了一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去年端午節,我有幸能去現場感受了一番龍舟別樣的風味。

  我們早早地來到湖壩上,本以為我們搶占先機,可以尋個好位置,不曾想,湖壩上早已擠滿了前來觀看比賽的人,真可謂人山人海。從上往下望,到處人頭攢動,有帶帽子的,有撐花傘的,就像是隨風逐波的麥浪,看來這炎炎夏日也抵擋不了人們的熱情啊!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位置靜靜等候比賽開始。盼啊盼,比賽終于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于開始了。選手們個個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纏著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一架架龍舟便如一支支離弦的利箭,在本平靜無波的河上來去如飛,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兩岸看龍舟的人都大聲吶喊,有的還把家中的鑼鼓都拿出來,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輕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響”鞭炮掛到樹上點燃。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起,在河面上回蕩,震耳欲聾。

  那些龍舟紛紛你追我趕,爭先恐后地奔向終點。選手們奮勇揮槳,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著動作一起一伏,額上布滿的汗珠反射著太陽的光輝。擊鼓的.人更是興奮異常,身體一蹲一起,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讓人擔心那鼓會不會被敲破。賽到緊張處,更是精彩異常。鼓點越來越急,搖板入水的節奏也在加快。只見兩只龍舟齊頭并進,力爭上游,誰也不讓著誰。選手緊張,觀眾的心也跟著懸了起來,岸上的呼聲一陣蓋過一陣。待到分出勝負,又是一陣的歡呼聲夾雜幾聲懊喪的嘆息聲。

  比賽結束了,人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比賽場地,湖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龍舟比賽可真是多姿多彩啊!

民俗作文 篇2

  4月12日我跟隨寶雞日報小記者團來到了“寶雞民俗博物館”參觀,并跟大師學畫馬勺臉譜。

  上午9點半,我懷著好奇激動的心情跟隨講解員進入館內,我們先參觀的是二樓的展廳,里面陳列的是各種西府民俗工藝品和勞動工具等。比如說剪紙、馬勺臉譜、泥塑等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剪紙和馬勺臉譜了,因為喜歡,自己平時也剪一些簡單的剪紙和畫一些簡單的臉譜,但看了這些,才知道我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讓我感到民俗藝術是多么偉大啊!

  接著我們又來到一樓的展廳。這一層陳列的是西府人生,包括人出生、滿月、成人,婚喪嫁娶等不同的階段的習俗。在講解員阿姨繪聲繪色的`講解下,讓我了解了我們寶雞人的很多風俗習慣。那些表現風俗的蠟像做的跟真人一樣,真的是活靈活現,那么多的風俗多么有意思啊!

  參觀結束后,就由陜西民間藝術大賽金獎獲得者、省工藝美術大師張選武(岐人張)老師交教我們畫馬勺臉譜,剛從展廳里看到各種的馬勺臉譜,感覺好神奇!現在我就要自己親手畫了,還真的有點激動。

  首先,老師給我們發的是不同的馬勺,一、二年級的同學拿已經勾好邊的馬勺,而剩下的人則拿沒有勾邊的馬勺。今天發的是包公的馬勺,老師先讓我們將邊勾好,然后把包公的頭頂涂黑。我勾的邊很好,可是在勾最后一筆的是侯,我旁邊坐的男生突然撞了我一下,讓我在不需要勾邊的地方留下了一個“一”字型的“傷疤”。當我在愁怎么辦的時候,忽然想起自己帶了白顏料,我立刻將白色拿出來,在留下“傷疤”的地方涂了涂,立刻恢復和原來一樣了。線勾完了,開始涂頭頂,頭頂只是黑色,很簡單,不一會就涂完了。頭頂涂完了,現在開始涂臉,臉是赭石色的,也很簡單,兩下就涂完了。涂完后,老師又讓我們用紅色把包公頭頂的月亮和嘴涂了,涂完后,就可以進行評比了。

  評比是老師在每個組評選出畫的最好的臉譜來上臺領獎。我真的沒想到我的作品被老師選中了,獎品是張老師親手畫的一個馬勺臉譜,我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后來老師還鼓勵我要把這個愛好堅持下去,我也更加有信心了。

  通過這次活動,我又了解許多寶雞的習俗文化,讓我感受到了寶雞文化藝術的美,它是我們寶雞人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要保護它,讓它永遠發揚傳承下去!

民俗作文 篇3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舞龍、舞獅、貼對聯、剪紙……

  其實我比較喜歡的是舞龍,最喜歡的是貼對聯。因為每到過新年都會有貼對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極了。這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但是你知道嗎?過年里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說中,在一個僻靜的山谷里,住著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里的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的,可是不管怎么樣年還是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害怕極了,但是又無能為力。

  第二年的大清早,人們就紛紛地收好東西準備去城里過完年才回來,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告訴人們說:“怪獸害怕紅色和響聲有。”就這樣人們聽了以后就回到村里買了對聯貼在門上;到了晚上年又來了,它一看到紅色就開始害怕了,人們見到有效果又敲起了鑼鼓。這時年更害怕了嚇得連忙就跑了。

  從此,村莊就和平了。之后人們每逢過新年都會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色的對聯,放爆竹。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民俗作文 篇4

  廈汕高速天福服務區坐落于漳浦,它分為服務區、石雕園、觀光茶園三部分,是福建省繼武夷山、鼓浪嶼之后又一重要景區。我本以為這只是個小茶園,沒想到這里還挺大的,除觀光茶園外還有不少石雕、展館,而且景色宜人,建得還有點像古代園林。

  我們進門后,先去看了天女潭,這潭水并不很清澈,倒是石頭間的一個泉眼為這里增添了一些生機。我們一路走上去,看了宋帝殿、問天石、瀑布、天湖、九曲橋,這里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再加上陽光燦爛的好天氣,感覺挺舒服的。

  接著我們來到了閩臺民俗館,在旁邊的一個長長的亭子里,有幾個人在演奏二胡之類的民族樂器,里面還有一些磨谷子、面粉的農具。這些在城市極少見,我便好奇地左看右看,也認真地看了介紹。大函缸是裝谷子的,土礱是用來磨谷子,把殼去掉成糙米,石磨可以把大米磨成粉做年糕,石臼是用手把米舂成細粒,另一種石臼是用腳踩的。我每種農具都去試了一下,覺得都不是很簡單,那些農具都很笨重。想想以前勞動人民都是這樣干活的,這樣肯定會腰酸背痛的。我們看完這里,進了一個有點像四合院的展館,庭院中央有一口井,旁邊還放著個瓷造雞鴨糟。走廊靠墻的'地方有一個灶臺,上面放著舊時煮飯用的鍋碗瓢盆,對我來說很新鮮。旁邊是一個四仙桌和一個大柜子,再過去就是一些農具了,有獨輪車、水車、梨、鐵耙、竹籮、鋤頭、耖、揚鎬等等。其中一個別致的水車引起了我的注意,旁邊一個解說員告訴我,這只要在河邊腳踩水車就可以把水引上來,不用一桶桶去裝水。我又在旁邊看到了一個小豬糟,它是一個有四個洞的小桶和一個圓形的糟結合在一起的,把食物倒入桶里,食物就會從洞里漏出來,平均地放在圓糟里,小豬就可以圍在圓糟過吃食,就不會爭搶,也不會擁擠。這些東西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制造出來的,在此我也不得不贊嘆他們的勤勞和智慧。

  我們去了一間房間里看了織布機和紡紗桶,又去了一間寢室,里面的東西就比較多了,還有些清朝的物品。其中讓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一張清朝金筆畫銀柜床,我想,不就是張木頭床么?怎么還叫什么金什么銀的?這時,解說員走過來了,她打開床板,里面是一個可裝東西的柜子,她解釋說其實主要也是裝一些金銀財寶,這樣小偷比較不容易偷到,而且睡得也會比較安穩一點。原來如此,怪不得還叫什么“銀柜床”呢!我們又去了另一個房間,里面也有一張床,那枕頭也是可以當皮箱裝金銀首飾的,雖說這枕頭皮箱又硬又高,睡起來肯定不舒服,但這樣做說是意味著“高枕無憂”。我還看到一個特大番箱,古人出去旅游都是用這種木箱裝衣物的,這樣扛出去多累啊,不像我們現在的旅行包這樣輕便。

  隨后我們又看了些很有意思的小東西,比如古人晚上出門提的防風燈,而且我還發現了文公椅和太師椅的不同,文公椅是長輩坐的,背可以向后傾,還可以蹺二朗腿;太師椅是晚輩坐的,因為椅背是直的,所以必須坐得端端正正的。雖然這館看起來不大,但里面卻有許許多多東西可看。等我們看完時,已是大中午了,我們便趕著下山吃飯,有些景點就沒看了。

  這次來這兒倒給我增長了不少知識,看了不少平常很難見到的東西。我也感受到以前人的體力活是多么繁重,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方便。現在,我們的生活舒適多了,以前用的一些東西也不怎么用了,所以感覺好像很遙遠。我覺得有這么一個館讓我們了解到那些東西,挺好的。

民俗作文 篇5

  我們的家鄉風俗很好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是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是會回家的,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了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的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后,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后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民俗作文 篇6

  木制的隋圓型的窗戶,高高胖胖的門檻,長方條的琴桌,八仙方桌兩邊擺著太師椅,琴桌上的木質燈架,燈架上圓圓的燈窩,點亮了漫長的鄉村歲月,燈下母親納鞋底發出的“嗤啦”聲依然在腦海里閃過。熟悉的場景勾起對兒時鄉村生活的追憶。這是我最初走進河西民俗村最初的體驗,仿佛時空倒轉,我又走進那溫馨的鄉村歲月里。穿過長長的丹霞大道,走進紅山口,感悟臨澤鄉村千百年來濃濃的民間民俗文化氛圍,就從河西民俗村起始。

  催人的鑼鼓點子從云霧里落下來,從曠野隨山風穿越樹林飄了過來,密集的鑼鼓聲催得我們還在丹霞大道上就腳步匆忙起來。車輪飛轉,眼前飛檐翹角掛著大紅燈籠的民俗村彩門映入眼簾,彩門口不是很大的小廣場,滿溢的人潮已經漫到周圍的渠旁和裸露的土地上。

  歡騰的鑼鼓打著激越的節奏,從外地趕來的攝影愛好者已經讓航拍器騰空升起,退休的民俗學者黨校老校長正在人群里宣布驚牛表演的次序。

  我剛找到一個高處作為拍攝的視角,驚牛的前奏表演就拉開了序幕。三支舞獅的社火隊從紅山口丹霞大道開始先來的接后來的,直到三支社火隊到齊匯合在一起,迎接驚牛。驚牛在前,社火隊在后,在驚牛的帶領下一路敲鑼打鼓來到民俗村前的小廣場,掀開民間民俗活動驚牛的高潮,迎蒸牛娃子,兩個穿著漢唐服飾一紅一黑的宮廷衛士,高舉高桿燈籠編制的福結桿在前引路,九個穿著牛頭服飾的青年,拉起三輛河西鄉村常見的大轱轆牛車裝扮的花車前往路口迎接臨澤鄉村十二戶家庭婦女蒸好的牛娃子。車把式檢查了車轂,拿起膏油瓶往車轂上鎬了些油,拿起釘錘敲打了敲打,圓車的議程也已完結。車隊在前,驚牛其次,社火隊敲鑼打鼓緊隨其后,緊接著民間獻牛娃子儀式把活動推向新的浪潮。戲劇驚牛的演出燃爆了觀眾的激情,臺上表演,臺下歡聲雷動,演出廣場記著無處下腳,直好把飛行航拍器放飛在空中。丹霞大道紅山口段人山人海,交通一度中斷。臺上緊鑼密鼓的.節奏像是驚醒了七彩丹霞,也驚動了祁連群山,驚醒了沉睡的梨園河,驚醒了河西的云天,整個表演場上開始沸騰。那是一個能讓時間靜止的晴朗的天氣,驚牛表演著把自身放置于歡聲雷動的海洋里,讓曾經農家的生活細節演繹成民俗藝術的氣場,撼動千萬莊稼人喜悅的心靈。 民俗村四合院,院落瓦房飛檐翹角,全是明清的古宅,沒有摻雜一絲現代建筑。燈籠和春聯紅得耀眼,映紅了街門也映紅了宅院翹翹的屋檐。念寶卷活動正在這里舉行,念者聲情并茂,聽者鴉雀無聲。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把人引入無我兩忘的境界。四合院門外的大院里石碾石磨古香古色,白玉珠一般的元宵在十幾口大鐵鍋翻滾,熱氣騰騰的元宵沽熬得蜜一樣香甜,六千多人圍到大鐵鍋前竟然井然有序,啖元宵,看驚牛、聽寶卷、觀秦腔,整個紅山口,不,應該是整個梨園堡、七彩鎮一帶沸騰起來。夜晚,華燈綻放,幾千條謎語引來了無數猜謎愛好者,猜燈謎成了臨澤民間文化人一年一度歡度元宵佳節的盛大聚會……從一踏進民俗村開始,隨便你抬腳走進哪座古老的宅院,你都會感受到濃得化不開的過年氣氛。

  在紅山口,在梨園堡,在七彩鎮元宵節是過年的收尾,元宵節是一種鄉村的希望,是一種鄉村的信仰,是一種鄉村的習俗,是一種鄉村的情感,更是一面鄉村生活照古照今的鏡子。對著這面鄉村民俗生活的鏡子,你可以在臨澤人的臉上真切地讀到今天這個有夢的日子。

民俗作文 篇7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后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云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伙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民俗的作文01-17

民俗作文【精選】05-15

民俗作文05-15

【經典】民俗的作文02-20

[經典]民俗作文12-06

民俗的作文01-02

【經典】民俗作文10-14

家鄉的舞春牛民俗作文_作文_民俗作文01-09

民風民俗作文06-12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有码 | 在线免费午夜国产网站 | 日韩精品欧美专区国内精品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