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打開電視,看見《舌尖上的中國》講起中國人的熬湯的技藝,輔以精湛的解說辭,使我不禁回味起“老火靚湯”。它雖遠沒有煎炸爆炒的刺激,但能使人唇齒留香。
熬,實是一種澹淡寧靜的人生態度。
楊絳和錢鍾書先生的一生相依,乃是一種溫和的“熬”。翻開一冊楊先生所著的《我們仨》,便可看見通篇的買菜做飯、捶背揉腳,間以全家三口藉著雅興吟詩作對。他們一家知識分子在十年浩劫中慘痛的被迫害經歷,也從筆下緩緩流出,沖淡平和。他們的生活無疑是“熬”,沒有激情澎湃,但是時刻無不散發出清新恬淡的柔香。從平常瑣碎的小事里品味些許生活的滋味,是“熬”出了清甜的湯。
平靜的生活于家庭是“熬”,靜思冥想于個人更是“熬”。佛言:“靜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當得宿命。”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自我內心的修煉可謂無比重要,就好像磨鏡一般,亦不能夠一蹴而就。還需沉靜心靈,從一點一滴中體悟人生,而不是“煎炸”出一點淺薄的認識,如此必無法深入。無論是禪宗的南北兩派,無論是講求“頓悟”還是“漸悟”,都以長時間的冥想為基礎。世尊況且在菩提樹下靜坐三日夜方得證道,何況常人乎?
雖說只有“熬”才能烹料出意味雋永的精致菜肴,但總有人心急想吃熱豆腐,想以快餐模式過一場“轟轟烈烈”的人生。自網絡時代全面到來以降,“芙蓉姐姐”、“鳳姐”、“百元哥”等流,借并不光彩和令人愉悅之事博取一炮打紅的機會,以此獲取浮名與錢財。不料只能曇花一現,貽笑大方。此類人等不妨比作猛火煎炸的廚子,不會把握倒把自己成名的夢想煎糊得面目全非。充滿激情的人生是令人向往的。然而從平淡的生活中也應“熬”出長久雋永的滋味來,在物欲橫流的叢林社會里也應“熬”出一點清靜自然的淡然來,而不應為博取聲名而鋒芒畢露,以免倒頭來傷了自己反慨嘆早應澹泊寧靜。
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有曰:“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言語雖短,卻是道出了他一生文火慢燉“熬”出的事業里的核心感悟。人生,是要慢慢“熬”。
[深圳高考一模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