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有什么講究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寒衣節有什么講究,希望對你有幫助。
寒衣節有什么講究
人們常常在這一天祭奠祖先,除了常見的祭拜供品之外,還會給他們送去“寒衣”,那么在這個祭拜祖先的日子里,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呢?
1、送寒衣的祭奠,家祭、墓祭都是可以的,家祭可以在家門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但需要注意天氣干燥,謹防火災。一般來說,今年新喪之人,最好采取墓祭。墓祭時,最好選擇中午之前,本來這時節陰氣就比較重,適當規避,特別是老人、孩子以及身弱之人要更為注意。
2、祭拜送寒衣,首先需要的是香蠟紙燭、供果、供品、酒水、紙做的衣服、布匹,還有講究的找燒活鋪里做的房子、柜子等等。
3、這是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時機,可以借此機會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宣講家族傳承、先人的故事,讓自己行孝的行為給子孫后代做一個好的表率,一個推崇孝道的家庭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家庭。
4、祭拜送寒衣之時,大家要心懷感恩與緬懷之情,不要睹物傷情,憂傷悲痛,因為這個時間正是陰氣旺盛的時間,你的傷心難過,容易招來陰邪之氣上身,影響身心健康,不得不防。反而應開開心心,讓冥界先人也感受到你生活的很開心快樂,這種和諧的氣氛是最好的。
5、送寒衣的步驟: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塵、雜草及不潔之物,然后選好地方畫個大圈,擺上貢品、點上香燭,焚燒紙錢、寒衣,邊燒邊禱告,匯報一下家里的喜事與好事,讓先人在那邊安享太平。燒完寒衣后,鞠躬,靜默給先人致哀,滅掉香火,一起回家(燒的時間別忘記在圈的外面也要適當的燒上一點,送給附近的靈異一些,希望他們和你的先人們能和平相處)。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將暖和的'衣物給家人穿上,故稱之為寒衣節。
在北方到了農歷十月一之后,天氣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還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如今很多年輕人會選擇給家人買棉衣,在民間會用殺豬宰羊來慶祝,或者炸至各種食物來祭祀,其實大多數都是自己食用,寒衣節不久后就能感覺到冬天的氣息。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对娊洝め亠L·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于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后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是為了紀念誰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孟姜女哭長城的說法,因此主要是為了紀念孟姜女;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后,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后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
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秋祭、鬼頭日、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因為在鬼節這天祭祀祖先的虔誠標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節”,與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四大鬼節。
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寒衣節是紀念誰的
孟姜女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住著位孟員外,老夫妻相敬如賓,親密無間,常常在后花園賦詩作畫。有一年老員外在假山旁種了棵葫蘆,枝蔓粗壯,葉子繁茂,有的蔓竟順墻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結了個大葫蘆。到秋后,老員外對姜家說:“將葫蘆剖兩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蘆里有個白胖胖、十分可愛的女娃娃,經協商由孟家扶養,取名孟姜女。
光陰荏苒,轉眼這女孩長的婷婷玉立,識書達理,年已十八歲。一天,孟姜女在花園池塘邊打撈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園樹叢里的范喜良看見。喜良是個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為婿。不料,正當兩個拜堂成親之時,追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
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針線密密地縫,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縫進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時陰雨連綿,泥濘遍地,步履艱難;有時強風驟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時山高路險,荊棘叢生,猛獸出沒;有時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盡管歷經艱險,孟姜女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當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萬里長城底下。
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墻,高喊著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風暴嘶吼,大海上怒濤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
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落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寒衣節“送寒衣”,據說就是后人為了紀念孟姜女而形成的風俗。
【寒衣節有什么講究】相關文章:
什么是寒衣節?10-27
寒衣節是什么節11-08
寒衣節的習俗是什么?08-22
寒衣節來源是什么11-08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11-08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11-08
寒衣節燒寒衣的步驟10-20
寒衣節的習俗「匯總」11-08
關于寒衣節的習俗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