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時間:2023-04-10 15:39:16 許清 清明節 我要投稿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附清明節諺語)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附清明節諺語)


▼目錄▼
【1】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2】清明節的習俗
【3】清明節的祭祀和避諱
【4】清明節的來歷典故
【5】清明節的各地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是什么時候

  清明節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國傳統節日用月亮歷法的農歷不同,其實清明節是一個太陽歷法的公歷日期,固定在公歷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有些同學問清明節是農歷幾月幾日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清明節的農歷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陽運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歷日期。比方說今年清明節是2023年4月5日,跟農歷沒有關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線電子萬年歷查詢。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返回目錄>>>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返回目錄>>>

  清明節的祭祀和避諱

  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里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掃墓程序,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4、清明掃墓不是越早越好

  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

  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于某些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古代歷法中,為一。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么早,但是,專家提醒朋友們,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5、懷孕的婦女不能清明節去掃墓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拜山活動。提醒朋友們:咱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于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6、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后,再燒紙錢祭祀。提醒朋友們這一條很重要。

  7、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么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清明節早上要看看自己的額頭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9、掃墓之前最好禁食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這一條,專家認為很重要,但是對一些朋友來說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10、掃墓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冥鏹、鮮花果品、紙錢、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

  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后燃燒冥鏹,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可以聚餐飲酒,待香燭點完后可離開。

  11、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

  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12、忌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并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專家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13、清明節什么情況“燒包袱”?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種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

  14、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15、避開清明節時期結婚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16、清明節可以出去旅游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7、清明節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

  特別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18、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當然需要講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后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后可離開。

  19、清明節拜祭會將“陰氣”帶回家嗎?

  很難簡單說清這個問題,其實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著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心里坦蕩蕩,一點問題都沒有。拜祭回家后,必要時可以進行過火盆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20、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么,最好回避之,否則日后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21、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

  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么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22、為何清明節前會夢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幾乎每年清明節前一段時間總會夢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說話聊天。其實,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該去給他們掃墓了。

  23、為何清明期間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

  提醒你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后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24、清明節忌過生日嗎?

  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節生日,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如果恰巧是老壽星在清明節過生日,那么禁忌會更多。比如當日不要接受鮮花,同時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當天吃。坊間認為,這樣老壽星一定會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年,會更加長命百歲。

  25、清明節祭掃的具體日期如何確定?

  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稱"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26、清明節掃墓回來要凈身洗衣嗎?

  與清明節前忌買鞋類似,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凈晾曬為宜。

  28、孕婦避免掃墓

  通常來說孕婦避免清明的掃墓活動,從別的方面來說,清明時節是非常擁擠的,為了胎兒的安全,并不建議孕婦去參加,還有掃墓的周邊環境大多都是炮灰味不利孕婦的健康。嚴格來說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

  29、忌穿鮮艷色彩衣服

  清明節是不能穿的大紅大紫去上墳的,這樣是對祖先及先人的不敬,相信大家也不會穿這樣的`衣服去參加此類活動的。不過總有人會疏忽大意,在佩戴首飾不經意使用了紅色。內衣及貼身衣物都不可穿戴有關紅色的,除了本命年以外。

  30、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

  清明的時候作為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

  31、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掃墓的目都是為了祭祀祖宗,而不是去嘻哈玩樂的,大家掃墓的時候,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

  32、修整墓地

  墳墓上長植物雜草的,必需要清除,需要好好的清理雜草,增添松土,整理周圍環境,使墓地看起來整潔。這一點最重要不過,要知道,所謂掃墓,

  33、身體不佳避免掃墓

  一個身體正處于生病狀態,或是虛弱狀態的,或者最近運氣不佳,諸事不順的人不要去參加掃墓活動,因為此類人正處于總體運勢低迷的狀態,極易招致晦氣。

  34、改日祭祖

  盡量避免雙休日或其他掃墓高峰時段,蓋因如今市民私家車增多,高峰祭掃,會因交通擁堵為出行帶來麻煩,可選擇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或將掃墓時間拉長(早出晚歸)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35、發不遮額忌買鞋

  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當然在發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頭發不能遮住額頭,同時鞋子也不要在當天購買,因為鞋同邪,有點常識的朋友大多不會在這天購買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36、清明節掃墓時間

  掃墓時間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即上午9時后到下午時前,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在清明節前后五天,和清明節當天都可以,但寒食節這天不能掃墓,寒食節即清明節的頭一天。

  返回目錄>>>

  清明節的來歷典故

  典故一:

  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典故二: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典故三:

  重耳在流亡期間餓暈,跟隨他的忠臣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湯給他吃,他當上皇帝后,忘了他,后來想起來去請他請不來,有人出了個主意,逼死了他,他抱著柳樹,拿著血詩,詩中有清明兩字,故稱清明。

  典故四: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后來,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

  典故五: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返回目錄>>>

  清明節的各地習俗

  1、北京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后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么?有一種說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馓子麻花、姜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面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馓子麻花、姜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面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面餑餑、芝麻醬燒餅。

  2、浙江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浙江桐鄉民間流傳著“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3、廣東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4、重慶清明節習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鹵菜、涼菜。這種鍋魁里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掃墓一般都在郊外,相當于春游,一大家子人還會帶上涼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

  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后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志。

  5、江蘇清明節習俗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艷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艷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里面,意為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團子的習俗,做青團子要到田頭路邊去采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后洗凈,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團子。

  6、河南清明節習俗

  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馓子、棗糕、雞蛋等食物。“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棗糕又叫“子推餅”,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7、湖南清明節習俗

  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后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后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后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干凈,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插柳”的習俗始于唐代,本意是為驅疫避邪,后來又有了裝飾的意思。傳統習俗看來,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的疾病寫在風箏上,放飛風箏,象征著帶走穢氣。

  8、湖北清明節習俗

  在湖北武漢,不管有多忙,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務,回老家給先人祭祖,當地俗稱“上墳”。當地“上墳”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獻花、添墳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長者或長子首先除去先人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于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后人。前期工作完成后,當地人會在墳前劃好上供范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鮮花祭品等,然后按輩分為祖先燒紙錢。

  由于受到寒食節禁火影響,在湖北恩施、咸寧等地,人們會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祭祀的孤墳了。

  9、廣西清明節習俗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XX縣掃完墓后,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XX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梧州鄉民大多數都是在清明節當天和后面的幾天去掃墓,只有一少部分的鄉民是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就掃好的。

  10、福建清明節習俗

  福建閩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后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后(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于寒食節的習俗。

  11、山西清明節習俗

  掃墓時,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燒香、不焚紙,只是把冥錢、紙帛等物掛到墳頭上或墳塋旁的樹枝上,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這種民俗可能是來源于寒食節禁火的習慣,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間防火的意識。

  不過,山西北部多數地方的民俗卻截然相反,人們卻要將冥錢等物燒盡,認為燒不盡就轉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們則習慣于白天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紙。此外,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菜,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12、山東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蕩秋千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后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13、四川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于,除了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由于四川產竹,竹子在清明節期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這天,家家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后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里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后再重新生火。

  14、海南清明節習俗

  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后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后輩平安。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后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擴展閱讀:關于清明節的節日諺語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云貴高原)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返回目錄>>>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12-16

2015關于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02-10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3-12

立秋的來歷和習俗06-28

乞巧節的來歷和習俗06-16

中秋節來歷和習俗09-28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12-29

端午節來歷和習俗06-19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02-1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播 |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二区dvd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公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