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讀后感
光武帝劉秀的這個“中興”,和中國歷史上所有的“中興”都不同。別的“中興”都是在原有的王朝框架內中興,惟獨“光武中興”是原有的王朝已經不在了,再來“中興”,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南宋陳亮在《龍川文集·酌古論一》中就說:“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矣。”實際上,劉秀不僅僅是“中興之主”,還是一位“定鼎帝王”,后漢的江山能夠建立,實是他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他的廟號稱為“世祖”(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應劭曰:始取天下為祖,高帝稱祖是也;始治天下為宗,文帝稱太宗是也。顏師古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確是名副其實。
那么為什么漢亡了居然還能中興?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還需要了解前漢亡的原因和背景。
前漢之亡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外戚勢力過大,一個是劉室宗親過于分散,而皇帝一系(就是前面說的“大宗”)又衰微,到平帝死后,連找一個近支宗親都困難。于是,這兩者共同作用,使王莽能夠憑借外戚的勢力,倚靠手中的權力,在平帝死后一步步向帝王寶座靠近。
不過前漢末期的背景則更讓劉室宗親有復起的機會。據《漢書·平帝紀》,前漢末劉室宗親已超“十有余萬人”,遍布全國各地,從理論上說,他們都可以有“奉大宗”的權利。這些人雖然有的已經沒落,但不少人在地方上還具備一定的資財、地位和聲望。此外,前漢立國200多年,其中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還可以算是不錯的皇帝,到宣帝時,漢王朝又是四海名聲大震,士民之心已固,而元帝的好儒,又使民間崇尚正統。宣帝死到王莽篡漢,才距離50幾年,老人們對匈奴單于來朝、西域諸國送質、諸羌紛紛臣服等津津樂道的事情肯定還是記憶猶新,所以“民心向漢”是不爭的事實。三輔的老吏們見劉秀的部屬經過時垂涕道:“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就有力的證實了這一點。它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王莽末天下大亂,無論是農民起義軍也好還是地方實力派也好,多數都立劉室宗親或者奉漢年號。
再則,前漢雖然外戚盛,但主要勢力多集中在京畿一帶,他們的根基和影響力也基本上都局限在社會上層,而對下層的平民老百姓沒有多少文化上的影響力。王莽的篡位和一系列的改革,不僅僅觸犯了散布在全國各地劉室子孫的利益,也觸動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再加上天災人禍,流民失所,他根本無法在社會下層建立起自己的民意基礎。他讓劉歆搞什么“相生五德”,終究無力挽回民心;而他對周邊少數民族的一系列舉措,又使邊疆也一刻難以安寧;他用以造勢的圖讖,更是為光武等人效仿去作為起兵、稱帝的借口。所以,王莽在位的這十幾年,他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乏善可陳,一到天下爭相起來造他的反,他的滅亡就已經只是遲早的事了。這時,劉室宗親憑借著漢朝200多年的民意基礎,終于可以找到復起的機會。
漢能夠復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過200余年的苦心經營,在前漢末期,王朝周邊已經沒有與漢棋逢對手的敵人。漢武帝對匈奴、西域、西南夷的連年用兵,不僅僅使漢王朝的影響力大增,還極大的打擊了周圍的反抗勢力,后來
的諸帝又能靈活采用分化、瓦解、懷柔、和親等政策,使前漢末期王朝四周沒有能和漢一較短長的力量。所以,當王莽進行朝代更替及王莽末天下大亂時,沒有一種勢力能夠象后來的蒙古人或者滿族人一樣趁虛而入。光武即位以后,西域諸國爭著送子到洛陽為質,這也說明,在有過前漢對外大規模的戰事以后,周邊對漢朝的實力頗為忌憚。
于是,外面的敵人不敢進來,中國內亂就只是關起門來在里面打。王莽滅亡以后,各參戰的不管是真是假,領頭的都稱高皇帝的子孫,打完了,天下一統了,把門一開,天子還是姓劉,家還是這個家,最后的勝利者就是“中興之主”。
【后漢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名人故事》讀后感-讀后感06-23
《童年》的讀后感(童年的讀后感受)09-25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_讀后感03-10
讀后感作文精選:《歐洲筆記》讀后感12-25
《童年》讀后感 600字_讀后感04-01
《童年》的讀后感500字-讀后感06-19
《童年》的讀后感650字-讀后感06-19
《童年》700字讀后感-讀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