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陜北窯洞說明文(通用6篇)
引導語: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說明文,說明文要求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和規律,給讀者以正確無誤的認識。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明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陜北窯洞說明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陜北窯洞說明文 1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這里獨特的居住風格。生活在這里的鄉民們修房建屋不像遼闊的草原所營造的氈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廣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鄉臨水而筑的別致閣樓,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勢、因陋就簡挖掘窯洞了。
陜北人習慣于修窯洞、居住窯洞。這種習慣究竟起于何朝何代,迄今還沒有準確的定論。以我猜測,先祖們從自然形成的山洞里走出來,從大樹冠中遷下來,來到這千山萬壑的深山中,便開始尋找安營扎寨、遮風避雨、繁衍生息的場所了。可以想象,那時的生產力和勞動技能極其低下,山里條件十分艱苦,營造一個居住的地方實屬不易!他們苦思冥想,終于在經過雨水長期沖刷形成的'山崖前豁然開朗。于是就在經過億萬年堆積起來的不軟不硬的黃土殘塬斷壁上,仿照自然山洞的樣子掘洞而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形成了今天的窯洞建筑。
陜北窯洞的建筑類型形式多樣。由最初的黃土、焦土窯洞發展到接口石窯、接口磚窯和生墩石窯、生墩磚窯,乃至里方外拱的仿真窯洞了。當然,土窯洞雖然簡陋,但挖起來容易,省工省錢,往往是光景不好的窮苦人無奈所為;光景稍好一點的莊戶人家為了好看耐用,便用石頭或燒制的青磚在土窯洞的窯面砌上一層,再壓上遮雨的青石板窯檐,名曰接口窯洞;光景上好的人家便純粹用石料或磚塊仿照土窯洞的形式,修筑成窯洞,號稱生墩石窯或生墩磚窯,這種窯洞既堅固耐用,又寬敞明亮,曾引來多少窮苦人家的羨慕和夢想!
陜北窯洞不論哪種類型,普遍都留有窗戶。窗戶有大有小,有半圓也有正方,以半圓窗戶居多。圓窗下根據門的所在位置,在門口邊配有對稱的小方窗或小單窗。門窗一般采用的是當地適生的楊樹、榆樹、柳樹等上等木料,經過木匠精心加工制作成方格子窗戶,愛好的莊戶人家,還讓技藝高超的匠人,將窗欞子套成美觀的圖案,做成的窗戶在靠窯里的一面糊上白麻紙,一方面起到遮擋風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通氣透光。
陜北窯洞說明文 2
窯洞內外溫差是兩個世界,夏天里面好像開了冷氣,冬天感到暖洋洋的。窯洞又很安全,盜賊難以打洞進來,又不會起火。窯洞結實耐久,我有一次家訪,學生家長告訴我,他這孔窯是明朝的老祖宗留下的,有四百多年歷史了,三十年代中共陜北特委還在他窯里開過會。
窯洞基本分兩類:土窯和石窯。土窯沿著土坡向里挖,地形合適,一排可以挖好幾孔,父母、子女、家畜各得其窯,外面圍一段短墻,就成了一個小院。我在銅川還住過一家窯洞旅館,一孔大窯洞隔成許多小間,就成了客房。平地也能挖土窯。咸陽周陵中學是解放前創辦的老學校,地處北塬,平展展一片。當年的創辦人在平地上向下深挖,挖出一個凹字形大坑,再向四壁挖洞,形成一個四合院,一邊土墻上開出踏級上下。這個四合院就成了他們的女生院,安全,實用,省料。
平地上的窯洞都是石窯。用三角形大石砌成橋洞模樣,石塊互相擠壓,非常穩固。頂上填上厚厚的`土層,四周磚砌,門面彩繪題詞,很是美觀。米脂中學的學生宿舍全是石窯,一排幾十孔,上下五六層作梯田式排列,遠遠望去像是一座高樓。每一個班分到五六孔,班主任住當中,男女生分住兩邊。有些陜北老鄉進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窯洞,因為在陜北生活慣了,離不開火炕,所以西安市內也有一些石窯。
窯洞的結構比較簡單,正面是門窗。以前都是紙糊的窗欞,現在也興鋁合金推拉窗了。火爐和炕是相連通的,兩者是窯內的特有設置。煤爐燒陜北人叫做鋼炭的塊煤,火力很大,整天都有熱開水。炕面用薄石板或土坯鋪設,下面的火道呈蚊香形盤旋通過,再經窯壁通向窯頂的煙囪。爐子燒著,炕和墻總是溫溫的,被窩總是暖熱的。所以客人一來,就請上炕暖和暖和。但是火力過大了,石板發燙,容易烤壞被褥。南方人到陜北總要這么經過一次才有體會。有經驗的人外出時,在炕皮和蘆席間常插進一根木棍把蘆席抬起一點。窯內還可以向一邊打一孔套窯,只開窗,沒有門,擴大居住面積,提高私密性。窯和窯的隔墻厚度至少一米,很堅固。
陜北窯洞說明文 3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窯洞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陜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筑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陜北延安窯洞,其中夾雜著窯洞式平頂房。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約3—4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冬暖夏涼。用石頭作建筑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筑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后窯,有的1進3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多栽樹木和花草。
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窯洞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型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筑藝術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布置幾層臺梯式窯洞,類似樓房。
陜北窯洞說明文 4
在現代大都市里,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成為城市美麗的風景。這些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不僅外飾時尚雅觀,內飾亦越來越精美華麗,電梯、空調、冰箱、彩電、電腦等應有盡有,為人們提供了諸多方便。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建筑水平的不斷進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帶有地標性的摩天大樓更是層出不窮,變得越來越高,成為城市繁華的象征。而與此同時,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質樸無華的建筑則日漸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見。每當我走在省府高樓林立、繁華嘈雜的街道上時,我總會想起外婆家那一排充溢著歡樂和笑聲的陜北窯洞。
在遙遠的北方,在黃土高原,有看不到頭的山巒。這些一望無垠的山巒,雖不及城市的高樓群落那樣壯觀,可依然會讓人留戀,令人感慨萬千。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巒的向陽處,幾乎都會有星星點點的民居坐落在山腰間。近觀其貌,方知陜北窯洞特色鮮明,大多一家一戶一個獨院,院內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還有水井,木質格窗上貼著各種各樣的剪紙,稱之為窗花。每戶都有圍墻,墻內是院子,墻外就是莊稼地,種植各種農作物和花草樹木,處處允滿農家氣息。直到現在,那里的人們仍然喜歡住在窯洞里。
陜北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樣式,祖先們就是在類似的土窯洞中生存和繁衍的。毛澤東主席也曾在陜北窯洞中居住過十三個春秋,在那里運籌帷幄,指揮人民軍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陜北窯洞雖然質樸無華,不像大城市的樓房那般富麗堂皇,但我還是很喜歡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窯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戀。
外婆家的窯洞,坐落在陜北米脂縣龍鎮鄉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兩孔住人,兩孔儲糧和堆放雜物。住人的那兩孔窯連成一體,分前窯和后窯,前窯的正門向外開著,后窯沒有正門,只在側面居中開了一個洞口,從前窯的正門進去,穿過那個側門洞才能進到后窯,很是別致。最具特色的是窯洞的窗戶,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樓房的窗戶,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別致、煞是好看的木質窗欞上糊了一層薄薄的麻紙,看似弱不禁風,實則環保耐用。窗欞格子也貼著幾朵剪紙窗花,使窯洞頓時有了生活韻味。進了門,前窯右側靠墻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層,里面放一些農家人織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備品。再靠里邊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鍋臺,高度只及人腰,與最里面的大土炕連在一起。炕上面鋪了一層蘆葦席子和幾塊羊毛氈,每盤炕能睡四五個人。窯洞內的設施極其簡陋,唯一的電器就是一個掛在窯頂的電燈泡,沒有空調,也沒有冰箱。陜北農民的生活就是這么簡單純樸,有一個能照亮全家的電燈就已經很滿足了。
現如今,外婆一家人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樓房,可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兒時在窯洞生活的美好回憶實在令我無法忘懷。每次過春節去外婆家,表哥表姐總要領我去爬山。有些山沒有路,一眼望去凈是梯田,小小的我當時還沒有一階梯田的一半高,在我無法爬上梯田時,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舉上去的。當我最終爬上山頂俯視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巒和縱橫交錯的溝壑時,心里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快感和自豪。下山時,可以直坐在黃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順勢而下,毫不費力,要多爽就有多爽!回到家里,渾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責怪:“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這么臟,真不像話!”不管大人斥責也好,埋怨也好,可我總不在乎,山野里無拘無束的那股興奮勁兒久久不能散去。到了晚上,大人們在桌前打牌,我們幾個表兄弟則在大土炕上抖開被子玩起“包餃子:’游戲。大的“欺負”小的,用被子把小的蓋住,就像包餃子似的,不讓小的出來。大孩常常玩得滿頭大汗,見小的掙扎不開包裹而“幸災樂禍”;被包進被子的小孩兒也不哭不鬧,一旦掙脫包裹鉆出被子便縱情大笑,像打仗突圍似的,異常開心。就這樣,我們往往玩得昏天黑地,樂不可支。那種在窯洞里滿家歡喜、無拘無束、其樂融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在城市高樓大廈里的孩子們無論如何體會不到的。
都市里霓虹閃爍、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雖然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滿歡聲笑語和樸實無華的土窯洞卻更讓我魂牽夢縈。它比城里的高樓大廈更低碳環保,更節約能源,不用電梯,不用空調,且冬暖夏涼,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窯洞是很美的。
陜北窯洞說明文 5
還有幾種建筑是靠挖掘而成的呢?
還有幾種建筑是真正做得到冬暖夏涼的呢?
還有幾種建筑是建在崖邊,甚至在地下的呢?
陜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之地,山大溝深,萬壑縱橫。在這片土地上,自從有了人,就有了窯洞。
自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已經學會了挖掘窯洞。人們挖掘出一個寬3.5米,高3-4米,深5-9米的窯洞,前面裝上門窗,冬天不怕下雪,夏天不怕陽光。有些窯洞還會在內部貼紙或窗花裝飾。
那么,窯洞是如何挖成的呢?
要挖掘一個窯洞,首先要做的同樣是挖地基,但是這“地基”卻不能算真正的地基,要根據你所要的窯洞類型確定。地基挖成,就開始打窯洞。把崖面刮平,然后一點一點地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至此,最主要的步驟也就完成了。最后,即是對窯洞做一些簡單的修整,在墻面上抹泥與安裝門窗等。
雖說都屬于窯洞,但各種窯洞卻都有自己的名稱。
首先是崖窯。“崖窯”即靠崖式窯洞,顧名思義,這些窯洞經常折線或曲線靠山或沿著溝排列,如果山的高度允許,可以往上多挖幾層,類似現代樓房。
下沉式窯洞就是我們常說的“地窯”。先在平地上往下挖個四方的坑,再向四壁鑿出窯洞,一般中間種樹,形似“地下四合院”。
最后一種窯洞是獨立式窯洞,又叫“錮窯”,看起來像土堆的平房,無須靠山依崖,自身獨立,方方正正,也還保存著窯洞的`優點。
說到窯洞,《從魯濱遜飄流記》里的魯濱遜住的就是崖窯。據說,毛主席在革命根據地延安工作時就是住在窯洞里的。
窯洞,這歷史悠久的建筑,建在崖邊與地下,冬暖夏涼,挖掘而成,自古至今仍保留著相同的特點,伴隨著陜北的炎黃子孫繁衍,生息,創造燦爛的文化。
陜北窯洞說明文 6
窯洞是陜北的特色建筑,它在很久以前就出現了,距今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的土坡上,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窯洞也越來越少了。
所謂的“窯洞”,就是在土坡上用特定的工具刻出一個規則的大半圓,然后用鏟子一直挖,再用石頭在內壁固定結實,最后用混凝土和石灰把墻面處理光滑。建成的窯洞一般是高4米,寬3.5米。以前的人們會把幾個窯洞連在一起,把窯洞前的雜草除掉,再把前面修建平整,這便是他們的庭院,非常適合一大家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生活,如果再建一個窯洞的話,也是綽綽有余的。
窯洞以土為主要建造材料,而且又是在高處,所以一般不容易被找到,這樣人們就會有安全感,不怕被野獸攻擊。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非常適合人們居住,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當外面寒風呼嘯的時候,窯洞里卻是非常暖和的。而在夏天,外面驕陽似火,窯洞里卻非常涼爽。真是“冬暖夏涼”!
窯洞的門窗是非常好看的.。在窯洞建造完成之后,那些善于雕刻的人們,通常會選擇一些優良的木材,構成一個門窗的框架,最后再用刻刀刻上形態各異的花紋,窯洞裝上門窗,才算完整。
窯洞在中國的住宅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歷史底蘊無比深厚。雖然它們越來越少,但它們的歷史地位是不可撼動的!窯洞讓人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陜北窯洞說明文】相關文章:
關于山西窯洞作文04-29
關于山西窯洞作文通用04-27
陜北作文400字(精選11篇)12-02
關于山西窯洞作文600字(通用9篇)12-15
陜北春節風俗的作文600字(精選21篇)03-03
菊花的說明文作文范文_說明文01-10
西瓜的說明文02-07
西瓜說明文02-06
京劇說明文03-15
薰衣草說明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