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習俗

時間:2024-04-03 16:30:36 禧雯 清明節 我要投稿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的習俗,寒食從詞面上來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但為什么這一天要吃冷食,不能生火做飯呢,這個寒食節的習俗是怎樣來的?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疑問。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的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后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將五谷雜糧炒熟,拌以各類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凈腸

  寒食節去野外采集野菜,不僅鍛煉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最后,還要說說春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節問題。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賞春踏青,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雖然不傷春,但在春季肝氣過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時候,緬懷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經過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成為緬懷故人,激勵生人的節日。

  寒食節介紹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的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并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在民間流傳中,又被稱之為“禁煙節”、“冷節”、“百五節”,一般是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相傳是晉文公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而有此節日,寒食節起初的習俗單純是禁煙火只冷食而已,到了后來不斷的變化,而增加了一些元素,例如: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發展兩千多年的歷史,曾被稱為民間最大的祭紀念日。

  寒食節的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再有,藝術價值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

  節日特色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于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詩人王表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后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并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寒食節時期有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斗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寒食節的禁忌

  1.禁火,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這天家家戶戶都不能生火。一個是為了追憫先賢,另一個則是寒食要“改火”。古人認為每年每季都要鉆取新火,代替舊火,以避免災難。民間禁火一般只有一天,但是少數地方禁火長達三日。

  2.禁止在墳地拍照掃墓是祭祀先祖,寄托哀思的嚴肅事情。對著墓地拍照則是一種不敬。祭掃務必莊重。

  3.身體弱的兒童老人盡量不要上墳上墳掃墓的時候,人們大多比較傷感。加上寒食多雨水,氣溫波動也大。人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生病。古人的說法則是認為身體不好更容易被“陰氣”沖撞。

  4.不買鞋古人認為鞋與“邪”諧音,這段時間陰氣重,買鞋會有不好的聯想。

  5.不要亂燒紙很多掃墓的地方都在山地里,亂燒紙會造成火災。務必文明祭掃。

  6.遠離受污染野菜掃墓踏青的路上,很多人會順帶挖點野菜來嘗個鮮。但是很多野菜因為在污水或者公路旁邊生長,已經受到污染。注意飲食衛生,千萬不要亂吃。

  7.腸胃不好的,慎食青團青團現在已經成為網紅美食,但是因為青團是艾草和糯米合成,很難消化。對于腸胃不好的老人孩子,一定要少吃。另外,青團不要和刺激性食物同食,避免加重腸胃負擔。

【寒食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寒食節的由來和習俗07-03

有關寒食節的習俗作文(精選18篇)03-12

寒食節的習俗小學六年級作文(精選16篇)03-04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09-14

寒食節的來歷作文(精選6篇)04-10

清明寒食節對聯(精選100副)04-07

有關寒食節的作文(通用15篇)04-08

關于寒食節的古詩詞大全07-27

介子推和寒食節名人故事09-2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台湾国产综合 |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日韩在线一区天天看 | 在线播放对白太大了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看免费 | 中文字字幕精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