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宗白華《藝術生活與同情》
同情是藝術感覺的起源,藝術的起源,就是由人類社會“同情心”的向外擴張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同情也是藝術創造的目的,藝術的目的是融社會的感覺情緒于一致,是謀社會同情心的發展與鞏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宗白華《藝術生活與同情》,歡迎閱讀參考。
藝術生活與同情
藝術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無限的同情對于自然,無限的同情對于人生,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對于生死離合,喜笑悲啼。這就是藝術感覺的發生,這也是藝術創造的目的。
同情是社會結合的原始,同情是社會進化的軌道,同情是社會協作的原動力。我們為人生向上發展計,為社會幸福計,不可不謀人類“同情心”的涵養與發展。哲學家和科學家,兢兢然求人類思想見解的一致,宗教家與倫理學家,兢兢然求人類意志行為的一致,而真能結合人類情緒感覺的一致者,厥唯藝術而已。一曲悲歌,千人泣下;一幅畫境,行者駐足,世界上能融化人感覺情緒于一爐者,能有過于美術的么?美感的動機,起于同感。我們讀一首詩,如不能設身處地,直感那詩中的境界,則不能了解那首詩中的美。我們看一幅畫,如不能神游其中,如歷其境,則不能了解這幅畫的美。我們在朝陽中看見了一枝帶露的花,感覺它生命的新鮮,生意的無盡,自由發展,便覺得有無窮的不可言說的美。
譬如兩張琴,彈了一琴的一弦,別張琴上,同音的弦,方能共鳴。自然中間美的諧和,藝術中間美的音樂,也唯有同此弦音,方能合奏。所以,有無窮的美,深藏若虛,唯有心人,乃能得之。但是,我們心琴上的音樂,本來色彩無窮,一個藝術家果能深透心理,扣著心弦,聊歌一曲,即得共鳴。所以藝術的作用,即是能使社會上大多數的心琴,同入于一曲音樂而已。
這話怎講?我們知道,一個學術思想,這很不難得全社會的贊同。因為思想,可以根據事實,解決是非。我們又知道,一個事業舉動,也不難得全社會的同情。因為事業,可以根據利害,決定從違。這兩種都有客觀的標準,不難強令社會于一致。但是,說到情緒感覺上的事,卻是極為主觀,很難一致了。我以為美的,你或者以為丑。你以為甘的,我或者以為苦。并且,各有其實際,決不能強以為同。所以,情緒感覺,不是爭辯的問題,乃是直覺自決的問題。但是,一個社會中感情完全一致,卻又是社會的缺憾與危機。因為“同情”本是維系社會最重要的工具。同情消滅,則社會解體。
藝術的目的是融社會的感覺情緒于一致,是謀社會同情心的發展與鞏固。譬如一段人生,一幅自然,各人遇之,因地位關系之差別,感覺情緒,毫不相同。但是,這一段人生,若是描寫于小說之中,彈奏于音樂之里,這一幅自然,若是繪畫于圖冊之上,歌詠于情詞之中,則必全社會的注意與同感,而最能使全社會情感蕩漾于一波之上者,尤莫如音樂。所以,中國古代圣哲極注重“樂教”。他們知道,音樂能調和社會的情感,堅固社會的組織。
不單是藝術的目的,是謀社會同情心的發展與鞏固。本來,藝術的起源,就是由人類社會“同情心”的向外擴張到大宇宙自然里去。因為自然中也有生命,有精神,有情緒感覺意志,和我們的心理一樣。你看一個歌詠自然的詩人,走到自然中間,看見了一枝花,覺得花能解語,遇著了一只鳥,覺得鳥亦知情,會著了一叢小草,一片蝴蝶,覺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說他們的情、他們的夢、他們的想望。無論山水云樹、月色星光,都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這時候,我們拿社會同情的眼光,運用到全宇宙里,覺得全宇宙就是一個大同情的社會組織,什么星呀、月呀、云呀、水呀、禽獸呀、草木呀,都是一個同情社會中間的眷屬。這時候,不發生極高的美感么?這個大同情的自然,不就是一個純潔的高尚的美術世界么?詩人、藝術家,在這個境界中,無有不發生藝術的沖動,或舞歌或繪畫,或雕刻創造,皆由于對于自然,對于人生,起了極深厚的同情,想將這個寶愛的自然,寶愛的人生,由自己的能力再實現一遍。
藝術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發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結局入于創造。于是,所謂藝術生活者,就是現實生活以外一個空想的同情的創造的生活而已。
(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有刪改)
賞析
宗白華先生的《藝術生活與同情》是一篇探討藝術本質與內涵的佳作,它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讀者對藝術世界深邃理解的大門,從多個維度揭示了藝術與生活、同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對藝術起源與生活關聯的洞察
文中開篇便深入挖掘藝術的起源,鮮明地指出藝術源于生活。宗白華先生以細膩入微的筆觸闡述了生活中的種種體驗、情感波動是藝術誕生的土壤。人類在面對自然的壯美、生活的艱辛、情感的熾熱時,內心深處涌起的表達欲,促使了藝術形式的萌芽。無論是原始洞穴中質樸的壁畫,描繪著狩獵場景,還是古老歌謠傳唱著勞動的韻律,都真切地反映出生活給予藝術的養分。他強調藝術不是空中樓閣,脫離生活的藝術將如無根之木,失去生命力。這讓讀者清晰認識到,我們日常的瑣碎、奮斗、歡笑與淚水,皆有可能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拉近了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打破了普通人對藝術遙不可及的刻板印象。
二、“同情” 內核的深度剖析
“同情” 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但其含義遠超日常語義。宗白華先生賦予其深厚的哲學與美學意蘊,它并非簡單的憐憫,而是一種對世界萬物共情共感的能力。在藝術創作層面,藝術家憑借 “同情”,能夠深入到對象的內在世界。當畫家描繪山川河流,他不是機械地臨摹外形,而是用 “同情” 之心去感受山川的雄渾、河流的靈動,將自然的神韻融入筆觸之中;詩人吟詠花草,是體悟到花草在四季更迭中的榮枯悲歡,以文字傳遞出生命的律動。在欣賞環節,觀者若具備 “同情” 素養,就能跨越時空與藝術家心靈相通,讀懂畫作背后的情感寄托、詩歌隱匿的精神訴求,真正讓藝術作品在不同個體間引發共鳴,實現其美學價值,使藝術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紐帶。
三、對藝術境界升華的闡述
文章進一步探討了藝術如何借助 “同情” 實現境界的升華。宗白華先生認為,藝術在 “同情” 的催化下,能超脫物質的局限,邁向精神的高遠之境。以音樂為例,一段動人的旋律,不再僅僅是音符的組合,它通過作曲家對人生境遇的 “同情” 感悟,承載著愛、希望、掙扎等諸多情感,聽眾沉浸其中,心靈得到凈化,仿佛暫時脫離塵世紛擾,觸摸到純粹的精神家園。在雕塑、建筑等藝術形式中,同樣蘊含著創作者對人類理想、社會風貌的 “同情” 表達,如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莊重典雅,展現出當時人們對美、秩序與和諧的向往,歷經千年仍散發著震撼人心的魅力,引導后世之人在欣賞中思索崇高與永恒,升華自身精神境界。
四、美學風格與文字魅力
從美學風格而言,宗白華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極具藝術性。行文流暢自然,如潺潺溪流,在闡述深刻哲理時毫無晦澀之感。他善于運用形象比喻,將抽象的藝術概念具象化,如把藝術比作 “一面鏡子”,反映出生活的多彩與靈魂的深邃,讓讀者瞬間領悟藝術的映照功能;又以 “橋梁” 喻 “同情”,精準呈現其溝通藝術創作與欣賞雙方的關鍵作用。同時,旁征博引,從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哲學思想中汲取養分,無論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營造,還是西方繪畫的流派演變,信手拈來為己所用,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又拓寬了讀者的藝術視野,使其在品味文字之美時,不知不覺暢游于浩瀚的藝術海洋,沉浸于對美學真諦的探尋之中。
五、時代意義與啟迪價值
在時代意義上,《藝術生活與同情》雖創作于特定歷史時期,但對當下社會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啟迪。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的心靈愈發浮躁,與藝術、自然的距離漸遠。宗白華先生倡導的回歸生活、培養 “同情” 之心去擁抱藝術,為現代人提供了心靈慰藉的良方。它提醒我們,要在忙碌中停下腳步,從生活點滴發現藝術之美,用共情去理解他人、感受世界,進而提升個人審美素養,促進社會人文精神的復蘇與繁榮,讓藝術成為點亮現代文明的一盞明燈,指引人們在精神征途上不斷前行。
宗白華先生的《藝術生活與同情》憑借其深刻洞見、精妙闡述、優美文風以及深遠影響,成為美學領域的經典篇章,持續激發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對藝術生活的熱愛與思索,引導眾人踏上追尋藝術真諦、豐富精神世界的漫漫征途。
作者簡介
宗白華(1897年12月15日— [4]1986年12月20日),本名之櫆,字白華、伯華,籍貫江蘇常熟虞山鎮,中國哲學家、美學大師、詩人,南大哲學系代表人物。
宗白華,1897年12月15日誕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在1918年冬季,他投身于“少年中國學會”的創立活動。隨后在1919年7月1日,該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宗白華被選為學會核心機構“少年中國評議部”的評議員,從而成為學會初創時期的重要領導者。到了1920年5月末,宗白華自上海啟程,途經巴黎,最終抵達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深造哲學、心理學以及生物學。此后,他又轉至柏林大學,跟隨知名美學家和藝術史學家德索、伯爾施曼,以及哲學家里爾,進一步研習美學與歷史哲學。 [6]在1925年回到國內,并于同年12月成為東南大學哲學系的副教授。1928年,東南大學更名為中央大學,后來在1949年又改名為南京大學,宗白華也晉升為哲學系教授。到了1952年下半年,由于國內高校進行調整,他被調至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后執教于西方哲學史和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并曾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的顧問。宗白華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學散步》,譯著有《判斷力批判》和《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現已出版《宗白華全集》。
人物生平
宗白華,曾用名宗之櫆,字白華、伯華,籍貫為江蘇常熟虞山鎮。
在安慶長至8歲后到南京上小學。
1919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等課程。1923年創作《流云小詩》。
1925年回國后在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
有《宗白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指出: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的靈境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他將意境稱為中國古代畫家詩人“藝術創作的中心之中心”。
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宗白華全集》。
文學成就
書籍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本書是已故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唯一一部美學著作,幾乎匯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其詞句典雅優美、充滿詩意,是中國美學經典之作和必讀之書。閱讀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去體味那些風流瀟灑的人們的心靈,待得我們散步歸來,就會發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宗白華先生以藝術家的態度感受著世間萬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將其形諸筆端。這樣寫成的書絕不只是藝術理論,還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樣一位源生于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髓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也難以再現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世界性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們以這方面的啟迪。
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這位欣賞家的集子里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作者用他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
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應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穿,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關于中國民族美學體系的建構,宗白華先生是最具開拓性的,我們可以從其大量的概念和話語的使用中獲得詮釋,為此馮友蘭就曾指出,宗白華是最早建立中國美學體系的人。
鄒其昌:散步者的靈光
“初識宗白華先生,是在剛進大學的那一個月,當時買到了一本趙士林的《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從中得知宗白華是與朱光潛、李澤厚、蔡儀、高爾泰并稱的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家’之一,并知道了宗白華的治學特點:不建體系,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充滿靈氣與睿智。再后來了解稍多一些,對宗白華的學品、人品更為敬佩。但隨著自己學習興趣的‘西移’,好奇感也減弱了許多。待到三年前讀了劉小楓的《這一代人的怕與愛》中的《湖畔漫步者的身影》,這個身影才又親切起來。”
《美學散步》所收錄的論美文章,生動地凸現的是一個在藝術中遨游的精靈,一種追求生活藝術化的姿態。文章并未按寫作發表時間排列,而是按幾個大的專題來編排:自述治學之道、中國美學諸問題以及中國藝術的特色和西方美學的幾個專論。從中也許不太容易把握宗白華美學思想的流變軌跡,但還是能夠較為完整地理解他治學中所專注的方面,以及他處理這些學術問題的方法。不過,在我心中仍然有這樣一個疑團:為什么早年深受德國生命哲學影響的宗白華在旅歐回來后竟會專注于中國古代美學精神?這種轉變的契機是什么?又是怎么發生的?——也許只有親聆教誨者才能體會到轉變后面的選擇的迫切感與壓力。
中國古代美學與西歐古代以來的美學相較而言是零散的、不夠體系化、也不夠哲學化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美學就沒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著憑借某種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將其挖掘出來而不至于隔靴撓癢,這種特殊方式其實正是一種召喚:生命的靈光。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也許正是這種“生命對學術的感應”。“學術”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知”,即能廣涉多方而顯得博,這個層次也可以成為大家,但終會顯得薄;第二個層次是“信”,即把學術上升為可引領實踐的信仰,這時的學問已不再是學問,而是人生,這才會顯得厚,這種學術里出的大家已是藝術家,如尼采等。
【宗白華《藝術生活與同情》】相關文章:
我最為同情的人作文-同情作文01-25
同情的作文01-16
同情是一種美作文-同情03-19
生活的藝術03-23
關于的同情作文02-19
同情的淚水作文01-18
同情的作文(優秀)03-15
【精品】同情的作文03-17
同情的作文(集合)03-18
同情作文范文03-28