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清明團子作文(通用28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做清明團子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清明團子作文 1
外婆家住在安吉的一個小山村,那里的春天格外美麗,溪水清潔明凈,滿山翠竹亭亭玉立,茶樹也開始爆出嫩芽……
“清明時節雨紛紛”,春天總是伴隨著綿綿的細雨,但是今天卻是個好天氣,外婆挎著小竹籃,竹籃里放上兩把剪刀,說要帶我去剪蒿菜,做青團子。
我跟在外婆身后,走在鄉間的田梗上,田間地頭里,三三兩兩的人蹲在那里剪蒿菜。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暖烘烘的,濕漉漉的。這個時節油菜花已經開了,一眼望去是滿山遍野一片金黃,成群的蜜蜂正忙活著采蜜,它們一下子嗡嗡地飛到這里,一下子嗡嗡地飛到那里,一副忙得不可開交的樣子。蒿菜和許多野菜、雜草生長在一起,外婆很熟練地把蒿菜找出來,左手扶著蒿菜,右手把剪刀貼在地上,把蒿菜齊根剪下,再拿起來輕輕抖抖泥土,放進竹籃。而我卻總是分辨不出蒿菜和野菜,外婆總在籃子里翻出一些野草、野菜,笑我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還不到中午,我們就滿載而歸了。外婆將蒿菜清洗干凈,倒進鍋里,加上水把蒿菜熬出汁,接著將汁倒進米粉里一起揉,面團就變成淡淡的草綠色。外公早已經從竹園里挖來了早園筍,外婆將筍切成筍粒,再加上肉丁和咸菜丁,一起炒熟做成餡。接下來就是做青團子,外婆做的青團子圓溜溜的,大小均等,放在剪好的粽葉上,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蒸籠上,而我卻包的個個奇形怪狀、獨一無二。
包好的青團子放在鍋里蒸,一會兒就香氣四溢,掀開鍋蓋,原來淺綠色的青團子變得碧綠,一個個閃著誘人的光,彌漫著蒿菜獨特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團子,咬一口,滿嘴生香……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團子還有糕。”吃著青團子,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外婆教我的這首歌謠,這首歌謠里唱的“團子”就是青團子嗎?
做清明團子作文 2
說到美食,大家一般會想到“今日映象”里的美食天地,那里的美食很多很多。今天我也要為大家介紹一道美食,它就是正儀青團子。我們今天就開始做香甜可口的清明團子了,我們要的粉團。餡,學校全部都幫我們準備好了我們只需要準備盤子勺子就可以了。樓老師和大家說:“同學們我們現在發粉團子了!”我們拿到粉嘟嘟的小團子,我情不自禁的的拿起一把,做了起來,捏來捏去,我的手上都粘滿了小團子了,我用吃奶的勁搓了起來,樓老師說:“大家如果嫌團子太粘了,我們可以拿一點面粉放在粉團子上搓一下,就ok了!”我按照樓老師的方法做,果然我的 手不粘了。
我又開始做了起來,陳伊諾說:“施宇濤,你還蠻強的!”我微微的笑了笑,我想:我可不可以做一個大汽車呢?我一般想著,一邊捏著,我越捏越急,我頭上那不聽話的'汗水一停不停的熘下來,我的“心魔”對我說;“施宇濤,放棄吧!”而我心中的“天使”對我說:“ 不要放棄,不要放棄!你一定可以成功的”可是我的的信心早已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只好放棄了這次異想天開的想法,我又做了一個咸菜位的小團子。樓老師突然說:“好了,請大家把自己做的小團子去蒸熟吧!”我們一聽,就像螞蟻似的奔向食堂,我等了又等,我就想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我等了一會兒,香噴噴的小團子終于出爐了,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只,往嘴里放,哇~~!好香啊!我連忙拿去給樓老師嘗嘗,樓老師也說好,我的心里正的好高興呀!
從這次做清明團子,我和朋友的關系有親近了許多許多。
做清明團子作文 3
一個圓形的厚厚的綠色清明團子放在餐桌上,綠色的外皮上隱隱有豆沙露了出來。清明團子被那類似保鮮膜的東西包住了,我用手一摸,雖然隔著一層膜,但感覺很油膩,也很光滑,像手出汗后摸東西的感覺。我看著這個誘人的清明團子,讒得直流口水。我拿起來用手掂了掂,“呵”,沉甸甸的,感覺還是有些分量的。我把清明團翻過來一看,反面還貼著一張標簽,上面寫著“豆沙陷清明團子”,并注有“五味和”三個字。最下面還印有條形碼,由一排小數字和一組不規則的線段組成。那清明團子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誘人、刺眼。
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那層油膩膩的、光滑的包裝,開始享用這美味佳肴。我拿起團子送到嘴邊,咬了下去,剛入口時感到表皮有點硬,到里面就軟了,香氣撲鼻,更加誘人。被咬后的.清明團子頓時缺了一個角,形狀開始變得扁扁的。但是第一口居然沒有吃到那黑黑的、誘人的豆沙,但鼻子旁邊已經飄來了陣陣豆沙的清香。我不等嘴里的清明團子咽下,就急著往下咬第二口了,這一大口咬下去后清明團子頓時只剩下一個角了,但是我的嘴里飄滿了豆沙的香氣,吃起來甜甜的,不過有些沾牙,從鏡子里能看到我的牙齒上也出現了綠色和黑色的斑斑點點。等第二口全部下咽后,我把剩下的清明團子全部放入嘴里,但這次甜味沒那么濃了,只有淡淡的清香。不一會兒我就把這只清明團消滅的干干凈凈。
一個團子下肚后仍然有些不過癮,但是媽媽說清明團子是糯米做的,吃多了不消化,因此只能強忍口水。想想也是對的,吃任何東西都要適可而止,美食也是一樣的,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做清明團子作文 4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在清明節,我們有祭祖、踏青、包青團的習俗,4月7日,媽媽帶我來到蕭山日報,參加了蕭報小記者“話清明,做團子”活動。
只見老師把糯米粉、大米粉、水和艾葉汁一起拌勻,使勁揉搓,變成了青綠色的面團。老師幫我們準備好了小面團和豆沙餡料,我們開始包啦。在老師的示范下,我拿起一小團面團,搓成球體,再將大拇指按到面球中間,向四周均勻捏開,做成碗形,接著把豆沙放進“碗”里,然后把“碗”口向里捏五個角,中間留一個小洞,呈海星形,再往同一個方向輕輕旋轉收口,瞧,一只可愛的青團做成功啦!“哎呀,我的青團合不攏啦”,原來是我旁邊的小朋友因為豆沙餡放的太多,“露餡”了,這時,大家哈哈大笑起來。接著,老師又教我們包了圓形的、三角邊波浪形的、四角形的、餃子形的……不一會兒,小巧玲瓏、形態各異的青團在我們的手中誕生了。老師夸我們包的很好,小記者們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都樂滋滋的。
包青團真是一項有趣的活動,它看似簡單,但是確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手捏面團的力度、放餡料的多少等。我覺得它既能鍛煉我們的動手能力,又能讓我們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習俗,真是太有意義了!
做清明團子作文 5
今天是桃花節的后一天,因為昨天要上課,所以只有星期天去了。
早上九點,媽媽把我叫了起來,我毫不樂意的起了床。爸爸昨天就去了外婆家,昨天晚上只有我和媽媽兩個人。我們準備好東西,出發了。
經過五個多小時的旅程的旅程我們終于到了富陽市新登鎮半山村的外婆家。
途中,山上的.土地上種有許許多多的桃花樹。桃樹林里樹木茂盛,桃花爭奇斗艷,滿山遍野的桃花都開了,仿佛在舉行選美比賽呢!美麗極了!
晚上,我們吃好飯,做清明團子的材料準備完畢了。
我先拿一團糕和一撮面粉,用力地把糕搓成橢圓形,然后挖一個大洞,把芝麻放進去,然后按上圖案,清明團子就做好了。我又做了沒有餡的清明團子、各種各樣的清明團子:小兔子、UFO、小熊、小貓、小花……一共做了九個呢!
過了一會兒,清明團子蒸好了,吃了自己做的清明團子,心里甜滋滋的呢!
做清明團子作文 6
做清明團子啦!做清明團子啦!我和哥哥蹦蹦跳跳地下了樓,發現奶奶和太太正在飛快地做著清明團子。
奶奶做得快,而且很圓很可愛,太太也不賴,做得像個蠶繭,飽脹得馬上就要飛出飛蛾來似的。要是我學會了這個絕招,說不定能比奶奶和太太還快呢!想著想著,就不由自主地搓起團子來,起先是慢吞吞地搓著,然后越搓越快,快得連動作也看不清了。過了一會小會兒,就做好了一個圓鼓鼓的團子,奶奶、太太看了都夸我做得好。哥哥看到了,也湊上了熱鬧,抓起一大把面團就搓。我們越做越起勁,過了一會兒,又做起小動物來,有老鼠、小狗,還有一只小兔子做完之后,我們依依不舍地把自己做的`小動物放進鍋里,生怕被燒塌了。
現在,我做得越來越快了,一分鐘就能做好幾個,不信,就拿袋面團來,我展示給你看!
做清明團子作文 7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有掃墓、踏青、吃清明團子等習俗。你知道清明團子是怎么做的嗎?哈哈!讓我來做給你看吧!
星期五下午,老師和家長帶領我們一起做清明團子。
走進食堂,只見一張張餐桌上準備著各種食材,有面粉、艾草、豆沙餡等。同學們興奮極了,迫不及待地想大展身手。阿姨們幫我們把面粉、綠綠的艾草汁、水倒入大臉盆中,揉成面團,大約揉了十分鐘,一個光滑的面團便形成了,軟軟的.面團聞起來有股淡淡的艾草香味。阿姨們將揉好的面團分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面團,分給我們。我先用手揉成一個小球,另一只手大拇指用力往球中間摁,另外四根手指并攏,將小球做成一個“小碗”接著,我在小碗中間擠入豆沙,再慢慢地合攏小碗,把邊邊捏起來,再輕輕地揉成一個球,這樣一個清明團子就做好了。最后,我們把清明團子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蒸鍋上,這一群綠色的小精靈真是可愛。
大約過了15分鐘,大家滿眼期待地望著新鮮出爐的清明團子,熱乎乎的團子無比地吸引人!大家吃著自己包的清明團子。心里樂開了花!
做清明團子作文 8
4月7日下午,我去蕭山日報一樓食堂學做清明團子。
本來我以為清明團子就是一個個圓球,做做很簡單的。到了那里,老師教了我們很多做清明果的花樣,比如做成餃子樣的,做成荸薺樣的。每一種花樣,我都跟老師認真學著,雖然做出來和老師的有點不一樣。特別是第一個,餡都露出來了。不過我還是很高興的',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動手做清明果。最后一個,老師說可以自己想像,我就做了一張“沙發”清明果。六個果都包好了,我小心地把它們放進盒子里,草莓姐姐幫我們用訂書機裝訂好。
回到家,外婆第一時間幫我蒸熟了清明果,我把它們分給家里的每一個人,“沙發”特地留給媽媽。嘗著清明果,大家都說:“好吃,好吃!”
做清明團子作文 9
你知道清明團子怎么做嗎?哈哈……讓我來做給你看吧!
首先,把已揉好的面團用手搓成橢圓形,再用大拇指在橢圓形的面團中間戳一個坑,然后把大拇指牢牢地固定在坑中央,其余的手指沿著“坑壁”快速地轉起來。這時里面的坑越來越大,像極了一個綠色的小碗。我繼續轉著,發現“小碗”漸漸展開,竟然變成了一個大餅,不像清明團子。我把它拿給媽媽看,媽媽說:“這太扁了,要旁邊稍微凸起來一點才可以。”我只好把它揉成團重新做。
我再次把大拇指固定在面團中央,其余的手指有節奏地轉著。我轉啊,轉啊,面團變成了網兜狀,這樣可以嗎?我戰戰兢兢地把它遞到媽媽跟前,媽媽說:“這次做得不錯,可以放餡料了。”我長舒了一口氣,心想:“終于要成功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紅豆放在“網”中央,接著把“網”用手捏成了餃子狀,然后把兩邊往中間擠,搓成一個綠色的“小圓球”,盡量把表面弄平。最后我把“小圓球”反過來,放在一張沾過水的'墨綠色的柚子葉上,一個清明團子就完成了。
我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做的清明團子,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我不僅學會了做清明團子,還從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做清明團子作文 10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趁著清明節假期,我和外婆一起來做清明團子。
清明節前一天的晚上,外婆做好清明團子的餡料,我和外婆最愛吃的是豆沙餡。在4月4日下午,外婆在超市里買好了新鮮的.赤豆。洗凈,在高壓鍋里悶30—35分鐘。接著拿出赤豆,去除湯汁。加入白糖,在攪拌機里來回攪拌。攪完之后放入微波爐,中火熱兩分鐘,再拿出冷卻兩分鐘,搓成圓形,放入冰箱。
接著第二天早晨,外婆先買來新鮮的艾草,然后艾草用清水洗凈,鍋中水煮開,加一勺鹽,把艾草放入焯水。焯好水的艾草立刻撈出,用冷水沖涼。然后在焯過水的艾草中加入少量涼水,放入攪拌機中打成糊狀。再用過濾器,把艾草過濾干凈。接著用大約一斤糯米粉和二兩米粉。加入適量的水,揉成面團。然后在面團里加入過濾完的艾草,繼續揉面。外婆在冰箱里拿出昨天制作好的豆沙餡好的豆沙。將艾草面團撕或切成小塊,放入豆沙團,再用艾草面團把豆沙團裹起來,一個清明團子就做好了。我想,除了做圓形的青明團,還可以做其他形狀的呀!比如做清明餃。外婆做的是圓形的,我做的沒有外婆做得好,都是亂七八糟的形狀。最后,外婆把做好的清明團子放在粽葉上,再放入蒸籠里蒸。蒸好后,我忍不住咬了一口我做的清明團子,那味道可真贊啊!
做清明團子作文 11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大詩人杜牧筆下,清明節的杏花村是讓“欲斷魂”的“行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對于我們硤石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清明節前的食堂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因為我們學校組織了清明節做團子活動。
今天上午老師說下午要做清明團子,要在班里七八個人一組分好小組。話音剛落,全班同學都沸騰起來。到了下午,大家都排好隊,懷著興奮無比的心情走向了食堂。剛到了那邊,我們看見幾個家長志愿者已經準備材料開始做了。老師叫我們坐位子上,可是還沒等坐下,同學們已經把正在和面的家長志愿者團團圍住了。我在一個家長旁邊看見他在揉一大團青色的東西,老師說那是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合而成的。我看阿姨一邊用力揉面,一邊加進了一些糯米粉。我看著奶奶和阿姨們揉啊揉,真想趕快吃上一個。但是現實總比想象的殘酷,我等了好久,他們也沒有揉好。旁邊的一位家長看著我有點心急,于是給我講起了清明節的來歷。我正在思考介子推為什么要躲進山里面的時候,突然聽到陳思琪說:“青團揉好了,可以做青團子啦!”我聽到后趕緊飛奔回位子上。只見家長們已經把一大團面揪成了一個個小面團。拿起陳思琪給我的小面團,我讓她教我怎么做。首先在團子中間挖個坑,用勺子把紅豆沙放進坑里面,再把它搓成一個圓圓的面團,最后輕輕按壓,放在鋪好的油紙上。我按照這種做方法連續做了好幾個團子,最終這些團子都被拿去蒸了,過了一會兒,香噴噴而又軟糯糯的團子就上桌了,我吃了兩個,感覺非常美味,甜而不膩,微微帶著艾草的.清香。看看其他同學,有的連說好吃,還用一次性手套打包,說要回去給媽媽嘗嘗。
回到教室,我的嘴里還留著團子的味道。經過這次學校組織的活動,我們又知道了一個很重要的清明習俗——做團子吃團子。
做清明團子作文 12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到了。清明節有許多傳統習俗,不但可以給故去的親人掃墓,還可以到郊外去欣賞春天的美景。今年的清明節我學會了做清明團子。
看見別人都送了我們許多可口的清明團子。我看見奶奶手里拿著一個碩大的春筍,我說:“我今天要來學包清明團子”,奶奶說:“你先把手洗干凈”,于是我就興致勃勃地幫助奶奶去包清明團子。我拿了豆干、春筍、辣椒,首先我把材料洗凈,然后再把它們切成丁,加入調味品,這就成了包粑用的餡。我開始和面了,我加入一碗面粉和一碗水,面粉非常硬,我用手猛地一拍,面粉飛到了門上和我的'袖子上、臉上。奶奶說:“你不加水,怎么叫和面?”我又加了一點點兒水,可是面團還是非常的硬。我狠狠心,又拿了一碗水往面團里倒,一下子面團變得像稀糊一樣,摸上去粘糊糊的。奶奶又往面團里倒了不少的面粉,我終于把面團揉好了。我把艾葉放到了高壓鍋里,因為熱度高,所以艾葉的葉看不見了,除了艾葉水,還有一些非常爛的艾葉莖。我把艾葉水全倒入了面團里,面團立刻變得非常?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面片攤在我的左手掌上,再拿來勺子,用勺子舀了一勺餡,把餡放入面片里面,再捏合。我有時放了太多的餡,包起來的時候,餡全部都露了出來了,有時又包了太少,清明團子像泄了氣的皮球。我心想:“算了這樣太累了,不要再包了。”因為包的次數多了,所以我包習慣了,我包得好多了。我包的清明團子像一個個檢閱的士兵。
我吃著自己親手包的清明團子,覺的格外香甜可口。我學會了一個家務活,我很高興今年清明節學會了包清明團子。我知道了:不克服困難,就不會得到成功。
做清明團子作文 13
清明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是祭拜祖先和過世親人的日子。
到了清明節,有一個傳統的糕點是這個節日里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清明團子。這個綠油油的團子我吃過好幾回了,只知道味道還可以,有甜餡和咸餡兩種,我是比較喜歡吃甜餡的那種。清明團子我問過媽媽做法,媽媽說她只知道是用艾草做材料,怎么做就不清楚了。今天清明小長假第一天休息,媽媽就帶我到外婆家去看外公外婆,到外婆家后就看到外婆在廚房忙活,我過去問候的時候看到外婆在那里柔面團,面團還是青色的,我就問外婆:“外婆好!你是在做清明團子嗎?”外婆開心地回答道:“昕妤來了,真聰明,一看就知道外婆在做什么。哈哈!”我得意的說道:“當然嘍!清明到了嘛!外婆,我跟你一起做吧?”“好啊。先去洗手!”外婆說。我擼起袖子就屁顛屁顛的去洗手了。洗完手來到外婆身邊,外婆指著一個個小面盆介紹道:“這個是盛切碎的艾草,這是糯米粉,這是水,這個是糖,這個是咸菜。”然后給我弄出來一些糯米粉加上一點水讓我先慢慢的揉,看我揉成面團的時候給我加了一些艾草,我在繼續慢慢的揉,慢慢的白色的面團變成了綠色的了,揉到整團面團都是綠色并且有點韌性的時候,外婆就告訴我這樣就好了,開始包餡了,就看著外婆在整團面團上扯下一塊,揉成條狀,然后扯下雞蛋大小的'一塊,在掌心搓成球形,壓扁,用勺子將餡料放在中間,然后就像餃子一樣合攏或者直接再搓圓了也可以,這樣就完成了。當然,它比餃子要大多了,哈哈!看完外婆的演示,我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按照外婆的方式開始做起來,因為我喜歡吃甜的,所以先做一個甜餡的,起先到還比較順利,只是在最后因為餃子狀我弄不好就直接把它搓圓了,外婆直夸我聰明。接下來又做了一個咸菜餡的,搓成圓的就比較困難了,后來還是交給外婆完成的。再后來基本上甜的就都是我做了。等都做完以后,我們把它們都請進了一個大蒸籠里面,大概蒸了有15分鐘左右,蒸籠里飄出了陣陣清香。大概又過了10分鐘,外婆打開蒸籠蓋,就看到里面躺著一個一個綠油油的大餃子和大湯圓冒著熱氣,并且散發著陣陣讓人流哈喇子的香味。外婆給我盛了兩個圓的到碗里,我迫不及待的就要咬上一口,外婆制止了,說剛出鍋的很燙,等涼一點在吃,說的同時就把我的碗拿過去用嘴吹團子。這個時候,我看著外婆那慈祥的臉,我對著外婆說:“謝謝外婆!”外婆對著我微笑了一下就轉過頭繼續給我吹團子了。等到差不多了,外婆把碗給我,我就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外婆在邊上急道:“慢點,慢點,小心噎到!”我以最快的速度把第二個塞到嘴里,咕噥著嘴模糊的說道:“沒事,沒事。再來兩個,太好吃了!”外婆笑呵呵的幫我又盛了兩個。
就這樣我既學會了做清明團子,又大飽了口福。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如果學會了,就自己動手試一試吧,我想,肯定比外面買來的要好吃的多,行動起來吧。
做清明團子作文 14
“ 哇,真香!”一大鍋熱騰騰的自制清明團子出鍋啦!奶奶吃了一個甜的,細細地品嘗,“嗯,味道不錯,手藝真好!”她贊賞道。教室里一片其樂融融的景像。
這一切都要從中午說起,因為下午要包清明團子,所以老師讓我們通知要來的家長早些報到。我也通知了奶奶,可是她怎么還沒有來呢?看著家長們陸陸續續的到達,我心里更慌張了,不時地瞧教室門口。
“請小組長來領面團!”突然虞老師的聲音如悶雷在半空響起,“快點,面團會冷的!”組員們催促我道。噢對了,我差點忘了我作為小組長的職責了。我一個箭步沖上講臺,真幸運,我是第一個!而且還領了很大的一塊面團。我喜滋滋的捧著這面團回到座位上,眼睛還是向門口望去,險些把面團丟到地上。“唉,你小心點,還不如我來當呢。”羅潤之見我這樣魂不守舍,連忙拿話提醒我。
家長們都到齊了,只剩我奶奶了,啊呀,我帶的材料都還在她手里,怎么辦啊?但是時間在不斷往前,我們開始做了,我只好先把奶奶扔在一邊,按照羅潤智媽媽說的開始做:先將面團揉成一個小圓,再壓扁,要很平很平的那種,不能有凹凸起伏,再在里面放餡,然后把邊對好就大功告成了。做這個我可是強項啊,因為二年級時老師在美術課時教過我的。還說我手巧呢。
不過奶奶還是沒到,我愁死了,正無計策時奶奶正從門口探進頭來,我連忙跑過去,內心興奮得不得了。奶奶一坐下就手腳麻利地干了起來,她興致勃勃地參與了進來,哇,好快,不一會兒就包了一個咸的,而且樣子明顯不錯,我連忙把我捏的'“面團碗”遞了過去,奶奶快速地旋轉著,并麻利地盛好了餡,我也現學現做,但總是不讓人滿意,捏成了一個螺旋形。虞老師正好經過,見了我的手藝,笑著說:“喲,這不變成包子了嗎?”奶奶笑得眉毛成了一朵花。
快結束的時候,紹老師拿了個小面團不知在做什么,我們湊近一看,哇,原來是個小刺猬,她向我們組借了一點豆沙,又點了兩個芝麻眼睛,也去蒸了,我們很興奮,更讓人興奮的是,虞老師夸耀起我們組來:“你們組的餡最好,芝麻噴噴香,咸菜也切得細細的……”大家一起說:“虞老師,要嘗點嗎?”
蒸好,哈哈,好誘人啊,于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我吃了一個咸的,真是好爽啊,不過回家后又發現做得最好的小鵝和刺猬全在我這里哎,我是不是大賺了呢!
這次,做清明團子真是太興奮了!真希望還有下一次啊。
做清明團子作文 15
今天,是四月四日,清明節。剛起來,就看到外面煙雨迷蒙。我從窗戶往下看,有一家店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我好奇的問媽媽:“媽媽,那家店是賣什么的呀,怎么這么多人排隊啊?”“他們是賣青團子的,吃青團子是清明節的一個習俗。”媽媽回答道。“哦,我知道了,媽媽,我想試試做青團子好嗎?”“好的。”媽媽和我向樓下那家店的阿姨要了一些米粉和豆沙餡。其實,這些米粉就是米粉加了一點野菜汁才變綠的。
我和媽媽來到廚房,先洗了個手,然后把袖子卷高,然后才做起了青團子。我先把那些米粉分成五個粉團,因為媽媽以前做過,所以我就去請教媽媽該怎么做。媽媽給我做了個示范:她拿起其中一個我掰開的粉團,然后沾了點水涂到粉團上,就開始揉這個粉團,直到把它揉成一個圓為止,然后又用手指朝粉團的中間搓了一下,搓出了一個洞,再把這個洞逐漸擴大,然后用勺子勺了一勺豆沙餡,把豆沙餡放到那個地方,再把那個口子合攏,再搓成圓,一個青團子就做好了。
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一個我事先掰開的粉團,把它揉成圓,原本以為很簡單,但粉團很軟,一揉就扁了,一點也不聽話,媽媽說:“你不能把手攤平了揉,要把手拱起來揉,這樣子才可以揉的圓啊!”我照著媽媽的話把手拱起來,果然,這個青團子很聽話得變圓了。接著,我用手指在粉團的中間搓了一個洞,把豆沙餡放進去,但是,放進去簡單,要把它合攏可就難了。不管我怎么弄,它都有一點豆沙餡露在外面,把這里的豆沙餡弄進去了,另一邊的豆沙餡又出來了。我無可奈何,只好又去求助于媽媽。媽媽說:“你不能用露出來的豆沙餡附近的米粉來填補,要拿離豆沙餡遠的米粉來填補才可以啊!”聽了媽媽的話,我用露出來的豆沙餡對面的米粉,取下一小塊來填補露出的'豆沙餡,果然,沒有再露出來的豆沙餡了。就這樣,一個青團子做完了。有了上次的經驗,接下來的青團子我做起來簡單多了,不一會兒,就做完了。
媽媽把荷葉撕成一片一片的放在蒸鍋里,然后又把青團子一個一個放在上面,開始蒸了起來。大約過了十幾分鐘,媽媽把鍋蓋拿開,香氣撲鼻,我和媽媽各拿起一個放在嘴里嘗,“嗯,真好吃!”我和媽媽不約而同地說道。
做青團子不僅好玩,而且好吃,明年的清明節我還要繼續做。
……
做清明團子作文 16
青團,就像是月餅是中秋節的象征一樣,它也是清明節的象征。它是清明節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食品之一。我也非常喜歡吃,尤其是咸菜餡的。
今天是農歷三月十四清明節,重要的掃墓活動及其儀式過后,我和媽媽拿著藍來到田野中,媽媽東張西望。“媽媽,你這是在找什么呢?這‘荒山野嶺’的,有什么好東西可找到?”“我在找薺菜,你知道嗎?”隨之媽媽拿來一棵開小百花,長三角形果實的“野草”,“看!就是它,不過這棵開花了,太老啦”“切——找棵野草忽悠我,我才不信呢!”沒想到,媽媽已經找了一大籃這種“菜”了。我就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不甘示弱地找起了所謂的薺菜。不一會兒,就有滿滿一籃了,深青色中還泛著點點白色,雖然好看,可是——“看看你,弄了這么多老薺菜,我還得挑一挑,這跟我找有什么區別,想鍛煉我找茬能力啊?!”說著媽媽疾速整理好了所有的薺菜。
回到爺爺家,媽媽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正確的清洗整理薺菜“首先……然后……接著……最后”我忙活了半個小時才將所有的薺菜清洗整理好。接下來媽媽把薺菜分成九份放入多功能豆漿機攪拌成糊狀,然后摻入少許面粉后在攪拌,只見糯米粉與薺菜糊慢慢融為一體,“好了機器的任務完成了,該改手工了”我很不解,機器攪拌不更好嗎“為什么要手工啊?”“還要加許多糯米粉,在攪機器就該粘住啦!再說機器攪出來的`沒有人和出來得好!”“哦——”我學著媽媽的樣倒了一點糯米粉,再往糯米粉中間到了點剛剛攪拌好的薺菜糊,和啊和,糯米粉漸漸變綠,這就好了,我端來我的最愛——咸菜餡。往糯米粉里裹,一個有一個,一排有一排。
“啊呀!終于包完了”整整一百二十九個啊。
奶奶拿來了大蒸籠和洗好的粽葉,“蒸青團嘍——”
不一會兒,香氣撲鼻,我不顧有多燙忍不住吃了一個“哇——這香味,我敢相信!!”我學著汪涵攢著。
今年的清明節我又學會了一道新小吃——做青團。青團吃在嘴中,香在心里啊!
做清明團子作文 17
春風輕輕地吹過江南大地,萬物也在微風中漸漸復蘇,煥發著勃勃生機。池塘邊的田埂上,幾株嫩綠的艾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每當看到它們,我總會想起清香甜糯的青團子。
每逢三四月,媽媽就會去市場上買一些新鮮的艾草回來。看到那些青翠欲滴的艾葉時,我就知道,過不了幾天,就可以吃上江南一帶的特色小吃——青團子。
等媽媽將手頭上的家務活忙完以后,擱置了一陣子的艾草和其他的原料陸續被搬進廚房,我的內心就開始激動起來,迫不及待地隨著媽媽進入廚房。看著媽媽將散發著獨有香味的艾草洗凈,放到缸中不停的搗著,嫩綠的汁液在不斷地擠壓下一點一點的從艾葉中流了出來,留在了缸底中,不一會兒就積了小半缸。此時,媽媽將汁液倒入碗中,只見青綠的汁液在燈光地照耀下一閃一閃地,看得我如醉如癡。
不知過了多久,直到裝著艾汁的碗從眼前被端走,我才回過神來。轉頭一看,媽媽正用糯米粉揉面呢!只見她雙手靈活地上下翻飛,不時添加一點清水進去,動作之快看得我都快要發暈了,直到一條綠色的細流從我眼前溜過,傾入白色的面團中,我才從半暈半醒的狀態中恢復過來。再定睛一看,只見原本白的發亮的面團,只十幾秒的功夫就換上了一件柔和養眼的青綠色衣裳。這時,媽媽將冰箱中的`豆沙餡和芝麻餡取了出來,開始包起了青團子。在她飛舞的雙手中,一個接一個的青團子不斷成型,圓圓的團子整齊地排在菜板上。媽媽還用干凈的毛刷在青團子上刷上了一層油,這些青團子像列隊的士兵整裝待發,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
我的內心愈發急不可耐,口水都要流出來了,不停地嚷嚷著要媽媽馬上將青團做好,媽媽只得將我從廚房里“請”出去。在客廳里只能聽到廚房里鍋中的熱水咕嘟咕嘟的沸騰著,油煙機嗚嗚作響的聲音。我想進去看看青團子在鍋中的樣子,卻又沒法子進去,只能一邊懊惱自己心太急以至于被“請”了出來,一邊在腦海中想象著青團子在蒸鍋中的樣子。
“寶貝,吃青團子!”隨著母親一聲呼喚,我飛一般地從房子奔了出來,望著正冒著熱氣,外表上更加晶瑩飽滿的青團子,我立馬咬了一口,哇!外面的面層又軟又糯嚼勁十足,里面的餡香甜可口而又不膩。
做清明團子作文 18
江南的春天細雨綿綿,到了四月,水鄉田間,綠野青山,多了一隊隊踏青掃墓的身影,菲菲細雨中撐著陽傘,或緬懷,或賞景。返程時,手里多少都拎著幾個綠色面團一樣的食物,江南人告訴你,這是清明特有的食品——青團。
這年的清明節,我有幸參與到制作青團的全過程。那是臨街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糕團店,每年這個時候,店門口總會排起長龍,等著買三五個青團,或自己品嘗,或送親朋好友。我吃過這家店的青團,鮮香四溢不粘牙,餡料十足易飽腹。但是這青團是怎么做的?這面團是怎么變成綠色的呢?趁著下午沒什么人買的檔口,我向店里師傅請求學做青團,師傅爽快地答應了。
首先,我在裝滿面粉的盆里倒入足量的水,右手不斷攪和,讓面粉與水充分糅合,只是攪和來攪和去,攪和成了“漿糊”,愣是攪和不出團團來。“你這手法不對。”師傅見了,立馬用他自己的獨特手法,不一會兒就成了面團。我驚訝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這個是靠手法,要勤學苦練才成。媽呀,做個團子都這么費勁,干哪行都不容易啊。接著,放發酵粉,醒面1小時。這時,師傅拿出了新鮮的艾葉,用榨汁機榨成了艾草汁,綠汪汪的,我把這艾草汁倒入盆里,與面團充分攪和……這面團綠了!原來青團之青的奧秘在這里!師傅拿起一個鍋,倒少量的水,加上糖,大火煮七八分鐘,取出備用。又拿來紅豆,搗成豆沙,倒入剛才煮成的糖汁攪拌均勻。又到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翠綠的面團搓成長條狀,揪下一段,揉成小團團,壓成餅,放上豆沙再包裹,一個豆沙青團就成形了,再往鍋里煮五分鐘,香氣四溢甜上心頭的青團就出鍋了!
我這垂涎的舌尖早已忍不住了,拿起自己做的青團,迫不及待咬一口,啊,好燙啊!“你冷冷再吃!”我媽一臉無奈地說我。燙過之后,感覺味道不錯,既有豆沙的軟糯香甜,又有沁心的草香回甘。青團吃完了,可心里還是,甜甜的。
做清明團子作文 19
清明節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過我們的教室,你一定會聽到我們一陣陣歡樂的笑聲,聞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會問我們:“你們在做什么?”我們會回答:“我們在做青團!”
下午一點到了,每個小組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擺放在桌子上,仿佛正開展著一場食品展覽會。瞧:有綠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餡兒;還有一個個道具。道具準備好,就蓋和面了,這可是制作青團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只見一個個和面高手——老師請來的家長們陸續登場。她們嫻熟地將面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許的水,接著,陳冠宇媽媽將手伸入盆中,熟練的揉了起來。慢慢地,原本松松散散的面粉在陳冠宇媽媽手中變成了柔軟的.大面團,然后,再倒入事先準備好的青汁,繼續和。終于,青色的面團揉好了,家長們把面團分成幾段,依次分給每一個小組。
開始做青團了。我先取出了一個中等大小的面團,在手中來回揉。揉成一個光滑的圓球體時,就差不多了,我接著把面團輕輕壓扁,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壓扁的面團窩成一個圈,再把豆沙餡擠在里面,注意不要擠太多,小心餡兒會漏。擠好餡兒,用筷子把餡兒往里面塞一塞,再把面團一捏,一包,之后用保鮮膜將青團包好,這樣一個完美的青團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駕麟在青團上來回抹上黑芝麻,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黑”團,不知道蒸出來味道怎么樣?看看成婭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團一起搓,使青團變成了一個“大花臉”……其它小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頭奮力做著,整個班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第一課下課了,朱老師給我們每個組評了獎。我們這組光榮地獲得了“最佳紀律獎”我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組制作的青團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陳申一組的青團,他們十分創意,有“長方形”;有“五角星”;有“餃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飛船”;還有“青團一家”……他們這組不愧是“最佳創意獎”。獎評好了,就該把青團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里聯想起了青團的味道,一定是軟軟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美味的青團,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青團,剝開保鮮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說道,這青團帶著一股黃瓜的清香,吃進嘴,軟軟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腦海一直浮現著下午活動的場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團飄香。
做清明團子作文 20
那些點滴的記憶,緩緩地在時間之流里散開,它彌漫出簡而不凡的香味,這就是青團。
那年,正值清明時節,要包青團。聽到這個喜訊,我便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
只見奶奶手上捧著一碗糯米粉,攥了一小團便撲在砂碗里,往里面澆上葉綠色的艾草汁,慢慢地揉勻,用雙手一壓,便成了青團膜。接著,在膜里鋪上如毛毯般整齊的紅豆沙餡,往餡的邊緣均勻地抹上清水。最后,再把它們滾成一團,揉成一個“饅頭”,青團便成了,不一會兒空空如也的鍋盤便立起了一個一個綠油油的“蒙古包”。
我也跟著做,卻跟奶奶相差甚遠,我做的青團就像一支融化的雪糕,有氣無力地趴在了桌上,但我不服氣,便又燃起斗志,按照剛才的步驟重塑了一遍又一遍,結果迎接我的是一個個“殘疾患者”,歪七扭八,少胳膊少腿,連立都立不起來。
我漸漸消耗了耐心,越來越不想干了。這時,奶奶看我垂頭喪氣的,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便說:“孫女呀!凡事都是有技巧的,因為你的方法有點錯誤,所以才拿捏不好。還有,凡事要堅持不懈,不能放棄,加油!”接著,奶奶就一遍遍地給我示范,我就像在灼熱的沙漠遇見了一片瓜田,迷津頓開,專心致志地認真照做。
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一個“士兵”終于站在了我的面前,不久后,便有了一個“軍團”,它們整齊地立在蒸籠里,等待著蒸籠的魔法,開始膨脹變大……
“叮呤呤”,新鮮的小青團出爐啦!它們一個個油亮如玉,一股撲面而來的艾草清香引誘著我,碰一下,瞬間被彈了回來,就像氣球似的.。我大口大口地嚼著,享受著這豐收的果實。味道真好,我可愛的小青團!
小小青團讓我體會到了蘊含著的道理。我想,今后,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或遭遇失敗,也要克服消極心理,堅持不懈地去努力,還要不斷改進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于是,每逢清明時節,我就特別想青團的味道,還有包青團的故事……
做清明團子作文 21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現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一只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以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咸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做清明團子作文 22
家鄉有清明時節吃青團的習慣。隨著祭祀功能的淡化,青團已逐漸成為一抹春色,成了一道專屬春天的味道。這不,剛開春,奶奶就開始張羅包青團了。
周六一大早,奶奶就起來做餡,有豆沙餡、芝麻餡,都是我愛吃的。豆沙餡是超市買現成的,只要拿出搓成小圓球;芝麻餡則是將芝麻和核桃仁炒熟、碾碎加白糖調和。餡料準備好后,奶奶把菠菜榨汁,倒入事先準備好的糯米粉中,再加入少量豬油,攪拌均勻,搓成碧綠的米粉團。接著,再把大米粉團分成雞蛋大小的小劑子。然后,逐個按扁包入餡,捏攏收口搓勻,放在濕布上。為了便于區分,青團的形狀有所不同,圓圓的是豆沙餡、橢圓的是芝麻餡。我看著覺得很簡單,也洗手來幫忙,取一個劑子,輕輕壓扁,托在左手掌心里,再放上一個豆沙小圓球,左手五指微微收攏,右手趕忙湊上幫忙,然后兩手配著輕輕地、小心翼翼地捏。可是,捏著捏著餡兒從底部漏了出來,眼看包不起來了,只好宣布失敗!“奶奶,請求救援!”說著,往奶奶手里一塞。只見奶奶三下兩下一捏,竟化腐朽為神奇,“破肚”的青團整容成功!不行,我得繼續嘗試!第二個沒漏餡,可是收口處的米粉料太多了,沒搓均勻。不灰心,繼續練!我暗暗鼓勵著自己,接下來自然是越做越好了。排列整齊的青團子,都挺著圓圓的肚子,像一個個小胖墩,可愛極了。奶奶說:“你別小瞧了這胖墩的肚子,它可以裝下好多東西,不僅可以裝豆沙、芝麻,還可以裝蛋黃、肉松,各有各的味道!”我聽得都快流口水了,催爺爺趕緊蒸團子。
大火蒸了20分鐘左右,可口的團子終于蒸好了。它們色澤光亮,油綠如玉,分明就是春草的顏色;拿在手里,軟綿綿顫巍巍的',充滿了彈性;咬上一口,清新自然的春草氣息霎時彌漫了整個口腔,外皮糯軟Q彈,餡甜而不膩,一口一個滿足,這是江南春天特有的美味!
沒有青團的三月不能叫春天,不吃總感覺少了什么。這種把春光揉進“肚子”里的味道,每每總能讓我惦念一整年。
做清明團子作文 2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大家都很熟悉吧。沒錯,他選自《清明》這首詩。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掛艾草、吃青團,我只吃過青團,但沒做過青團,今天我就要做一回青團。
我和媽媽準備好了做青團的材料,有綠油油的艾草,有雪白的糯米粉和面粉,還有做餡料的豆沙等。說干就干!我們先一起擇艾草。擇艾草可是要有耐心的哦!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把艾草的根部全部摘掉,只留下嫩嫩的葉子。接著我開始洗艾草、洗好后放到鍋里煮一煮,最后把艾草切碎,再放到碗里搗成艾草泥。艾草是要和面用的,它就像個魔術師,可以讓面團變綠。
媽媽拿出了昨晚我們花了一晚上時間煮爛的豆沙餡料。進入做青團的關鍵時刻啦,我特別緊張,生怕做錯了一步。媽媽一邊教我和面一邊說:“要做青團,最重要的是和好面。面和得有勁道,青團吃起來才有嚼勁,否則就會粘牙齒。“我們把艾草泥倒進糯米粉和面粉里,用手將它們混合起來。我擼起了袖子,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停地揉啊揉,一個青色的大面團就完成了。接著我用手掰了一小團的粉團,揉成像乒乓球大小的小圓球,用大拇指在粉團中間壓出一個深深的洞,接著往兩邊捏,把洞變大,捏成一個碗狀。再用勺子把豆沙餡舀進粉團的.大洞中,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封口封好,再搓圓,一個青團就大功告成了。我終于松了口氣。然后我繼續按照這個方法做了好幾個青團,做完豆沙餡,我靈機一動,把豆沙、紅糖和紅棗全部放進了餡里,做成了”黑暗料理“。青團一個個包好以后,我立馬要蒸幾個嘗一嘗。15分鐘后,鍋子里一股香氣就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看,青團換上了碧綠碧綠的外套。我仿佛看到調皮可愛的小青團在向我招手。我連忙拿起一個先咬一口,哇,餡甘甜爽口,整個團子香甜軟糯還香氣四溢!
第一次做青團竟然成功啦!沒想到做青團也那么不容易啊。我既體驗到了做青團的樂趣,又知道了清明節的習俗,真是一舉兩得呀!
做清明團子作文 24
不知不覺間,又到了清明節。
我覺得清明節時最有趣的事就是做青團了。以前都是看著奶奶做,今年我也要一試身手。做青團的第一步是揉糯米粉,把糯米粉倒在一個盆中,然后把艾草汁加入糯米粉中拌勻,再一邊加熱水一邊揉,這些糯米粉就慢慢地被揉成了一大團。這一團加了艾草汁的糯米粉有一點綠,但不是完全碧綠的,和吃的'青團不一樣。我問奶奶:“怎么不綠呀?是不是艾草汁加得太少了?”奶奶笑著說:“等把這些青團做好蒸熟,就會變綠的。”我將信將疑。
奶奶抓起一團糯米粉把它捏圓,然后捏出一個小窩,就像一個窩窩頭,放一勺調好的豆沙進去,然后一點一點地把口子捏上,再輕輕搓圓,一個豆沙餡的青團就做好了。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由于心太黑,加的豆沙太多,口子合不攏,總是漏出來,幸好有奶奶幫我才收住了口。
做完后就開始蒸了。先把水燒開,然后把青團放在蒸籠上。蓋上蓋子蒸上二十多分鐘,鍋里就會飄出糯米的香味,還帶著艾草的清香。掀開鍋蓋,一個個碧綠透亮的青團就好了,看著多像一個個碧玉團子呀!
做清明團子作文 25
迂回的小巷,斑駁的青石板,墨綠的青苔,那凹凸不平的褶皺就像老樹身上脫落的樹皮,長在歲月的光輝里,卻注定要在歲月里失去光華,在喧囂中被掩蓋真容。
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清明,再次來到這鄉間小巷采艾草,想起幾年前春日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綠葉在青石板上,在草叢中,在青團的蜜汁中流過,此處的清明不是“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的凄涼悲哀傷,而是活潑的,我與父母邊采艾草邊踏青,樂在其中。空氣中彌漫著艾草的清香,我走著。
“這里的艾草不能亂摘的,這是我自家的。”一聲粗獷的鄉音,帶著厚重的鄉調傳入耳中,我正興致的采著,父親猶豫了一下,又答:“那阿姨,我來買點吧。”細一看,那原來是為老婦,身著樸素,臉上的皺紋顯露出歲月的滄桑。原來這快是老婦的田,我們便隨著老付進了他家要付錢。
那老婦與他的老爺子的小屋十分簡陋,大概也就20來平方,并且那老婦是沒有手機的,還是借的手機讓我們付的錢。我摘了如許的艾草老婦卻只是淡淡一笑,說:“10塊錢給你了吧。”我有點驚訝。
老婦和那老爺子都十分淳樸,穿的很簡陋,但又不失那一份整潔,原來他們也正做青團子呢,他倆采用的是最傳統的做青團方法,煮熟的糯米粉要先和艾草榨成汁混在一起,燒著的柴火散發出糯米香,這種香只有在鄉間才能感受到的.,老頭子拿著一把木錘勻錘,在老婦翻動的糯米團中,每一錘都是那么有力均勻。我看著有點怕,怕老爺子的錘沒握好就砸在老婦手上了,可他們配合是如此默契,恰如其分。
我們在一旁看著,驚訝于他們的配合之默契,又感動于他們那份淳樸。“吃幾個吧。”老婦平淡的說到,我們品嘗這裹上松花粉的一團團的青團,軟糯香甜,相比市場上那些黑心商家,這不知好多少。她抬起那雙柔和而寧靜的眼,又帶著厚重的香音微笑著說:“小伙子吃一個吧!”
我們又買了幾個青團,不禁要揮手告別了,“下次見!”,可我不禁難過起來,這一次見面也許是永別,下次可能就見不到了,我凝然的雙眼閃出愁怨:世間像這樣的人,還有幾個呢?
小巷依然是那么悠長,墨綠的葉子,落下幾點細碎的陽光,那座小屋披著午后的光韻,默默守候著,將這美好品質傳承下去。
做清明團子作文 2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清明,我們家鄉有掃墓、祭祖、踏青等風俗。其中必不可少的還有一種美食――青團,翠綠誘人、糯韌綿軟,帶著清淡香柔的香氣,讓人抵擋不住誘惑。
清明前幾天,我和奶奶來到附近的田野里采集艾草。艾草匍匐在地上,綠油油的,遍布了整片田地。我和奶奶拿著剪刀一株一株地采集著,不一會就裝滿了一大袋。
回到家里,我們將摘來的艾草用清水洗凈,放到開水鍋中燙熟撈起,艾草碧綠碧綠的,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清香。等它涼了以后,奶奶把艾草揉成團,擠出多余的水分,跟糯米粉混在一起,揉成一個面團。接著準備青團的餡料,有甜甜的豆沙餡、白糖芝麻餡、咸菜筍絲餡。只見奶奶把綠色面團揉成長條,切成劑子,搓圓,用大拇指掐出一個坑,把餡料放進去包好,這就變成了一個綠色的團子,放到鍋里蒸了20分鐘,香噴噴的青團就做成了。熟透的青團晶瑩剔透,好像一個個無瑕的翡翠,也像一個個珍貴的綠明珠。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咬上一口,頓時艾草的香味融合著餡料的甜香撲鼻襲來。嘗過甜的,我又拿起咸味的品嘗,春筍的鮮嫩夾雜著豆干的醇香,簡直是絕配啊!讓人吃了一個還想吃,怎么也吃不夠。
奶奶看著我狼吞虎咽的樣子,一個勁地說:“慢點吃,鍋里還有。”奶奶做青團的手藝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每年要幫很多人家做青團,還把自己做好的青團分給鄰居們呢!每年一到清明,遠在上海的、廈門的親戚,都爭著打電話指定要吃奶奶做的寧波青團呢!
清明時節,我們總會帶上青團去祭拜祖先,寄托哀思。小小的青團,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代地傳承,傳統風俗也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里。
做清明團子作文 27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做清明團子作文 28
我對清明的印象不怎么深刻,大概是介于記得和期盼之間吧。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不喜歡吃青團。
其實小時候還挺喜歡吃的,那種不摻雜任何東西的純青團。小時候總是興沖沖地上山去采蒿子,然后讓媽媽和外婆做青團,其實里頭并沒有很多蒿子,野草居多,但那時一直以為是自己親手摘的,青團吃起來也就格外地有滋有味。
媽媽和外婆在廚房把蒿子葉捶打出汁時,我就在后山滿山遍野地玩,我爸會領著我尋找傳說中滿山都是的野果吃。“烏泡子”是一種很小的果子,桑椹的一半大小,紅紅的,長得和樹莓很像,但比樹莓小多了,也比樹莓好吃多了,酸酸甜甜的.,美中不足的是常常翻遍整個山頭都找不見幾個。而“地闕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吃到過,聽說是一種長得很像藍莓的果子,也是酸酸甜甜的,長在地上,但我翻過整個山頭,沒有找到長在地上的果子。至于野柿子、毛栗子、葛根藤、“羊蓉飯”更是只聞其名。
在外頭野夠了,回家的時候青團就做好了。媽媽喜歡做油炸的,有時候會澆一層糖稀,吃起來甜滋滋的,還有一絲清香。有時候光吃青團,連飯也不吃了。奶奶說我像爺爺,爺爺以前也是很喜歡吃青團,不只是青團,凡是糯米制品爺爺都很喜歡吃,奶奶還說,用糖稀澆糯米團子之類的點心,是爺爺最喜歡的零食,每次都能吃一大碗。
有時候也會放風箏。印象最深的是媽媽從北京帶回來的一種風箏,五十個小風箏連成一片,等放飛起來就像大雁南飛,不過是春天南飛的大雁。后來放風箏線斷了,我又追不上那長長的一條,終是再也沒見過了。
再說說掃墓吧。其實我沒有掃過墓。我媽說我太小了,墓地陰氣太重,怕我撞見什么不干凈的東西。小時候曾誤打誤撞闖進過一次陵園,那兒的杜鵑花開得又紅又艷,泣血一般的開在邊上,簇擁著中間的墓地。每個墓只有課桌一般大小,碑前有一個小碗,碑后有一棵松柏。聽媽媽說爺爺的墓后邊也有一棵松柏,現在已經有一個人那么高了。媽媽說等我十六歲了就帶我去給爺爺掃墓。
蒿葉有一陣沒有見過了,青團已經很久沒有做過了,店里的青團總是甜得發慌,也就不喜歡吃了。家里只有買來的樹莓,風箏也沒有見過那么大的了。清明好像沒有那么重要了。
我總覺得我忘記了許多事,現在我再也無法肆意地滿山瘋玩了。
清明是什么?清明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它好像永遠伴隨著雨。即使不下雨,它也是灰蒙蒙的。但今年的清明好像很不一樣呢。多年沒有見過清明出太陽了,沿江風光帶到處都有人放風箏。我也想放,但是時間不夠了。今年沒有去外婆家吃飯,不知道那株野草莓怎么樣了,可能都死了吧。
等今年過了,明年就有時間放風箏了吧。明年的青團可不能只吃半個了。
【做清明團子作文】相關文章:
做清明團子的作文08-21
做清明團子作文06-10
做清明團子作文03-19
做清明團子作文(精選14篇)04-01
做清明團子作文12篇06-10
做清明團子作文(12篇)06-10
做清明團子作文精選12篇06-10
做清明團子作文(精選12篇)06-10
做清明團子作文2篇02-08
做清明團子作文(精選37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