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中的書作文
從我懂事起,書就已悄悄進入我的生活,成為我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開塵封的記憶,我似乎又回到了當時。
那時我才上二年級,同學們經常把一本好書來當作炫耀的'工具,比誰從自己的那本書中學到的東西多。當時的我,好勝心極強,也不甘示弱,于是回家便翻箱倒柜找出一本封面漂亮、內容豐富的《魯賓遜漂流記》,在上面用自己最優美的字體寫上名字,并迫不及待地瀏覽了里面的內容。一目十行,一晚上便看懂了大概意思。于是第二天早上到了學校,放下書包,一邊興奮興奮地拿出自己的炫耀工具,一邊自豪地向同學們講述:“我昨天晚上看了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可好看了。就是說魯濱遜坐船遇難了,但是……”等我的“長篇大論”講完后,沒想到同學們個個贊不絕口,我頭一回感到如此地自豪。
以前讀書只是為了好看罷了,可是現在我們讀書,都是為了學習和積累。只有多看書,才能寫出更優秀的習作;才可以使自己說出來的話更有水平;才可以使我的各方面都更加優秀。
為了鼓勵大家讀書,我編了一個兒歌:“一日不讀書,沒人看得出;一月不讀書,經常會生氣;一年不讀書,智商變很低。”雖然不是很專業,但是對我們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所以,現在的課外書已經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