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態度的作文九篇
篇一:素描人生態度
面對兩塊蛋糕,不同人有不同的選擇。“利已主義者”是吃掉它們,“奉獻主義者”是想到饑餓人群,“求實主義者”是吃掉一塊,再換一朵花,“唯商主義者”是從中看到滾滾商機。百種人有百種不同的價值觀,這在古代也早就有“一方水土養百種人”之說。但意識反映于態度,態度決定了他的人生。
蕓蕓眾生,紛紛擾擾。假如一個人滅了,地球也不會因此而停止轉動,但對個人,卻有著悲歡離合之緣份。在信仰的國度,信徒把人生寄在救世主身上,妄言給自己一世幸福。確實,信仰是美好的,它使卑微的小草在陽光的照射下也能挺直腰板揚起笑臉。但不知你們知不知道,閩南人有句非常流行的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有句:“上帝只負責給你發牌,洗牌卻由你自己”。這些都強調了人為。正確的人為態度會讓你覺得世上原來充滿奇跡,就不會再有“世人都曉神仙好”了。
老子倡導以“無為”治天下,即“無為而治”,而這一思想也影響了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暫且不管道家人的高調,但人生態度確確實實應倡導“積極有為”。孔子被尊稱為圣人,圣人在常人眼睛里是“無為”的最佳典范,但孔子不也教導學生“學而優則仕”?他也支持積極入世。入世并不代表你就是俗人,是妙玉意識里的“檻內人”,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王立群先生在“讀《史記》里頭就講過:“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這真與孔子的“入世觀”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不說“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修身養性的“竹林七賢”,“人生有味是清歡”的蘇東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等沖破樊籬的人士,他們確實有“詩眼倦天涯”般意味,但不要忘記他們積極入世時,也樂觀進取。
在當代,人們所應有的正確價值觀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那么友善愛人就是助你健康態度的一個很好的元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是雕塑家羅丹說過的一句話,而對于人生態度,還可添之為“而是缺少一雙勤為挖掘美的雙手”。鮮花無語自有情,點滴真情亦動人,假如你的人生注定要成為一名安琪兒,那么你一定充滿幸福。因為你的幫助別人是行動上的,收獲的卻是心靈的升華。
人生態度的抉擇其實不是很簡單嗎?只需你的積極有為,你的相信奇跡,你的友善愛人。享受的卻是心靈的盛宴。人生態度是素描般簡單,有修為,多好?!
篇二:生命的態度
十三歲那年,我養過一盆雛菊。那是我尊重生命、喜愛美好事物的開端。
我鄭重地把它擺在窗臺上。每一個清晨和傍晚,我都懷著小學生守護寵物一樣的心情,愉快而新奇地澆水照料。
我熱烈地希冀著那綠油油的青葉中綻開一朵雛菊的笑臉。因為我相信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可事實總愛捉弄人。我心愛的雛菊慢慢褪去了綠色的神采,葉子也一片一片枯黃,那些結實如青豆的苞兒未開出美麗的花,都已紛紛掉落。曾經那樣一簇飛揚的,健康愉悅的生命在平凡的瓦盆中逝去了。
心情猶如沉入了萬丈谷底。原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一定的回報,也許真的應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句話吧!看著空蕩蕩的花盆,心也空蕩蕩的。
父親說,才一次失敗就消沉成那樣,那生命里更多的挫折你要怎么克服,怎么忍受?
我無語。他攤開手掌,手里是那株已死的雛菊。他說,你看,這花的根部都已腐爛,你給花澆的水太多了。生命是有容量的。它承不起你給它的如此的呵護,于是就死了。可是你對生命的態度應該是積極的。生命的容量并不確定,全在于你對生命持有什么樣的態度。
我懂了。生命的旅途中難免會遇到千溝萬壑,我們不必沮喪。因為現實生活需要樂觀者。
相信命運的人說:命運決定一切。
相信自己的人說:態度決定一切。
生命是公平的,對它的態度卻是因人而異的。
生命的航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必定有困難、挫折與失敗。良好的態度是開啟成功的金鑰匙。良好的態度是生命的保障。
人生就是一種跋涉,只要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前方定會有希望的綠洲。在甜蜜而艱辛的生命旅途中,一路順風只是美好的祝福,要想順利成功走完你短暫而又漫長的生命,態度就決定了你的一切。
對生命的態度,就是去敬畏生命、理解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親愛的朋友,你做到了嗎?
篇三:態度與命運
面對半杯水,有的人說:“我只有半杯水了。”有人說:“我還有半杯水!”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看來有著不同的含義,這便是態度的差異。有的時候,態度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我們不能這樣說:命運無法改變的。因為為人處事不同的態度會就不同的命運。這正如在一張空白的畫布上作畫,面對同一個模具,不同的人所選定的角度,思想都不同,于是就有了畫作的'多樣性。同樣是官場失意被貶,滕子京是抱著泰然的態度,造就了岳陽樓之大觀和當時的清明政事;而陶淵明則是隱居家鄉種豆南山。可以說,二者的態度完全不同,便于是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命運。每一種態度就是一扇門,每一扇門背后都是一段不同的道路,而每一段不同的道路通向不同的終點。命運就是這樣。古時越王勾踐亡國被俘,他臥薪嘗膽,積極進取,最終報仇雪恨稱霸諸侯;南唐李煜憂愁悲傷,以詞解憂,徒思故國最終被毒而亡。同為君主,面對亡國的恥辱,一個人是積極積蓄,而另一個人則是消極悲觀,這難道不是態度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命運嗎?
在命運面前,態度無所謂好壞,一旦選擇了這種態度便注定了一種命運。所以,當我們自身在面對社會,面對大眾時,我們應該找準自己所應有的態度。對不同的人來說,同一種態度可能會有不同的命運,所以當我們面臨命運的三岔口時,于己無悔,才是真正選擇態度的標準。2004年“感動中國”捐腎救母的田世國,2009年捐肝救子的“暴走媽媽”陳玉蓉,面對家庭的命運,毅然選擇了舍己為人的態度,換取了家庭的和睦。因此,態度讓人擁有不同的命運,直接引導生命走向不同的結果。不妨捫心自問,面對世間種種,我們選擇了什么樣的態度?是高念“天上注定”,還是默默積極進取?可以這樣說,生死,貪婪和一切遭遇都來自于不同的態度,這世間沒有絕對的認命,只有相對的態度。
有人說,命運是生命的一種運行方式,我要說:“態度真正給予著這種運行方式不同的表現方式。”
篇四:人生之態度
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處世態度;三閭大夫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萬物皆有所不足,人生在世,也難免有過失。而區別圣賢和庸人的關鍵在于對待過失的態度。
當別人對自己提出意見或批評指責時,是滿臉的不屑和憤怒還是虛心接受并對別人表示由衷的感謝呢?
好的態度,可以成就一番的事業。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羅勃初任校長之職時,流言從四面八方席卷而來。這個年僅30歲的年輕人,出身卑微,閱歷淺薄,當即就成為眾矢之的。但他沒有氣餒,更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將那些對他的批評的語言收集起來,反省自己,并一心撲在芝加哥大學的管理工作上,終成該校歷史上最著名的校長之一。試問,如果羅勃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怯懦了,或是沖動惱怒了,那么他又如何成為該校的驕傲呢?面對批評,我們不正是需要這樣一種謙遜的態度嗎?
態度,反映一個人的性格。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糧食,都反映了他們的高潔、傲骨和志氣。《紅樓夢》里林黛玉看見滿樹桃花紛然飄落,心中便產生了憐惜落花的傷感之情。而龔自珍卻有這樣的一句名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對于落花,她有不同的感悟:“落紅”既使落下,也同樣可以為樹滋潤,為樹所用。她有著樂觀的對事態度,便是造成她與黛玉不同想法的原因。
生活,我們需要以退為進。當陽光普照大地,一方方稻田水清如鏡。田里的秧苗一排排整齊劃一,均勻如織。幾個插秧人,俯首弓腰,疏疏落落地散落在田野里,一步一彎腰,一步一后退,左手執苗,右手插秧,他們的背影與稻田成了一幅絕妙的水墨畫。
有這樣一首詩:手中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世間,何人不是把目光投向前方,何事不是將腳步邁向未來?或許,只有農人插秧,才是一步步地后退,退一步,便向豐收的秋日更靠近一步。
試想一下,若是農人一直向前插秧,插出的秧苗有那番境界嗎?或許剛插下的秧,因為急于向前,而被踐踏于泥水之中。其實,一切執念都是心魔,曾經過分看得很重的事,隨著時光的流逝也會煙消云散。唯有內心的一片寧靜是亙古不變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當我們被紅塵世俗喧囂所干擾時,不如學學插秧人,享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美麗,沉淀內心的浮躁。
人生之態度,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胸懷。我們正需要這樣一種態度對待世事,才能有奮進有創造,有別樣的未來!
篇五:態度與人生
人生在世總要有所追求,總要有自己的志向。既然是水,就應該匯成大海;既然是土,就要壘成高山。我們渴望得到事業的成功,渴望感受到生活的溫馨,渴望為人類社會做出一份貢獻。那么,就要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人生短短幾十年,有人感到枯燥乏味,度日如年;有人覺得豐富多彩,光陰似箭。
人的一生是有意義的,只是我們是否用雙手去創造自己你的人生。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呢?
鄧亞萍是中國乒乓球隊里最矮的隊員,跑步往往落在最后,但她沒有因為自己矮小而放棄,為了趕上其他的隊友,她堅持每天訓練,其他隊友休息,自己還堅持訓練,而且她還在自己的腿上綁上鐵沙包,不怕艱難,她堅持每次的練習,她這種堅持不懈的訓練終于使她成功了。原來連A、B、C、D都不會的她,在人家玩耍時學習英語,她堅持每天學習,她終于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成為清華大學英語系的畢業生。她的成功在于她的堅持不懈的拼搏,這就是她的一生,她的一生是精彩的。
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早年過著流浪的生活。他每天在繁重的勞動之余,不顧老板的鞭打責罵,擠時間學習。他在一家商店做學徒時,干完活便躲在物品儲藏室里讀書。沒有蠟燭照明,他就把地板燭盤上的油蠟收集起來,做燈夜讀。他在一家面包房當工人時,就在揉面臺上架上書一邊揉面,一邊看書。他閱讀了許多國家的古典文學名著和進步書報刊,從中吸取了寶貴的營養,終于,他寫出了《海燕》、《母親》等傳世之作。
這些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艱難困苦的經歷,然而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賽內卡說過:“人生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于內容。”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不僅要追求人生的長度,更要拓展它的寬度,必須去創造,只有去創造,人生才有意義,才會精彩,不論你最后是否成功。
丁俊暉是一個臺球手,但他的一生并不快樂,因為他是一個孤獨的神童。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擅長說話,面對陌生人更是拘謹,很顯然,他也不怎么能融入周圍的環境。在英國打球那么久了,他的英語十分糟糕,大多時候他呆在自己的房子里,出現在公眾場所的只是打球。而且他只為金錢名利活著,只要掙得更多錢就足夠了,沒有和身邊的人相處,導致自己的一生孤獨,他的一生就是這樣,我們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一生。
正如一本書上說:“人生苦短,但卻因為人生的短暫,才促使人認識到自身的渺小,才會有奮斗的激情,才會有勞動和創造的緊迫感,才會有更多的愛心去對待那些被沉重人生弄得痛苦不堪的人們。
人生在世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了并不可怕,跌倒了爬起來再干,即使一生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無妨,重要的是我們沒有虛度此生,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是精彩的,因為我們為自己拼搏、奮斗、努力過。
篇六:態度決定人生
人們常說:“習慣影響人生,細節決定成敗”,而我認為人處事的態度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有了積極的態度,才能夠發現細小的事物,才能讓每一個細節變得完美。
對于同一件事的同樣結果,兩個懷著不同心態的人總會有不同的看法,消極的人可能會說:“為什么會這樣”,而積極的人說不定會反問一句“為什么不能這樣”,以消極態度的人看待每一件事的眼光都是一成不變,總是悲觀的,正是這樣消極態度決定了他們的一生,碌碌無為,而那些懷著積極態度的人總能以獨特的發散型眼光看待問題,他們能把糟糕的事情盡量往好處想,因此,即使他們遇到極大困難,樂觀的心態也能引領他們繼續前進,這也是為什么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總是懷著一顆積極的心。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閉關鎖國”的政策,由于國外擁有先進的技術,封建統治者懷著消極的態度實行了這一政策,從此,不分國外有任何交際,自以為能“逃過一劫”卻不知這愚蠢的行為引來了眾多勢力的侵犯,也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圓明園被毀,統治者們也只能委曲求全,如果不是他膽怯的心理,消極的態度,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中國也就不會如此不堪,他也不會在事后僅僅說一句“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假使他能開放國門積極學習先進技術,中國也不會損失如此慘重,對他們的侵略毫無還手之力。
還有一則故事。有一位科學家,曾被譽為發明大王,他的發現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有近千種發明,每一件都有著重大作用,其中一件是我們使用至今的電燈泡。為了這項發明,他日思夜想,盡管經歷了近千次的失敗,也不曾放棄,因為他心中的斗志以及積極的心態鼓舞著他繼續前進,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這種心態,他找到了制作電燈泡的重要材料,成功的造福人類。
消極的態度如死水,只能將我們禁錮在一片湖泊之中,積極的態度如絹絹流水能將我們帶到世界各個角落,懷著一顆積極的心,我們的未來必將功成名就。
篇七:態度論人生
人生的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萬人次以上的調查表。“態度”如積極、主動、努力、果斷、毅力、自信——這類因素大概成功的80%。另一因素:技巧、能力占13%,還有一些無權決定客觀因素歸為“其他”類,如運氣、機遇、環境、天賦占7%左右。
態度決定成敗。成功是正確態度的結果,一個人能取得多大成功,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更多的是受自己的態度所制約的。在生活中,障礙與困難無處不在,我們應當懷著一種樂觀、自信的態度去對待。
有一個關于獵犬和兔子的傳說。獵犬總是夸耀自己比任何動物跑得快,有一天,主人見不遠有只兔子,他為了考驗獵犬,就命令它去追那只野兔。經過半個小時的追逐,獵犬無功而回,主人對它的表現很不滿。于是獵犬自辯說:“主人,你要了解剛才我追那野兔只是抱著玩耍的心態,而野兔卻以逃命的心情,我追不到它,也不奇怪啊!”
態度常常會讓那些看來與成功無緣的人出奇獲勝,懷著一種把看似像“山頭”的“石頭”看作“沙粒”的態度,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挖掘,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態度就像磁鐵,不論我們的思想是正面或負面的,我們都受到他的牽引,畢竟我們的生活并非全由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所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與你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
不同的生活態度就有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生活感受引領著不同的人生道路,你想成功嗎?請首先擺好你的態度,因為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后才戰勝生活,悲觀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樂觀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樂觀的人所受的磨難無量,前途也無量。在悲觀者的眼里,原來可能的事也能變成不可能,在樂觀者的眼里,原來不可能的事也能變成可能,悲觀只能產生平庸,樂觀才會造就卓越。
以上是兩種態度,悲觀、樂觀。相信聰明的你,會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成功,獲取成功吧!
篇八:駕馭態度
老子曾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確看待得與失,在災難降臨的時候,如普希金所言“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因為一切都會過去”。在困難面前筑起一道道人性的圍墻,面對困難換一種心態或換一種思維或換一種心境,駕馭自己的心態。
真正的困難才能挑戰他真正的心態,才能激發他真正的潛能。勿以善小而不為,腳踏實地的積極的態度做量的積累,最終才能創造質的改變,學會果斷把握時機,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優勢,把握每一分決定,更要學會承擔和駕馭。
由于不能選擇離開海洋,于是他潛入海底尋覓另一份美妙,蒼鷹不能選擇擁有健壯的雙腿,然而他們懂得在唯一屬于它們的藍天中會活出精彩。有時,也許在這種那種攪其心情的選沒得選的處境,那時,與其沉淪不如讓他精彩。活出張揚。
用努力征服消極,努力的力量不可比擬,曹雪芹,曾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和恥辱,用盡自己的畢生的心血完成了一部驚世之作《紅樓夢》,他用自己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將生命譜寫,將與人類文學留下了絢麗的篇章。
他是否換在懷疑自己的奉獻是否給自己帶來好運。他是否換在懷疑自己的努力會不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是否換在猶豫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收起來吧﹗珍惜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的努力,更加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一切都要學會駕馭和承擔。
面臨災難,哭是最好的詮釋,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擦干眼淚,用朝氣蓬勃,年輕氣盛證明我們有思想有能力。
積極的態度,積極的思想,改變部僅僅時一點點,駕馭自己的態度做實力派。
篇九:不一樣的態度
不一樣的態度,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他和她。
——題記
他和她是一對兄妹,龍鳳胎。本來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家庭,可就是在三歲時,因為一場事故,使這個家陷入無盡苦惱——他們都失去了雙臂。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與同齡人的差別越來越明顯。本來是最天真無邪的童年,可是他們的頭上卻都被戴上了“無臂怪”的頭銜。
就在一次玩耍中,他們贏了小伙伴,可小伙伴耍賴,大聲吆喝:“無臂怪,你們算什么?肯定是作弊了!不行,重來,重來!”
他和她都哭了。媽媽對他們說:“每個人都有缺陷,這不是你們的錯。能彌補的方法只有一個——在事業上超過他們。只要努力,一定成功!”女孩記住了媽媽的話,重重點頭。可哥哥卻是一臉的不屑,他不相信媽媽。
她拼了命的學習,每晚都熬到十點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她相信,這么多個三百六十五天,就算是跬步,也能至千里。而他卻無所事事,上課不聽講,晚上不做作業,他甚至在高中染了一頭火紅色的長發。每次面對妹妹,他總是說:“反正不可能出人頭地,沒有胳膊,還想干嘛?”
多年后,她進了一所名牌大學,由于才能出眾,畢業后她成為了一家大公司的CEO。可他,卻因被警方逮捕。在面對多家電視臺采訪時,她想到的第一個人是哥哥,眼睛立刻濕潤。問及成功秘訣時,她只說了一句話——態度決定人生。
回家的路上,她哭了。淚水里,有喜悅,有悲痛。她在想,如果哥哥與自己有一樣的態度,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